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人紀-針灸46課筆記
5、天井穴與清冷淵穴
支溝穴是三焦經的經穴,屬火。天井穴是三焦經的合穴,屬土。在夏至到冬至,三焦相火,天井穴是三焦經的子穴。手彎起來,關結后面,在兩個筋的中間,有個凹洞就是天井穴,手伸直時沒有天井穴。下針天井穴就下在兩個筋的中間,三焦經的實癥在這里瀉。對稱治療時,天井正好對到膝蓋頭。
從天井直上一寸,是清冷淵。可以治發燒。
三焦經引起的手臂痛,是不能梳頭、筷子叉子碰不到嘴巴;手臂不能舉側面,是手陽明大腸經;手肘不能往后,是小腸經。
6、消濼穴至翳風穴
清冷淵往上五寸,是消濼。
消濼再上三寸,是臑會。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脖子腫,脖子強硬,淋巴有腫瘤。
手背一彎起來有一個凹洞,是肩俞穴,在手陽明大腸經。從肩俞穴跨一個大筋到后面的凹洞,手臂上方是三焦經的肩髎。近取穴,治肩膀不能抬舉、手臂痛。
從肩髎往下走三寸,是臑會。
三焦經散布全身,所有的淋巴系統、內分泌系統、淋巴結腫、甲狀腺的腫、淋巴癌、甲狀腺腫瘤,都是三焦在管。在三焦經上按,若找到最痛的壓痛點,那個穴道就是最好下針的地方。
在頸后中間兩個大筋旁邊還有兩條大筋,大筋和骨頭交接的地方是天牖。
從天牖穴到耳朵后方,在耳朵下方,骨頭后面差不多一寸的地方,是翳風穴。治耳鳴、耳聾、下巴脫臼、牙關痛。扎后腦的針時,下得很淺,直針進去。牙關痛,先下對側的合谷,再下下關、頰車、翳風。
7、瘈脈穴至絲竹空穴
把耳朵翻起來,后面有個骨頭,叫智慧骨,這個跟智慧有關系,智慧骨越凸越高越聰明,越平的越笨。
痛沿著耳朵一圈,是三焦經。痛好幾個月,就下中渚(夏至到冬至時);如果痛兩三天,就下天井。
耳朵后面只有一條經經過,就是三焦經。治癲癇、筋攣、小孩子腦膜炎、角弓反張、高燒不退,人整個彎折過去、中風,把耳朵翻開來看,有很多青的雞爪,因血脈都在耳朵后面,拿三棱針,在血脈頭、血脈尾放血,針刺過去,手推一推,把血放出來。
從翳風上來一寸半就是瘈脈,可以刺出血。不下針也不灸,大部分是放血。
再往上差不多一寸到二寸的距離。跳過智慧骨,骨頭上方凹洞的地方,是顱息。顱息跟瘈脈剛好隔一個智慧骨。近取穴治耳鳴、耳流膿、耳朵腫 。一般只要是耳朵后面的問題,把耳朵翻過來,看到有青筋冒出來,或是有血脈在,就在上面點刺放血。
耳朵最上方到發際中間的地方,是角孫穴。
絲竹空在眉毛的后方,在眉毛尾端。眼睛旁邊五分的地方,后面有個凹洞是太陽。在眼科,如角膜炎、眼紅腫、眼睛往上吊、眼睫毛倒長,最常在攢竹、絲竹空、瞳子髎、太陽、耳尖用三棱針放血。臉上的穴道一般禁灸,用下針、放血。
8、奇穴:眉棱點(眉棱骨痛)
如果在兩眉中間印堂痛,是胃痛,下針中脘。如果痛在眉棱骨(即眉毛下方的骨頭),就扎陰陵泉下一寸的奇穴,叫眉棱點,找到眉棱點時在附近按,按到有痛,就在痛點上下針。旁邊沿耳的頭痛是三焦經。頭痛在兩邊是膀胱經,實癥下束骨,虛癥下委中。如果在正中間頭痛是督脈下后溪。整個頭痛,就下百會。還痛的話就下涌泉。
指針術
右手從上到下,手掌有六根筋:手太陰肺經、管心和小腸的筋經、管脾胃、三焦、管肺和大腸、腎和膀胱。
小孩子一生下來有黃疸,在肝膽下手,輕輕的推它,沿著皮往上推。當小孩子吐奶,就在脾胃這一條筋上面,輕輕推。推的時候,男孩子由下往身體推是去寒,由身體往四肢末梢推是去熱。做完以后,一定要把天河水放掉,在間使穴揉一揉,氣就散了。
