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左右開始說話的寶寶,
忽然在某一天學會了拒絕大人,
于是這個選擇變成了ta的最愛。
爸爸媽媽會覺得非常頭疼,
那我們來分析分析
到底寶寶說
“不行、不要、不吃、不去”
都是些什么原因。
首先
這個字眼很可能是
爸爸媽媽在家里使用頻率
最高的一個,
所以是他從小聽到的最多的,
什么
不能,
不行,
不可以,
不是,
不準,
呵呵,
那模仿這個音可能是一個原因,
因為本來其實他也沒太聽懂
你的意思和你讓他做的選擇,
發一個自己熟悉的音當然來得更快。
1
接下來長大一些之后呢,說不可能就是不僅僅是模仿某個音節,爸爸媽媽會覺得很明顯ta是在跟大人作對,因為他明明可以選擇說“行”或者“好的”。
但是其實真的不是,爸爸媽媽高估了孩子的心理成熟程度,呵呵,他只是覺得說不行不好的時候,引起了大人們更明顯的反應,這下極大地鼓勵了一個什么能力都不算很強的在大多時候位卑言輕的小孩忽然樹立起了自我,ta會覺得每拒絕大人一次,自己都有了從前沒體驗到的成就感,多獨立啊,多自主啊,多權威啊,我能用不同意某個決定和某個選擇某個要求跟爸爸媽媽和家里的大孩子一樣了。
2
你可以觀察到,這個階段小孩很大程度上會拒絕一些對自己提出要求命令和建議的人,維護自己的權力、物品,反抗一切自己力所能及,毫不猶豫。作為父母,應該了解,這種看起來完全沒有克制的反抗和拒絕,跟長牙和長個一樣,是成長的一部分,是健康和正常的,是寶寶從小構建良好自我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過程。
在這個時段中,寶寶會不斷地試探父母的底線,不斷考驗父母的耐心,毫無理由甚至毫無節制。一直要到兩歲半以后,大多數寶寶可以懂得做簡單的思考和建立相對穩定的自我之后,他們會逐漸變回以前那個積極和合作的小孩,直到第二次第三次叛逆時段的到來。
其實道理還是一樣的,無論是在四五歲學前的那段還是青春期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解讀孩子的叛逆和拒絕。
3
那我們在做個簡單分析之后,再回到父母的立場,也就是說,并不是我們就坐等孩子自己成長或者消極應對孩子的各種抵抗和拒絕。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些簡單的原則來應對和減少孩子逆反期的反抗行為。
1
@首先要限制家里成年人說不行、不能、不好這樣的負面詞匯,ta的否定思維模式很可能來自于學習你。所以回答寶寶的要求、建議時要小心使用你的措辭,想好再說。
2
@其次呢,要小心自己的提問措辭。
舉幾個例子:
1、問衣服的選擇,如果你問,你想穿這件么?你自然得到的答案是不。但是你可以問,你想穿這件還是那件,這樣寶寶就沒機會說不。也讓他覺得自己做主了,是自己決定的這件事,嗯,感覺好多了。
2、回家前,不問“我們回家好么?”,而是說“哦,現在到時間了,我們該回家了,走吧。”
3、不說“你趕緊,去做到飯桌前吃飯了!“而是說“咱們一塊吃飯嘍。“或者,“咦,你的小勺子怎么不見了,誰能幫我找找呀?”“哎呀,你給找到了,在碗邊呢,你真能干呀!”
3
@還有要注意即便被孩子拒絕,也要盡量尊重孩子的態度,不要因此懲罰孩子的拒絕,有時候可以適當做讓步,讓孩子感覺到有自己做主的機會,但也絕對不能把事態發展到孩子拒絕發脾氣之后你再讓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分寸就是,你要堅持去做或者要讓寶寶去做的那件事,有那么重要么,究竟是誰的需要,還有在當時那個狀況下,誰的需要真正重要?
比如系上安全帶這件事,算重要。
比如你要在滑梯邊跟別的媽媽聊天,所以想勸他玩滑梯,可是寶寶想去那邊玩蹺蹺板。那不算重要。
不能妥協的原則性問題,堅持原則會讓孩子在成長中更有安全感更加多的感受到被愛護,但是同樣,在無足輕重的事情給孩子一些機會成全孩子,也是很好的親子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