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人紀-針灸22課筆記
足三里之補瀉手法
陽明經氣是往下走的,針扎進足三里,捻針引到氣,感到酸漲,心里想經絡運行的方向,逆著經氣而轉為瀉,順著經氣而轉為補。逆著經氣快轉,再慢慢回來,就是瀉。順著經氣快轉,再慢慢回來,就是補。補的時候,補是單數三五七九,再把針提起來,一個綠豆大。
血壓上升的時,中醫說是陽亢,臉充血,可在足三里下五分,斜刺到足三里穴,陽明的熱就慢慢瀉下來。
常常灸足三里,可讓人健康長壽。因為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在治病的時候,不管是肝癌、肺癌,或感冒,處方下去,病人如果胃口恢復,就代表救回來了。病人治療后,沒胃口治成有胃口,這個癌可以忽略它,因為癌不會造成傷害。一個人能吃能喝能拉能睡,就是健康。
12、奇穴—闌尾穴
在足三里下約一寸闌尾穴。
所有的穴道,可以幫助診斷,幫助治療,也幫助判斷病好了沒有。確定病人腹部痛的病因,男左女右找足三里,如果這個穴有壓痛,就是盲腸炎,下針的時候,引到氣就可以了,痛會當場去掉,痛去掉以后,為確保從大便清出來,可以下大腸募穴天樞,小腸募穴關元。
治腹膜炎,當病人從盲腸炎破掉時,病人會變成腹膜炎,與盲腸炎有區別。原本肚子劇烈痛,到后來痛突然瞬間消失了,就是腹膜炎,因為原本盲腸腫的很大,還沒破,會很痛,后來破了,壓力沒有了,大便都跑到腹腔所以沒有痛。 中醫診斷腹膜炎很簡單,肚子是涼的,但盲腸那里是燙的,就是腹膜炎。在《金匱》有處方。如果痛,都可以下針,天樞、中脘,關元、足三里、闌尾,都可以下針。
13、上巨虛、條口與下巨虛
足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虛,再下三寸是下巨虛。上巨虛下一寸是條口穴。
上巨虛穴顧名思義,對乳房硬塊好,把上面巨大的東西虛掉。如果腹部硬塊,在肚臍以上,用上巨虛治,肚臍以下在下巨虛治,這硬塊局限在足陽明胃經上,如子宮腫瘤。對側治療,有硬塊就是有東西,是實癥,用瀉,逆向行針,瀉完再往前扎一點。
條口透承山穴(糖尿病診治)
糖尿病就是血糖濃度高,用西醫的治療方法,血糖會慢慢積在腳底,腳會慢慢硬化,只能截肢。
中醫治糖尿病,第一個要務是把水補足中藥里有很多生津的藥,第二個要務把陳舊的糖導回身上,這個時候血糖變得比較高,是正常的。把下面積的糖去掉,同時把水補滿,補滿時病人就不渴了。
條口可以治腳麻 。
條口透承山。承山在膀胱經,小腿后面的兩個大肌肉中間,用三寸針從條口穴,可以透到承山穴。條口透承山專治五十肩。
14、豐隆穴與導痰針灸法
豐隆穴在小腿外側,脛骨上骨頭凸起來與外踝骨頭凸起來連成一條線,正中間那點,就是豐隆穴。
豐隆穴可以讓人豐隆一點,針灸要美容時要做療程隔天扎針。豐胸用豐隆穴很好,用補。
豐隆穴最有名是用在去痰。實癥癲癇病,實癥是因為有痰,需要用針把痰導出來。針扎到豐隆穴以后,左右轉捻針,病人感到酸時就是氣到了。氣到了后,針慢慢起來,只提到皮層。再把它倒過來,斜針45度,往身體的上方下針。然后再捻針,病人感到酸麻后,再慢慢把針提出來,又到皮層,再往下45度下去,下去以后,針就留在那邊20分鐘。就是導痰術。
倪海廈人紀-針灸23課筆記
15、解溪穴
腳上兩條大筋的中間,就是解溪穴。
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屬火,是胃經的母穴,虛癥治此。如頭痛在胃經上,在對側的解溪穴順著經絡下針。
沖陽穴,在解溪穴下二寸,在動脈下。是胃經的原穴。過去禁針,現在針細,摸到沖陽脈時,先把脈撥開,針下去。原穴補瀉都可以做,虛癥、實癥都可治療。
有沖陽脈代表胃氣在。很多發狂奔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是腸胃的病,都是由燥失造成的,消導下來就可去除。
16、陷谷,內庭與厲兌穴
腳的第二趾與第三趾交縫上五分的地方是內庭穴。內庭上二寸為陷谷穴。第二趾趾甲旁為厲兌穴。
陷谷穴是胃經的俞穴,胃經的氣血流注時間為上午7:00-9:00。只要是按時間發病的都可以下俞穴。
內庭穴是胃經的榮穴,主水。 厲兌穴是井穴,屬金,是胃經的子穴。
“補井當補合,瀉井當瀉榮”,遇到要在井穴做補瀉時,如厲兌穴是子穴,沒辦法在井穴上補瀉就改榮穴,如果井穴剛好是母穴,就補用合穴。
井穴一定在四肢末梢。在內庭穴下針進行瀉。采用迎氣血運行方向下針,再逆轉法,最后再往前推一點的手法,是很強的瀉的手法。
下牙痛下陽明經,扎內庭,這是采用遠取穴的方式,也可采用近取穴在頰車穴下關下針。
“井主心下滿”,心下指心臟的下方,像巨闕這地方,看起來不是心臟,實際是心臟病。胃經經過胸口,治療心臟動脈血管堵塞,最常用下針厲兌穴。
尸厥放血
尸厥就是昏迷,急救采用十宣放血的原理就是井穴在旁邊。
厲兌治心臟病效果很好。胃經的實癥可在井、榮穴下針,像牙痛,乳房硬塊,退奶時乳房腫脹,下針俞穴也可。
“善針者善導引也”,導引的初步手法,以“山,陵,溝,谷”為名的穴道,比如承山,陽陵泉,陰陵泉,水溝,陷谷,陰谷都是導引的穴位。很多穴道的名稱就是在告訴我們導引,一路導到河里。陽亢時氣血上行,通過水溝可以將其導到深谷。
七、足太陰脾經
1、諫議之官:脾臟
脾臟跟胃相表里。胃是表,腑(宣泄、消化),有開口有、有進有出,有氣。脾是里,看不到脾臟,藏,藏血。
胃與脾就是氣血平衡的狀態。
肺的津液從口里出來是唾液、口水。胃和脾流出的是涎是甜的,脾的津液是甜的,胃的津液是酸的。
脾臟主四肢、肌肉。乏力是筋、肌肉還是關節無力。肝主筋,如果不能握拳是肝臟有問題。肌肉由脾主管。抽筋是肝的問題,肌肉萎縮是脾的問題。
天然甜,如蔗糖,麥芽糖,入脾胃補土。
倪海廈人紀-針灸24課筆記
中風預兆
手前面三個指頭(大拇指、中指、食指)麻,這個麻一旦出現,大概六個月以內會中風。如果麻是出現在足陽明胃經上面,在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豐隆麻的時候,可能兩個星期內會中風,這時馬上灸足三里,灸到不麻。
脾臟是黃色,黃色也是入于脾。
五臟排毒之脾,音是宮,“呼”是宮的音。把手按在脾臟的地方,在左肋處,脾開竅在唇,口唇的唇是脾在管,把嘴唇做“呼”的口形,圓形,吹氣出來的聲音,呼到沒有氣時,把肛門提起來,把身體的內勁,發出最后一個“呼”的音。呼完以后,再把吸氣回來。要在空氣好的地方做,如果做得對,在做最深入的呼,頭會瞑眩。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腎臟是先天之本。思傷脾,脾主味。思能傷脾,思慮很重,脾臟受傷,味覺就沒有了。
咖啡與胰臟癌
酸味入肝,木克土。味有兩種重和淡,重的入血分,淡的入氣分。胃主氣,脾主榮主血。咖啡味道很厚重,是入血分的,咖啡又是酸性的,入血分直接打擊到脾上,對脾臟來說是一個負擔。很多胰臟癌是這樣來的。
2、隱白穴與奇穴:三毛
隱白穴在大腳趾甲靠外的旁邊。隱白是井穴。脾主少腹,肚臍以下就是少腹。可治尸厥昏迷,疝氣,腸子下墜,白帶,經漏不止,陰道的問題。
隱白上面的區域,叫三毛。灸三毛可以治失眠。
3、大都穴與太白穴
大都穴在大腳趾頭跟腳掌交接橫紋中線下一點的地方。是榮穴,屬火,是脾經的母穴,虛癥治此。
扎大都時,把腳趾彎起來,虛癥在這里下針,用插提法,迎隨法會很痛,針下去后,再提一點就可以了。
脾臟有虛癥時,除了四肢無力,唇會比較白,極虛的話,容易產生蛔蟲。
蛔蟲癥判斷
第一種把嘴唇拉開,看下牙齦的下方,如果很多白點在一起,就是有蟲。第二種把眼睛翻開來,在眼白的地方,用光照出現很多藍色的點代表有蟲。第三種晚上肛門癢,也代表有蟲。因為蟲的位置不一樣,有的在肝,有的在腸,有的在肝門口,所以要看好幾個地方,最明顯的表證是肚子大。脾臟實了就不會生蟲,脾虛才會生蟲。要多運動,少胡思亂想,把脾強起來。
太白穴在穿過腳旁的大骨后面,骨縫的下方。太白穴是脾經的俞穴。脾氣血流注的時間是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按時間發的并都可以在此治。俞穴屬土,屬性相同,在俞穴上做補瀉,虛實都可以。下針的方式是從側面直針下。
4、公孫穴(胃 心胸病)
用度骨法,在腳掌凸骨的下方跟肌肉交接的地方,是公孫。公孫主沖脈,沖脈在任脈旁開半寸的地方。
有句針灸歌訣 “公孫內關胃心胸”公孫穴配內關穴。任何的胃病、心臟病、胸部的問題:氣喘 、咳嗽、肺病、心臟肥大,公孫通通可以治。
整個沖脈都是公孫在管,整個任脈是列缺在管。
臨床上病人胃出血,一般不下足三里,因為足三里是胃的本穴,病人會吐更多血,下公孫。公孫可以治婦女懷孕惡心、嘔吐。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足陽明胃經的原穴沖陽,病變經在足陽明,要采原絡治療,病變經的原穴足三里,再配合表里經的絡穴公孫。陰經和陽經中間有絡,所以能陰陽協調,陰陽是相輔相成的。
公孫穴主沖脈,沖脈力量很強,所以腹脹、鼓脹都可以用公孫。 “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因為公孫是絡穴,原穴、絡穴虛實都可以在這下針。
倪海廈人紀-針灸25課筆記
5、商丘穴與對稱療法
用度骨法,腳后跟到踝裸與脛骨交接的縫里面就是商丘,商丘下針是直的進去。
商丘是經穴,脾經的經穴,屬性金,是子穴,子穴治實癥。如發現膝蓋內側痛,痛了好幾天,下商丘,痛了好幾個月了,下大都。因為久痛為虛,新病為實。痛多酸少,先瀉后補,酸多痛少,就先補后瀉,最后只有麻了,麻比較嚴重,治療上也比較久,所以發病要快點治療。
中醫有一種療法叫對稱治療,不管穴性,不管陰陽五行,用基本常識去取。腳痛正好是公孫,可以下對側商丘,左病右治,還痛,下對側的公孫,放到手上剛好是手太陰肺經的魚際。所以右腳的公孫痛,可以扎左手的魚際穴。商丘穴有幫助懷孕的效果。