和髎穴與耳門穴
嘴張開,在耳前就出現一條骨縫,骨縫有三個穴道,最上面是耳門,中間是聽宮,下面是聽會。耳門是屬于三焦經,聽宮是小腸經,聽會是膽經。
從絲竹空(眉毛后面)到耳門,是三焦經經過的地方,在靠近耳門前,往絲竹空方向斜的半寸到一寸的中間,摸著有個動脈在跳,就是和髎穴。和髎穴在脈的下方,下針時,先用指甲把脈推開來,再針下去。
和髎、耳門、聽宮、聽會,近取穴治耳朵流膿、耳朵發炎、耳鳴、耳聾,可采用輪刺法(輪流扎),或者用指頭去按找到特別痛的點,在痛點下針。
基本上的大原則是,腎其華在發,開竅在耳朵。所以以強腎為主要的治法。
倪海廈人紀-針灸47課筆記
十四、足少陽膽經
1、膽
膽在中醫的觀念是屬木。陰陽五行里,木是肝膽,火是心和小腸,土是脾和胃,金是肺和大腸,水是腎和膀胱。肝心脾肺腎五臟就是陰。腑有膽小腸胃大腸膀胱是陽。
中醫基本上,就是溫度、速度、時間、壓力是物理醫學。
心臟外面有心包,心包相火。肝是木。肝藏血,心主血,脾統血。
肝把好的營養吸收以后,變成血,濁物會進入膽(即入木)以后,會進入小腸,小腸開始生火,消化力就會更強。心包膜直接絡到膽上,由于心臟不斷的博動,這動作不斷的打到膽,所以膽受到壓力時,膽汁噴出來是一陣陣的。膽汁噴出來的速度,就是心臟的速度。
治膽只要加強心臟,讓心臟搏動的力量加強,同時用一些藥把濁物清出來,增加肝的代謝,讓它從后面去推它。這就是膽木會生火,因為心火去推膽木,膽汁才會下到小腸。所以陽跟著陽生,陰跟著陰生。肝木生心火,膽木生陽火。
膽是一個袋子狀連到十二指腸,上面有個神經通到心包,心包就是靠這個神經在推動膽。如果把膽拿掉,膽汁就會慢慢累積在里面,大概十五年后,會得肝結石。
視物會看反(左右反,把b看成d)的原因,因小時候每天都吐,吐到膽囊都翻過來了。膽為清凈之腑、中正之官,視物倒之。
膽病嘔吐,口苦,因為陽木在生火,燒完以后,燒焦以后都是苦味。口苦嘔吐都是膽。
2、瞳子髎穴
眼的內眥第一個穴道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如果有內翳從睛明穴快通到瞳孔,是太陽經的經熱,扎睛明;如果從眼角快通到瞳孔,是膽經的問題,扎太陽;如果是從眼下方,白翳往上生,是陽明胃經的濕熱,用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如果從上面下來,還是膽的問題,扎太陽。
眼角后方有個骨頭,骨頭后方有個凹洞是瞳子髎。瞳子髎又稱為太陽穴。太陽穴下針,扎很淺的,用一寸針扎半寸,差不多五分就到了。常放血,治眼睛發炎、紅腫、角膜炎。
3、聽會穴與上關穴
耳門、聽宮、聽會都是張口取穴,這三個穴道下針,方向是直直的進去,都不捻針,而是用上下插提法。
有一種耳鳴是外來的,比如去潛水,結果浮上來比較快,因壓力不適應,就造成耳鳴,治療方法是,讓他再回到原來的地方,再潛下去,然后慢慢的上來,就好了。玩熱門音樂鼓手,因樂器很大聲,而造成耳鳴,治療方法是,讓他回到原來的地方,把聲音開到同樣的音量,一邊打,一邊叫人慢慢把聲音調小,然后 慢慢離開原位,就好了。身體里虛的耳鳴再腎上治療,同時在經絡上取穴,輔助它,讓它慢慢的恢復。
上關,又叫客主人。上關和下關正好差一個骨頭。上關是手足少陽陽明的會穴,下針不要太深針,因為下面有個動脈,近取穴治耳朵耳鳴的,拿手指頭去按最痛的點下針。
