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變得自私后,日子竟然舒坦多了。」
前兩天,和朋友小雅聊天,被她一句話驚到了。
原來,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從早忙到晚,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
無怨無悔地付出,不僅沒有得到任何肯定,還遭到家人嫌棄。
在婆婆眼里,她是伸手要錢花的家里蹲;
在老公眼里,她是身材走形的黃臉婆;
在孩子眼里,她是打掃衛(wèi)生的清潔工。
她無處訴說苦和痛,只能在黑夜里悄然流淚。
直到有一天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向雜志社投了一篇稿子,結果被采用了。
此后,她不再將過多精力放于家人身上,而是醉心于自己的文字里。
慢慢地,她越來越多的作品發(fā)表在報刊上,公號平臺上。
每月,僅憑稿費,就足以過上滋潤的生活。
婆婆對她也有了笑臉,老公稱贊她有思想,孩子夸她是大作家,還說要向媽媽學習,家里的氛圍也比之前和諧很多。
她終于明白,「女人最高級別的優(yōu)秀,就是做好自己。」
只有媽媽「自私」一點兒,活得快樂一些,創(chuàng)造溫馨的環(huán)境,孩子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幸福。
養(yǎng)孩子要花錢,但不能只花錢
有人曾將女性的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結婚前,結婚后,生孩子后。」
婚前,最看重自己。會花很多錢打扮,提升自我。自己變得優(yōu)秀,才會遇到更好的人;
結婚后,最看重丈夫。老公優(yōu)秀,這個家才有面子;
為人母后,最看重孩子。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是后半生最重要的事。
對此我并不認同,但從有娃后來說,我們提到媽媽,腦海里最先浮現(xiàn)的形容詞,或許就是「無私」。
可是,「無私」的媽媽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心理學家李雪曾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談到過這個問題。
當她自己想洗衣服的時候,媽媽會說:「你洗不干凈,還浪費水,還是給我一起洗了吧。」
當去超市購物,她挑選自己喜歡的幾樣東西,媽媽還會塞給她一堆零食,然后卻說:「你去一趟超市的花費,比我一個月都多。」
當她試圖關心媽媽,得到的回應卻是「你看書去吧,不要管我。」
她的媽媽就像是一個圣人,沒有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但卻會抱怨:「我為孩子付出那么多,她卻從來不關心體諒我一下。」
她分析道:「媽媽的內心極度缺愛,對得到愛已經絕望,所以要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我,間接地滿足她‘內在的小孩’,而實際上,我‘搶走’了那個‘內在小孩’的愛。」
有些愛看似「無私」,卻是傷害。
正如榮格所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明確親子界限,懂得適時退出
那么,如何做一個「自私」的媽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呢?
之前,朱雨辰的媽媽火爆全網。
朱媽媽在綜藝節(jié)目上坦言:
「我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對待兒子的,完全沒有自我。」
每天凌晨四點,給兒子煮梨湯,一煮就是十年;
兒子發(fā)的微博和短信,她都要親手抄在本子上;
甚至,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會干預。
她的宗旨是:「無論兒子走到哪里,都會給他個溫暖的廚房。」
冬天,北京雞毛菜不好買,她炒了一盆,自己舍不得吃,全留給兒子吃。
可是,兒子并不想吃。
她又上演苦情戲:「為了給你做菜,手都裂口了啊。」
她沒時間關心伴侶的感受,甚至從未考慮過自己的生活,只是專注地愛著孩子。這種無私的愛,卻有千萬噸之重,壓得兒子喘不過來氣,無法拒絕,掙脫不得,只能痛苦地承受著。
媽媽「我都是為你好」的一腔情愿,最終逼兒子說出「沒法過了,我會被你搞死」的狠話。
倘若媽媽能「自私」一些,朱雨辰是不是反而沒這么累。
真正的愛不是保護與控制,而是放手。
正如李健那首歌:「小鳥睡在我身旁,就像花兒吐芬芳,誰也不能傷害她,我要保護她飛翔……」
保護是媽媽的習慣性「動作」,而飛翔才是孩子最終的「宿命」。
在愛孩子之前,先學會愛自己
演員劉孜曾說:「孩子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我,從心態(tài)到生活方式,非常明顯地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初為人母時,她有些迷茫和慌張,不知該如何對待身邊的小生命,會陷入糾結焦慮之中。
后來,她慢慢地學習到很多育兒知識,不斷摸索當一個好媽媽的方法,懂得愛孩子,除了無私,還需要有方法,懂得調整心態(tài)。
她沒有因為孩子,就忽略了對自己的愛。
相反,她堅信,愛孩子的前提,是先愛自己。
她一直堅持自己做「設計師」的夢想,全身心投入進去。
還特別注重鍛煉身體,定期跑步、游泳、瑜伽,始終保持滿滿正能量。
休息時,她會用心為家人做飯,精心擺盤,讓整個家充斥著甜甜的飯香和濃濃的幸福。
在她的帶動下,孩子慢慢也擁有了發(fā)現(xiàn)美好,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幸福是一種能力,可以傳承,卻永遠無法給予。你想讓孩子快樂,要先讓她看到你幸福的模樣。」
深以為然。
真正優(yōu)秀的媽媽,都不是「毫無保留的」。
正如繆斯女神卡洛琳在《做優(yōu)雅的巴黎女人》的一句話:
「巴黎女人是自私的,雖然也充滿母愛,但絕不可能忘我,在巴黎,你找不到圣母。」
懂得自我成長,為孩子樹立榜樣
作家安妮寶貝認為,親子關系最好的狀態(tài)是彼此獨立。
女兒滿兩歲后,她就開始恢復工作,在書房讀書,做筆記,寫稿子,只要有時間,就飛去旅行。
安妮寶貝在用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為女兒提供一種精神的力量:
并不是成為媽媽之后,就開始停止成長。
她想讓孩子看到:「一個始終在篤實地工作著的母親,一個在學習和成長的母親,一個在旅行和探索著的母親,一個關注個體和世間的秘密并用寫作做出表達的母親。」
或許,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她就做家務,處理自己的工作。
放學回家,她就給孩子打一杯果汁,而后孩子就會走進自己的小書房,繼續(xù)畫畫和做手工。
安妮寶貝領悟到:
「女人即便身為母親,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母親不僅僅是給女兒做日常生活的瑣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圍繞著孩子打轉。我們彼此的人生是獨立的。她要成長,我要成長,應是如此。」
整個家庭的能量核心,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媽媽。
心理學博士洪蘭曾說:「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為孩子而活的媽媽,幸福感很低,也很脆弱。
完整意義上的母愛,包括愛自己和愛孩子。只有先要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愛孩子。
每個女人的名字都不該只是「母親」,真正「無私」的媽媽,都需要一點點「自私」。
正如那句諺語:「每個任性不懂事的媽,總能生出溫順明理的女兒。」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