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是現代人每天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毛筆在中國古代差不多有同樣的作用。
斗轉星移,如今的孩子,幾乎人人有手機,每日打電話、發短信、玩游戲。這些電子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對各類掌上電子產品愛不釋手。而毛筆,則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毛筆字也從“基本功”變成了“藝術”。
4月29日,滬上書法名家走進校園,很多孩子對漂亮的書法嘖嘖稱奇,但感覺“高大上”而有疏離感:“書法只是少數人的奢侈。”
這,正是問題所在。電子時代,提筆“重千鈞”——不僅中小學生不會寫毛筆字,就連日常使用鋼筆、圓珠筆寫字,越來越多的人也會提筆忘字、錯別字連篇——只因日常學習、工作依賴電腦,“打字”機會遠多于手寫。
因此,寫一手漂亮的字,日益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稀缺能力”。信息時代,不會用電腦、玩手機,被視為“落伍”且難適應社會需求;但會不會“寫字”,卻鮮有家長重視:“有什么用呢?現在求職簡歷都打印,手寫只要會簽名就可以了。”
寫字,其實不必如此“功利”。漢字不僅是中國人的語言表達工具,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根系。古人主張“字如其人”,手寫的方正的漢字,不僅體現出一種從容勻稱之美,更蘊含著傳統文化密碼。形聲、象形、指示、會意……漢字中豐富的內涵,一筆一畫寫完,字義已躍然紙上。
對文化的這種領悟,是電腦和手機上拼音輸入法“打字”所無法比擬的。更不用說,電腦和手機中拼音輸入法經常出現別字,使用不規范也導致對字義和文化的干擾。
所以,寫好漢字應該是每位中國人、每個青少年的基本功,而不應成為電子時代的
“奢侈”。上海近年來在中小學拿出課時開設寫字課、推行寫字考試,也是引導孩子放下手機,多用心寫規范漢字。寶山區中小學還成立書法聯合體推廣書法教育。這些做法并非著眼于培養少數小書法家,而是名家引領普及,讓書法更多走入日常學習,引領青少年從小領略漢字的魅力。(
作者:李愛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