4、頷厭穴與率谷穴
在足陽明胃經的第一個穴道頭維,再往下一寸就是頷厭。在耳朵旁邊一圈的,靠近耳朵后邊的是三焦經,再外
面一圈都屬于膽經。從正面看,頭正中央是督脈,旁開一寸半是膀胱經,再開一寸半,是膽經。
曲鬢跟耳朵很接近,在發際邊有個動脈。頷厭跟曲鬢之間,把它分成三等份,上面是懸顱,第二個是懸厘,都是治療頭痛。越靠近耳朵,就越能治療耳朵。越靠近上方,就越能治療偏頭痛。在上面找壓痛點下針。
從耳尖(耳朵最高的尖端)往上一寸半,或者從耳朵旁邊跟頭連到的交接的點,再往上兩寸,這個穴道是率谷。
太陽透率谷治偏頭痛是立竿見影。在發病時,是下針的最好的時機,從瞳子髎一針透到率谷去。先在針側下一針合谷,會有麻醉效果,用三寸針扎到瞳子髎,捻一捻針,再把針提起來,不要拔出來,提到皮層,然后另一只手摸到率谷(在耳朵的正上方,有個骨縫的地方),把針倒過來后,把皮拉起來,一點一點的透過去。如果透對了,透到瞳子髎時,頭痛就都沒了。
5、完骨、本神與陽白穴
完骨穴在天柱穴與天容穴的中央,在大筋的后方。
陽白穴在眉毛跟發際的中間,正在眼球眉毛的上方。陽白常常下針。陽白穴的下法是把皮膚拉起來,從陽白刺進去,刺到眉毛的中間,叫做陽白透魚腰。治療眼睛近視、視物不明、眼睛痛、有內障。
在陽白穴之前是本神。
足陽明胃經沒有到頭后面,都在臉的前面。所以面臉的問題,都是胃經在管。
倪海廈人紀-針灸48課筆記
6、頭臨泣、目窗穴與風池穴
頭臨泣橫跨一寸,是本神。病人躺著面朝上,從眼珠開始假想一條線,到發際一寸半的地方,有一個骨縫,就是頭臨泣。頭臨泣和目窗,治風淚(風一吹就流淚)。這兩個穴道都是眼科的大穴及近取穴,在近取穴的時候不分虛實的。從頭臨泣直直往后一寸半是目窗,目窗再往后一寸半是正營,再下來是承靈、腦空、風池。從這頭中間,后面大部分是治療頭痛、頭昏、眩的穴道。前面是治眼科的穴,因為膽經有絡到上面,絡到眼睛的上方。
風池穴在大筋和腦后骨下方最凹的地方。下針時,先讓病人趴倒,頭擺正,風池下針的時候,先用一只手按到顴髎,另一個手按風池,假想一條線。下右邊風池,針是對著左邊的顴髎;下左風池的時候,是對右邊的顴髎。順這個方向下去,動脈血管就不會踫到。
風池穴還可以治療鼻竇炎、鼻子不通時。
風池穴和風府、風門,除了下針以外,可拔火罐。項強的時候在這拔火罐,還有刮痧,先用米酒在膀胱經上面灑上去,再用湯匙在上面刮,刮紅紅的一條,來解除脖子強硬的病痛。
7、肩井穴(解血瘀胸中)
肩井穴正在肩膀上方,正好在肌肉最高的地方,在兩片肌肉的中間。武術家重擊肩井穴會把人打昏。針灸家可以下針,不要下太深(太深會使病人昏迷),要下得很淺(平常是用一寸的針,針下去五分),但力量非常的強。引到氣以后,一般都在對側的足三里再下一針。因為扎到肩井,胸部的氣會很強,如果沒有扎足三里的話,氣會悶在胸腔里面,病人會暈倒。騎馬掉下來或被馬踢到,造成血胸(胸腔里面有瘀血),可活血化瘀,針下去以后,病人大便是黑便。治療胸腔里面有受到重擊、撞傷,跌打損傷,都可用肩井。
當病人肩項強硬、脖子酸,后腦、后項酸,最常用的穴道是后溪(主督脈)、申脈(膀胱經上,也主陽蹻)。后溪跟申脈兩個穴道同時用,所有肩項病的癥都可以治療,再下肩井、足三里。在治療晝發癲癇 ,白天發癲癇,這時候是用灸的。孕婦不可以下肩井穴,下肩井會落胎,因為肩井穴氣非常的強,對胎兒不好。
8、淵液、輒筋穴
在極泉正下方三寸是淵液,一般不灸。淵液往前一寸是輒筋穴,治吐酸、嘔吐,但很少下針、灸。
