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strong>
“有”,通又;
“立”,是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已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鄭玄對耳順的注釋是這樣的,“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笔钦f聽人所言,能懂得隱涵于言辭之內微妙的意旨,言辭之外尚未說出的深意。另外一種理解認為“順”,就是通達不違礙,入耳即入心。不固持自己的異義,能采納他人的意見,那么無論什么話聽來就不違于心、不逆于耳,能夠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正確的看法予以表揚,又能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不正確的看法,甚至十分錯誤的說法不予計較,這樣就能順利通達,入耳入心。
本章整體的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古時,十五歲是入大學的年齡,關于學什么,朱熹的注釋比較清晰,“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明儒顧憲成以為,孔子自十五志于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意思相同。
本章描述了孔子修養(yǎng)道德的過程,關鍵要體會到兩點,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南懷瑾先生對本章的講解是這樣的,孔了通過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不管是為政還是做事,都要靠人生經(jīng)驗的積累,而人生經(jīng)驗的累積就成了“人情世故”?!叭饲椤币簿褪侨伺c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