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故宮就600歲了,這么大歲數在人心里怎么也是位耄耋老者,或者被沉封已久的記憶……可是這兩年,突然覺得故宮變年輕了!
看看這皇家三父子的賣萌照,好學的康熙,能把天聊死的雍正和農家樂審美的乾隆,3位皇帝帶頭“開鬧”,怪不得人家說:“故宮,你都600歲了,怎么還這么調皮!”
@故宮博物院
“進宮”玩,著漢服拍拍照、逗逗宮貓、去角樓咖啡發發呆、買把“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文創折扇……打卡故宮成了新時尚,似乎不去一趟故宮倒像過時的人。
自己去故宮固然好,帶著孩子就不同了,地方太大走得太累,人流量太大太難受,孩子問問題回答不上來,如果孩子再沒興趣不配合,那就更頭疼了。
作為一名博物館文化導師,我擔任了9年志愿講解員的志愿者,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故宮,經常會和孩子們一起在故宮學習,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帶孩子打卡故宮可以更!好!玩!
故宮是明代和清代24位皇帝生活過的皇宮,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辦公室和家。
故宮見證了中國封建權力達到頂峰的狀態,帶孩子進了故宮,一句話都不用說,就能讓孩子看到最完整、最豪華的中國古代建筑群。
@故宮博物院
孩子身處其中,感受建筑寬窄不同的排布,光線在屋檐下的輪轉,視線里熱烈的色彩的變化,這是電視節目,繪本圖片,音頻課程給不了孩子的震撼體驗。
中軸線上的建筑以天街分開前后,前面辦公,后面居住,這種布局的方式被稱之為前朝后寢,前面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主持朝政,舉行重大典禮,進行科舉殿試的地方。
后面居住的中心是后三宮,皇帝最初居住在乾清宮,后來從雍正皇帝開始,就搬到了養心殿住;后面的坤寧宮是皇后的居所,但皇后日常不住這兒,這里通常作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坤寧宮在清代另一個功用,是祭祀薩滿的主要場所。
坤寧宮前面有一大塊石座,以前會立起一根索倫桿,桿上有一個碗一樣的斗,祭祀時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內臟,給烏鴉吃。我們雖然覺得烏鴉不吉利,但被滿族人叫神鳥,現在你來故宮也經常能看到烏鴉。
@故宮博物院
皇帝的媽媽也居住在宮中,從明嘉靖皇帝開始,她們居住的宮殿是西邊的慈寧宮區,這片區域遠離中軸線,是一片寧靜祥和不會被打擾的區域。孝順的皇帝在此還給自己的媽媽修建了一座慈寧宮花園,讓老太后們可以在花園中享受自己的養老時光。
@故宮博物院
在故宮中還有一座宮中宮,叫做寧壽宮,這是乾隆皇帝給自己退位后修建的養老花園,但是禪位之后的乾隆皇帝一天也沒有來住過,在乾隆花園中有一座紫禁城里最大的戲臺,這戲臺有三層高,還有各種機關,一旦開演,非常的熱鬧。慈禧太后經常到這里看戲,如果你去乾隆花園可千萬不能錯過。
大多數人來故宮,都是走中軸線,其實故宮有好幾條線路可以走,東線就是一條很適合帶孩子游玩的線路。
皇帝的孩子們,在沒有長大之前就居住在這里,他們住在東邊的南三所。
皇子們的首要任務是讀書,所以紫禁城里的圖書館——文淵閣修建在了南三所附近。同時,清朝的皇子們還要練習騎馬射箭,所以在東路,乾隆皇帝還專門修建了一座箭亭,方便皇子們日常練習。
上書房
皇子們的學校,就在不遠處的乾清宮里,皇宮里的學校叫“上書房”,就是乾清宮南面靠左側那一排房子。這兒離皇帝辦公的養心殿不遠,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讀書,任憑哪個皇子,都不敢愉懶。
皇子們雖然身份高貴,但學習制度仍相當嚴格,從6歲起就得拜師入學,他們學習的“課程”主要有滿文、蒙文、漢語、《四書》、《五經》、吟詩作文。每天6時進上書房讀書,下午4時下課,還要去箭亭上“體育課”——騎馬、射箭等等。
上課緊張也就罷了,他們一年居然只有5天假!只有在元旦、萬壽節、中秋節和自己生日時,才能休息,這樣比起來,今天的孩子要幸福多了,起碼有那么多的假期。
東線這條路綠植比較多,夏天來玩,不會很曬,空地也比較多、比較平坦,適合孩子在這里嬉戲打鬧,玩累了,也有樹蔭下的長椅可以休息。
東線可研究的東西也有很多,比如文淵閣的房瓦是與眾不同的黑色,按照五行之說,黑色屬水,作為皇家的圖書館,最怕的就是火,這個時候水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為了防火,文淵閣前面還建了一座水池。
文淵閣
在文淵閣,你還可以帶孩子仔細辨認下與眾不同的彩畫;現在箭亭也開放了,還可以看看乾隆皇帝為了規勸他的子孫不要忘本而寫的臥碑,仔細欣賞一下皇帝們華麗珍貴的兵器,這個地方,男孩子會更喜歡哦!
帶孩子來故宮,最好玩的游戲就是“找怪獸”,熊孩子沒一個不喜歡的。隨便走在故宮的一個角落,都能發現奇怪的小獸,它們可能在門上、可能在欄桿上、可能在屋脊上、可能在御座旁,而且每個怪獸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自己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很好奇?