9、日月穴與京門穴(腰酸、耳鳴)
心蔽骨到肚臍正中間是中脘,心蔽骨到中脘的正中間是巨闕,從巨闕旁開四寸,到兩個肋骨中間是期門穴,期門往下一寸,跳過一個肋間,在兩個骨頭中間是日月 。日月穴是膽的募穴。俞募治療法,募是開門、開口的地方,俞是運輸。如果膽汁不通、膽結石,可以扎背后的膽俞和正面的日月。下針的針剌方向,從里往外刺。
手肘靠著肋骨,胸肋骨最下面的那個點叫章門穴。從章門穴(即肋骨最下端)往后摸,剛好有一個肋骨從后面凸出,正在這肋骨頭上面是京門穴。京門穴是腎經的募穴,用俞募治療無所謂虛實。俞募治療,用腎俞和京門治療腎結石、腎臟癌、腎陽虛、陰虛、耳鳴、腰酸、水腫、腎臟等問題。針直接下進去,會扎到骨頭,不要太深差不多一寸就到了,這是京門穴。
10、帶脈、五樞與維道穴
奇經有一條叫帶脈,就是帶脈、五樞、維道三個連續的穴道。治療女子帶下、白帶、赤白帶、環腰一圈帶脈的痛、帶脈病(下半身好像坐在冷水里,有時還會聽到水聲)。從章門穴往下走一寸八分的地方,找兩個肌肉中間,找到肌肉縫,這個穴道是帶脈。離水道走五寸半橫過來,這個穴道是五樞穴。從中極穴外開八寸是維道穴。
11、華陀夾脊(足三里十臨泣穴)
有一條經是在督脈旁開五分的地方,叫華陀夾脊。只有兩個穴道可以治療它,膽經的本穴臨泣加足三里同時一起用的時候,專治華陀夾脊。
倪海廈人紀-針灸49課筆記
12、居髎穴與環跳穴(骨之始)
居髎穴從章門穴直下八點三寸或八點五寸,摸到了肌肉中間。下環跳時,要病人坐著腿彎起來,整個大腿骨,摸到骨頭的盡端,用手指頭點,點到后會比較痛,針直下進去,一般不留針。采用三呼三吸補瀉手法,用三寸針,扎到骨頭旁邊到關節處,感覺針碰到關節,腿一定要彎起來才有環跳,左右捻一捻,引到氣感到酸,叫病人吸氣,吸的時候針拔起來,他一邊吸我們一邊拔,拔到皮膚表面,然后叫病人吐氣,吐氣時不要動針,等他吐完,再把針慢慢推到穴道,這樣連續做三下,這是補的手法。
環跳是骨之始,骨頭開始成長的地方。所以骨頭開始生病的時候,一定是從環跳開始有痛。新的骨細胞是每一個人每二年換一套全新的骨骼。初始的地方是在環跳,終點是在手指頭跟腳趾頭。環跳痛,可能是單純的經絡痛(扎一次針,痛就去掉了),也可能有骨癌,也可能骨頭有損傷。肩髃(剛好是上肢的末端)對環跳(剛好是下肢的末端),肩髃痛就扎對側的環跳,但如果是骨癌,或骨有病,或其它的問題時,這痛去不掉。
環跳是中風有名的穴道。半身不遂可以在環跳下針。
13、風市穴(中風癱瘓大穴)
在大腿外側,從膝蓋交接的縫這里直上七寸的地方是風市穴。是治療中風、癱瘓的大穴。
風市、環跳都是中風的大穴,腳、膝蓋麻木不仁,都可以下針。下風市的時候采用深針,用三寸針,下去要碰到骨頭才有效果。膝蓋沒有力,在風市跟陰市下針。
從風市下二寸是中瀆穴。中瀆穴是少陽的一個別絡。治癥是增加風市的效果。
14、陽關穴、陽陵泉穴
腳側面兩個膝蓋縫頭,膝關節彎曲的中間是陽關穴。陽關穴很淺,用一寸針。近取穴治療風濕闗節炎、痛風、紅腫。
膝下面側面有兩條骨頭,把這兩個骨頭畫一條線,心里把它對到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交接點稱為陽陵泉,為合穴。
筋會陽陵。是中風的大穴。陽陵泉透陰陵泉對治膝蓋風濕非常好。膝蓋不得屈伸、抽筋,所有筋的病,通通可以陽陵泉下針。
15、奇穴:膽石點
從陽陵泉正下差不多一寸的距離,有個奇穴,叫膽石點。治療膽結石,去膽結石的痛,用一寸半下進去,可以配合膽募日月和膽俞。