6、三陰交穴與婦病治療
腳后跟,內踝裸,沿著脛骨,在踝裸上三寸的地方,骨頭的旁邊,離骨頭五分的樣子就是三陰交,不要貼在骨頭旁邊會扎到骨膜。
三陰交是三條陰經交會處,即足有三條陰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脾經,足厥肝經。
女人月經痛,針三陰交,立竿見影。穴道可以用在診斷,也可以用在治療,以及事后的確認。
實有兩種,一種是積塊,一種是瘀血。腹診可以查到,如果有淤血時,從關元穴外開三、四寸的地方,在骨頭旁,會找到壓痛點。人體的左側主血,右側主氣。如果是子宮、腹腔有瘀血時,一般在腹部的左邊有壓痛點。腹部的正中間有痛,大部分都有瘀塊,腫瘤。不管是瘀血、腫瘤,在三陰交都有壓痛點。如果治療好一點,要看瘀血化了沒,按三陰交來驗證。
孕婦正常情況是血旺氣衰,嬰兒靠血滋養,這樣對小孩好。所以要避免氣旺血衰,會導致落胎,生氣會變成氣旺血衰這是情志上的反應,所以孕婦避免動氣。
合谷是氣穴,三陰交是血,如果補三陰交瀉合谷,氣弱血旺,可以安胎。補合谷瀉三陰交,會氣旺血衰。所以合谷、三陰交孕婦禁針,腹部的針孕婦也禁針。藥也有氣藥血藥,不懂也不要亂開藥。
脾主少腹,腹部寒冷時,瘀血容易堆積在里面。看腳有沒有冰冷就知道腹部寒冷。正常人的小腸是火,小腸里的火來自心臟。腹部是脾在管,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把東西吸收起來后,營養轉給心臟,脾主運化,把營養分別送到其他臟腑。脾統血,食物營養吸收后是血。如果小腸的溫度不夠了,靜脈變冷,代表小腸溫度下降,由于脾主腹,腹是冷的,這個冷會順著三條陰經把冷傳下去,腳也是冷的。小腸夠熱,心臟才能把奶水退下來,到子宮卵巢里去,小腸 加熱后變成紅色,所以月經鮮紅。若月經很淡,是因為小腸熱度不夠,沒有完全氣化,如何月經很黑,很深,就是烤焦了。
小腸的寒熱,近取穴灸關元,遠取穴灸三陰交。
腹部的問題男女都可以用,男人遺精、夢遺、陰莖痛、少腹痛、腸子打結、月經痛都可以用三陰交,公孫也很好。公孫對沖脈很好,因為沖脈的路線經過少腹。
幾乎所有婦科的病都可以用三陰交。如果三陰交下去,腹不痛了,但滴漏仍不止,那下隱白,中醫認為血無止法,生病時沒有止血的藥,只有消導的藥,讓血自然停,不要讓本來排出的血留在身體里,以后會作亂的。
中醫不贊成月經期間行房。
水腫,腳積水,也可以用三陰交,這是消導。小便不利,可用三陰交或中極。頻尿灸關元。
三陰交是婦科大穴,可以多灸。
女人進入更年期后,晚上睡覺向左邊睡,平時人要向右邊睡,右邊是氣左邊是血,為了讓血歸肝,所以往右躺,血在上氣在下,這樣肝會很強,但更年期的女人反過來,這樣就不會潮熱了。
有天、地、人三皇。三皇穴中,三陰交叫人皇。
倪海廈人紀-針灸26課筆記
目錄
1、敬告啟示
2、足太陰脾經
3、天地人三皇穴
4、痛經三穴
5、奇穴:百蟲窩
6、箕門穴和沖門穴
7、食竇穴與天溪穴
8、胸鄉穴與周榮穴
9、大包穴
10、君主之官:心臟
11、非置入性療法
12、極泉穴與青靈穴
13、靈道、通里、陰郄與神門
14、少府與少沖穴
15、小腸之功能
16、少溪、前谷與后溪
17、腕骨穴與陽谷穴
18、養老穴
19、奇穴
20、支正穴與小海穴
21、肩貞穴與臑腧穴
22、天宗穴至秉風穴
23、肩外俞穴與肩中俞
24、聽宮穴
倪海廈人紀-針灸27課筆記
7、漏谷穴
從三陰交再上三寸,或從內踝裸,上六寸,是漏谷穴。漏谷穴禁灸,是脾經的絡穴,跟足陽明胃經相通,它們是表里經。陽經都是表經,陰經都是里經。
8、天地人三皇穴(陰陵 地機 三陰交) 腳內脛骨轉彎的地方,叫陰陵泉。從陰陵泉下三寸就是地機。
陰陵泉叫天皇,地機叫地皇,三陰交叫人皇,統稱三皇穴。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主少腹,脾統血,脾主身上的濕熱。
得水病時,是土不能制水。治療水腫,除了消水外,就是強土即強脾。三皇穴專門治療水腫。腳水腫時,針下去起針后,這三個穴道會出水。脾主四肢,腿沒有力,也可以用三皇穴,這是強土。地機是脾經的郗穴。郗穴就是消炎、鎮痛穴。治療水腫腹堅、肚子脹滿,女子癥瘕,女生腹部有腫瘤、硬塊。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屬性水。治療膝蓋風濕、水腫、小便失禁、小便頻數、中風的病人,包括攝護腺肥大,晚上會夜尿。病人只要有水病,壓陰陵泉就有痛點。
下針的深淺如何定。如要制水,水在的地方很深,針就要下的深點,要看腳的粗細來決定深淺。如何是皮膚表面的病,針下在皮表上面。病在中間就下中間的地方。深淺是按照病人需要決定的。病是骨頭的問題,下針很深,下到骨頭。內臟的問題,治肝病,治氣喘,也是要深針,因為臟是收藏。腑是宣泄,腸胃系統,不用下很深。
9、痛經三穴:血海 三陰交 中極
血海在膝蓋骨上內側肌肉最高點的地方。是全身最大的穴道,是婦科的名穴。
用血海、三陰交、中極,所有的痛經都可以治。
治病時機,在病人痛的時候下針最好。血海,在治療婦科時,在痛時下針最好,立竿見影,否則就是扎錯了。扎進血海后,左右捻一捻,無所謂補瀉,血海里面深的地方有個筋,所以血海不深扎,扎很淺,一寸針就可以了。
10、奇穴:百蟲窩
血海穴往下一寸的地方,有個奇穴叫百蟲窩。用來診斷身體有沒有蛔蟲、寄生蟲。按百蟲窩有痛,表示有蟲在里面。11、箕門穴與沖門穴
從血海穴直上五寸叫箕門穴,很少用。從曲骨外開四寸,是沖門穴。
沖門有一個對稱治療法,沖門的對稱穴是云門,沖門痛不方便扎,扎云門。
生完小孩后很多胎盤下不來,用沖門穴,門打開讓胎盤下來。
12、府舍穴至腹哀穴
中極外開四寸,是府舍。從任脈,外開四寸是脾經,二寸是胃經,外一寸半是腎經 。
腹結,在石門外開四寸。大橫是神闕外開四寸。建里外開四寸是腹哀。
治癥都一樣,腹部、腸胃的問題、大便不順、胃不消化,都可以用近取穴治療。
13、食竇穴與天溪穴
乳中穴外開二寸是天溪穴,在兩個骨頭的中間。天溪穴再跳一肋間就是食竇。肚臍以上肋骨之下,可以直針,直針下去不要下太深。根據肚子大小來決定深淺,一般下一寸。
倪海廈人紀-針灸28課筆記
肋骨周圍的穴道,不能直接下針,要沿著肋刺,在兩個肋骨中間,在夾縫中取穴,不要穿到肋骨里面去。如下天溪穴不要直接在天溪穴下針,要在離它五分的地方下針。
穴道除了了解穴性以外,還要了解經絡的走向,同時了解井榮俞經合、原穴、絡穴、郄穴如何選。穴道不一定會用到,但是可以通過它來辯證治療。
14、胸鄉穴與周榮穴
缺盆和手臂肌肉交接的地方是云門穴,云門跳一個肋骨,就是中府穴。從中府穴再跳一個肋骨是周榮穴。周榮穴再跳一個肋骨就是胸鄉穴。
云門中府周榮胸鄉,是一條線下來。如果硬塊在云門中府出現,要在肺經上治療。如果硬塊在周榮胸鄉上,要在脾經上治療。初期硬塊出來,灸比針好,熱能化,多去按摩。
15、全身脈絡之主管:大包穴
胳肢窩正下方的穴道,是極泉,極泉下三寸叫淵液。再下三寸,也就是極泉下六寸,是大包穴。
大包穴總統全身大絡,全身的絡都是大包在管。經與經之間有絡,經和臟有絡,臟腑交接也有絡,絡是布滿全身的,主干道是經,次要是絡。
大包穴是脾之大絡,絡是聯絡的意思。脾臟能管五臟,是大包穴的關系。
小腸消化吸收后,把營養轉到脾,會有青色、紅色、白色、黃色、黑色五種營養。脾有大包,能把黑色的送到腎臟,白色的送到肺臟,紅色的送到心臟,青色的送到肝臟,黃色就留在脾。而脾主肌肉,就會跑到肌肉里面去。五種顏色各歸其位,黑色的入腎,白色的入肺等。
中醫虛實的辨證,凡是繃緊的都是實,松開來的稱虛。實癥的時候很緊,虛癥的時候很松弛。
大包穴虛實都可以治。大包是脾經的終點。
八、手少陰心經
1、君主之官:心臟
脾開巳時,心開午時,午時是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心經屬火,是陰經,屬于陰火。中醫的觀念,心臟是“君主之官”,它本身不受病。心臟會有病,依中醫的觀念,是心包膜有病。
心藏神,如果神不守,氣就不會聚在一起,所以要少氣。如果整個晚上不能睡,整個晚上不易入眠都是心臟的問題。如果專挑時間,十一點到一點不能睡,十二點準時起床,是膽有問題,一點到三點醒過來,是肝有問題,三點到五點醒來,是肺臟有問題,如果這個病人沒有黃疸,沒有咳,沒有氣喘,但還是不好睡,就是心臟不好。
中醫認為心藏神,簡單解釋就是心中有一滴血,心臟有一滴血,新的血進去會取代舊的血,進度一樣, 這樣永遠有一滴血在中間。這滴血是藏神的地方。如果人受驚嚇,這滴血會瞬間不見,就會失神。
心跟小腸是表里。心臟管人的體重、腰圍。過胖是心臟的問題,心臟無法去燃燒脂肪,要減肥,就要先強心臟。
非置入性治療清除動脈血管阻塞
在五音中,心臟的聲音是“徵”。
撞墻功,一腳前一腳后,背與墻差不多三寸的距離,撞的時候用后面兩個肩胛骨去撞,剛好走三、四、五、六、七椎的地方,撞的時候要全身放松,吸氣后撞上去的時候,大力的把氣吐出來,剛好在撞的時候把氣吐光,吐氣時,發“呵”的音。這是五臟排毒。
倪海廈人紀-針灸29課筆記
全身上下穴道最少的是心經,心主喜。水制火,恐能勝喜,若過喜,用恐來制。
2、極泉穴與青靈穴
心經有九個穴道。第一個穴道是極泉,腋下的地方,正上方是肩井,平時不會去針灸。
青靈在手肘上三寸,即少海穴上三寸。 3、母穴:少海穴
少海穴是心經的合穴,屬性水。如果母穴剛好是井穴時,就在合穴上治療。所謂補井當補合,瀉井當瀉榮。心臟的虛癥,就取母穴少海,井穴也可以,但很痛。
虛和實,心臟是其華在面,就是臉上的氣色。兩頰是心臟管的部分,紅色時,就是壯熱,心實,會感到熱,是赤紅色、鮮紅色。因為心臟有東西堵住,從脾送的營養心臟收不到,就反應到臉上了,這就是實癥。臉色蒼白沒有血色是虛癥,心臟的虛癥用合穴少海。
4、靈道 通里 陰郄 神門穴
手掌下面有根很粗的筋,在筋的內側與手掌橫紋交接的地方是神門。神門上半寸是陰郄,陰郄穴再上半寸是通里,通里穴再上半寸是靈道。
