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能簡單談談治療顏面神經麻痹的經驗嗎?
答:好的,顏面神經麻痹為
針灸特效對應癥。只要能爭取早期治療,連續扎針,基本上一周甚至更快可愈。1981年我曾經將經驗發表于臺北市
中醫師公會會刊,1990年福建
中醫學院編的臺灣
中醫藥概覽也曾介紹我治療顏面神經麻痹五十例的的經驗。1998年夏季臺北聯合報介紹我治療自己顏面神經麻痹僅四天即痊愈的經驗,幾天內就來了半百病患,可見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最近治療數例皆一周而痊愈(口正眼閉能吹哨)。治療顏面神經麻痹的特效穴有: 內頰車(三棱針)、耳背(放血)、側三 里、上巨虛、太沖、合谷、豐隆、地倉、下關、翳風、勞宮等,每個穴都能獨當大任。我只用其中一二穴。這里介紹我個人最常用的穴位。
首選內頰車,這也是董老師首選穴,即面頰部口腔內,正對頰車穴處,或當口腔咬合處。用三棱針在患側內頰車穴點刺八到十下 ,深度約 l 分左右,使其自然出血,然后以溫開水速潄口。每隔二日或三日1 次。面癱多由風寒之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 ,肝經在口內環口一周,口腔刺血能瀉肝袪風活絡,也能調治陽明經氣(陽明經亦環口一周),經筋得以濡養 , 正氣來復 , 逐邪外出 , 則面肌弛緩得以恢復。此為治口歪第一要法,療效較毫針高出許多,患病早期治療,往往二三次即愈。也可以先扎針再刺血。董老師一般針側三里穴,我有時也用,但多時則是針上巨虛穴或太沖穴。
針太沖之理由是:面神經麻痹其部位與陽明經及肝經有關 ,肝經“連目系,”“下環唇內”,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太沖穴對于以眼眶周圍及唇面為主的病變,皆有效果?!栋侔Y賦》說 :" 太沖瀉唇喎以速愈"。太沖穴為肝(木)經俞穴,五行屬土,為木經土穴,能疏肝袪風及調理脾胃大腸(肝與大腸通),而口唇恰為為大腸所過。本穴為肝經原穴,理氣作用亦甚強。又肝主藏血,治風宜治血。太沖穴能舒肝理氣,通絡活血。血虛陰虛動風,本穴皆有效。面神經麻痹為經筋病,太沖為肝經穴,(肝主筋)能治療筋病。透涌泉,則又有補水潤木之功,療效更佳,如穴位再向后貼近骨緣,即火主穴,效果更佳,蓋貼骨治骨,并能與腎相應,亦有補水潤木熄風之功。
針上巨虛之理由則是:《靈樞·經筋》篇說 :" 足之陽明……筋急則口自為僻 "。手陽明大腸經「貫頰 , 入下齒中 ; 還出挾口 , 交人中 , 左之右 , 右之左 , 上挾鼻孔 」。足陽明胃經「 下循鼻外 , 入上齒中 , 還出挾口 , 還唇 , 下交承漿」由此可知 , 手足陽明胃大腸經包圍口唇 ; 上巨虛為大腸經之下合穴 ,但位于胃經上,一穴而兼大腸及胃之穴性,而能兼治兩經之病,《標幽賦》說 :「頭有病而腳上針」 以下治上 , 取此穴 , 經府皆治 , 療效甚佳 , 爭取早期治療效果尤佳 , 幾天以內即可口正眼閉, 但若超過三個月以上才治療 , 有時就需針至十次以上了。本穴配合足三里共享,療效更為迅速。蓋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胃與大腸之下合穴并用,兩針成為倒馬針力量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