16、陽交穴至外丘穴(治犬咬傷)
從外踝裸直上七寸為外丘穴。
從外丘往后一寸,是陽交穴。陽交是陽維脈的郄穴。可治發狂奔走、抽筋、腳痛,無所謂虛實。
猘犬咬傷(即被瘋狗咬到)、蛇咬傷、黑蜘蛛咬傷、貓咬傷等,先把生姜切片打洞,放到咬傷的地方,用隔姜灸,艾本身是純陽的,是解毒的。灸完被咬傷的地方,同時灸外丘。
外丘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絡穴,絡到肝經,膽跟肝經表里。因為它是絡穴,肝又是解毒的,一灸外丘穴,人體解毒的力量就會加強,無所謂虛實寒熱。
17、光明、陽輔與懸鐘穴
光明穴在外踝裸上五寸,是眼睛大放光明的意思。光明穴是足少陽的絡,別走厥陰。大部分是用在眼科的治癥。下針用直下。虛癥實癥都可以下針。
從外踝上四寸為陽輔。陽輔穴是膽經的經穴,屬木,是膽經的子穴,膽經的實癥在這下針。下陽輔穴時是逆的下針,迎著經絡的走向下針,在陽輔穴下半寸針刺進去,才會扎到陽輔穴。
外踝裸一般上三寸,叫懸鐘,又叫絕骨穴。髓會絕骨。骨髓的髓,髓生病的時候,在絕骨穴上治療。手按到外踝,順著外踝沿著骨頭一路上往上推,推到上不去而陷下去的地方,那個陷下去的地方就是絕骨。
如果絕骨穴很高,就表示很聰明。如果絕骨穴很短,就是比較笨。一般標準,是二寸。髓會絕骨,腦為髓之海。
18、八會穴介紹
骨會大杼(膀胱經上),筋會陽陵(膽經上),血會膈俞(在第七椎外開),氣會膻中,脈會太淵,臟會章門(肝經上),腑會中脘,髓會絕骨。
絕骨穴也是治療中風的大穴。中風時,在腿上下風市、陽陵泉、絕骨。如果中絡就會肌膚不仁,因只在肌膚表面,針就下得比較淺。如果中風中臟(最深的叫臟)時,比如不能講話就是中臟,用三寸針扎風市、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任何骨髓有問題、筋骨的問題,統統可以在絕骨穴上下針。
倪海廈人紀-針灸50課筆記
19、丘墟穴至足竅陰穴
丘墟穴位置:腳的脛骨到底下,快到腳掌骨的交接縫里。
腳踝裸扭傷治療是由商丘透丘墟。商丘是脾經的子穴,透丘墟有個技巧,摸綁鞋帶的地方有兩條大筋,透的時候從商丘穴經這兩條筋的下方穿過去,刺到另一邊的丘墟,用一寸半針,專治腳扭傷。
丘墟穴是膽經的原穴,可治膽經的虛實。如眼睛生翳,從眼睛上面下來的薄膜,可以在丘墟穴上治療。
所有的陽經都有原穴。因為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油網密布全身,是行陽的,所以說因三焦而有原穴。在三焦經跟六條陽經交會的地方,就是原穴交會的地方。陽經才有原,陰經沒有原。這是三焦的關系,三焦只走陽經。當初定為原穴,就是講三焦經,這是源頭。
臨泣:由丘墟走下來,在腳小趾就是第五腳趾骨的地方,把這腳趾頭拉一拉,發現有個筋,在這條筋的后方的位置。臨泣穴主治帶脈。臨泣穴是膽經的俞穴,屬木,是膽經的本穴。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是膽經開竅的時間,按照時間發病的時癥,可以下臨泣穴。
地五會:從臨泣穴,跳過這個筋的前面位置。膽經有經過乳房,有時乳癰所經過的經絡都下針,地五會是一個很好治療乳房硬塊的大穴。特殊治癥,腳皮特別干的,可以下地五會,讓腳皮不會那么干。