靈道是陰經的經穴屬金,通里是絡穴,陰郄是郄穴,神門是子穴。
5、少府與少沖穴
握拳時,手第四指和第五指指頭到的地方是少府穴,也就是在第四指掌骨和第五指掌骨中間。在小指的內側指甲旁是少沖。
少沖穴是井穴,少府穴是榮穴,神門穴是俞穴,靈道是經穴,少海穴就是合穴,這是井榮俞經合。
陰郄、通里、靈道下針的方向是直針。對神門,是從神門穴進去,對著少府的方向,沿著心經的方向下針。從靈道、通里、陰郄到神門刺下去,對失眠幫助很大。
神門穴通常用在治療失眠、驚悸、心臟動悸、情志方面情緒不穩、心神不守,見鬼發笑,都可以下神門,神門可以讓心定下來。
神門是子穴,心臟發生的實癥,可以在神門下針。
心臟本身不受病,一般以強心為主。
少府穴是心經的本穴,因為它是榮穴屬火。
少府穴是心臟的急救大穴,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就下關元,巨闕,少府。涌泉,公孫也可以用在急救方面治心臟病。
少府又名手解穴,是上半身的解穴。
少府可治陰痛,因為心跟小腸表里,下焦的病也可以治。
正常人五行相生,不正常就是五行相克。
心經只有九個穴道,是陰火,小腸經是陽火。心跟小腸相表里,小腸的問題可以在心經上治,心的問題可在小腸經治,是相對的。
九、手太陽小腸經
氣血流注時間為下午一點到三點。
倪海廈人紀-針灸30課筆記
1、受盛之官:小腸
小腸屬陽火,陽火來自陰火,來自心臟。心臟移熱給小腸。心臟跟小腸是表里經,兩個相表里。
小腸消化食物和營養以后變成水和殘渣,殘渣到大腸。小腸的火在大腸下面燒,水在上面煮,水會回到肺臟,產生唾液。心主汗,心臟功能正常就會流汗。流汗很多,小便也會減少。
小便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從腎臟經輸尿管傳到膀胱里面;另一個三焦是水道,三焦是臟腑間的油網,三焦跟膀胱是連在一起。小腸跟膀胱貼在一起時,小腸很熱,膀胱里的尿液就氣化了,膀胱就膨脹,膨脹起來后,膀胱會有很多小孔出現,這些小孔會排出干凈的水出來,這水流到肝臟,清洗肝臟,所以叫水生木。
當肺受到外面的熱,心臟受到熱而心主火,兩個火在相爭,所以肺的水會變成汗排出。如果沒有變成汗排出,肺的津液,因金生水,慢慢進入腎臟,再到膀胱出去,所以叫金生水。
腎再排到膀胱以后,會經過二次的氣化,好的水再回到肝臟,而濁水會排到體外去。
膀胱有上口也有下口,但是看不到。所謂上口就是三焦進入膀胱。
2、少澤穴與前谷穴
小腸經一共有十九個穴道。
第一個穴道少澤穴,在小指指甲旁邊后面的地方,是井穴,屬金。
第二個穴道前谷是榮穴,手握拳的時候,小指頭連接手掌橫紋頭的地方,是前谷穴。
下針的時候,要壓一下肉,下在骨和肉的中間,手握拳,不要握太緊,直針下去。
3、后溪穴
前谷穴再過來橫紋頭的穴道就是后溪,前谷后溪都要握手取。
前谷穴是心經的榮穴,穴性是水,奶水不夠的時候可以在這個穴道用導引術。榮穴也可以用在時癥,下午1點到3點。扎前谷穴比較痛,常用俞穴后溪穴上治。后溪主督脈,身上的督脈是后溪在管。
后溪是小腸經的俞穴,屬木,又是母穴,虛癥在這治療。
肩、項有問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后溪。
4、腕骨穴與陽谷穴
手握拳,蔥小拇指下來到手掌根部有個骨頭,叫小天星骨。小天星骨跟第五掌骨中間,是腕骨穴。小天星骨頭非常強硬。腕骨是小腸經的原穴,原穴無所謂實癥、虛癥,兩個都可以治。
陽谷穴是經穴,屬火,是小腸經的本穴。手握拳,手臂骨頭跟掌骨的中間有個大筋,從這個筋的下方下針,就是陽谷穴,在關節和筋之間。陽谷穴要下很淺,一寸針。
5、養老穴(手不能扭毛巾)
養老穴只有一個角度才有養老 穴,手豎起來,手背對臉,把手翻轉過來,這時手掌對著臉,有個骨頭會凹裂開,這個骨縫,就叫養老穴。
可治老年人的眼睛不好,可治視物不明、白內障、近視眼。
養老穴要下淺,且要把手轉過來下針,用一寸針,半寸就下到。養老穴是郄穴,“養老透間使”,用透穴的方法專治手肘扭傷、手不能扭毛巾。
下養老透間使時,手指頭先按住間使,用三寸針把針提起來,從里面穿刺到間使穴,間使那邊會感覺到針尖,不要透出來,然后左右捻捻,平補平瀉,不留針,針馬上抽出來就好了。
支正在手腕后五寸,即陽谷穴上五寸是支正,是小腸的絡穴。原穴和絡穴無所謂虛實,虛實都可以治。
6、奇穴:腸關 肝關 心關
手上有三個奇穴,手豎起來,從側面看,手腕骨上三寸,叫腸關,再上三寸肝關,再上三寸叫心關。
倪海廈人紀-針灸31課筆記
下針時,側面手臂,在骨頭的后方,在骨頭上方是小腸經,在骨頭下方下針。腸關,就是把腸關掉。用來防止下利。少腹痛如腸絞痛,如果下三陰交、公孫、關元、中極后腹部還痛,就下腸關,當場止痛。
肝關,對稱治療,如右邊痛,就下左邊的肝關。肋間痛、肝病都可在對側肝關下針。無所謂補瀉,平補平瀉。
心關是治心臟病的,無所謂虛實,都可在此下針。
7、支正穴與小海穴
支正穴在陽谷上五寸處,在手臂骨的外側。 是小腸經的絡穴。虛實都可以用,實則節弛肘廢,手臂沒有力氣,瀉之;虛則生疣,在皮膚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小海穴是小腸經的合穴,屬土,是子穴,治實癥。將手肘彎起來握拳,手肘處有兩個骨頭,將兩個凸出來的骨頭連成一條線,做成一個正三角形,這個三角形頂點的地方,就是小海。如果壓一下小海,筋就麻了。
手部的針,一般用一寸半的針,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針就夠了,很淺。
8、肩貞穴與臑腧
肩頭凹進去的地方,是屬于大腸經的肩髃穴,從肩腴穴往內走,走到內側的骨頭邊,有個骨縫,稱為臑腧。從臑腧往下走三寸,是肩貞穴,這些穴道知道就好。如果痛的地方正好就是臑腧、肩貞,是小腸經,痛三天,就下小海。三個月,就下后溪。
臑腧是手太陽、陽維脈、陽蹻脈的會穴。
9、天宗穴至秉風穴
肩胛骨的正中間,是天宗穴。在這扎針的時候,會碰到骨頭,但不會碰到肺。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肩胛骨的痛,都屬于小腸經。
肩膀上有個三角形肌肉,正上方最頂端的地方是肩井穴,肩井不能重擊,但可以下針,不能太深,因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會傷到肺造成肺氣腫。
從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是曲垣。從曲垣再旁開兩寸,是秉風。中間差三寸是三焦經經過的地方。秉風和曲垣都很少用,知道就好。可以用來確定是哪一條經產生的痛。
10、肩外俞與肩中俞
肩外俞是從陶道外開四寸的距離。肩中俞是從大椎開二寸。
肩中俞,扎背針的時候,下針的方向是從身體內側對身體外側方向下針,呈八字形。斜刺的時候,如果是四寸,要從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要在穴道前一寸或半寸,看針的長短,大約是三十度角,下針斜刺到底下,剛好在兩個肋骨中間,要剛好扎到穴道。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圍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紅色。
11、天窗 、天容與顴髎穴
脖子大筋的內側有個穴道叫人迎,從人迎橫開三寸,就是天窗。天窗可以治療喉嚨的問題。
天容在耳朵的正下方。
一般的,頭部的穴道,可以下針,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淺。下針的時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從指甲旁邊下進去,這樣就不會針到動脈血管。像脖子的甲狀腺腫 ,脖子里面有腫瘤,硬塊,天容通通可以治。
眼睛的后方有個凹谷叫做瞳子髎,也就是太陽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顴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針。顴髎偶爾會用到治上牙痛。
12、聽宮穴(耳鳴耳膿中耳炎)
在耳朵前面有一個像山峰的東西,叫耳屏。耳屏前面有個骨縫,要張口才能找到。以這個骨縫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門,中間是聽宮,下面是聽會。
耳門聽宮聽會,都是治療耳朵化膿、發炎、耳鳴,通通可以下聽宮。下針時,嘴巴要張開來,找個東西塞在嘴巴里面,針直接下去,下一寸,可以左右捻捻,平補平瀉,插提,無所謂補瀉,補瀉都可以用,這三個穴道不要留針很久,大概是五分、十分鐘就可以了。
一般的耳朵流膿,黃色的、腥臭味,這些都是實癥,可以用瀉的手法;還可以用噴劑,麝香礬石散,保持耳朵干燥,再下針止痛,很快就治好了。
耳門聽宮聽會三針都可以下,可以交換著用。所以只要有化膿,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癥就不會再生。
倪海廈人紀-針灸32課筆記
十、足太陽膀胱經
1、州都之官:膀胱
膀胱是水。水有兩種管道進入膀胱,第一種是從三焦,三焦是油網,水是滲透進去的;還有一個是輸尿管,從腎臟流進來的。
肺的水下達到腎臟以后成腎水,腎跟小腸靠在一起,腎的水就會氣化,氣化后會進入命門的地方,進入命門以后,水跟腎的營養,順著督脈一路跑到腦部,這是第一次的氣化。水在腎臟氣化后有殘渣,殘渣會從腎臟經過輸尿管再給膀胱,進入膀胱以后,還有好的營養在里面,進行第二次氣化,第二次氣化以后,水就順著三焦油網再進入肝臟,這就是所謂的水生木。當第二次氣化的水進入肝臟以后,會幫助肝臟的代謝。代謝出來有廢物,就進入膽,所以膽汁等于是肝臟排出去的濁物,排出去后再給身體里面消化再送給全身。
