本文是AI專題第21篇文章,
點擊菜單了解更多!
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并不容樂觀。我們通過調研及訪談發現,影響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適用于具體學科教學內容的信息技術相關產品支持不足,用于學科教學的教育應用過于泛化,通用型的軟硬件較多。
二是教師使用技術的動機與預想不同,對教師將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改革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是教師與技術相關的知識儲備不足,難以駕馭智能化教育產品。
目前大多數的教育產品是通過智能化采集教師、學生的相關信息,形成大數據,以提供個性化智能評測、智能環境建設。從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角度歸納其產品類型,可分為:
1.智能教學平臺:提供多渠道匯集教學資源的場景,在原有教學、教研場景中增加自下而上的渠道,使教師有機會在日常教學備課、教學活動組織、教學評價等工作中,得到多渠道(同行、學生、家長、專家、學校管理者、各類教學資源、教學輔助工具等)的支持,教學智能診斷及智能化個別指導。
2.智慧課堂:通過人工智能感知系統,感知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肢體、情緒等)、教師的教學狀態(教師的教學行為分類、情緒等),并持續匯集至智能教學平臺,形成教師教學狀態與學生學習狀態大數據,通過基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算法的大數據分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學、學習策略指導。
3.人工智能教學評價:面向目前已存在的各類考試、評測進行智能化輔助,如智能化組卷、智能化閱卷、智能化批改,可減輕教師日常作業批改、閱卷方面的工作量,同時提供更為精準的學生學習情況畫像,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個性化建議。如專門針對手寫數學作業的智能化批改系統,可精確到哪個知識點出現問題,并實現對應知識點的學習材料及練習的智能推送;專門針對英語作文、語文作文的智能化批改系統,已可以形成基于知識點及相關文化背景的智能化修改建議。
4.人工智能教學管理輔助:基于智慧校園的教學管理輔助,如基于人臉識別包括考勤、校園活動等的學生行為畫像,為校園安全提供預警系統等。
從整體來看,各企業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均有相關研究背景,與教育領域各要素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但由于人工智能技術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產品依然有進一步完善、成熟的空間,需要教育領域、教育技術領域、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各方專家的共同努力。
在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我們認為應更多地從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角度來看待信息素養,其應然狀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具備對新技術的敏感性。人工智能時代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涌現的時代,教師應能從中捕捉適合自己教學風格、模式、且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相關技術產品,提升教學效果。
2.教師應具備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相關理論與策略。教師應掌握將技術應用相關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理論,并能夠依據相關策略,了解將技術融入自身教學的一般方法。
3.教師應具備創新應用技術的能力。教師應能夠駕馭技術工具的使用、將技術創新性地與自身的教學工作相結合,創造出適合自身教學的技術應用模式。
4.教師應具備營造技術支持的教學生態環境的能力。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智能化推送等教育產品層出不窮,但如果不能利用這些技術產品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生態環境,技術將無法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5.教師應具備技術支持下的、學生個性化精準診斷與評價能力。目前已有一些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與學科相結合的評價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教師將能夠實現對每位學生的實時、個性化學習診斷與指導,為每位學生成長提供學伴式幫助。
---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提升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創新性應用能力的提升
---營造技術支持的教育生態環境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 | 北京教育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教育學院
內容來源 |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2019年第9期《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分析與提升策略—— 人工智能背景下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視角》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