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堅持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對譯,將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使原文的每一個字在譯文中都有著落,譯文中的每一個詞語在原文中都有根據,竭力保留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力求表達方式與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原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譯文:謝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進行家庭聚會。
所謂意譯,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來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據原文的句子特點靈活處理。
例如原句: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季氏將要對顓臾發動戰爭。
文言文翻譯要求盡量直譯,在直譯無法進行或不能準確地傳達原意的時候,可以采用意譯。需要意譯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說法、習慣用法、修辭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內在含義,因此,要換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達。
二、文言文翻譯方法
1.留(原文保留):各類專用名詞和各領域中的習慣用語,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國名、朝代名、書名、謚號、廟號、年號、職稱、器具、度量衡單位等要保留。
【例1】 “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一句中,“左將軍”為官職名,“王凝之”是人名,可直接保留。
譯為: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換(古今詞代替):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
【例2】 尊君在不?(尊君——你父親;不通“否”)
譯為:你的父親在嗎?
3.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兼語)的現象很常見,翻譯時要根據語境補出。補出成分翻譯時用括號括起來。
【例3】 友人慚(慚——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譯為:(父親的)朋友感到慚愧。
4.刪(刪除不譯):有些文言文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能也不必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語詞、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作用的詞、表提頓的詞、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
【例4】 則是無信(則:就是。是,判斷句式的結構標志,不譯。)
譯為:就是沒有信用。
5.調(調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習慣調整過來。
【例5】 白雪紛紛何所似(賓語前置:所似何。何:疑問代詞,什么。似:像。所:輔助賓語前置句式結構,不譯。)
譯:白雪紛紛揚揚像什么?
【例8】 撒鹽空中差可擬。(狀語后置:于空中撒鹽)
譯: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
三、掌握文言文翻譯三標準——信、達、雅。
信: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及詞語的含義,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走樣,不遺漏,不增加。
達:譯文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表意明確,語言順暢,語氣恰當。
雅:譯文要體現原文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風格,文筆要優美、生動、簡明,要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條標準中,“信”和“達”是必須達到的要求,“雅”是高標準,考題中的句子翻譯并不一定要達到,沒達到也不會導致扣分。在翻譯詩歌和整段、整篇文章時,要盡可能向第三個標準靠攏。
四、避免文言文翻譯十失誤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例1】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石鐘山記》)
誤譯: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
應譯為: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不需要翻譯)
2.以今義當古義
【例2】 與兒女講論文義
誤譯:和兒子、女兒談論詩文。
應譯為:和子侄輩們談論詩文。
(原句中的“兒女”和今天的意義不同,指的是侄兒、侄女等子侄輩的人。)
3.該譯的詞語沒有譯出來
【例3】 待君久不至,已去。
誤譯:等你很久,已經離開了。
應譯為:(父親)等你很久,(你)沒到,已經離開了。
(“不至”:沒到)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例4】俄而雪驟
誤譯:不久開始下雪。
應譯為:不久雪下的急了。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例5】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誤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啊。
(句中的“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不翻譯)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
【例6】 即公大兄無奕女
應譯為:(謝道韞)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
7.把使動、意動當普通動詞翻譯
【例7】友人慚:(父親的)朋友感到慚愧。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例8】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說》)
誤譯:(我們)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
應譯為: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師。(“幾個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幾個人,而非特指“我們”)
9.因斷句出錯而誤譯
【例9】 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五人墓碑記》)
誤斷: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誤譯: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哀嘆這座墳墓里的人,有一塊石碑,也就替他寫了這篇碑記。
應斷為: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應譯為: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只有一塊石碑,就替他寫了這篇碑記。
10.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例10】 元方入門不顧。
誤譯:遠方進了門沒有回頭看。
應譯為:元方頭也不回進了門。(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語法規則調整語序,并適當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