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馬太效應
西方有本書非常有名,這就是《圣經》。西方《圣經》里有一章叫《馬太福音》,這《馬太福音》里有一句話,而這句話,被學者稱之為馬太效應。其原話是: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顯然這句話譯得不夠通俗,我曾經自己把它譯了一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這就是:給你,因為你太多了;把你的拿走,因為你太少了。舉個例子可能更便于理解,有錢的更容易來錢,錢少的更難掙到錢。
我們人類生活,其實是一個由我們自由詮釋的主觀世界,所以哲學家有“我思故我在”之說。講這些是不是扯遠了,文不對題了?依我看,馬太效應就講的是我們所關注的一個經典有社會競爭法則。這是一個你認為它殘酷它就殘酷的法則。
為啥人家的孩子這樣也好,那樣也好,啥好事情都有人家孩子的份?為啥你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啥倒霉事總輪到你孩子?如果你心里有這種想法,就應了這個著名的馬太效應。
從道理上講,馬太效應有其客觀存在的原因。一個孩子若一門功課很好,那么跟比別的孩子比,他有更多的時間,有更多的精力,也更有興趣學好另一門功課。一個孩子若樣樣功課都好,關注他的人就多,社會給他的機會也多,他的潛在智力就容易發揮出來,好像神童一般神奇。
與此相反的是,一個孩子若一門功課不好,那么學好另一門功課,尤其是新開的一門功課,就興趣不大,容易學不好,而且學不好也不覺得奇怪。一個孩子若樣樣功課都不好,結果自己也無所謂了,怎能學得好?
馬太效應體現在考試方面,就是成績好的孩子,容易考出好成績來,成績不好的,容易考砸了。從《圣經》上引出馬太效應,容易使人認為這是上帝的意思;給予也好,奪走也好,全是上帝的事,這好像不對。我們中國人不大相信上帝,所以把西方人的上帝理解為命運,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所謂命中注定,其實這也不對。我相信當家長的十之八九,不會認為孩子的功課好壞是命中注定。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是對自己的孩子極度失望,或者是逃避當家長的責任。
使馬太效應有利于你的孩子,而不是有害于他,這不是辦不到的事。大凡學識深厚的老師,會經常提醒孩子這樣一句話:“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重要。”如果你的孩子不明白這句話,對它沒印象,那么你應該也像那些老師一樣,經常這么提醒他。
一道難題做不出來,或者一門功課沒學好,追根溯源,往往是開頭的基本概念沒吃透。新學一門功課,比如化學,比如物理,頭兩章總是最簡單,往往就因為它簡單,孩子容易忽視它,不把它當回事,結果問題越來越多,題目也越來越難做。這就自個鉆進了馬太效應的惡性循環中。
避免這種惡性循環的最好辦法,是防患于未然。功課越是簡單,越是要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就像造房子一樣,起初是打地基,這地基打得越扎實,房子就蓋得越穩當。開新課時,往往同班同學的成績都差不多,后來才拉開距離,且越拉越大;其馬太效應,也越發明顯。我說沒說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