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追蹤夏朝5:華夏文脈萬年一系

追蹤夏朝5:華夏文脈萬年一系

|黃飲冰

前些時候,網上流行過一篇文章,叫做《為什么孔子之后無孔子,蘇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圖? 》。為什么提這篇文章呢?因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構成的文章很多,這篇文章就是典型。孔子之后無孔子,這很正常,孔子不能復生;但是以孔子之后無孔子與蘇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圖對應,就不正常。為什么?因為孔子之后無孔子,蘇格拉底之后也無蘇格拉底。但是你一面強調孔子之后無孔子,又故意說蘇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圖,就是挖空心思地瞎對比。

蘇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圖,孔子之后不是也多孟子么?

今天寫這篇文章,也是被問題推著走。我沒想寫那么多文章。我一個不讀書的人寫這么多,太累了。但是面對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面對一些似是而非的發問,不寫也不行。

我今天著文,要面對的就是2個問題:

1、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商的甲骨文。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周的金文。

2、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商的甲骨文。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周的金文。

這兩個觀點,都是把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當做文字的祖宗,楔形文字跑到古埃及和古印度,然后跑到中國,變成了商的甲骨文和周的金文,亦或相反。反正不是古埃及是夏朝就是古印度是夏朝。

這實際上與《為什么孔子之后無孔子,蘇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圖? 》一樣,對中國就割裂孔子和孔子繼承人的關系以詆毀;對古希臘就用蘇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圖來忽悠。

這種割裂傳承關系的手法,在華夏文字上也這樣搞,因為孔子之后沒有孔子,那么商的甲骨文就只能商代用,周代不能繼承商代的甲骨文。這樣一割裂,那么商的甲骨文就來自古印度文,周的金文就來自古埃及文。在討論中國上古人群的時候,夏人是夏人、商人是商人,周人是周人,夏人、商人、周人都沒有傳承關系,所以他們只能一波一波從西亞來。

這些觀點的障礙,就是中國自古至今一脈相承的傳承關系,從文明到人種的一脈相承的傳承關系。為了消除中國自身的萬年一系的傳承關系,就只能用割裂。

實際上,現代埃及人與古埃及人八竿子打不著;現代的印度人,與古代的印度人,也八竿子打不著。蘇美爾自己也不知道從哪里蹦出來的。

一、中國古代就有考古學——金石學

中國古代的考古學就是金石學,或者說金石學就是中國古代的考古學。別奇怪。有些人制造外說,就是沒有想到中國古代也有考古學。

中國古代的金石學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中國金石學在漢代已經出現,形成于北宋時期。歐陽修是金石學的開創者,趙明誠的《金石錄》提出“金石”一詞。到清代王鳴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這一名稱。

在金石學的著作中,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古代銘刻資料,有的書籍還輯錄了一些器物的圖像以及其名稱和用途,金石學保存下許多有價值的銘刻資料。所以金石學的著作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后,仍有學者進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獨立的金石學已不再存在,金石學變成考古學的組成部分。

由于有金石學的存在,中國古籍是經常被用來對照金石銘文的。所以象《詩經》《尚書》這樣的古籍,是被對照過多次的。

青銅器在漢代就已經有出土。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有古代器物出土,這在《史記》中就有記載。早在漢代,就發生過《尚書》的古文經和今文經之爭論,《尚書》今日還在。還有一本命運多舛的古書,就是晉代出土的《竹書紀年》,輾轉遺失,現在經常被指作偽書。正是因為有金石學的存在,我本人從不把《尚書》《竹書紀年》當做偽書。

我以前就說過,在西方挖空心思把《圣經》中的神話還原成歷史的時候,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完成了把神話還原成歷史的工作。完成這個工作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集大成者是偉大的司馬遷。這個偉大的工作,能夠離開考古嗎?不能。寫一部《史記》,司馬遷參考的文獻有80多種,在全國各地都進行過現場考察。只是那個時候,沒有大規模的挖祖墳考古,但是查閱文獻、對文獻進行考證,實地考察,這些能用的手段,司馬遷都用了,豈不是司馬遷式的考古?

