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茍”,假若、如果的意思。
對于本章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其關鍵點就是一個“惡”字上。
第一種,認為“惡”在這里的讀音應該是“e”,也就是善惡的惡。朱熹的在《論語集注》中的注釋就是這種解釋,“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誠在于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意思就是說立志于仁的人,內(nèi)心必定有堅定的目標——仁,既然立志要成為一名有仁德的人,則必定不會去做惡事的。本章的譯文就是這樣的,孔子說:“如果立志要成為一名有仁德的人,則不會去做惡事的。”
第二種看法認為“惡”在這里的讀音應該是“wu”,也就是好惡的惡。因為前面“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是好惡的意思。后面的“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也是講好惡。所以就有人認為在這里應該是當做好惡的惡字來解釋。本章的譯文就應該是,孔子說:“如 果一個人立志成為一名有仁德的人,對于任何人都不應該有厭惡之心“。其主要的意思是說,立志于仁的人,必須以仁厚待人,對于良善之人,自然喜歡、愛護,對于惡人,不應該去厭惡,而應該想辦法去教化他,讓他能去惡從善。這才是仁者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有人反駁說這種解釋與前面”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相抵觸,應該不對。堅持這種解釋的人則認為,能厭惡人,而不去厭惡人,不正是仁者嗎?從孔子的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業(yè)。不論是刪詩書、定禮樂,還是廣收弟子、教化百姓,都是在努力改變現(xiàn)實社會禮崩樂壞的現(xiàn)狀。改變?nèi)藗儾皇囟Y的行為不就是在去惡嗎?這樣看第二種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