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記住苦難是為了將來不再遭受苦難|柏林猶太博物館

上周在柏林,逛到猶太歷史博物館,是我去過的最酷的歷史博物館了。然而揪心的是我和同去的好友都看哭了...lol

柏林猶太博物館是2001年建立的,是歐洲最大的猶太博物館之一。它位于柏林墻倒塌前的西柏林,由兩個建筑組成:一個巴洛克式的老房子,以及由猶太建筑師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解構主義風格的新樓。博物館的永久展占地3000平米,涵蓋了德國-猶太2000多年的歷史,描繪了從中世紀到現在的14個重要時期。

 - O U T S I D E - 

我剛剛提到,猶太博物館是我看過的最酷的歷史博物館,“酷”這個形容詞也許不太恰當,或者應該說最讓人身臨其境的歷史博物館,而能帶來這樣的效果,利伯斯金的建筑功不可沒。利伯斯金是在1998年的國際性比稿中贏得了猶太博物館的設計(柏林墻倒塌的前一年),也許是身為波蘭裔的猶太人,和其他的競爭者試圖撫慰人心的主題相比,利伯斯金的設計方案顯得非常的尖銳,比起“慰借”他更想強調“記住”,他明確地提出三點原則:

首先,如果不理解猶太公民在知識、經濟和文化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就不可能理解柏林的歷史。

 其次,必須在肉體和精神層面都將大屠殺這場浩劫融入對柏林城市的意識和記憶之中。

第三,只有通過承認和參與消除猶太人在柏林的生活(我的理解是親身感受那段猶太人被迫消除的歷史),柏林和歐洲才有一個人類的未來。

最終完成的博物館新大樓完全貫徹了利伯斯金的這個設計核心。新大樓占地約15000平方,在外型上是如同閃電??的曲折造型,尤其從俯瞰圖可以清晰感知到。

這個曲折乖張的外觀,據說是利伯斯金在考察了猶太被驅逐的那段歷史所涉及到的歷史遺跡,在地圖上圈出來的點,并連上了線,以此獲得了一個雛形。而這個被他稱為“非理性的原型”又激發了他的另一個靈感,即象征以色列的標志——“大衛之星”,這個六芒星標志的誕生,與以色列歷史上的大衛王朝關系密切,也被視為猶太人宗教和文化的象征,而在納粹統治時期,納粹黨強迫猶太人在右臂上佩戴印有大衛之星的袖標。

電影《鋼琴師》的截圖,講述的是一個二戰猶太鋼琴家的故事,圖中人右臂所佩戴的就是這個六芒星標志。

最終確立的大樓外觀結合了這兩個想法,形成一個曲折的鋸齒的形狀:像拆開后重新連接的六芒星,也是大驅逐歷史的真實地點連接起來的線路的變形。利伯斯金將這個建筑命名為Between The Line”,扭曲蜿蜒的外觀代表著猶太人在德國歷史上曾遭遇的那些緊張的時期。而這些鋒利的線與線之間的連接點被他稱為"voids"(虛空),這些空白區域自上到下垂直貫穿了整個建筑(有點類似我們所說的中庭),它們代表了猶太人曾經在德國的社會上集體缺席。通常人們走不出去,只能通過窗戶看到。

除了鋸齒造型外,建筑的窗戶是另一個特色,利伯斯金摒棄了常規的窗,在建筑的外立面切割出許多交叉長條形,嵌上玻璃成為窗戶。這些觸目驚心的線條在鍍鋅鐵皮的外墻映襯下,如同鋒利的傷口,揭示著猶太民族曾經受過的苦難和屠虐。

從建筑的內部看,這些鋒利的傷口卻又是唯一帶來光的地方。令我不由想起Leonard cohen的歌詞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萬物皆有隙縫,那正是光得以進入之法)。


這是一個強大的矛盾的并存,在帶給你極度震撼甚至不舒服的沖擊時,又帶來隱約的希望。據說不少人提醒23歲以下的人士最好不要進入,該博物館會給人極大的精神壓力。那你呢,準備好跟我一起進入了嗎?

