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
工作后,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過30天;
20%的人陪伴時間不足30天;
24%的人陪伴時間僅有7至9天;
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時間竟然不到7天。
也就是說,進入職場之后,有66%的人常年在外,幾乎沒有什么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上了大學以后,故鄉只有秋冬,再無春夏。工作之后,故鄉只剩春節。
一年到頭來,回家的次數寥寥無幾,很多人僅春節假期的時候才會回家。
我的同事木木已有2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第一年,早早定了回家的火車票,可臨到最后在公司發出通知說,假期留下來加班的人有獎金的時候,還是拿出手機默默地把票退掉了。
剛畢業沒有什么積蓄,即使再苦再累,犧牲掉假期,也要多賺點錢。
第二年,年底趕項目,忙著工作……
無數個夜晚母親打電話過來,匆匆說了句:“媽,我還在加班,先不說了。”就掛了。忙到最后忘記了買回家的火車票。
木木說,以前會很想家,但現在慢慢地,生活被工作還有讀書、朋友等等填滿,能與家里聯系的時間少之又少。
很多人大概都是這樣。
我們天天手機不離手,微信里有大量的工作信息,也有與朋友、愛人聊天的記錄,卻基本無和父母聊天的記錄。
“工作忙”成了對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
漸漸地,父母被放在了生活的最末位。
越走越遠,和那個與我們最親的人,也越離越遠。
我的表姐,當年為了追求愛情,不顧父母反對遠嫁他鄉。
從此之后,故鄉變他鄉,與父母的交集愈來愈少。
還記得那時表姐說要遠嫁的時候,大姨和姨丈都不舍得這個唯一的女兒嫁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大姨說,表姐不能吃辣,到那個地方會吃不習慣,也沒有人能好好照顧她,受了委屈都沒有娘家哭訴的。
姨丈在一旁,沉默著,說:“什么都可以商量,唯獨這件事沒有余地。”
表姐只覺得父母的觀念太保守,她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不容易,為什么要因為距離放棄對的愛情和婚姻?
那時吵得翻天地覆,雙方都不愿妥協,大姨甚至放下狠話:“走了,就不要再回來了。”
最后表姐還是含著淚走了。
嫁到外地的這幾年,表姐與娘家聯系甚少。
不是不想念,而是“不敢”。
當初是她執意遠嫁,所以在那里受的苦和委屈都不敢和家里人說,她怕父母擔心,所以每次說的都是“過得很好”。
遠嫁不如遠游,千里歸期遙遙。
因為不在一起生活,與父母之間的交集少了,話題就更少了。
表姐說,現在和父母打電話也不知道該聊什么,比起讀書時,和父母的關系,好像有些慢慢地疏遠了。
分明是世間最親的人,依然因距離,留下了彼此都說不出口的遺憾。
網上有人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越長大,和父母的話題越來越少?
答案大致是:
小時候,陪伴我們最多的是父母,那時候,父母是我們的全世界,有什么困難、問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找父母,而父母也會每天都關心著我們。
長大后,我們走出了那個象牙塔,不再天天陪在父母身邊,有朋友、戀人,甚至有了新的家庭。
父母不再是我們的全部。
但對于父母而言,我們仍是他們的全部。
他們還是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每天想著都還是,我家孩子怎么樣了。
無論我們走得再遠,都還是他們心中那個放不下的牽掛。
就像表姐總覺得父母還在對她當時不聽話地遠嫁耿耿于懷,殊不知大姨和姨丈早已不提當初那段爭吵。
為了能多與表姐聊天,大姨和姨丈戴上老花鏡向鄰居請教如何用微信聊天。
還有被掛掉電話后的一聲聲嘆息,和誰聊天都掛在嘴上的“我女兒……”。
尤其是每到節假日,大姨總還是會做上一桌表姐最愛吃的飯菜,明知道表姐不會回來,還是帶著“萬一呢”的希望。
而這些都是遠在外地的表姐所不知道的。
父母一向是最愛我們的人,你年少時的無知叛逆,又或是在爭吵的時候說出的傷人話語,他們都不會太過計較。
他們不求回報,只求你好。
有一個作家說: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
最后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
這個人世間,常讓我們覺得疲憊,可有父母在的地方,永遠是溫暖的。
最近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年度震撼短片《喊你回家》
短片中男主有好幾年都沒有回家過年。
不是不想家,而是工作太忙了。為了貨物能如期交付到客戶手中,幾乎是沒有春節假期的。
在城市里,也有很多像男主這樣,或許因為工作,又或許因為路途遙遠而沒能回家過年的人。
無論走得再遠,我們都會想念著遠方的那個家。
家里母親做的飯菜,是外面多少外賣都比不上的味道,還有在昏黃的燈光下,和父親坐著聊聊天,聊聊生活家庭,溫暖備至。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故鄉,是我們的根,父母,是我們的出處。
工作再忙,也別忘了多回家看看,山長水遠,也別忘了回家過年。
就像短片里的故事那樣,多為家人考慮,多關心家人。
人生,唯有父母和前路不可負。
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末日”來相愛,珍惜當下,珍惜那些還能陪伴在身側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