氣化的時候,膀胱會膨脹,正常人應該有400cc的量在膀胱里。由于膀胱是緊貼著小腸,所以水被氣化以后,整個尿液是全部頂在膀胱的上面,膀胱就像是熱氣球往上升的狀態,這樣正常人不感覺到膀胱很重,等到達400cc以上,就會感到脹,會去小便,小便的時候,因為里面有蒸氣,水被氣化了,所以像蒸氣機一樣,蒸氣產生壓力,壓力產生速度,可以很強的把尿排出去,把尿排出去以后,還可以收斂。如果頻尿、小便無力、小便失禁,要把小腸的火救起來,讓膀胱的水氣化,灸中極、關元。
膀胱為“州都之官”,它是第二次氣化才到這里來的。
足太陽膀胱經一共有六十七個穴道。
2、睛明穴與攢竹穴
第一個穴道是睛明穴,在眼內眶的地方,可針不可灸。下針時,要把眼珠子撥開來,下在骨和眼球中間,起針時要直進直出,這樣就不會動到血管,不會出血。眼睛視力不好、視力模糊、青光眼、白內障
等所有眼睛的病,都可在睛明治療。
第二個穴道攢竹,正在眉頭,眉頭平常有幾根毛翹起來的點就叫攢竹,手摸下去,可以壓在一個橫的骨縫,那個橫的骨縫就是攢竹穴。平時會下攢竹和放血,但是不灸。下針時是攢竹透魚腰,魚腰就是眉毛中間,從攢竹刺下去,沿皮刺,刺到魚腰。有時候,不要透到魚腰,下針下一點點進去,往魚腰方向下。
四穴放血:治視力
眼睛不好的人,中醫是用放血的方式,增強眼睛的視力
。有四個地方可以放血,第一個就是攢竹;第二個在眉毛尾巴,眉尾;第三個,眼外的瞳子髎,俗稱太陽穴;第四個在耳尖,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點就叫耳尖。
放血的 手法,手拿針在穴道旁邊,翻一下就點到,這樣可以控制深淺、方向。
角膜炎 、眼紅腫 ,當場放血出來,就不痛了。
3、眉沖穴至玉枕穴
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間,是眉沖。
一般的,神庭、上星、眉沖,都是在頭頂的地方,正好是鼻子沖到腦部的地方,很多鼻科病在這里可治。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旁邊一寸半,是五處。都是治療眼科的問題。從五處往后面一寸半的距離,是承光。承光就是眼看不到光,或對光很敏感,所以叫承光。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鼻竇炎、鼻塞,下通天也可以,先下合谷,再來迎香,再下通天。絡卻在通天后一寸半。
如果極度暈眩,可以近取穴絡卻;也可以下中脘、公孫、內關,中膈的地方,是管人體的平衡處。
從絡卻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頭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下針時,一定是在頭皮和頭骨中間。頭上督脈在正中間,督脈外開一寸半,是膀胱經。
4、天柱穴與奇穴:安眠穴
玉枕、通天、絡卻用的不多,但天柱用的較多。
后腦有兩個大筋,可以摸到,大筋跟后腦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后項強痛可以下天柱。
從天柱外開一寸的地方,在骨縫邊,貼在骨邊,有一個奇穴屬于經外奇穴,專治失眠叫安眠。如果晚上睡不好,可以壓壓安眠穴,揉揉安眠穴。
過去武術家就在安眠點穴。可以下針,不用下深,用一寸針,下五分就夠了。
5、大杼穴(專治骨病)
督脈第一椎上叫大椎,督脈第一椎下叫做陶道。
大杼穴在陶道穴外開一寸半。大杼穴是骨之會,全身的骨頭會在大杼。《難經》、《靈樞》說骨病 治此。骨頭有病,通通在這里治。
腳突然扭到,按大杼可以檢查骨頭有沒有裂,如果很痛表示裂了,沒感覺,就是骨頭沒有裂。可以灸,可以下針,讓他骨頭恢復得很快。
倪海廈人紀-針灸33課筆記
會郄治療,郄穴是消炎、清熱、止痛,是麻醉穴。
舉例病人骨頭裂開了,傷到手陽明大腸經跟手太陰肺經上,如果大杼有壓痛點,在郄穴下針,手陽明大腸經郄穴溫溜,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下針后都可以止痛,同時骨頭會很快恢復。
子穴、母穴用在扎經絡比較多,內科病或骨傷用會郄比較多。
中醫的觀念,全身的骨骼都有個起點,也有終點,起點從環跳骨、髖關節的地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頭的終點。我們每一個人,每兩年就有一套全新的骨骼。
舉例當膝蓋關節斷掉,大骨頭斷了,脛骨和筋黏到,有粉碎性骨折。中醫處理方式是骨會大杼,腳脛骨是足陽明胃經,胃經的郄穴梁丘,再開處方,三個星期后,骨牙長出來,三個月,骨斷的全部長好。
如果骨有問題時,是支撐的地方開始痛,絕大多在左膝。
在做會穴治療,無所謂補瀉,引到氣就好了。所謂引到氣,針下去會酸就好了。膀胱經下針的方式是用30度下針。
“五臟氣亂,天柱大杼。五臟氣亂,不補不瀉”。五臟氣亂就是一個人從高處跌下來,受了傷害,脈一摸很亂,這時候要把他的五臟給平下來。五臟是這樣子,氣血不斷循環,十二經絡上,“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經絡是十二個時辰不斷的循環。氣和血在中醫觀念,認為氣走六寸,血才開始走。
骨會大杼,平常灸身柱、灸大杼,可以長得高大,骨頭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體都會健康強壯。
6、風門穴(發背膿疽)
風門在第二椎下方外開一寸半。風門近取穴,脖子強硬,可以下針,可以灸,也可以拔火罐。
女人正面是陽背面是陰;男人背面是陽正面是陰。因為中醫認為淡側、亮側是陽,黑側、暗側是陰,所以女人奶水從前面出來是白色的,白色在前面,所以胸部為陽。男人反過來,胸部是陰。
背后治癰有三種,第一種,是白膿紅頭,用灸,痛要灸到不痛。第二種,白色無膿頭,可以用灸,不痛灸到痛,也可以用燔針術。第三種是凹陷的,不用針,直接用灸。
遇到癰,長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風門上治,因為中醫認為是風引起的。
倪海廈人紀-針灸35課筆記
6、肺俞穴(俞募治療法)
所有的俞穴,在治療時,是不分虛實寒熱的。俞募治療法,大部分都用在內科、內臟病,若用了此方法后,病人還會痛,還可以用會郄治療法。
肺俞在第三椎下,外開一寸半。
肺的募穴是從中府下針到云門,加上肺俞,俞募治療法,治療咳、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氣喘、肺癌、肺瘺、小兒龜背(龜背就是肺里面有很多痰在里面)、皮膚癢欲自殺(想去自殺,就是憂郁癥,因憂會傷肺,在肺的俞穴及募穴下針就可以了,這是針灸治憂郁癥的方法)等。
正治法,就是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來治療。當發現木有問題的時侯,先去強土,再去強腎。就可以把病堵住了。當肺有問題時,先去強木,要先去治療肝再去治療脾臟,讓金必須要去生水,讓金沒辦法克木,這種稱之為正治。當金去生水,相生的現象出現了,這就是正常。腎主二便,大小便是腎臟在管。當肺的功能不正常,去治肝、治脾,若肺的功能一恢復,就可以看到腎臟管的大小便會變正常,這馬上就可以知道是否恢復了。
婦女喂乳期間,情志不好,有憂郁癥的時候,會影響到肺,除了想自殺以外,還有另一個問題。因心臟在管奶水,如果心情很好,這奶水就會不斷的從乳頭出來。喂個一年多,當決定斷奶的時候,若心臟功能很好,大約二個星期,奶水就會下行,月經就來了。但因為憂傷到肺,奶水造成反逆的現象,奶水進來的時候,就跑到肺里面去。肺本來它只吸收脾臟的營養,只吸收大腸的水上來,脾臟是交給白色的營養給它。本來奶水是從肺臟滲透到乳房再排出來的,結果現在因憂傷肺造成奶水回逆,而停在里面。所以病人在咳痰時,咳出來痰就是白色的,泡泡很多,這是奶水。奶水如果逆流,就是肺癌的源頭。壓脊椎骨,壓到第三椎身柱時,很痛,知道有這個風險。要趕快下肺俞、中府,再叫病人不要生氣,喜能勝憂就好了。
8、厥陰俞與心俞穴
厥陰俞在第四椎下,厥陰俞又稱為心包,心包經就落在心包上面。針、灸都可以。可治療心臟病。
心俞在第五椎下。針、灸都可以。心的募穴巨闕,俞募治療法治療心臟病,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心氣不足到好幾歲,有時七、八歲都不講話),健忘(心藏神、神不守)。
病人晚上時間都失眠,壓第五椎,若會痛,就是心臟造成的失眠。
治療心臟病時,一下就是六針,心俞肺俞肝俞,治金完再去治木,心臟火就會生土,火會被生。找穴位有兩種,一種是一椎一椎去找然后下針;另一種是 讓病人躺下,去按哪一椎最痛。在最痛的地方,左右各開一寸半,但是下針斜剌的時候,一定從一寸往一寸半的地方斜刺,下到兩個肋骨中間。
9、紅斑性狼瘡
SLE,西醫叫紅斑性狼瘡。在第五椎有壓痛點,心其華在面,心臟有問題的時候,兩個臉頰很紅潤,當有紅斑性狼瘡的時候,針灸下心俞、肺俞、肝俞。
10、督俞穴(血癌)
督俞在第六椎下。督俞,專管督脈,督脈是諸陽之會。
血癌,在第六椎可以找到壓痛點。督俞可以下針,也可以灸。
倪海廈人紀-針灸36課筆記
11、膈俞穴(貧血、瘀血)
膈俞穴在第七椎下(把兩個肩胛骨底端畫條線,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旁開一寸半。用灸、針都可以。膈俞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八大會穴,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腑會中脘,臟會章門,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髓會絕骨。