 - I N S I D E - 

博物館的入口開在左側的巴洛克風格的舊大樓,與利伯斯金的新樓在地面上沒有任何聯結,需要通過地下通道才能走到新大樓。在往地下室走的時候,墻上就有一個圓形的追燈在循環著上下移動,指引你進入這個未知的空間。

這是杜塞爾多夫的觀念藝術家Mischa Kuball的聲光裝置展:res·o·nant.他使用了地下一層占地350平米的空間。包括了兩個垂直的完全空洞的區域(我在前面提到過,利伯斯金的鋸齒形設計,在建筑內部留下了5個虛空的垂直區域,稱為void)。這兩個留白區域高度達24米,抬頭可以在看到天花板的玻璃外的天空。藝術家使用旋轉式投影,將燈光投射在墻壁、地面和天花板上來回移動。并通過鏡子的反射和頻閃式光脈沖,創造出明暗的變化。用藝術家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一種建筑與肌膚之間的共鳴”。作為裝置的一個重要部分,空間的角落還安置了幾個揚聲器,循環播放一段60秒的音樂,這是由50多位音樂人共同為這個作品所創作的。

怎么說呢,和我們一貫認知里歷史博物館根據年代陳列各種展品的常規布展方式相比,這種入場的方式顯得很新穎,并且很酷。它沒有條文式的給你講歷史,而是創造了一個場域讓你自己來感受。相信我們很多人對猶太的歷史并不算很熟悉,但多少都知道二戰期間猶太遭受納粹瘋狂掃蕩的經歷。而Mischa Kuball的這個聲光裝置,雖然是件非常抽象的作品,但并不難被感知。他創造了一個空曠的暗空間,并且使用了紅色作為光源,在極致的紅色中會有輕微的窒息感,宛如被血液包圍。而頻閃和燈源的或明或暗變化,以及背景音構成了一個情節化的場景,置身其中的你很容易被帶入那段歷史:身處黑暗,追逐光明,明暗的交替猶如命運,你屏住呼吸,然而一聲頻閃,一切猶如無用之功,歸于徹底的黑暗。我拍了一個10秒的片段,你們可以感受以下。



這也呼應了前文利伯斯金的建筑出發點“必須在肉體和精神層面都將大屠殺這場浩劫融入對柏林城市的意識和記憶之中”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你既感受到了建筑不僅僅作為一個容器,而本身能表達博物館的內容,這是建筑的魅力。同時你又能感受到藝術作為內容,它能很好的和空間、建筑相結合,與之呼應,創造一個沉浸式的體驗場所,共同完成這個內容命題。

當從Mischa Kuball的這個空間走出,你差不多已經進入情境了,你的身體和精神都已經不自覺的調整到最適宜接收猶太-德國這段歷史的狀態。這也就是作品的主題:res·o·nant 共振

在利伯斯金的設計中,地下一層有4個區域,除了我們剛剛經歷的Mischa Kuball的空間裝置外,他設計了三條軸,分別是:大屠殺之軸、流亡之軸和延續之軸


1933年,在德國的猶太人有56萬。希特勒政權驅逐和殺害了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約20萬猶太人。在整個歐洲,600萬猶太人成為納粹種族滅絕的受害者。大屠殺之軸提供了部分遭受大屠殺的猶太人的私人物品、照片和文件和紀念品,他們來自受害者的親人和朋友。

——大屠殺之軸

這條大屠殺之軸就是讓我和朋友淚奔的地方。在通道的墻上設計了幾個櫥窗,每個櫥窗里放置了一個在大屠殺中受難的猶太家庭的故事。描述很克制,卻讓人悲從心起。我選了幾個寫在這里,希望剩下的你們有機會親自去看。

“不要忘記我們”

猶太人Adolf Wolffsky在1942年和1943年收到這兩封明信片后,再也沒有見到過他被驅逐的家人。右邊這封明信片來自他的弟弟Fritz,他和他的妻子以及6個月大的兒子死于奧斯威辛集中營。當他們被押往集中營時,Fritz把這張明信片從火車扔出去,上面寫著短短的一句話:祝大家都好,不要忘記我們!Fritz, Ilse, Micki. Adolf Wolffsky比他的兄弟幸運一點,1938年,他的女兒14歲,通過兒童轉移(一個二戰期間的猶太營救活動)去了英國。他和妻子,兒子在柏林幸存了下來。戰后他們全家搬去了澳大利亞,5年后回到了柏林。

