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什么是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指動脈管壁增厚、變形、變硬、動脈內膜上的脂肪沉積、斑塊和血栓形成等一系列動脈病理改變的總稱。根據其病理性質,將動脈硬化分為三類。
⑴小動脈硬化:又稱彌漫性毛細血管前小動脈硬化,主要見于管徑在200微米以下的小動脈。其病理特征為小動脈壁增厚,玻璃樣變性,管腔狹窄。常見于腦、腎、網膜、膽囊、胰臟等臟器,高血壓、糖尿病與小動脈硬化的發(fā)生關系密切。
⑵動脈中層鈣化:多發(fā)生于管徑為200~500微米的中、小動脈,其病理特征為動脈中膜肌層退變及鈣沉著,血管壁變硬,管腔不狹窄。一般見于肢體中、小動脈,特別是下肢動脈,中老年人多發(fā)。動脈中層鈣化與糖尿病和血液透析密切相關。
⑶動脈粥樣硬化:多發(fā)生于管徑500微米以上的全身大、中動脈(腦動脈、頸動脈、冠狀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動脈)。其病理特征為大量的脂肪沉積,纖維性隆起,粥瘤形成,易形成粥樣斑塊,血管內膜可發(fā)生潰瘍或出血,斑塊脫落易形成栓子栓塞血管,從而形成急性動脈栓塞等危急病情。
⒉ 動脈硬化有哪些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很多,但目前認為動脈硬化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有:
⑴脂質異常血癥: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⑵糖尿病:糖尿病所造成的脂質代謝紊亂、高凝狀態(tài)、細胞因子、高胰島素血癥均會促進動脈硬化的發(fā)展;⑶高血壓;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⑸C反應蛋白升高;⑹吸煙;⑺年齡與性別:動脈硬化多發(fā)于中年以上,男性發(fā)病年齡早于女生;⑻遺傳因素;⑼血液高凝狀態(tài);⑽飲食因素:高飽和脂肪酸、高熱量、高糖及高鹽飲食均會誘發(fā)動脈硬化;⑾體力活動及精神因素:腦力勞動者、缺乏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者、精神過度緊張者均可誘發(fā)動脈硬化。
⒊ 動脈硬化中,下肢動脈硬化有什么癥狀?什么是間歇性跛行?
下肢動脈硬化早期可無癥狀,漸出現肢體的發(fā)涼、皮膚變薄光亮、汗毛脫落、趾甲變形,逐漸會出現肢體的間歇性跛行、麻木、疼痛、皮膚紫暗瘀斑、皮膚冰冷、肌肉萎縮、脈搏的減弱或消失等癥狀,嚴重者會因動脈粥樣斑塊脫落等原因栓塞動脈而致急性動脈栓塞、肢體潰瘍壞死等危重病情。
間歇性跛行是指病人在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現下肢麻木不適、無力或疼痛,止步休息片刻后即消失,當繼續(xù)行走相應路程后癥狀又重新出現的現象。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當肢體活動后,下肢肌肉代謝加強,但動脈供血不能滿足其代謝所需養(yǎng)料,從而出現上述不適癥狀。
⒋ ABI對診斷動脈硬化有什么幫助?
ABI是指踝臂指數(又稱踝肱指數、Winsor指數或踝臂壓力指數),是下肢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收縮壓與上臂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正常值應≥1,臨界值0.91~0.99,ABI≤0.90為異常。ABI是判斷下肢動脈疾病、預測心腦血管、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并發(fā)動脈硬化的重要指標。
ABI與癥狀和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如下:ABI1.00~1.20為正常;ABI≤0.90提示存在外周動脈疾病,但可能沒有癥狀;ABI<0.80提示可能出現跛行;ABI<0.50提示動脈有明顯的多節(jié)段病變,皮膚病變愈合差或不能愈合;ABI<0.40肢體出現缺血性靜息痛的可能性增大;ABI<0.15會出現嚴重的肢體缺血癥狀(缺血性靜息痛、潰瘍或壞死);ABI為0為肢體的不可逆的缺血狀態(tài)(難愈潰瘍或壞死);ABI>1.30表示非壓縮性血管(老年、跛行,為血管內壁鈣化所致)。
⒌ 肢體動脈硬化如果不治療,病情會有什么樣的發(fā)展趨勢?
中醫(yī)外科 周圍血管病門診是防治下肢動脈硬化的專業(yè)門診,本門診重點開展外周血管病的中醫(yī)藥防治工作。本門診借助于先進的血流探測儀,現面向社會全面開展下肢動脈疾病的普查普防工作。該項檢查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可重復、對人體無害,且診斷正確率高,隨到隨查。前來檢查者請事先洗凈所要檢查的肢體(尤其是腳),檢查時需暴露所要檢查的部位。一般人群均可檢查,尤其是年齡45歲以上,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應關注肢體健康狀況,預防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足等嚴重威脅肢體健康生存的疾病的發(fā)生。
門診主治醫(yī)師徐慶田,每周周日、一、二、三、四全天為您服務,來診者請掛“中醫(yī)外科普通號”,以便為您的肢體建立健康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