血的會穴,也就是說血病治此。血病,就是貧血、瘀血、內傷打擊造成內臟出血、大便是血(可能是大腸癌或是痔瘡)、小便是血(可能是腎臟癌),出血的病都可以用。
血癥有很多很特定的現象。比如口渴,又不喝水。這是身體里面有瘀血的緣故。
12、經外奇穴:消渴穴
在第八椎下旁開一寸半,有個經外奇穴,叫消渴穴。用灸、針都可以。治消渴。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飲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病人會渴,但飲百杯還是不能止渴。肚臍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饑飲百碗不能解饑,吃了半天還是餓,這是中消。下消男人會陽不舉,女人則完全沒有性欲,變性冷感。
13、肝俞與膽俞穴(膽結石、肺癆)
肝俞在第八椎下旁開一寸半。用灸、針都可以。肝有痛,肝里面有腫瘤,有硬塊,肝病治此,同樣可用俞募治療。
肺、心、肝,都是兩邊一起做,不分左病右治。在四肢上取穴的時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療中風,一定是先扎健側,再扎患側。
全身只有一條經絡,會經過男人的陰器睪丸,或經過女人的陰部,就是肝經。所以陰部有病,睪丸疝氣,可以在肝俞下針。小腸墜下去時,很痛,下脾經的隱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一下針,馬上會痛得縮回去了。在針井穴時,病人會抽一下因為是初病,疝氣、墜腸的地方,脫腸都會縮回去,效果很好。
膽俞在第十椎外旁開一寸半。按時間的時癥,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一點,有問題,可以在膽俞穴上下針。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癆瘵,西醫叫肺結核,病人會發黃,全身是黃的,小便也黃,眼睛也黃。在膽經上可以治療。
新鮮的杏核仁生吃可以治結核病。
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謂四花灸就是兩個膽俞,還有第七椎外開一寸半的膈俞,這四個
穴道同時在灸。稱為四花灸,是用在治療肺結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15、脾俞穴與胃俞穴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外開一寸半。用灸、針都可以。脾主四肢,四肢上的問題,不管是肌肉,還是關節痛、風濕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針。土是治水的,脾主 少腹(肚臍以下),腹部的水腫脹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強土來治水,就
可以解決水的問題。
那脾主開胃,小孩子不吃東西,都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會長得又高又大,肌
肉發達,骨頭大,人高大。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外開一寸半。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胃潰瘍、胃出血、胃下垂,扎胃俞,用俞募治療,胃的募穴是中脘穴。假設有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嘔。
16、三焦俞與腎俞穴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外開一寸半。第十四椎是命門,正面是肚臍。第十四椎外開一寸半是腎俞。
在整個膀胱經上面,督脈外開一寸半,是諸陽統會。所有陽的統帥是督脈。
三焦俞也是講水道。像水的問題,下利、大便帶水、排水,水腫,吃東西不消化、肚子脹滿、都可以用三焦。用俞募治療,石門穴是三焦經的募穴。
腎主骨,骨頭要長的好,是腎臟在管。腎又藏志,所謂藏志,就是當腎氣很旺時,人就有志。腎其華在發,就是發容華,華就是花,頭發很油鮮很光亮。肝主的是生發,是讓頭發往上長。腎臟管耳朵,耳鳴、耳聾、聽力不好,通通是腎臟在管。腎又管記憶。所以在治療記憶有問題的時候,或腦部有問題的時候,頭發有問題的時候,聽力有問題的時候,骨頭有問題的時候,胸無大志通通是在腎治療。
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下消就是在腎臟方面著手。腎管大小便,不單單是管小便,而且管大便。腎臟功能衰落的時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現象,一天上兩三次。中醫認為,腎陽不夠,就陽不舉了。若身上積水,因腎主水是水臟,所以下半身積水的話,也是腎在管。如果是兩個腳平均的腫起來是腎臟。如果腿都沒有腫,就只是腳踝裸關節腫是心臟有問題。
倪海廈人紀-針灸37課筆記
17、氣海穴與大腸俞穴
氣海在第十五椎下外開一寸半。治腰痛、痔瘡。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療腰痛,大腸的問題如便秘、下利。
18、關元俞至白環俞穴
關元俞在第十七椎下外開一寸半。
在后面、背邊下針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治療腰痛、婦科的病,比如子宮腫瘤。第十四椎以下,都可以直針下。直針下時,直接在穴道位置下針。放片生姜做隔姜灸,也可以。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癥雷同。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療腰痛、小便失禁、婦科的病。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外開一寸半。可以用灸、針。治療腎虛,消渴病,大小便的問題、腰痛,女人的赤帶白帶。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療疝氣,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帶。
19、八髎穴與會陽穴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個點。從督脈外開一寸半是膀胱經,一寸半的中間,就是七八分的地方是八髎穴。
上髎在小腸俞和督脈的中間。八髎統歸上髎來管。上髎統治所有的腰痛,不管腰痛在哪個部位,都可以治。婦女無法懷孕,想要生小孩,可以灸灸上髎,同時針上髎也可以。陰部的治癥,通通可以用上髎穴。上髎穴很小,大概像綠豆這么大。所以,下針時找到一個洞,扎到洞里面去約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針。要下在骨頭里面,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夠了。
次髎在督脈跟膀胱俞的中間。治療陰莖痛、睪丸痛、從腰到腳麻、婦人赤白帶。
中髎在中膂俞跟督脈的中間。治療婦人絕子、不會懷孕、白帶很多。八髎穴治癥雷同。
下髎在白環俞與督脈的中間。治療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瘡漏血,也可能是大腸癌)可以在下髎這邊做。婦人沒有懷孕,可以在上髎中髎做,用灸的。臨床上的治癥都差不了多少。
會陽在尾椎骨與腰俞的中間再外開一寸,很少用。治癥雷同。
20、附分穴與魄戶穴
膀胱經在上背部分兩條,第一條是在督脈外開一寸半,另外一條是從督脈算外開三寸。
附分在第二椎下外開三寸。附分是手足太陽之會,與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樣的治法都可以治療頸項肩背。
魄戶在第三椎外開三寸,即從肺俞外開一寸半。肺藏魄。魄戶跟肺俞靠的很近,有加強效果的目的。魄戶是跟著肺俞來的,肺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在肺俞或魄戶下針、灸都可以。
21、膏肓穴
整個 膀胱經里面,以膏肓這個穴道最為重要。
這膏肓穴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開來,讓病人反著坐在椅子上,前面抱著枕頭,一抱肩胛骨就打開了,膏肓就出來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的。
膏肓痛用針的效果到不了,唯一治療的方法是放血,拿三棱針或放血針去刺破皮膚,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來,吸出來后,當場就好了。
平常膏肓是無所不治的。可以灸一百壯到五百壯。四百壯或五百壯都沒有關系。灸完膏肓后,如果嘴巴燥渴、嘴唇會干裂,是因為胸腔里面氣很旺。這時再去灸關元、氣海、中極、石門、陰交都可以,讓氣導到小腸里面去。或再去灸足三里,把熱氣導到腳里面去。