大門上的“怪獸”
椒圖
故宮最常見的就是紅色大門上的這只怪獸。它的名字叫椒圖,它的頭長得像龍,身體長得像一只大田螺,傳說只要有一點動靜,它們就會把身體迅速地縮回到殼里面,把口封住,任何人都突破不了它守護的防線,把它安在大門上,再合適不過了。椒圖是一只喜歡安靜的怪獸,它不喜歡往外跑,就愛在家待著,用今天的話說,它可是一個“宅男”。
躲在房檐上的“怪獸”
@故宮博物院
老北京人有句口頭禪,說人閑得“五脊六獸”,說的就是這些房檐上的小獸。你看著他們在房頂上閑待著挺無聊,實際上他們有挺大的作用,這些小獸蹲坐在正脊與二條垂脊的交合點,有加固作用,還能防止雨水滲漏。
脊獸
中國的古建筑都是木結構,最怕火,這些小獸大多都有噴雨滅火的“神力”。并排著的小獸由騎鳳仙人指引,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狎魚(xiáyú)、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háng shí),太和殿上的小獸是最齊全的,其他宮殿有的多、有的少,代表了等級的高低。
蹲在門口的“怪獸”
太和殿門前的一對大銅獅,堪稱中國第一大神獸。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獅。東邊是雄獅,它腳下踏了一個球,象征權力,代表統一寰宇;西邊是雌獅,它在戲逗小獅子,寓意子嗣昌盛。
其實漢代以前,我們國家并沒有獅子,站在大門前避邪的是老虎,東漢的時候,西域各國紛紛向中國進獻獅子,因為孔子說過“苛政猛于虎”的話,人們覺得老虎守門不吉利,從此之后,獅子才代替老虎,成了守護之神。
欄桿上的“怪獸”
@故宮博物院
這是武英殿旁邊,斷虹橋上的小獅子。斷虹橋上的小獅子都特別有趣,這一只又最特別。它一手捂著頭,一手捂著肚子,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關于這只獅子,還有一個故事。傳說道光皇帝,因為嫌自己一個兒子不好好讀書,踹了兒子肚子一腳,結果他的兒子死了。后來道光皇帝路過斷虹橋看到這個小獅子時,就會想起自己的兒子,非常后悔、難過,后來,就命令人用紅布把這個獅子蓋上。
故宮里奇奇怪怪的小獸還有很多,不光是找,還可以給孩子準備個素描本,讓孩子畫一畫,避開人流,找到獨特玩法,孩子才更盡興。
很多家長說,不是我們不愿意去故宮,而是去了花了時間精力,但是就走馬觀花的看了,看不懂。
@故宮博物院
在這里我要舉一個小例子,我在上課的時候曾經碰到過一組家庭,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來,一直拖著一個小箱子,下課后我問他們是要去外地么,他們說不是的,這里面是餐籃,上午上完了課,下午就帶著自己做好的三明治,果汁等陪著孩子在故宮里面玩。當時課堂上其他的媽媽們都露出了非常羨慕的眼光。
我覺得這一家庭給我們來故宮一個較為正向的心態。
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到博物館度過周末,花上兩個小時看一看展品,學習知識,在博物館餐廳里吃一餐飯,下午再約上好朋友在博物館外聊聊天,一起看看展覽,或者什么都不干,發上一個小時的呆,然后在閉館之前回家。
其實這是把博物館當做一種生活方式,享受生活。面對故宮這樣豐富的文化資源,父母們也可以轉換想法,把進入故宮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故宮游玩攻略
攝影:柳葉氘
為了方便更多的走進故宮博物院的觀眾們,故宮在這幾年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開放了更大的區域,可以選擇不走最擠的中軸線,而從左右兩邊慢悠悠地邊走邊游;并且開放了景運門餐廳、冰窖餐廳、景運門故宮餐廳等供大家在故宮內解決午餐,每個餐廳提供的菜品還不太一樣,你甚至還能在冰窖餐廳里吃到烤鴨;對于喜歡買買買的家庭來說,故宮開放了十幾個文創店,基本上每個專門展廳外都有一個,無論你走到哪個區域,看了哪個展覽,你都能買到心儀的文創。假如逛得太久,匆匆忙忙地離開,沒時間在故宮里買文創店,神武門和故宮門外也有可供購買的文創店。
近兩年故宮也開放了書店咖啡店、母嬰室、少兒社教教室等便民設施,無論你是想和孩子一起在故宮讀書享受生活,還是想動手體驗一次社教活動,故宮都可以滿足你。
現在的信息如此發達,深度學習的工具有非常多。在去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故宮里的大怪獸》這樣的繪本,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溫暖的紀錄片,讓孩子對故宮產生興趣。走進故宮可以選擇耳朵里的博物館的免費音頻導覽,也可以在故宮門口租一臺走到哪講到哪的導覽器,或者是報一個博物館課程,和孩子一起邊走邊學,最后回家后還能看《故宮100》、《紫禁城100》這樣稍微專業一些的紀錄片和書籍進行回顧總結。
事實上,面對專業領域,在我看來,事實上家長并不需要一定扮演教授的角色,而應該是陪伴的角色,陪伴著孩子一起收獲知識,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