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不驚(1936-1944年)
1同善社與牛痘局
有閑暇時,孫子汶常去禮州街上瞧一瞧。他跟坐堂大夫熟稔,常去藥店醫鋪跟他們閑聊,且跟北街的劉仲熙、王莊齡、葉謹榮、江致孝、曾少修走得近。他被公推為同善社社長后,請這些大夫每周一天輪流值守同善社。
禮州同善社歷史悠久,建于明朝萬歷五年,即公元1577年;禮州祖師廟建成的當年,就在它的西側建佛堂稱同善社。最初的祖師廟被稱為貞武觀供真武祖師菩薩,應是道教廟宇,而在同一個院子里的同善社,又是佛教性質,仿佛不倫不類。其實民間于教派教理并不深究,只看哪個菩薩靈驗,哪個菩薩就香火旺,往往儒釋道雜處,老百姓是青菜蘿卜各有所愛。佛堂的佛教理念是“清凈、平等、慈悲、正覺、自在、隨緣”,既有念佛、參禪之個人修行,也有行善、救濟之社會功德。同善社是借了道觀的處所、佛教的名頭,來做社會慈善事務,故別處多稱慈善堂。
清朝乾隆年間的查禮,是順天府宛平人,他于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67年來西昌任寧遠府知府職,次年擢川北道。史稱查禮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及收藏家,查禮在涼山所寫的詩歌,全是清平世界的田園風光。他在孫子汶曾激戰兩日的川心堡,寫下“弦歌不輟川心堡,俎豆常新宋氏祠;正是農人無暇日,且同耆老話豳詩”這樣的悠閑詩句。在為時一年的任職期間,查禮專程到禮州視察“崇德尚禮”的同善社,也寫了同樣風格的傳世五言詩。
雞鳴逐曉風,雨后歸云凈。
策馬穿樹行,春光曙色映。
桃杏花半開,溪暖魚游泳。
看山如黛橫,臨水猶窺鏡。
載馳抵禮州,居民頗殷盛。
俗淳時亦安,習俗無爭競。
是州余之名,是村余之姓。
奇遇非所希,怪此二難并。
視察后感覺禮州“俗淳時亦安”,查禮心情暢快,稱禮州之“禮”是他的名,禮州舊名楂村之“楂”是他的姓 ,他認為像這樣的湊巧,世上極難碰到。而更湊巧的是,他在涼山彝族地區的短短一年,正好是彝漢融合時期,處處風景如畫、歌舞升平、民康物阜,恰如其詩所言。兩年后,查禮被調往松茂道,恰逢金川戰役爆發,始終在嘉絨西藏忙于戰事,歷時八年之久;且戰后又“留辦兵屯,拊循降番”三年。相較于藏族的大小金川,想必查禮對彝族的涼山更有好感。
本章全文見 有血的雪族(連載31):追述涼山彝族頭人斯茲伍各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