在灸膏肓的時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會一直咕嚕咕嚕在叫,這是水的聲音在跑,這就表示灸對了。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會裂掉了,舌頭都干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22、神堂穴至胃倉穴
神堂在第五椎下外開三寸,即心俞外開一寸半。心是藏神。
譩嘻在第六椎下外開三寸,即督俞外開一寸半。在治療血癌的時候,可以用針或灸譩嘻,來幫助督俞的效果。
膈關在第七椎下外開三寸,即膈俞外開一寸半。治癥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黃,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魂門在第九椎下外開三寸,即肝俞外開一寸半。肝藏魂。輔助肝臟,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陽剛在第十椎下外開三寸,即膽俞外開一寸半。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外開三寸,即脾俞外開一寸半。脾藏意,人體的意志、意念是脾臟在管。意舍是輔助脾俞的。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外開三寸。胃倉是輔助胃的穴道。
倪海廈人紀-針灸38課筆記
23、肓門穴至秩邊穴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外開三寸,即三焦俞外開一寸半。針和灸都可以。乳房是屬于三焦系統,很多黃色的營養都在三焦。乳疾、乳癌硬塊,在三焦俞、肓門、石門都可以用,石門有絕孕的功能。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外開三寸。平時下針的時候,腎俞、志室是一起下的,都可幫助腎臟的功能。
24、經外奇穴:痞根穴
從第十三椎外開三寸半,再往下到第十四椎,在這一帶找,有個穴道,叫痞根穴。就是痞塊之根。中醫認為腫瘤、硬塊都有根,所以這個穴道用在診斷上,查有沒有腫瘤及治好了沒有,也可以在這穴道下針,把根斷掉。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外開三寸。下焦排泄系統,大便、小便,都可以在胞肓上治療。
秩邊在第二十椎下外開三寸。是很有名的治痔瘡的近取穴,對各種痔瘡的效果都很好。長強、秩邊、孔最(肺經的郄穴)、溫溜穴,都對痔瘡有消炎鎮痛,止血的效果。
25、承扶穴至委陽穴
臀部下緣橫紋正中間的穴道叫承扶。近取穴對坐骨神經痛效果非常好。承扶下針時是用三寸針,一針透進去到骨頭上面,深針才有效果。下針治久年痔瘡、臀腫、小便不利、坐骨神經痛。
腳背后腘中,在兩個筋的正中央的穴道叫委中穴。
承扶跟委中假想一條線,正中間的穴道叫殷門。殷門穴很少下針。
腳背后腘中兩個筋外側的穴道,在肌肉和筋的中間叫委陽。委陽是足太陽的別絡,不是正絡是別絡,所謂別絡是指還有分支在這里,不是大絡。治療淋巴腫大、腋下腫大。
從委陽上一寸,是浮郄穴。浮郄穴常常用在治麻痹不仁。
治痞塊、積塊、硬塊、腫塊、腫瘤或氣悶在那里,采用“行陽”,就是讓陽氣流暢。氣積著,陽就不行了,陽失守的時候,陰就累積。陰和陽的區分是陽先走,陽走六寸后,陰再走。所以陰和陽永遠差六寸的距離。陰就是看得到的東西比如血,陽就是氣,就是水蒸氣。
26、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風病、背痛、皮膚癬)
委中是中醫的第一個解毒大穴。委中的另一個名稱叫血郄,血的郄穴,當血里面有毒,都可以在委中放血,放血就是去毒。委中因汗很多,不灸,用放血、下針。
委中放血方法:人身軀趴在墻上,腳繃直,將腳后跟踮起來,然后拿水或米酒,拍一拍委中穴,委中在兩筋中間,就會看到有青筋冒出來,用放血針刺青筋,讓它的臟血流出來,對于有傳染性的病,要帶手套。治療卡波西肉瘤(肚臍以上上半身長了很多 肉瘤,下半身好的)、麻風病、牛皮癬 。
委中穴是膀胱經的合穴。膀胱經是屬于陽經,陽經的井穴是金,金是母,一般不會在井穴上做補瀉,補井當補合,補的手法是遇到母穴是井穴的時候,因補井當補合,所以就補合穴。委中就變成膀胱經的母穴,可做補瀉。
幾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針。背痛,如果痛在督脈上,要扎后溪;如果痛在兩側,就下委中。有一句話叫“腰背委中求”。
27、擔法與截法
如果兩個穴道痛,下針在兩個穴道中間,痛就解掉了,這就叫擔法。比如肩膀痛和手腕痛,扎曲池。但擔法也不能亂用。
截法就是一截它的話,病就不進了,就堵到了。
在出血的時候,用截法止血。比如手被砍掉出血了,在出血的位置上一寸(靠近身體的一寸,不是往四肢末梢)下針。下針的時候,用一寸半的針,手比較淺用一寸,腿部用一寸半。下進去后,如果還有出血,再上一寸再下一針。
治帶狀皰疹,以腰蛇為例,紅紅的一條,灸兩邊,這也是截法。五行上,心臟有問題的時候,先去治金,病不再進了,再去強木,硬把火推到土上,循環就回來了,這也是一種截法的觀念。
倪海廈人紀-針灸39課筆記
合陽穴與模擬法
委中直下三寸的穴道叫合陽,是輔助委中的,以委中為主。
模擬法,即類比法:腰與屁股上的人字紋之間,委中與腿肚子上的人字紋承山之間,這兩個象上相同,腰上的痛可以在對應腳上治。承山剛好跟肛門是對著的,所以承山是很有名的痔瘡大穴。在手臂上,握拳時,肌肉出現人字紋是孔最穴,孔最穴對痔瘡一樣有很好的效果。
28、承筋、承山、飛揚穴
承筋穴在委中和承山的正中間。治抽筋、腳不能動、痙攣、霍亂抽筋。
治痔瘡,可以針承山,灸孔最都有止血的效果,也可以下長強,或者直接在痔瘡上面用火罐把膿血抽掉。
承山常用于治腳抽筋、腳后跟痛、腳無力。委中和承山常常并用,用在中風上面。腰背委中求,所以委中一下去,腰背力量就加強了。承山穴下針,一定要透到骨頭上,透到脛骨上。
尾椎骨被撞到,新傷的時候,在承山穴會看到青筋,這是針對尾椎骨受傷。這時候拿放血針,承山穴血一放出來,當場就好了。
承山穴往下一寸,再外開一寸,是飛揚穴。飛揚是膀胱絡穴。飛揚針下去,腳就像飛毛腿一樣。飛揚主要用
在絡穴上面,治腳沒有力量。
29、跗陽與昆侖穴
在腳后大筋和外踝裸的正中間是昆侖穴,專門治療項背痛的穴道。昆侖穴是膀胱經的經穴,是火。孕婦不能下針,下針會落胎。但是可用在生完小孩,胎盤沒有下來,用昆侖,把胎盤掉出來。
從昆侖往上三寸是跗陽。跗陽穴是陽蹻脈的郄穴,治癥跟飛揚、承山差不多。
奇穴:消積穴(判斷腫瘤)
從腳后跟往上三寸,在腳后面大筋的正中央,就在筋上面,這個穴道是個奇穴叫消積。里面有聚積、痞塊,都可以用消積穴。
下針的時候,手指把大筋捉住,針直接從這個筋的正中間扎下去,扎到骨頭上。平常筋上沒有穴道,但在這是個例外。
30、仆參穴至京骨穴
從昆侖下來到骨頭旁邊是仆參。仆參穴治足跟痛或腳后跟痛。
申脈穴在外踝裸下五分有個骨縫的地方。下針的時候,手法是斜四十五度,針進去。申脈穴主管陽蹻脈。腳可以往外轉是陽蹻,可以往內轉是陰蹻。
癇病晝發,就是白天發癇病,灸陽蹻,就是灸申脈。夜發就灸陰蹻,照海。
金門是膀胱經的郄穴,可以止痛、消炎,主治不能久立。在腳的外側有個凸大骨,凸骨前面是金門,凸骨后面是京骨。下針的時候,金門穴和京骨穴,都是直針下,正好要扎在腳掌骨或 腳趾骨跟肌肉的中間。
京骨穴是膀胱經的原穴。虛癥、實癥都可以在原穴上治,原穴不管虛實,平補平瀉都可以。越靠腳旁邊,穴道的力量越強,所以強烈膀胱經的頭痛,下京骨穴也可以。
31、束骨穴(專治經絡之病)
小腳趾頭的后面有個凸的骨頭是束骨穴,前方是通谷穴。
束骨穴是膀胱經的俞穴屬木是子穴,專治膀胱經的實癥,比如背痛、生瘡、生膿瘡、化膿、紅腫,專治足太陽經絡上的病。
倪海廈人紀-針灸40課筆記
32、通谷穴與至陰穴
通谷穴是榮穴屬水,是膀胱經的本穴。
有一種治癥方式,比如,右手邊的肺經痛和大腸經痛,這個痛是實癥,就扎二間和尺澤。若病人沒有手,就扎對側的束骨,束骨是水,大腸經是金,金生水,所以下水穴的話,水性出來了,一樣可以瀉金經的實癥。
當五臟氣亂(脈會亂跳、情緒不穩定、呼吸很短)的時候,可以扎天柱、大杼。如果針下去還是不行的話,就深取通谷、束骨,因為它是水生木的地方。
至陰在腳小趾甲旁邊,是膀胱經的井穴屬金,是膀胱經真正的母穴,但是補井當補合,所以用委中來取代它。至陰穴有個特殊的治癥,治療胎位不正,用一寸針,下針后,二十四小時以后,慢慢就回正了。
十一、足少陰腎經
1、作強之官-腎臟
膀胱經是申時,申時是下午三點到五點。五點到七點,氣血流注在腎經,腎經屬水。腎主骨,骨病就要想到腎。腎其華在發,頭發的光澤,是腎在管。腎開竅在耳朵,耳鳴、耳聾、耳朵有問題都是在腎臟治療。腎主記憶,人的年齡是從一歲開始,到五十歲到達巔峰,也就是說五十歲是腎氣最旺的時侯,五十以后腎氣開始往下走,五十歲以后就要開始固腎。
中醫認為,腎臟要好,就要節欲,這個欲包括房事、情志、欲望。欲望很強,野心很大,都會影響到腎臟。
中醫認為,一開始人在母體受胎是因為有水,第一個星期就可以看到筋膜。第二周開始進入心臟。這個筋膜是肝,這個水是腎。實際上是先有水,水生木,木再生火。
按照《黃帝內經》,腎是“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動腦、研發、思考、創新都是靠腎臟。腎主大、小便。
中醫的觀念里面,氣喘有兩種,一種是吸,一種是呼。吸入困難是腎臟在管,呼出困難是肺臟在管。
服用類固醇很多的話,會傷害到腎,變成月亮臉,臉腫很大骨頭會爛掉。
2、腎經與音羽吹聲
