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盜墓賊通過觀察挖出土壤的顏色,基本上就能判斷出地下是否有古墓,古墓是什么年代的。一般人都會覺得,這太神了。其實,一點也不神,盜墓賊的所謂“絕技”完全來源于其盜墓經驗。即便一天沒有盜過墓的人,看了下面的介紹也明白個大概。
《清稗類鈔·盜賊類》記述的一個叫焦四的盜墓老賊,便是“觀泥痕”的高手。 “觀泥痕”,就是觀察土壤的顏色,這本是北派盜墓賊的看家本領,當然也是盜墓的入門技能。
棺材下葬后封土時,使用的往往是特殊土壤。即便墓最上面回填的原地土壤,也因挖坑時不同層面的土混到了一起,而造成了不同的土色。這種土,有個術語,叫“花土”,也有人叫“五花土”、“大花土”,如果發現了“花土”也就找到了古墓的線索。
秦公一號大墓就是因“花土”的出現而被找到的。1976年,一趙姓村民推著小土車來到這里,他要挖點土修補自家的院墻。鏟出的黃土有的土塊顏色很雜,與其它地方的土色明顯不同,有黃有紅,土里還夾雜著不少碎石子,土質非常堅硬。
圖:秦公一號大墓考古遺存現場
趙姓村民閑談中,提到了這件蹊蹺事,正巧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前來調查,憑經驗初斷,這地下有東西。不久,考古隊趕來實地勘察,果然是一座古墓,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古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秦景公被找到了。
由于“花土”容易暴露目標,古人也曾想出了一種方法,就是挖葬坑時,將挖出的土按先后不同的次序,由下往上堆放,封土時再反過來回填。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一個也沒有發現,這與秘葬有直接關系。在秘葬時,蒙古人將坑挖得很很深,但土不能挖碎,要成塊。土塊都要小心地按次序放好,等棺槨下葬后,再按原位置將土塊放回。
這樣處理后的墓葬,即便北派盜墓賊擅長使用的“洛陽鏟”,也無法發現異常。
圖:秦漢古墓中常見的木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
但漢族人就沒有考慮這么遠,似乎不拘小節。不只不秘葬,還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堆老高老高的墳頭讓人看著。這種有意無意的大意,給盜墓賊提供了極好的盜墓目標和機會。
如果看到“花土”,探針或洛陽鏟下去,再看到白膏泥,那下面有古墓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了。
白膏泥,學術名稱是“微晶高嶺土”,是一種極純凈的黏土,在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分布,但以江西景德鎮高嶺的白膏泥質量最好,故名“高嶺土”。高嶺土土質細膩、濕潤,粘性十足,最顯著特征是滲水性小,是上等陶瓷生產用土和化工原因。景德鎮的陶瓷聞名中外,就是因為它的土好。
圖:白膏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
高嶺土為什么又叫白膏泥呢?因為這種土潮濕時呈青灰色,故稱青膏泥;曬干后則呈白色或青白色,才稱“白膏泥”。
經現代科學檢測分析,白膏泥由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以及鈣、鎂、鈉、鉀等氧化物組成,因為粘性大,分子緊密,有神奇的防腐效果。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白膏泥這種特性,秦漢時期的大型墓葬很少不用白膏泥的。
如果當地沒有白膏泥,則用石膏、石灰來合成,人造白膏泥,也相當管用。
現在大家一提盜墓就想起洛陽鏟,這種鏟子為什么這么神?就是容易帶出地下土壤。根據所帶出的土質顏色,特別是帶出了白膏泥,簡單分辨一下就可斷定底下有古墓了。
有經驗的盜墓賊,還會聞一下花土和白膏泥散發出的味道。味道重的,下葬時間可能越早,反之相反;再加上每個時代所用葬具材料和白膏泥成份的差異,所形成的氣味也不同,據此就能判斷出是什么朝代的墓葬了。。(本文選自倪方六著《中國人盜墓史》已出版,網上書店 當當網、卓越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