對于司馬遷寫《史記》參考了80多種文獻,我是相信的。因為在讀《史記》的時候,我就發現,《史記》的很多篇章,實際就是直接抄錄。仔細讀,是可以看得到的。

《秦本紀》中有【桓公三年,晉敗一將。】,這就是抄錄痕跡。為什么呢?司馬遷寫漢朝當代史的時候,可以用“我”,因為他可以以他自己的口氣代表當時的漢朝,但是他不能用“我”代表秦國。為什么在【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出現了“我”呢?因為司馬遷使用的文獻就是秦國的歷史文獻,在抄錄時一時疏忽沒有改過來。

這樣的疏忽,在《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出現最多。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為捍關以距之。十年,魏取魯陽。】

【(威王)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陘山。】

【(懷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軍,斬甲士八萬,虜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漢中之郡。】

【(頃襄王橫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二十二年,秦復拔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馀萬,復西取秦所拔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

所以《楚世家》實際上是對楚國史書的抄錄。

二、金文不是周的金文,是指商周青銅器上鑄造的銘文

前面說了金石學。那么金文是什么意思呢?金文是青銅器上的銘文,就是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金文不是周的金文,金文不是說的文字的種類,如英文、德文、中文之類的概念。所以把金文說成是周的文字是不對的。

金文是根據銘文的載體青銅命名的。中國古人把銅叫做“金”,所以青銅器上的銘文就叫“金文”。

金文也叫做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時代。青銅器中,禮器的代表是鼎,樂器的代表是鐘,古人以鐘鼎為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金文也被叫做“鐘鼎文”。

金文或鐘鼎文,是商代、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的總稱。

金文或鐘鼎文,是金石學概念,不是“誰的文字”的概念。金文有商代金文,有西周金文,有東周金文,還有秦漢金文。

與金文同時存在的,現在考古發現的春秋戰國竹簡文、帛文等,其得名都與文字的載體有關,是同樣的上古華夏文字,或上古漢字。

由于殷商甲骨文的名氣很大,好多人以為商代沒有金文,實際上商代青銅器上就有金文。所以金文不是周代的專利,而是起源于商代。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不在鑄銘文于鐘鼎之上,金文就逐漸衰落了,到漢代,民間多鑄于鐵器之上青銅器不再使用,金文也就消失了。

明白了以上道理,古埃及文字或者古印度文字要變成周的金文,就很難了,因為古埃及文或者古印度文必須先變成商的金文,才有資格變成周的金文。

金文是古漢字的一種書體,不是另一種文字。如果金文是一種文字的話,那周代人寫在竹簡上、帛上的文字是什么呢?所以金文不過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罷了。

金文書體,是大篆或者叫做籀書,也有稱之為古籀(zhou)的。

金文銘文是按照墨書的原本先刻出銘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鑄造而成。所以金文也是先書寫的。

三、甲骨文不是商的甲骨文,是指刻寫在甲骨上的文字

什么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是指商朝和周朝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內容多是占卜記錄。

甲骨文同樣不是另外一種文字,也不是商代人的專利,周代人也寫甲骨文。所以“商的甲骨文”也是錯誤的概念。

甲骨文是古漢字。甲骨文多數是長方形,少數為方形,具備對稱和一字多變特點。漢字的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六書”造字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體現,是典型的漢字。不過是圖文性質還較為明顯,這也許是通神的需要吧?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商代寫在竹簡和帛上的文字,沒得對比。商代是“有典有冊”的,并不僅僅有甲骨。看不到商代的典冊,是時間太久遠了。

甲骨文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連接而成,這與甲骨文是用刀刻決定的。

四、甲骨文和金文是承襲關系和延續關系

商代金文的書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是先有在甲骨上刻字的習俗,然后才在青銅器上鑄造銘文。

商末的金文與甲骨文一致,只是商代金文較少。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不是脫節的,而是承接的。

金文的全盛期在周代。周代金文與商代金文也不是脫節的,而是延續的。周朝滅商朝后,商朝的青銅鑄造匠人自然歸周朝,繼續為周朝鑄青銅器,所以周朝承接了商朝的金文書法。

五、良渚文化文字

談文脈,良渚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的一個環節。良渚文化對后世的影響,無處不在。山東龍山文化實際就是良渚文化北移的結果,商代文化之根也在良渚文化。

良渚作為一個古國,形成于距今5300年前。是從遠古的神國發展而成的早期王國。我已說過了,良渚的神權掌握在有虞氏的手中,良渚“人獸面”圖就是有虞氏的圖騰。在中國上古氏族國家化的過程中,是先有神權和君權,后興起了王權(軍權),王權興起后奪取君權,控制了神權。控制力君權和神權的王權,就是“神而帝”者。良渚顯然沒有走到“神而帝”這一步。對于良渚,神權在有虞氏,君權在鸤鳩氏。在王權還沒有興起前,良渚就被少昊氏兼并了。但是在少昊氏的24鳥王國中,并沒有有虞氏,有虞氏在五帝時代晚期出了一個“神而帝”的虞舜,可能有虞氏并沒有歸并于少昊,依然在東南存在。

