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投拓朋友,在芽哥的星球群里,聊到關于城投等國企合作的問題。往往談到國企合作,投拓朋友們都有種與虎謀皮,如履薄冰的感覺。其實,一旦厘清國有資產的交易規則、交易流程,也就不會那么無所適。
群友私我,希望出篇國有資產交易的文章,芽哥也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請教群內法律朋友,整理了這篇文章,希望系統性的和大家講清國有資產交易的法律流程。
#帶著問題學習:什么企業算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的交易有哪些方式?哪些交易需要進場? 交易前后的操作流程? 還有大家最關心的,能不能實現排他交易?
一、 哪些標的需要進場
在以往的國有資產交易判罰中,經常看到未進行價格評估或未進場的行為依然認定有效,主要是,因為,2003年頒布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僅為部門規章級別,法律效力低于合同。2009年《企業國有資產法》,將“價格評估”“進場交易”提升到法律層面。而2016年頒布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更是對交易流程做出了非常明確規定,至此國有資產交易的操作空間已極大壓縮。
1.什么樣的企業受(32號令)監督
32號令對監管對象做了明確規定,主要有三類:“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
國有全資企業
(一)政府部門、機構、事業單位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公司),以及上述單位、企業直接或間接合計持股為100%的國有全資企業;
國有控股企業
(二)、本條第(一)款所列單位、企業單獨或共同出資,合計擁有產(股)權比例超過50%,且其中之一為最大股東的企業;
國有控股子公司
(三)、本條第(一)、(二)款所列企業對外出資,擁有股權比例超過50%的各級子企業;
國有實際控制 公司
(四)、政府部門、機構、事業單位、單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未超過50%,但為第一大股東,并且通過股東協議、公司章程、董事會決議或者其他協議安排能夠對其實際支配的企業。
2.什么樣的交易行為受(32號令)監督
以前有朋友問:和城投合作,股權交易要不要進場,增資擴股是否需要進場,合作建房是否需要進場?32號令對監管的交易行為做了明確規定,主要有三類:“企業資產轉讓”、“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其中,“企業增資、資產轉讓”,則首次在國家層面中明確要求,需要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
產權轉讓
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轉讓其對企業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權益的行為;
資產轉讓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重大資產轉讓行為
增值擴股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增加資本的行為(以下稱企業增資),政府以增加資本金方式對國家出資企業的投入除外;
二、 產權交易流程
1.取得交易批準
首先,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內部決策程序進行審議,并形成書面決議。
轉讓企業應就國有股權轉讓事宜擬定國有產權轉讓方案,并報送相應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審批。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方案一般應當載明:
1)標的為何需要進行產權轉讓;
2)轉讓標的職工安置方案;
3)轉讓標的企業涉及的債權、債務處理方案;
4)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收益處置方案;
5)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公告的主要內容。
審核批準機關如下圖:
產權轉讓
審批機構
國有出資企業
國資監管機構
因產權轉讓致使國家不再擁有一級企業控股權的
由國資監管機構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國家出資子企業
國家出資企業
2.審計和資產評估
(1)清產核資和審計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事項經批準或者決定后,轉讓方應當組織轉讓標的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開展清產核資,根據清產核資結果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資產移交清冊,資產損失的認定與核銷,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轉讓所出資企業國有產權導致轉讓方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由同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組織進行清產核資,并委托社會中介機構開展相關業務。
(2)資產評估
在清產核資和審計的基礎上,轉讓方應當委托具有相關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評估。評估報告經核準或者備案后,作為確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價格的參考依據。
在產權交易過程中,當交易價格低于評估結果的90%時,應當暫停交易,在獲得相關產權轉讓批準機構同意后方可繼續進行。
(3)資產評估的備案和核準
根據《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經各級人民政府批準經濟行為的事項涉及的資產評估項目,分別由其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核準。
3.進行公開交易
(1)披露信息,征集受讓方
轉讓方應當將產權轉讓公告委托產權交易機構刊登在省級以上公開發行的經濟或者金融類報刊和產權交易機構的網站上,公開披露有關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信息,廣泛征集受讓方。
在征集受讓方時,轉讓方可以對受讓方的資質、商業信譽、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管理能力、資產規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讓條件。
(2)產權交易
經公開征集產生兩個以上受讓方時,轉讓方應當與產權交易機構協商,根據轉讓標的的具體情況采取拍賣或者招投標方式組織實施產權交易;
受讓方確定后,轉讓方與受讓方應當簽訂產權交易合同,交易雙方不得以交易期間企業經營性損益等理由對已達成的交易條件和交易價格進行調整;
產權轉讓項目首次正式信息披露的轉讓底價,不得低于經核準或備案的轉讓標的評估結果。
# 企業增資、資產轉讓在流程上和產權轉讓差別不大,在此,不再贅述。
三、 設置排他條件
對于投拓朋友,非常關心國企交易過程,是否能夠設置排他條件。
老三號令雖然規定國企產權轉讓必須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但是在報名方資格條件限制的問題上,他實質為個別企業排斥競爭者撕了小口子。我們看他的規定:在征集意向受讓方時,轉讓方可以對受讓方的資質、商業信譽、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管理能力、資產規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讓條件,即在企業產權交易過程之中,轉讓方可以去設置條件。這就與公開、公平轉讓要求進場的原則相違背。但,如果說所有的交易都不設置條件的,那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尤其是在企業增資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許多的攪局者,甚至是有一些沒有實力的投資者進入到國有企業里,從而導致未來企業無法快速發展,與企業當初交易的目的相違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三十二號令創造性的區分了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企業資產轉讓這三種類型,并對報名資格條件限制采用不同的約束手段。
1)企業產權轉讓,原則上不得針對受讓方設定設置任何條件。如果確實需要設置條件,不得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違背公平競爭原則,所設置的條件相關內容應當在信息披露前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備案。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設置資格條件需要備案而并非是批準。
2)對于企業增資,可以設置條件,但是設置的條件必須與企業增資密切相關的因子,即可以明確募集資金的金額、用途、投資方應當具備的條件、選擇標準和遴選方式等。
3)企業資產轉讓,嚴格禁止設置受讓條件。
產權轉讓
規定
受讓方條件設置
產權轉讓原則上不得針對受讓方設置資格條件,確需設置的,不得有明確指向性或違反公平競爭原則,所設資格條件相關內容應當在信息披露前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備案。
受讓方條件批準
產權交易機構負責意向受讓方的登記工作,對意向受讓方是否符合受讓條件提出意見并反饋轉讓方。產權交易機構與轉讓方意見不一致的,由轉讓行為批準單位決定意向受讓方是否符合受讓條件
競價方式
產權轉讓信息披露期滿、產生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的,按照披露的競價方式組織競價。競價可以采取拍賣、招投標、網絡競價以及其他競價方式,且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
增資
規定
掛牌
信息披露:企業增資通過產權交易機構網站對外披露信息公開征集投資方,時間不得少于40個工作日
投資方條件設置
允許設置,但是設置的條件必須與企業增資密切相關的因子,即可以明確募集資金的金額、用途、投資方應當具備的條件、選擇標準和遴選方式等。
資產轉讓
規定
公開轉讓
企業一定金額以上的生產設備、房產、在建工程以及土地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等資產對外轉讓,應當按照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履行相應決策程序后,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
非公開轉讓
涉及國家出資企業內部或特定行業的資產轉讓,確需在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實際控制企業之間非公開轉讓的,由轉讓方逐級報國家出資企業審核批準。
受讓方條件設置
嚴格禁止設置受讓條件
文章來源: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投拓狗日記綜合整理,內容本身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也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