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群里有個家長問:最近網上關于男寶在外面上廁所的討論非常熱,大家一般幾歲孩子可以在外面獨立上公共廁所,不用大人幫忙呢?
我們群里男寶家長基本上反饋都是4歲+可以獨立小便,大便的話還是有一定問題的。
由于群里家長說這個話題在小red書上吵翻了,出于好奇心,我也去圍觀了一下,嚯,好家伙,這是準備干架嗎?雙方的爭論也太激烈了吧?!
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因為一個“好死不死女廁所有個小女孩”的言論吧,
一位男童的家長,帶孩子上女廁所,恰好女廁所有個小女孩問自己媽媽:為什么男孩要來女廁所呢?
女孩媽媽解釋的還是很正常的:“可能哥哥的爸爸沒來,來了就去男廁所了”。
小男孩聽到后的反應也很正常,羞愧難耐,不愿意上女廁所了!
在這里,小女孩,女孩的媽媽,小男孩三方的反應目前來說,都很正常啊,說明孩子們都是有性別意識,好奇心以及羞恥心的。
但小男孩的媽媽,用了下面這些激烈的語言去描述這件事:好死不死女廁所有個小女孩!能不能嘴別那么欠!
這下子,女娃媽媽們和女性們不愿意了,很多人開始紛紛控訴他們在女廁見到的各式各樣的男童,而這些,給她們帶來很多困惑和如廁不便。
公共廁所里的小男孩
比如一位網友進了女廁后,發現隔間外邊,不僅有兩名女性,還有兩個小男孩。
而其中一個小男孩,光著屁股蹲在地上,看起來已經5、6歲左右的樣子。這位網友看到眼前這幅神奇的場景,懷疑自己進的是不是女廁所。
這樣的事情,不僅僅只發生在國內,網上隨便一搜,國外這樣的事情也很多,之前Facebook上也有類似的討論,
不少人還打印了很多“6歲以上男童請使用男廁”這樣的紙張貼在女廁。
請6歲以上男童使用男廁!
不僅僅是女廁所,女性淋浴間、女性更衣室里也常常見到五六歲小男孩的身影,
五一期間國內家長吐槽在女淋浴間遇到七八歲左右的男孩
紐約家長吐槽在泳池更衣間遇到6歲+男孩,而此泳池配有家庭更衣室
如果說5歲以下男童出現在女廁的場景,大部分有娃的家庭是能理解的話,
那下面這種一看就是小學生的男童,在女廁扒著隔板偷看的行為,任誰看了不震驚呢!
而我去網上扒拉了一下,竟然發現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
在太古里的女廁,有男孩爬進隔間底下...
還有媽媽帶兩個男孩來上女廁所,一個在空隔間玩耍,一個彎腰偷窺,在被指責勸阻之后,這位母親居然不耐煩了起來.....
作為一個女性和女娃的媽,說實在的,我是不介意5歲之前的男童上女廁的,
畢竟,每次出門逛街,不一定都是爸爸媽媽一起的,而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媽媽辛苦在帶,只要處理恰當,都能互相理解。
同時也并不是每一個商場or廁所,都有母嬰/親子衛生間的。
在很多情況下,帶男娃上女廁,可能不是父母的最優解,但可能是當下的唯一解。
而且如今大部分廁所都是有隔間的,只要男童不做出趴地上往隔間里鉆的行為,我們的如廁隱私還是有保證的。
但我的女兒,在5歲半之后,我發現她是介意這樣的事情的,有一次,我在商場的女廁門口等果果,發現她很快就出來了,
我問她怎么這么快,是不是忘記沖廁所了?
她說:女生廁所里有一個大哥哥和小弟弟在玩,討厭!他們是男生啊,為什么去女生廁所,我不去了!
最后我趕緊帶她去了不同樓層的女廁,也幸好是在商場,不然哪里那么快去找另一個洗手間呢?!
所以,作為一名母親,5歲半后,我的女兒介意,那么,為了維護我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我一定會更介意!
而關于幾歲的孩子可以獨立上公共廁所這個問題,我查了下,香港的親子廁所是明確說了不要【五歲以上】的小孩進入的。
意思是不論是媽媽帶兒子,還是爸爸帶女兒,【五歲以上】的孩子請自己去自己性別的廁所!
結合香港的這個規定,加上我自家孩子情況和我認識的小孩的情況,我認為,五歲以上的孩子完全具有自己上廁所的能力的。
其實,男童進女廁這件事情,各方都有不少極端言論,反對幼童進女廁的,有很多年輕女孩,很多對于已育人士而言的“常識”,可能在她們那里,就是一個個“知識盲區”。
比如各種咒罵2、3歲男童的,大家看看就好,不用真的動氣當了真。
但一些男童父母的態度,讓我挺吃驚的,比如這種如果有人對她帶男童進女廁有意見的,就能動手盡量別吵吵的!
還有這種上廁所時被6歲男童強行推開門后,男童家長各種臟話辱罵的,
罵的有多難聽呢?
對于這種家長呢,光聽ta們自己說話就能知道孩子養成什么樣子了!
所以男童進女廁這件事,本質上是父母如何對待性教育以及教孩子自尊自重自愛的話題,
而這樣的話題討論中,如果能推動家庭親子衛生間的落實,就更是大大的好事了!
在文末,我還是挺想說說我的心里話的,也挺希望無論是女童,還是男童家長,都來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好主意,
每一個理智和克制的討論中,都蘊含著未來的出路和解決方案,
同時也想透過這個小事,聊聊放縱型教育,
什么是放縱型教育呢?簡單說就是懶得教,小事包庇,大事打罵。
孩子調皮很正常,這都屬于小事情嘛!所以當孩子犯了所謂的“調皮”小事時,總是自我安慰,孩子嘛,不懂事。
比如帶男娃進女廁時,男娃在女廁里亂跑亂鬧,趴地偷看等等“小事”。
而當孩子因為日積月累的小事犯了大錯誤時,或者讓父母丟面子了臉上無光了,這時候基本就是打罵+包庇了。
所有的“大事”,都是由一個個小事積累起來的,
希望這次吵翻了的廁所事件,能讓平日里放縱型養娃的家庭能對娃有一個底線教育,
也希望這件事過去之后,家庭親子衛生間能夠早日落實,還帶娃父母一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