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在他的《邏輯思維》中,有一期節目是《這一代人的學習》,提到了我們這代人都有“學習焦慮”,在信息爆炸化、時間碎片化、學習終身化和跨界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習的方式也在不斷的更新和變化。
在提到如何有效學習時,他提到了一個概念“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縫合就是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思維的過程,羅振宇推薦的縫合方法很簡單,表達一次。
上學的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掌握了一個知識點,在教同學的過程中,會發現額外不懂的或者還需要了解的地方,表達的意義就在于此,它讓我們除了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反芻,還會發現思維邏輯中的漏洞,去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中,作者也在使用同樣的方法,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我們今天來看作者“縫知識”的前三種方法。
每次年終總結的時候,在豆瓣、知乎上面看到別人發的今年一共讀了多少本書,總會激發起自己讀書的動力,但是往往陷入追求讀書量的誤區,而不注重自己到底消化了多少內容。
輸出是消化書本最有效的方式,輸出的過程可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就是羅振宇說的“縫合”的過程。
建立起輸出的習慣,你的讀書會更有目的,讀書的過程也更有意義。
輸出就是分享,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同學一起討論同一個問題,但是工作以后,和自己同樣讀書以及讀同類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那如何分享自己的讀書成果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于網絡。
如果能在網上找到讀書小組或者讀書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分享各自讀書的體驗,就是一種輸出的方式。
我所在的讀書會每個月都會有人分享,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成長心得、讀書體會等等。準備一次分享,一方面會倒逼自己輸入,完成一個完整的分享稿,另一方面,在分享的同時,大家會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不斷拓寬分享的邊界,激發更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