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篇 逆調論】
288頁,這個是逆調論篇, 《黃帝內經》第三十四篇,黃帝問呢,我們有發生溫病,有發生熱病,那如果說,這個熱而造成煩滿,這怎么解釋呢?
這個岐伯說,“陰氣少而陽氣勝”,陰和陽,這從頭到尾, 《黃帝內經》就在講陰和陽,當你的陰的津液不足的時候,陽氣就會過勝,所以你看到這個陽熱,表面上都是熱癥,心煩口渴啊,都是熱癥,實際上他是因為陰不足,那陰把陽,專門是制陽的,控制陽,那現在陰不足的話,它沒有辦法制陽,陽氣就會往上走。
那黃帝說,那既然這樣是熱的話,那有一種熱呢,穿的厚的衣服,還是冷,那你穿了薄的衣服也是冷,穿再厚的衣服還是冷,那這個寒呢,為什么是這種現象,這個寒是代表體內生的,所以表寒和里很不一樣,我們有里面生的寒跟表面傷的寒,我們要把它分清楚,如果是表寒的時候,我們有表寒的藥,里寒我們有里寒的藥,這個不一樣,這個是,講這個是,寒是,現在講得是寒。
【第一節 痹氣、骨痹】
這個289頁呢,他說人啊,這類型的人,穿衣服穿得再多還是冷,這種人呢,多痹,痹氣。我們《黃帝內經》里面有兩個字,這個呢,bi,這個念bei,這樣子,這個是因為這個人啊,平常陽氣就比較少,陰氣比較多,陰津比較多,所以造成呢,平常是表虛的現象,因為陽不足啊,陽本身是固表,就是我們皮膚表面上,毛孔能夠收縮起來,是因為我們有陽在那邊,如果沒有陽的話,你就汗流不止啊。所以因為這個人陽不夠,陰氣比較多,平常這個人就是這樣子的,那這個時候呢,這種類型的人,本來陽就比較虛的人,這個時候再受到風寒呢,這就會感覺到身體的那個冷啊,從身體里面冷出來,冷出來的現象,這是岐伯給他的解釋。
289頁,有的人呢,黃帝說,有的人呢,手腳都是熱的,遇寒風中表,皮膚像火烤一樣,這個講四肢熱,我們講的定義,手足溫熱,常人是,手掌和腳掌是熱的,手背和腳背是冷的,那現在腳背,四肢熱,整手都是熱的,手腳都是熱的。那,遇到風寒吹的時候,好像火在烤,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就說,這一類型的人呢,本身是“陰氣虛,陽氣盛”,本來是陰虛陽盛的,前面剛剛講那個,感覺冷是,本身是陽虛陰盛的,現在反過來,因為“四支者陽也”,手腳同時屬于陽,那本身就陽氣盛,那現在感受到風寒,這個感受到風寒,兩陽相搏,這個陰氣更少,這個時候,水就不能勝火。那只有獨陽,有陽,獨陽在那邊,所以說,這個會感覺到手足很熱,燙,像火燒一樣。那獨陽者呢,不能生長也。這個陽獨的時候,肌肉不會生長,肌肉里面很多,津液很多,所以你如果看到一個人跑來,他的肌肉不斷的消瘦,沒有原因的消瘦,然后手腳又燥熱,講得就是這里,這個陰氣虛,陽氣盛。那我們要把這個,這個陰陽要調和,調回來。
290頁,那黃帝說,有一種人呢,一年四季,他永遠覺得都是冷的,那這種冷呢,你把他丟到熱水里面去,他還是冷,跑到那個烤箱里面去,他還是冷,穿很厚的衣服呢,他還是冷,都不能溫,但是呢,他就是不會凍動,道理說冷了會顫栗啊,他不會,那這是什么病?
【第二節 案例:風濕關節炎】
岐伯就分析啊,各種不同的人,得了不同的癥狀。這類型的人呢,就是平常就是腎氣很勝,“以水為事”,他呢,這個在水里面工作,很多這個在水里面工作的人,腳踩在水里面,或者是這個,潛水夫啊,很多在,本身在水里面工作的,那這一類型的人呢,他在工作的時
164
候,太陽氣衰,因為汗流出來,正當在水里面,他流汗,同時身體在水里面,就會造成呢,寒水,跑到腎臟里面去。那陰液過多的時候,腎臟陽就會不夠。那“一水不能勝兩火”,你寒氣一直進來,兩火,就是心和小腸的火,這個時候,不能夠勝它,那里面的陰寒比較重,所以這個時候腎呢,“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因為我們中醫認為說,腎生髓,髓生骨,骨里面有髓,這通通是相通的。那太寒的時候,骨髓里面都是冷的,那冷從骨髓里面冷出來,就是,骨寒勝至骨,從骨頭里面冷出來,所以不會凍栗,那個不會顫動,我們冷的時候手腳會發抖。為什么呢?肝是一陽,心是二陽,腎是孤藏,一水不能勝二火,所以“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這種人呢,關節都會腫大,脹大,這是風濕關節炎的來源。所以風濕關節,舉例給你聽,比如說媽媽,很多太太得了風濕關節炎,為什么?她站在那邊,廚房里面,吃完飯她要洗碗啊,沒有洗碗機,以前都用手洗啊,那手都泡到冷水里面,手都泡到冷水里面,過一下,那邊要炒飯,她就跑過去炒飯,那手就是熱,過一下這邊,又在冷水里面,那一下子熱一下子冷,一下子熱一下子冷,這寒就會進到骨里面去,那這個寒進到骨里面去,因為并不是真正的受寒,所以他不會抖啊,不會發抖,我們真的寒都會發抖,你現在跑到外面去,衣服穿少一點,那邊抖,抖是正常,不抖是不正常。因為他里面很寒很盛了,所以這個時候外感到風寒,他并沒有感覺,因為里面本來就是寒了,所以他不會顫動,講了半天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看到,骨節里面腫大的時候,我們知道是寒在里面,我們處方的時候,就開去里寒的藥就可以了。所以說這里面以水為事,這個不單單是指一些在水里面工作的,還包括家庭主婦,手泡在冷水里面,所以很多媽媽們,手,都是手類風濕,那腫起來,關節腫起來,有沒有?都是這樣來的。
291頁,人呢,這個肌肉麻痹的,沉重,有的人呢,衣服,即使靠著衣服他還是感覺麻痹的,這種現象是什么?