圣誕禮物

這是Clara Grunwald的一個朋友送給她的圣誕禮物:一本手工制作的1943年的年歷,封面裝飾著風景照和詩歌。當收到這個禮物時,Clara Grunwald居住在勃蘭登堡的諾伊多夫莊園,她是一位老師,一戰后在德國推廣蒙臺梭利早教法。諾依多夫最早是一個農業培訓中心,那里聚集了很多準備移民去別的地方的猶太青年。但1941年起納粹把這里當作一個強制性勞教所,Clara在這里建立了一所“兒童之家”。Clara每天都在數著這本日歷上的日期,直到1943年的4月1日。不久后她和其他的諾依多夫的猶太人一起被驅趕進奧斯威辛集中營,并在那里被殺害。

盲人工作坊

40年代早期,德國人Otto Weidt在柏林郊區開了這家賣掃帚和刷子的工坊。他的生意被認為“對戰爭有重要意義”,因為軍隊也是他的顧客之一。大部分的工人都是猶太聾啞人和盲人。當驅逐開始時,Otto Weidt試圖保住他的猶太工人,他努力申辯“他們都對戰爭很重要”,他還賄賂蓋世太保,獲得了一疊假文件來留下這些猶太人,并為他們提供糧食。他還在商店的后面藏了一家四口。但他的嘗試最終失敗了,這些猶太人還是被逮捕并被押往奧斯威辛集中營。圖上的這把刷子是猶太盲人師傅在1940-1942年期間制作的。右邊的照片是當時的一張合影。

一塊手帕

16歲的Paul Kuttner在1939年2月通過兒童轉移去了英國。他的媽媽Margarete將這塊手帕折疊好放進他的手提箱,這樣"他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孤身一個人”。Paul再也沒有見過他的母親。他也從沒有使用過這塊手帕,它一直保持著當初媽媽幫他折疊好放進行李箱的樣子。

右邊這張照片是Margarete在被蓋世太保捕捉前不久在她位于柏林的家中拍攝的。在1943年2月她被送進奧斯威辛集中營并在那里被殺害。她的女兒Annemarie幫她拍了這張照片,在逮捕的時候她被藏起來,并且幸存下來。


1938年,一家猶太報紙寫到:對今天的猶太人來說,最迫切的問題也許是:我該在何時逃向哪里?在1933年到1941年之間,約28萬德國猶太人逃離納粹政權的統治,去往美國、巴勒斯坦、英國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南美、非洲和中國的上海。

——逃亡之軸

猶太人起先逃往臨近的歐洲國家,但隨著移民政策的收緊,移民潮開始轉向巴勒斯坦和其他海外國家。猶太救助組織提醒他們移民政策,幫助他們取得文件和提供經濟支援。巴勒斯坦在柏林的辦事處通常將250-300個猶太移民歸為一組,他們先坐火車到達意大利東北部的港口里雅斯特,然后從那里坐船去巴勒斯坦。下圖的照片拍于1934年的3月,年輕的移民即將離開的里雅斯特,去往巴勒斯坦。

在逃亡之軸的盡頭是一面落地的大玻璃,旁邊有一扇小門通往室外花園。在花園,利伯斯金建造了7x7共49個高大的水泥柱。我們去的時候逃亡花園正在維修,門被封鎖了。據其他的游客說,坐在巨型的水泥柱當中,感到無比的壓抑和冰冷,即使抬頭看天,也感到暈眩,方向感缺少,不知去向哪里。也許就像那些被迫背井離鄉的猶太人,即使千辛萬苦踏上了新的土地,也會面臨身份和歸屬的迷失感。這也是利伯斯金在設計逃亡花園時想傳遞的,逃亡之路,真的有盡頭嗎?背負著沉重的過去,真的能重新開始嗎?

然而利伯斯金還是在水泥柱的頂端灑下了種子,每年春來,草木生長,給這片冷硬的水泥紀念碑增添了生機。在街邊駐足,仍然可以看到茂盛的郁郁蔥蔥,帶來生的希望。這又是一個充滿了conflict的設計,作為猶太裔的設計師,利伯斯金清晰地知道,創傷沒有辦法輕描淡寫地被消除,可即使永遠都要背負著沉重地十字架,我們仍然要選擇負重前行,向死而生,這不也正是生而為人的命軌嗎?