“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液唾”,羽聲是腎臟在管。五臟逼毒時,腎用“吹”,站好后,手去壓背后的腎,吸一口氣,一腳前、一腳后,身體往前傾去按摩它,身體要弓起來,壓到腎臟,然后發“吹”,吐到沒有氣了,就把肛門提起來,最后一口氣,無聲的吹,那是無形的氣,讓力量逼出去。
腎主唾,大腸在小腸的上方,食物吃到小腸里面以后,小腸是火,小腸把食物消化后,將殘渣送到大腸。大腸里面的水像火在燒,這些水會到肺里面,這就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的原因。 到了肺里面,上升上來就是唾液。唾液出來時,要吞下去,所以沒事吐口水,身體就會大虛。當津液在嘴巴的時候,吞下去自然而然會進入腎臟,因為金生水。
當病人下半身水腫,又口渴,是因為腎有問題了,沒有唾液。恢復腎臟功能的動作一定是把小腸的火弄起來,小腸跟心表里,腎臟有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去治火。因為如果是水生木,木生火,這就是正常的。所以腎臟有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影響的就是火。我們用截法,把火加強,腎臟病就不會惡化。我們先去截它,攔截不住了,就去截金,又攔截不住了,就去攔截木,木又攔截不住了,趕快去強胃氣,讓病不會跑。
3、涌泉穴(頑固頭痛)
腎經笫一個穴道就是涌泉穴。涌泉穴在腳掌人字紋的頂端,下針是直針扎進去的。
涌泉是井穴屬木,是腎經的子穴。腎經的實癥,就在涌泉上治療。當井穴是子穴時,瀉井當瀉榮。
涌泉穴可治療頭頂痛 。若頭上的百會針下去。扎了半天頭還痛,就扎涌泉。
倪海廈人紀-針灸41課筆記
4、眼診法(心肺肝腎脾臟)
眼袋下方是腎的位置。如果眼袋位置暗暗黑黑的,就表示腎臟已經受傷了;如果眼袋的地方凸起來很大,好像一條臥蠶一樣,就是有水腫,有積水;如果沒有臥蠶但有暗紅色,因為水克火,火是紅的,一看就是腎臟病。
眼白的地方是診斷肺的地方。眼睛內眥是診斷心臟的地方,因為里面是紅色的。瞳孔都是黑色的,查腎臟就是查瞳孔。瞳孔旁邊有一圈,這一圈是土,土在控制水,水就不會亂跑,這是中醫診斷脾臟胰臟的地方。正常的第二圈是很密的,一條一條接著很密也很整齊。再外面一圈是木就是肝臟。正常的,土的比例是l/3,木的比例是2/3,而且紋路看得很清楚。
腎是陰臟,當燈光一照到它,正常人瞳孔馬上就縮起來,陽來了,陰就會退;若燈光照上去,瞳孔都不動,就是腎陽不夠、虛掉了;如果一照已經沒有瞳孔或瞳孔已經放大了,這個人就死掉了,腎氣沒有了。
肺白有好多白塊在里面,一塊一塊像面包屑一樣,是肺癌。
瞳孔越小的人越聰明,反之,就是比較笨。
5、然谷穴(治腦震蕩)
涌泉治癥:婦人無子 、水腫。
腳內側高骨下到骨邊,是脾經的公孫,公孫生沖脈,公孫往后一寸,沿著骨邊和肌肉中間,是然谷穴。
然谷是榮穴、郄穴,腎經的井穴是涌泉,瀉井當瀉榮,所以腎經的實癥在然谷下針,近取穴像腳不能踩地。
然谷穴可治療腦震蕩。腦部受到撞擊,腦震蕩后,然谷穴會崩起來一塊青筋,會頭暈、惡心,然谷放血后,頭昏就沒有了,惡心還有的話,再扎沖脈公孫,惡心就去掉了。然谷放血是很有名的急救大穴。
6、太溪穴與腎結石診治
太溪在內踝高骨與腳后大筋的中間。旁邊有太溪脈,手摸上去有個動脈在里面跳。太溪脈可以用來診斷,太溪脈有摸到就是腎氣還在。若瞳孔放大、溪脈又沒了,就沒有救了。
太溪是俞穴,屬土。
腎結石診治:用大拇指在太溪脈一寸、二寸的地方壓,當找到壓痛點,就表示有腎結石,壓到痛點時,就在痛點上下針,腎結石就會排出來。
7、大鐘、水泉與照海穴
大鐘在腳后跟骨頭與腳大筋正交接的地方。是足少陰腎徑的絡穴。絡穴跟原穴一樣,虛實都可以治療。實癥比如小便排不出來;虛癥比如腰酸痛。
太溪穴下來到骨邊,是水泉。扎水泉是向下45度下針,太溪、大鐘是直針。
水泉治水腫、月經停經不來、腳后跟痛(左腳后跟痛扎右腳, 右腳后跟痛扎左腳的水泉)。腳后跟是腎在管,所以扎水泉會好。
照海穴在內踝裸下五分有個凹縫,下照海穴針是斜45度從內踝裸刺到照海穴。照海穴管陰蹻脈。
癲癇的病,癇病夜發,晚上發癲癇就灸照海穴。
8、扁桃腺診治
由于腎經從照海,到喉部,照海管陰蹻,陰蹻跟著腎經上來的時候是重疊在一起的,一直到喉嚨。列缺照海,因列缺主任脈,照海絡陰蹻脈,用這兩個穴道可以治療一切的喉病。喉嚨有問題,都可以在列缺照海上下針。如果扁桃腺好了,再買夏枯草五錢,加個帶殼的生雞蛋,兩碗水煮成一碗水,蛋和湯都吃完,扁桃腺終生不再發。
甲狀腺腫大、扁桃腺腫大或慢性喉炎、一般的喉嚨發炎,都可以用列缺照海。
照海管陰蹻,陰蹻脈的氣血是往上走的,任脈是管經血,正常月經來的時候,任脈的氣血是往上,心臟會逆向把乳水導下來,如果陰蹻脈有問題,會把月經推回來,沒有排出來,再從子宮進入蹻脈,蹻脈跑到嘴巴里面,月經從鼻子跑出來,這叫逆經,變成每月固定流鼻血,就用照海穴。
9、復溜、交信與筑賓穴
從太溪穴正直上二寸是復溜。復溜是經穴,屬金,金生水,是腎經的母穴,虛癥可以在復溜上治療。下針時要順經,在復溜下五分的地方下針做補法,下針的時候,常常會被麻或電一下。治水腫、小便不出、肚子腫脹腹鼓。
平常在復溜上面灸,非常好的,因為腎是水經,艾是找水的,所以一灸下去,腳就會熱起來。
從復溜穴朝骨頭方向往前一寸是交信穴。交信是陰蹻脈的郄穴,下針是直下,跟復溜差一個大筋。治療女子月事不止或滴漏不止、陰挺(子宮頸下垂到外面來)。
筑賓穴在太溪穴直上五寸,再往后開一寸。是陰維脈的郄穴。筑賓穴跟曲池是呼應的。
筑賓穴是肚臍以下的消炎、解毒穴,也可鎮痛。肚臍以上是曲池。巨闕是上紀,關元是下紀。巨闕穴管上的半身的紀律,就是管周邊的循環。肚臍以下的紀律是由關元在管。肚臍以上的炎癥下曲池。肚臍以下就下筑賓。若有一個病人全身皮膚癢,就下合谷,因為合谷是氣脈,再下曲池,上半身就不癢了;下半身是筑賓,三陰交是三條陰經的交會,血海有清血的作用。在合谷、曲池、筑賓、血海、三陰交,這五個穴道下針,針下去癢就同時去掉了。如果起了很多皮膚癬、干癬,在委中放血。
倪海廈人紀-針灸42課筆記
10、陰谷穴與橫骨穴
腳彎起來大筋的內側是陰谷,陰谷、委中、委陽是在一條線上。
陰谷是腎經的合穴,屬水,腎經是水經,所以陰谷是腎經本穴,可以治虛、實癥,無所謂補瀉,引到氣,水的性就出來了。
按五行的理論。腎主水,陰谷穴又是水穴,水會生木,所以當遇到肝、膽的虛癥時,陰谷穴可補肝膽,也可以瀉大腸經、肺經的實癥。跟該經屬性相同的穴道,就是本穴。
對稱治療法,除了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以外。還有上下對稱,如委中對側的尺澤或曲澤、太淵對側太溪。
陰谷穴是婦科大穴,比如治白帶。
曲骨外開一寸是橫骨穴。橫骨穴是沖脈、少陰交會的地方,從這開始沖脈和足少陰腎經兩者是重迭在一起的。沖脈是公孫在管。
橫骨近取穴若能配合遠取穴,效果會更好。治失精、晚上睡覺夢遺。
11、大赫穴至肓俞穴
大赫穴在中極外開一寸。近取穴治療陰縮 、睪丸縮到腹部里面去、婦人的赤帶、白帶。
氣穴在關元外開一寸。
四滿在石門穴外開一寸。近取穴治療腸子瀉痢、腹瀉 、腸鳴。
中注在陰交穴外開一寸。越靠近肚臍或天樞的地方,都可治療大腸的問題。
肓俞在神闕外開一寸。
腎經跟沖脈是交接在一起的,腎經的走向正好等于沖脈,與沖脈相等。
近取穴靠近大腸的地方,一般來說都可治大腸的問題。靠近腹部的地方,就是小腸、膀胱、女人的子宮胞戶、卵巢等,治療婦科的近取穴,或男人小便等等。
倪海廈人紀-針灸43課筆記
12、商曲穴
商曲在下脘穴外開一寸。腎臟病
,下半身的水腫,小便也滴滴答答的,用任脈的水分穴,足陽明胃經的水道(關元旁開二寸),腳的三皇穴(陰陵泉、地機、三陰交),三皇穴下進去,水就開始消。
13、石關穴至幽門穴
石關在建里外開一寸。
陰都在中脘外開一寸。
通谷在上脘外開一寸。有兩個通谷,一個在腎經里面,一個是膀胱經的本穴,就是在至陰后面的那個。這個通谷治癥是胃的停飲、胃不消化及一般的胃病。
幽門在巨闕外開一寸。在主力穴外開的穴道都可以輔助主力穴的治癥,加強力量用的。
14、步廊穴
從步廊開始,包括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都是任脈外開二寸。
在腎經上面的乳房硬塊,如果在喂母乳的時候,要加強她心臟的力量,加強足陽明胃經的經氣,比如說解溪、梁丘(止痛)、心臟的募穴巨闕,讓奶水集中到乳頭出來。如果不是喂母乳,硬塊在腎經上面,初期硬塊用灸的方法。或者在腎經上下針,如果硬塊才一個星期,又很痛,是實癥,下然谷(涌泉也可以,比較痛);如果是虛癥,下復溜。
兩乳中間是膻中,下一寸六是中庭,中庭外開二寸,每隔一個肋骨(就是隔一寸六),就有一個穴道。中庭外開二寸,是步廊穴。可治胸肋痛。
15、神封穴至俞府穴
步廊穴往上隔一個肋骨,是神封。治咳逆、乳癰(乳房硬塊)。
神封穴往上隔一個肋骨,即玉堂外開兩寸是靈墟。治咳嗽、胸滿。
靈墟穴往上隔一個肋間,即紫宮外開二寸是神藏。
彧中是華蓋穴外開二寸,俞府是璇璣外開二寸。扎俞府和彧中時,從任脈外開一寸半的地方,45度向外下針,要下在肋骨交縫的地方,不要從兩個肋骨中間扎,這樣就不會傷到肺,如果扎得很深就會扎到肺。扎在兩個胳骨中間,就不會扎到肺了。可以治氣喘、咳嗽。
氣喘如果是吸入困難,要在腎治療。如果是吐氣困難,要在肺治療,以治肺為主。
十二、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經氣血流注在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心包經的俞穴等于心包之募,是膻中穴。心包經跟心經一樣,只有九個穴道。
中醫觀念認為,心臟有問題是包膜產生的問題而引起心臟病。
今年的夏至到今年的冬至,心包經屬火。今年的冬至到來年的夏至,心包經屬水。