岐伯說,這種現象呢,“榮氣虛衛氣實”,榮講得是血,衛講得是氣。溫病派呢,就用氣血、榮衛來做辯癥。傷寒家呢,不是,傷寒家用六經辯癥,所以我們辯癥非常的精準,非常的精準。那你榮和衛的時候,氣跟血,榮就是血,衛就是氣,搞了半天還是一樣的,光靠這兩樣完全沒有辦法辯癥,所以他們辯癥的方法不對,下手的處方當然不對,細膩比起來的話,那我們經方,用經方,用的《黃帝內經》做最高指導原則,做生理學,病理學,我們從這個角度下手辯癥,幾乎,十至九愈。那“榮氣虛則不仁”,就是血氣比較不足的時候,肌膚就會麻木不仁。“衛氣虛”,這個陽氣比較虛的時候,衛虛的時候,沒有辦法出力,就沒有辦法使用它,如果兩個都虛,就不仁不用嘛,這個想就知道了。所以有的人呢,看到肌肉都很好啊,但是呢,他就麻痹沉重,不能使用它。那如果說,當我們的手腳不停使喚的時候,你到病人來找你,或者你到醫院去看病人,你把他手拿起來,他手就掉到床上,拿起來就掉下去,講得就是這個。那四肢管得是全身的陽,經方來看,全身的陽,那四肢管得是,腸胃在管四肢,所以你吃了飯以后有力氣啊,你現在把他手拿起來,就掉下去,腳拿起來,就掉下去了。這個陽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動能沒了嘛,就是這里講的。那我們再去看他的眼神,一看失神,不識人,神志也沒有了,這種人死,死定了。所以,我們用經方的時候,就會看到,一個人形失了,外形失了,比如肌肉變形了,積水了,累積水了手也沒有力量了,形已經失了,或者他肌肉瘦掉了,形失了,神存,眼睛終究有神,一下子救回來了。那有的人呢,形存,形很好,肌肉都沒有萎縮,眼睛沒有神了,只要神失,病人都危險了。所以神比形重要,神比形重要。這是大原則,那有沒有神,我現在講了半天,你看,你比較難體會,可是你碰到病人你就知道,這個是神沒有了,有時候兒子進去,他媽媽都不認識兒子了,這就是神沒有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目光呆滯,神就沒有了。
【第三節 氣喘之吸吐】
292頁,這個黃帝問啊,有氣逆不得臥,而呼吸聲音很大的,那有的不能躺下去,但是沒有聲音的,也是不能臥,但是呼吸沒有什么濁音的。那有起居如故而呼吸有聲音的,也有的人,可以躺下去,走路就喘氣的;也有人呢,不得躺下去,也不能走路,而喘的;“有不得臥,臥而喘者”,這是哪一個藏造成這樣子的?其實諸位,這個很簡單,諸位看啊,你只要想氣不得臥,有聲音的。這是因為胃氣上逆,剛才講過,胃氣上逆,造成胸腔里面濁氣很多,所以呼吸聲音就很大。那有的人不能臥,不能躺下去睡覺,聲音呼吸很好,代表氣沒有力,那只是一般的失眠,失眠,這樣子。有起居如故息有聲音者,這是肺,正常了,起居很正常啊,呼吸里面有問題的,肺的絡脈。有的人躺下去可以,走路呢,一走路就會喘,這是肺氣不得下降,我們人在走路的時候,做深呼吸,正常的人肺氣下降,這個清氣一直往下降,一直往下降,逆氣的話,就會喘,氣下不去就會喘,那有的人呢,這個是,像這種不得臥呢,這個,這個而喘,大部分都是,這里大部分主都是肺,諸位看,隔壁他的解釋,你看他就講了。就是胃,六府之海,其氣下行,如果陽明逆,陽明胃氣反逆的時候,無法躺下,那《下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我們也是治胃。那起居如故,一般正常,那還有聲音的,就絡脈。
那我把它,你們看,書上有的我就不講了。當一個人,病人呢,有出現喘,喘的時候,是吸氣吸不進來的時候,病在腎,腎管吸,吐氣吐不出的時候,這是肺,所以我們治療一個喘,有吐跟吸,那問病人,你這個,我氣喘,我呼吸很短,請問你,你覺得吸進去比較困難,還是吐出去比較困難?沒想過,他的感覺就是這樣,吸,他就告訴你,腎臟啊。好,所以,喘氣不是單是肺,肺只管吐氣,腎臟要好,我們才能吸得飽氣。所以吸氣,因為中醫的觀念里面是這樣子。鼻子吸進來以后,沿著氣脈,一路直接達到腎臟,這是吸,吐氣的時候,這個氣會回到關元,走任脈,一路上來到胸腔,再從鼻子、嘴巴出去,這是吐,所以吸,從后面下降,吐從前面上升,這是常態,那你腎臟有問題了,吸氣吸不下來了,吐氣有問題了,肺里面有問題,原因就在這里面。所以你治氣喘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吸氣困難,還是吐氣困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