我在前文提到,利伯斯金的設計在建筑中留下了許多被他稱為"voids"(虛空)的空白區域,通常人們走不出去,只能通過窗戶看到。而有部分voids則被使用,比如上面提到的剛進入地下時藝術家Mischa Kuball的聲光裝置。在延續之軸上有另一個至關重要的void空間,被稱為“The Memory Void”(空之記憶)。

——延續之軸

在“The Memory Void”中陳列著以色列雕塑家Menashe Kadishman的裝置作品Fallen Leaves(落葉):超過一萬張圓形的面孔被從厚重的鐵盤上切割下來,每個都有著張大的嘴巴。游客被允許從這條“落葉”之路上走過,腳踩在這些面孔上心情是很沉重的,它們大張著嘴巴,只能發出無聲的吶喊。而你走在上面,如同親身經過猶太人一路跌跌撞撞,驚慌出逃的血腥之路。

延續之軸是唯一一條能通往樓上的通道,在它的末端是一條直上三樓的長梯,這條樓梯的上空,利伯斯金依然加入了一些交叉的直線柱體,形成緊張和一觸即發的狀態,令這條樓梯走的異常艱辛,如針芒在背

樓上陳列的是猶太德國2000年的歷史,被稱為“A Journey through Time”。它展示了猶太和非猶太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偏見和種族仇恨的影響,也讓我們了解猶太的宗教和世俗傳統,以及他們對德國的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現在,我們才正式進入猶太歷史之旅。


- 后 記 -

走出柏林猶太歷史博物館,心情是很沉重的。猶太人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段長長的逃亡史:

  • 據《圣經》的記載,猶太人的故鄉在以色列。

  •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猶太人的祖先)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地區,并在公元前11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

  •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基督教成為國教,羅馬人瘋狂鎮壓猶太人,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不斷移入,并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 逃亡到歐洲的猶太人分散在各個國家,但都或多或少受到歧視、隔離和迫害。這主要是由于歐洲占統治的基督教對于異教徒的驅逐。而這種反猶主義,在二戰時期希特勒執政的納粹德國達到無以復加的極端。

  • 二戰后,在戰勝的美、英兩國支持下,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大部分流亡的猶太人回到故國。

然后災難并沒有結束。因為此時阿拉伯人已經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生活了1000多年。他們信奉伊斯蘭教,猶太人信奉猶太教,在宗教上已然難以妥協,更別提文化和生活上的差異。巴以的沖突又帶來近半個多世紀的中東戰爭。今天我們提到恐怖的ISIS、人體炸彈,以及歐洲的難民危機,多多少少也都與之逃不了關系。

今天我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這段歷史,不免百感交集。同情戰爭讓人流離失所,但只身走在阿拉伯人聚集的巴黎北部區域,卻還是不免驚惶。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布洛克(Ernst Bloch)的希望法則說:

 The Essential (das Eigentliche) in man and the world is outstanding, waiting, lives in fear of being frustrated, lives in hope of succeeding. 

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也許就是這樣絕望與希望交織,殺戮和拯救伴隨的循環往復,作為渺小的個體我們也許無法抗拒這樣龐大的洪流,我們在此時此地感受到疼,希望在災難降臨時,能成為那個放下手中握著的石頭的人。

??

柏林猶太歷史博物館

?? Lindenstra?e 9-14, 10969 Berlin

?? 10:00 - 20:00

??  https://www.jmberlin.de/e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你能想象一個被世界驅逐了千年的民族嗎?
歷史上以色列亡國近2000年,為什么在1948還能建國?
關于猶太民族的一點反思
二戰前夕,納粹“排猶”的那段歷史
歷史與公知和官科的想象總是不同
老照片 二戰前德國納粹抵制猶太人開的商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年辖:市辖区| 文昌市| 明水县| 灵山县| 正宁县| 广东省| 遂溪县| 乐都县| 浦城县| 玛曲县| 庆元县| 射洪县| 盘山县| 延寿县| 资中县| 安塞县| 阜新市| 咸丰县| 吉木乃县| 文成县| 雷山县| 酉阳| 太仓市| 柳江县| 若羌县| 新巴尔虎左旗| 岢岚县| 彭泽县| 中方县| 大关县| 云林县| 抚顺市| 克东县| 盐城市| 吉林省| 阳原县| 浑源县| 安泽县| 谢通门县| 卢龙县|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