所以,從龍脈上講,良渚也很重要。所謂的龍脈,就是古人說的帝系。

良渚文字的信息很多,但是很遺憾一直沒有看到官方的發布的挖掘到完整的良渚文化文字。最早發現良渚文字是在1936年,發現人施昕更當時年僅25歲,從193612----19373月,考古發掘共進行了三次,獲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實物資料,從科學發掘的角度確認了良渚一帶存在著遠古文化遺存。撰寫出考古發掘報告《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施昕更公布了五個陶器上的刻劃符

2003年至2006年考古學家在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發現的原始刻畫符號,古文字研究專家認為這是一種原始文字,出土的兩件石鉞上的原始文字除正面的6個字筆痕較淺,風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說明其刻字方式和筆順較為規范,是較為成熟且初具系統的文字。

當今在民間收藏者手中存有相當數量刻有良渚文化特征神人獸面紋的獸骨、玉器等器物,其上面有少則幾個,多者由數百個文字組成的成篇文章。而這些流散在民間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器物,卻始終得不到國家層面考古或文字專家的認可。

六、龍山文化甲骨文(骨刻文)是黃帝時期的上古中國統一文字

龍山文化甲骨文,是龍山文化時期在獸骨上刻畫的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在赤峰、關中等地區也有發現。發現者是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劉鳳君。劉鳳君明明文“骨刻文”,實際上就是“甲骨文”。

在黃河流域、淮河流域、赤峰地區發現1000多塊骨刻文和8件刻字玉器、7件刻字陶片,大約3000個字符。

    龍山文化甲骨文形成于距今4600年到3300年,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龍山骨刻文流行于龍山文化時期,但是在雙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已經開始使用,延伸到岳石文化和商代,與商代甲骨文具有時間上的承接關系。龍山文化甲骨文已經由丁再獻系統破解,是一種可識的文字。

丁再獻從文字起源和文字構造方面,全面論述了龍山甲骨文與商代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論證龍山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源頭。

我要說的是,所謂的龍山甲骨文(骨刻文),是黃帝時代的文字。在《黃人、黃帝和黃帝王朝》系列中,我已經全面論述了黃人的歷史和黃人之帝黃帝對上古中國的統一是從中國的東部開始的。山東龍山文化正形成于黃帝統一上古中國東部時期。良渚文化族群北移到黃淮地區也是黃帝統一上古中國東部的結果。在良渚地區。良渚文化族群是鳩尼,君主是鸤鳩氏;遷移到黃淮地區演變成九黎。所以黃帝時期,上古中國東部的文化是黃人文化、兩昊文化、九黎文化(良渚文化)的融合,這個融合的成果就是山東龍山文化。

從東北(包括赤峰)到環太湖(包括良渚),在距今4600年開始,就是黃帝王朝的統治區域。黃帝代神農為天子后,神農氏所統治的西部地區(包括關中)也納入黃帝萬超的統治范圍。而且黃帝代神農氏為天子后,設置東西大監,有東西大監代替黃帝監查上古中國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東西大監就是東少昊玄囂和西少昊昌意。所以在赤峰和關中也發現龍山文化甲骨文理所當然。因為伴隨著東西大監的設立,上古中國也做了一次政治性的人口分流,有人口分流,就有文化的傳播。

七、上古中國象形文字的源頭是賈湖甲骨文,符號文字的源頭是彭頭山側影符號

這個我已經說得很多了。不復述。賈湖出土的刻符,就在龜甲上,這是甲骨文的最早源頭,有幾個符號已經是象形文字。我以前就說過,文字的源頭在賈湖。另外一個地方也值得重視,就是彭頭山文化,符號性質的文字,源頭在彭頭山文化的測影符號。

八、夏朝文字可能是玉簡文

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過許多刻畫符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這些情況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不是鑿空之談。

歷史記載夏朝有文字。《五子之歌》記載“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這里的“有典有則”說明夏朝是有文字的。周代說殷商“有典有冊”,我們看到了甲骨文才相信。夏之五子也不可能瞎說。

