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人心又為什么會有善和惡?
也許,你會說,這還不簡單?因為,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呀!
是啊,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
但,因為地球的白天和黑夜,又造成了地球上的多少黑白問題。
我想說的是人心的善惡。
自古人們就在爭論,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到現在也沒有個結果。我想它可能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我們弄不清地球上是先有白天或是先有黑夜。
我也查不出孟子是不是白天生的,荀子是不是夜晚生的,我只知道我是黎明生的。媽媽說我是雞叫時生的,不管是雞叫第一遍或是第幾遍,總之是黑夜和白天交接時出生的,所以,我心里的善和惡我也弄不清是誰先產生的。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我最開始是力挺孟子的。因為從小背三字經,再加上從小受的是傳統教育,還有就是小初時的毛澤東思想熏陶,認定了人本善良。可是,往后的思想和生活成長教育與思悟,長的生命過程認知又讓我對孟子的這一主張產生了懷疑。可以說,現在荀子的這一主張更深入我的思想認識。
首先,荀子生活在孟子之后;
其次,荀子是戰國后期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思想集大成者,也可以說是集孟子思想并兼百家之長的總結。
他能力排眾儀,創新性的推導儒家“亞圣”,冒著被逐出儒家家門的風險提出自己的主張,可見他有多少論證和慎重。
以前想的少,處于象牙塔內相對純粹的生活和職業環境中,再加上給弟子們的書本知識都是正向的能量教育。現在,出了象牙塔,在紛繁復雜的生活老林里修練,才真覺得荀子的主張更能演繹人生的善惡之源。
既然是源頭之爭,因此,我也想更源頭些,思想一下人的善惡之源。
夜半醒來,想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人又為什么會有善惡之分。
我總覺得,人心的善惡與地球的白天黑夜有著很大的關系,甚至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直接導致了人心的善和惡。
不是嗎?
白天,陽光燦爛,一切都是美好的,走在陽光里,人心是暖的,百花是笑的,合歡是開的,盡管有許多想法,可是,太陽底下,人心不足以蛇吞象。
到了晚上,合歡也收起了笑臉,百花也不見了笑顏,人們摸黑啥也看不見,只能躺下,人心足者閉眼休憩,人心不足是真的可以“蛇吞象”的。
不要說晚上,既使是白天,太陽底下吞不了象的,就在暗處吞。
少年時,初睜眼睛看世界,一切可能都是美好的,只是感覺,也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一旦看熟了眼前的一切,私心和貪欲之本性必然暴發。
所以,孟子的主張是基于人“初入世”的“感覺”,而非人之本。
所以,私心和貪欲,既然是私和貪,早晚是會顯露的,只不過早晚輕重不同罷了。
這就是為什么年少時像一棵樹苗一樣帶著美好和向往朝氣蓬勃的向上向好向善的,年長時經歷了風雨雷電的催殘后就會有了不一樣的善惡私貪之心了。
一切皆本性使然!
也一切皆因地球的白天和黑夜而生也!
不是不悟,時候不到!
水開了,自然是會沸騰的,溫度問題也是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