俠溪穴:再往地五會走到腳趾骨,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五和第四交接的兩個高骨下方位置。俠溪穴是膽經的母穴,虛證在此下針,下針時從俠溪穴上五分的地方斜刺,順著經脈刺,這就是補。
竅陰穴:第四趾頭的內側位置。是井穴,膽經最后一個穴道。治療頭昏眼花、昏迷、眼睛痛(從眼外側)。
倪海廈人紀-針灸51課筆記
目錄
1、敬告啟示
2、肝經走向
3、肝病與睡眠
4、大敦、太沖與三脈
5、中封穴至陰包穴
6、治肝三穴
7、五里穴至期門穴
8、十二經絡與十五絡脈歌
9、奇經八脈
10、呼吸法、引氣法
11、陽中引陰與陰中引陽
12、留氣法與報刺法
13、治痞:燒針
14、報刺針法
15、運氣、提氣與中氣法
16、五門十變與天干歌
17、飛針引氣
18、龍虎交戰與龍虎升降
倪海廈人紀-針灸52課筆記
十五、足厥陰肝經
1、肝經走向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膽經氣血流注時間,氣血到第四個腳趾頭趾甲旁膽經的井穴后,時間正好是晚上一點,一點以后,這個氣血會從腳的下方,到肝經的第一個穴道第一個腳趾頭靠近第二趾趾甲旁邊。
五行對五色,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色是,青赤黃白黑。肝是青色,所有青色的營養都應該停在肝里面。若肝的營養,青色的營養跑到臉上,就表示肝有問題,因為這個營養,沒有辦法待在肝里面。
中醫認為,肝開竅在眼睛,眼睛的問題是由肝在管。在眼后有大筋,是肝經,有四條筋,并在一起分赤黃白黑。
酸味入肝。天然的酸比如檸檬、菠蘿,是好的酸,所有剛采下來的水果,都是酸味的屬木,放二天就變成火,第三天變土有甜味。若放第五天,酸味會出現,就是壞了。新鮮的酸可以吃,腐爛的酸也是入肝,但會傷身。
全身的筋是肝臟在管。如腳抽筋、發癲癇、全身繃起來,也是肝的問題。
在五音宮商角征羽里,發噓。五臟排毒時,手摸肝臟,很自然的呼氣,嘴巴發“噓”,噓到沒有氣了,把谷道提起來,再最后發一聲無聲的噓,用內勁發出來的噓才有效,才會把肝毒逼出去。做對的時候,發一次聲,眼睛就亮一次。
在情志上,中醫認為怒傷肝。反過來,肝有問題的時候,也容易生氣,人會受到驚嚇,會很害怕,很驚恐。
2、肝病與睡眠
肝經氣血流注的時間是半夜一點到三點。
中醫的觀念里,認為人要少眠,睡覺睡的很短、很深的人很聰明。人睡多了,腦部會充血,腦筋就不是很清楚。
肝有問題時,容易生氣,要讓他悲、讓他哭,這樣可以平衡過來。
3、大敦穴(瘧氣、子宮下垂、性病、陰部痛)
腳大拇趾靠第二趾側趾甲旁邊叫大敦。是井穴,屬木,是肝經的本穴。可治療疝氣、腸子墜下來、睪丸掉下來、月經量太多止不住、子宮下垂。任何陰部的問題,如得了性病,陰頭痛、陰莖痛、小便痛等,無所謂虛實,都可以下大敦。
全身就只有一條經絡環繞陰器,就是肝經。
中醫認為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神魂魄都能各得其位,人就一定可以睡覺。當有一個不守,就不能睡覺。心藏神,整個晚上不能睡覺是心臟,三點到五點不能睡是肺,一點到三點不能睡是肝。
4、行間穴
行間穴正好在第一趾腳掌骨和第二個腳掌骨交接的地方,在兩個高骨的后方。
行間是榮穴,屬火,是肝經的 子穴。用直針進去,下針很淺。肝經的實癥在行間下針。比如肝里面有積、胸肋痛、人會發黃,還有急性的肝炎,發起來的時候,全身泛黃。