夏天的時候,因為身體很熱,外面也很熱,所以這個時候會過熱,心臟的 火會把熱發散掉,所以夏天會流汗。冬天的時候很冷,要把熱內斂在身體中間,所以屬性會相水。所以,在針心包經跟三焦經時要注意,要看夏至到冬至,屬性是相火,心包經的木穴跟三焦經的木穴是它的母穴。過了冬天以后,屬性是相水,金穴是它母穴,木穴是它的子穴,半年會換一次。心包在中間,汗流不多,心熱會往下走,而進入小腸。小腸的熱會很強。所以,冬天小便多,夏天流汗多,小便和汗是同源。
心包絡會在胸腔膻中,兩個乳中穴的中間就是膻中,下面絡到石門穴,石門穴是三焦之募,這兩個是表里。
1、天池穴至曲澤穴
在乳中穴旁開一寸是天池。近取穴治四肢不舉 、腋下腫。
乳房硬塊如果正好在乳中穴外開一寸,在心包經下針或灸。只有在喂母乳時,是在陽明經上治,這樣是確保奶水往下走,就不會有多余的奶水累積在乳房里面。
天泉穴在手臂上橫紋頭下二寸。
把手彎起來的時候,中間有一條大筋,大筋的上面外側是尺澤,內側是曲澤。曲澤穴是心包經的合穴,屬水。
如果心包經在冬天的時候,冬至以后,心包經的曲澤穴是心包經的本穴(穴的穴性跟該經的屬性相同)。
心臟非常容易受到驚嚇。心主汗,所以心臟功能恢復的話,病人會發汗。不管是中風、中臟,心臟有問題,舌強不能語,發一點點汗,效果就出來了。如果還沒有出汗,就還沒恢復,就要再治。
倪海廈人紀-針灸44課筆記
2、郄門穴至內關穴
從手橫紋頭,手臂上有兩條筋,在這個筋約上五寸的地方,是郄門穴。郄門穴是心包經的郄穴。有鎮痛、止痛的效果。我們有十二經筋,有六條經在手上。
手掌最靠近太淵、經渠、列缺,是肺經的地方,這條經筋(赤筋)是心和小腸。下來一條是肝膽(青筋)。再下來是是脾土(黃筋)。再下來是三焦。再下來是肺和大腸。后面的神門這邊是屬于腎筋,腎筋和膀胱都在這。
心包經在黃的筋和三焦筋的中間。
從手腕橫紋頭上三寸的地方,叫間使穴。專治手麻。是心包經的經穴,屬金。在今年的冬至到笫二年的夏至,間使穴是心包經的母穴。
橫紋頭上二寸的地方,叫內關。可以止吐,也可以催吐。暈車嘔吐 、懷孕嘔吐、吃飯嘔吐,手壓內關時,要告訴自己“我不想吐!我不想吐!”這樣就不想吐了;若手壓內關,想“我想吐!”那就吐了。因心包經在管心臟,心藏神,所以心神很重要。有人上吐、下瀉,按著內關想,我不要下利就不會下利。
下針的時候,內關一般是配合公孫使用。公孫主沖脈,跟著腎經上來直接沖到胃,所以下公孫、內關可治胃心胸。所有胃方面如胃病、心口方面如心臟病心肌梗塞、氣胸方面如長年氣喘,公孫、內關都可以用。內關穴管奇經八脈的陰維脈。“維”,肋骨里面叫陰維,圍一圈;肋骨外面叫陽維,圍一圈。
內關穴是心包的絡穴,無所謂虛實補瀉。內關穴是大穴。
“指針”,指頭可以當針來用。指針用在兒科,來退燒、退熱、小孩受驚嚇、小孩眼歪。
3、大陵穴、勞宮穴、中沖穴
手橫紋頭這邊叫大陵。大陵下針,對手掌勞宮穴的方向下針。后腳跟痛,可在對側手大陵取穴。
大陵穴是心包經的俞穴,屬土。今年的夏至到年底的冬至,心包經屬性是火,大陵穴就是子穴。心包的實癥在這下針,如有乳房硬塊,在乳中穴旁開一寸天池,在心包經上,是初癥劇痛、拒按,是實癥。
手輕握拳時,中指無名指尖所到的地方是勞宮穴,也就是在第四個指掌骨和笫三指掌骨的中間,手掌的正中間。勞宮穴是榮穴,屬火,今年的夏至到冬至,心包經屬性是火,這兩個有相同的穴性,勞宮就是本穴。兒科治癥,手的推拿,讓小孩子退燒,都是以勞宮為基準。勞宮一般用下針或推拿,不灸。
中指的指尖是中沖穴。是井穴屬木,可以退燒。夏至到冬至是屬火,所以井穴是心包經的母穴,因補井當補合,當井穴是母穴時,要到合穴上面做補,不要在井穴上做。
心包絡直接絡到喉嚨的舌后,心開竅在舌;腎開竅在耳;肝開竅在眼;脾開竅在唇;肺開竅在鼻。除了內臟以外,最主要是因為有心包絡跟三焦夾在中間,所以內臟跟外面的器官是相互連到的。
心包氣血的流向是從上往下走的,因為是跟心臟在一起,所以偏向走陰。而三焦完全是行陽的,無所不治。三焦行陽,心包是陰,這兩個是表里經,一個陰一個陽。三焦跟心包都要配合節氣交換。
中醫臟腑的觀念是:所有的腑,就是消化系統,就是陽,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臟就是陰,包括心、肝、脾、肺、腎、心包。
十三、手少陽三焦經
1、三焦:上焦、中焦與下焦
肚臍以下稱下焦,胸蔽骨到肚臍稱中焦,胸蔽骨以上稱上焦,合為三焦。上焦如霧,霧是很輕的,非常干凈,
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三焦就是網絡、網膜,它橫跨肝膽脾胃,完全是消化的地方,當中焦氣快沒有了的時候,病人呈現的是“嗝”,就是打嗝。中焦氣快沒了,這是很危險的時候。
下焦如瀆,這是指下焦比較臟,是有很多食物的殘渣的地方。《黃帝內經》里,三焦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水道是三焦在管。膀胱經是“州都之官,津液出焉”。肚子腹水脹滿滿的,這就是在三焦,水道不通,陽氣不通。一般常用行陽的手法,不管是下針或用藥,只要陽氣順,水就不會累積。
平常人在打坐的時候,當心情很平穩、很安定的時候,氣會順著三焦,散布到全身四肢。當有欲望時,三焦的氣就會慢慢回來,集中到命門。
三焦經有二十三個穴道。三焦經跟心包經是表里經。當到晚上九點至十一點亥時,氣血流注到三焦經。
倪海廈人紀-針灸45課筆記
2、關沖穴至陽池穴
在無名指指甲外側的穴道是關沖穴。是三焦經的井穴,屬金。井穴是我們急救及治昏迷的大穴。
在第四指掌骨及第五指掌骨間,靠近骨邊,是液門。是三焦經的榮穴,屬水。
液門往后一寸叫中渚穴,在骨縫中間。是三焦經的俞穴,屬木。在夏至到冬至的中間,三焦經屬火,所以中渚穴是母穴,三焦經的虛癥,在中渚下針。液門、中渚都可以治眼科,像眼生白內障,這是油網、焦膜的問題,是三焦經的虛癥。
三焦經由于貫通全身,行陽,連貫臟和腑,所以往來寒熱、忽冷忽熱,這些癥狀可以在三焦經上面找到很好的穴道。
嚴重的中風患者,從合谷透到后溪。一般關節不能動,如扭曲不行,用三間透到勞宮穴。
手的背面,手腕關節正中間有凹洞,這個穴道稱陽池穴,一般不灸。治療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從陽池穴可以透到大陵穴,是治療糖尿病消渴很有名的穴道。用對稱治療,陽池對稱腳的解溪。
3、外關穴(通生死關與開天河水)
陽池穴往上二寸叫外關。外關的對面就是內關。外關管陽維脈,內關管陰維脈。針刺的手法上,所謂通生死橋,即在壯熱、大熱、高燒的時候,下外關,左捻右捻,不需要補瀉,引到氣酸痛后,把針慢慢推到內關。小baby不要下針,十四歲以下小孩單刺,從外關左捻右捻,燒就退了。
三關:幼兒治癥(指針法)
開天河水,用手指頭來做,小孩高燒壯熱時,將手指頭按到小孩子的外關穴揉兩三下,然后往手指頭方向推幾下,天河水就會從這出來,讓小孩的手握拳,將中指頭往前推,其它指頭還在后面,讓中指弓起來,把我們手指頭放在baby的中指上,輕輕揉幾下,燒就退了,中指壓到的剛好是勞宮穴,心主五液,汗流出來就開始退。開了天河水后就要關,找到心包經的間使穴,按著它,揉幾下,天河水就散掉了。
一般在指針上是男左女右。
第二種手法是用在比較重的癥狀,比如燒沒有退。病有寒有熱,如果小baby是男的,病在寒,退寒的手法是,開了天河水以后,從三關(剛好是指頭的三個紋)開始,握住食指、中指、無名指,往內關的方向推,這是治寒;往指尖的方向推,是去熱。若小孩子嘴唇是青的、臉色白的就是寒癥;若臉紅的,是熱癥。女孩子的手法與男孩子正好反過來。開完天河水后要記得關,要把天河水散掉,不然氣就一直在那,按間使穴,揉一下,天河水就散了。
耳輪:治小兒驚嚇
耳朵外面一圈叫耳 輪。小孩子受到驚嚇(哭鬧不停)、胃里面比較寒冷,眉宇會有一條青筋。受到驚
嚇很嚴重時,眼珠會動。一般地,我們用手指頭,在耳朵耳輪外側,輕輕揉它,重量一樣,揉到小孩子睡過去,或小孩子開始笑,就可以停下來了。如果小孩子眼睛、黑珠子是往上吊,揉耳朵的時侯,將耳垂往下拉一點重一點,眼球就會慢慢回正;如果眼球吊在下面,就耳朵上面的耳輪揉一揉;如果小孩子眼珠是斜的,就把對側的耳朵,揉一揉,讓眼球回正。這個動作是用兩只手,按照這樣的手法來做,叫雙龍搶珠。
一般來說,手上三關,靠近身體的叫風關,第二個關叫氣關,第三個到手指頭是命關。小孩如果有黑線青筋在風關、氣關都是很好治的,如果青筋或黑線在命關,就非常難治。橫紋青筋在風關,表示在表,到氣關是入腑,到命關就入臟。
三種背痛診治
對背痛
,如果痛在中間是督脈,就扎后溪。如果痛在膀胱經上,虛證扎委中,實證扎束骨。痛是橫的背痛,在命門以下是帶脈痛;命門以上胸肋痛是陽維脈,就針外關,配合臨泣。
外關穴是三焦經的絡穴,原穴跟絡穴,都是不分虛實寒熱,實則肘攣,手攣急,虛則手張開不能握拳。都可以用外關來治。
4、支溝穴至四瀆穴
外關上一寸就是支溝。支溝、照海(管的是陰蹻脈)這兩個穴道配合在一起,可治便秘,無所謂寒熱,下針后,二十四小時就排便了。
婦人難產、胎衣不出、漏下不止、任脈不通、不容易懷孕,都可以在支溝下針。
從支溝穴平行移到骨頭旁邊是會宗穴。支溝上一寸,是三陽絡。
開天河水、退天河水,只是針對一般的寒熱、高燒。遇到經筋的病,如癲癇、抽搐,痙攣、角弓反張、腦膜炎,天河水不夠用,會用到經筋,在三陽絡開始揉一下,讓氣血從三陽絡往下走,力量會非常強。男孩往上推去寒(寒一定是往上抽,繃得很緊),筋經會松掉,抽筋的現象就會去掉;如果是熱癥,全身好像軟掉一樣,就往手掌的方向去推,這是去熱。女孩子反過來。
三陽絡,因為里面有動脈,所以下針時,盡量避開動脈,摸到脈后在旁邊下針,如果針下得很好,剛好會下在脈旁邊,這時會看到點頭針,針會跳動。
三陽絡的氣脈很強,聲音啞掉、耳聾,都可以用。在手肘骨尖,往下五寸,在骨頭的陽側,是四瀆穴。
手背上有大腸經和小腸經,中間是三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