《淮南子·氾論訓》載:“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于商”。

《尚書.多士》記載:“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說明商是繼承夏的,殷商先人的冊典是從夏朝繼承而來的。

從以上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書籍,夏朝有文字,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

夏朝作為一個朝代,是留下來其歷史文獻的,這就是《夏書》,《夏書》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夏朝還流傳下一本歷書叫《夏小正》,孔子對《夏小正》還進行過考證,就下一句話叫做“杞不足征”,就是在夏后氏的后裔國杞國找不到證驗。還有《夏禹書》、《禹王碑》也是夏朝文字,為夏篆。

實際上,我們也沒有看到周代所說的殷商“有典有冊”,因為典冊是竹簡,不易保存。我們現在考古中見到了竹簡,見到的竹簡的年代也早不到西周,一般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東周時期)。如果商代沒有在龜甲上刻字的占卜習俗,我們就看不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商代的典冊也會是疑案。西周也是一樣,如果西周沒有“大事鑄鼎”的習俗,我們也看不到西周時期的文字,西周的典冊也會是疑案。

殷商任何事都要占卜,占卜和祭祀同時發生,所以在占卜甲骨上刻字,作用是記錄和告知先祖,這是殷商的禮制。在夏代以前,曾經以陶器為禮,所以不少陶器上就有文字或刻符。

那么夏代的禮制是什么呢?夏代也占卜,可能沒有在卜骨上刻字的習俗,那么如何以文字通告先祖呢?恐怕是用“玉”,夏代以玉器為禮器。

在發現的許多夏代玉器上,是有不少文字的。大家可以上網去收集。

對夏代玉器上的文字的收集和破解,目前是一批民科在做,最著名的是學者馬賀山。民間的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官方認可。

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那些鼓噪古埃及是夏朝、哈拉帕是夏朝的一些人,不也是沒有誰認可嗎?

九、從黃帝到夏商周,上古華夏文字書體是篆字

從黃帝到夏商周,上古文字是一個體系,一種文字,其書體是篆字。

什么是篆字呢?篆字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指金文、籀文(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鐘鼎文)和籀文(zhou,金文之繁化)。有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還有甲骨文,所以秦代甲骨文也包括在其中。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小篆的鼻祖是秦代的李斯。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國人(今河南上蔡縣)。入秦國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

所謂“篆”,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稱“篆”。唐孫過庭說“篆尚婉而通”。篆的含義有三:(一)指運筆書寫。《說文解字》云:”篆,引書也。”段玉裁注:“引書者,引筆而箸于竹帛也。”(二)指漢字的一種書體。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如:篆文,真草隸篆等。(三)指官印的代稱。也借指官職。舊時印章常用篆書,因用作對別人名字的敬稱。如:臺篆;次篆等。

在《古本竹書紀年》有這樣的一句記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于明庭,今塞門谷口是也。】這里的“赤文篆字”,明確指出黃帝時代的文字就是“篆字”。

我們知道,古人本身就是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但是后人特別是自民國以來的主流學界認為不可信。《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近代和現代考古發現的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和骨刻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其書體都是“篆”。

最后說一下石鼓文。所謂的石鼓文,是指秦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發現。每鼓一首四言詩,十首為一組,記敘當時漁狩的情況,故亦名“獵碣”。現藏故宮博物院,一鼓已泐無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殘損。傳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國《十鼓齋》“中權”、“先鋒”、“后勁”三本,已流入日本。

分清字種和字體,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就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所誤導。華夏文字從古到今是一個文字體系,不同時代書體不同,字型有變異。

黃飲冰2019217日星期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文三十種
初識金文需掌握的基礎知識
商朝在哪里?
中國書法史概要之:金文,這些背后的冷知識你學會了嗎?
金文成語:飲饗共舞,一定要擦亮雙眼看清楚!
甲骨文從哪來,探秘最早文字,兩種觀點激烈對沖,你支持哪一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什县| 太和县| 通辽市| 定南县| 扶沟县| 长春市| 合川市| 贺州市| 临潭县| 新田县| 延津县| 绥阳县| 沅陵县| 嘉禾县| 陕西省| 安多县| 道真| 涿鹿县| 南汇区| 余庆县| 扶沟县| 新源县| 大埔区| 乌恰县| 会同县| 依兰县| 浦城县| 土默特右旗| 内江市| 卢氏县| 永清县| 江达县| 扎赉特旗| 山西省| 沅陵县| 漾濞| 筠连县| 阜南县| 盐津县| 林甸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