5、太沖穴與三脈
兩個大骨后面中間的地方叫太沖。是肝經的俞穴,治療時癥、按照時間發的病,當然行間也可以。
“四關”是指左右兩邊的太沖、合谷。同時針合谷、太沖,叫“開四關”。合谷主氣,太沖主血。
人的左半邊,左側,是血。人的右側是氣。所以,太沖合谷同時下針,氣血兼顧。
全身痛時,因為氣血不和,可能是一條經或兩條經引起的氣血不和,開四關后,那個病變的經絡會出來。
合谷是氣脈,太沖也有個脈。太沖是管血的,所以在左腳邊比較強,有時右腳按不到。
腳上有三個血脈,太沖脈、沖陽脈(在足陽明胃經)、太溪脈。太溪脈是管腎臟,沖陽是管胃氣,太沖脈是管血、管肝臟。有脈則生,無脈則死。
當我們可以輔助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相隔一寸的穴道。比如婦人惡露不止、血崩,或是男人疝氣痛、陰部痛,下行間效果很好,再扎太沖,會更增加它的效果。
合谷跟太沖相對,對稱治療的時候,無所謂補瀉和虛實寒熱。
倪海廈人紀-針灸53課筆記
6、中封穴至陰包穴
中封與商丘隔著一個大筋,大筋外側是商丘,內側是中封。中封是肝經的經穴。
蠡溝在內踝裸上五寸,是肝經的絡穴。不管虛癥實癥,都可以下針。肝經的實癥,如陽挺、陽挺不下。可以用絡穴,或用子穴。肝經的虛癥如皮膚癢。
任何溝,如水溝、蠡溝,溝就是有淤積、有積塊,所有的溝都可以取。腹脹滿少腹有積塊,谷,如小腸經的本穴陽谷穴、陰谷,看名稱來取穴。
中都在蠡溝上二寸,或內踝上七寸。可治婦人產后惡露。
膝關在腿內側膝蓋橫紋頭。下針時在上五分的地方,不要扎到橫紋頭。治療膝蓋風濕關節炎。
大腿骨旁邊有條大筋,在這大筋的內側和骨頭的中間,是曲泉。曲泉穴是肝經的合穴,屬水,是肝經的母穴。虛癥可以在這里治療,如肝經皮膚癢、陰挺不下、所有婦科的病、小便困難、陰部的癢。
從曲泉上三寸,或從膝關上四寸是陰包。可治小便困難、女人月經不好。
7、奇穴:治肝三穴
在腿內側,從膝蓋頭到身體的腹股溝中間假想一條線,線中間一點,往前一寸,往后一寸,這三個穴道中點叫肝一,第二個叫肝二,第三個是肝三。這三個穴道是專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可用來診斷、治療。當壓到痛點時,因為內側有大動脈,用一寸半針,扎一寸就到了。
8、五里穴與陰廉穴(助孕)
陰廉在氣沖穴下兩寸的地方。五里在曲骨外開二寸再下三寸的地方。陰廉跟五里差一寸。這兩個穴道都是求子穴,用隔姜灸。
9、章門穴與期門穴
手臂之下、胸肋骨最下方,是章門穴。
臟會章門,臟病治此。五臟是肝心脾肺腎,章門穴都可以治。五臟的會穴,所以章門不能用力打,一打臟氣就亂掉了,內臟就受到傷害。
章門又是脾之募穴,治療脾臟,包括胰臟在內,都可在此下針,俞募治療同時下背后膀胱經的脾俞。脾主腹,肚子腫大、臃腫、腹有積水,就治它的脾臟,用募穴章門來治療。
有一種癥狀叫奔豚。第一種奔豚在肚臍旁邊,肚臍上下周圍,可以摸到脈跳的很快;還有一種是感覺到氣從天樞沖到心臟。這種癥狀針灸都可以。章門下針時從前或后采用斜刺。
期門穴在胃經的不容穴外開一寸半。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下針時從里向外斜刺。
肝有問題,用俞募治療,下期門和肝俞;還有一定要補土,這樣病就不會再惡化,用章門穴(脾之募穴);再強水,讓水生木。
期門是肝的募穴,胸脅苦滿 、脅下痛、肝臟痛都可治,是肝經的近取穴,可下針也可灸。
倪海廈人紀-針灸54課筆記
第五章 奇經八脈與針刺法
十二經絡與十五絡脈歌
人會患病,有兩種原因。一是外因,是人身體或受到外在的風寒暑濕燥熱,絡感受到,傳到經上,再傳到腑上,最后到臟,由外到內;另一種是由內而外,情志上的過喜、過怒、過憂、過思、過悲、過恐會造成人生病,還有來自飲食。
整個經絡學的重心在臟和腑。把腎臟固好,會由腎臟來決定壽命。腎是主先天,十二正經全部的根都來自腎衰竭臟。我們有十二正經,每條經上都有絡,經與經之間還有絡彼此聯系。絡有十五個,十二經各有一個絡,再加上任脈的絡鴆尾,督脈的絡長強,脾之大絡大包,由大包統領諸絡,合為十五大絡。
前面的絡到鴆尾,后面絡到第十一椎。下針的地方在第十椎下,就是扎在第十一椎上方。前后橫過來的是橫膈。心臟在橫膈的上方。中醫認為,心氣止于膈,心氣最多到膈。
當心氣有郁結的時候,扎天突、巨闕、關元,扎完后心氣會集中到第十椎下,再在第十椎下針,因為第十椎后面,正是心氣終止的地方,所以郁氣會從這散掉。
手太陰的別絡是列缺穴;手少陰的別絡是通里穴;厥陰的別絡是內關;手太陽的絡是支正穴;手陽明的絡偏歷穴;手少陽的絡是外關;足太陽的絡是飛揚;足少陽的絡是光明;陽明的絡是豐隆穴;足太陰脾經是公孫;足少陰的別絡是大鐘穴;肝經的絡是蠡溝穴;任脈的別絡是屏翳,就是鴆尾;督脈的絡之長強;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
奇經八脈
督脈,全身的陽氣都在這里。督脈的脈氣,源頭在曲骨。任脈有里和表,任脈在里的時候是走督脈,沿著脊椎骨里面;正面的曲骨中極關元石門陰交氣海,是它的表。所以督脈和任脈是相輔相成的。任是諸陰之海,所有的陰,通通可以管。
任脈和沖脈都起于胞中,胞是女人的子宮,或者男人的精宮(在膀胱和小腸的中間袋狀的縫隙)。
沖脈是公孫在管,督脈是后溪在管,任脈是列缺在管。由于沖脈沿兩邊上來,直接包到心臟,經過胃、心、肺,所以胃有問題,氣喘、咳嗽,心痛、心絞痛,都可以在沖脈上治。沖脈是公孫穴在管,它跟腎經有同樣的穴道。
帶脈是臨泣在管。申脈在管陽蹻,陽蹻脈的郄穴是跗陽。
蹻脈,橫跨在膽經跟膀胱經的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頭部去。它不在正經上,是在兩經中間,在腿上,就是蹻脈。
陰蹻脈走內裸一路上來,一直上到咽喉。中間跟沖脈有相交的地方。喉嚨有任脈經過,陰蹻脈也經過。所以下 列缺、照海,任何的喉病都可以治療。如扁桃腺發炎、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喉炎。
維脈,有陽維和陰維。陽維脈把所有陽經維在里面。維在里面的就是陰維,維在內臟上面。維在經絡上面、骨頭上面的就是陽維。陽維脈是外關穴在管,所有的腑都跟陽維是互通聲息的。陰維脈是跟內臟隨時在溝通的,陰維脈是內關在管。陽維是外關在管。下針時,外關透內關,陰陽脈生死橋就打開了,陰陽就交合在一起。所以,陰陽分離的時候可以用外關透內關。
下焦一圈是帶脈在管。若有病人腰痛、胸痛,就下外關臨泣。申脈是陽蹻脈,陽蹻脈一直往上走。后溪管督脈與申脈成一組,是專治項強、脖子僵硬的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