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或陳舊傷筋,以及骨折、脫位所引起的周圍筋肉損傷,均需用理筋手法調理。理筋手法不僅可整復移位的組織,而且有舒筋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因跌仆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癘結之腫,其患可愈。”常用的理筋手法有按、摩、推、拿、撿、搖、板、擊等八大法,每類方法又可分出類似的手法。
現將平時所學整理及日常調理中的按筋手法分享給大家,旨在拋磚引玉,推動中醫推拿的發展,更希望廣大手法愛好者盡量少走彎路,在手法上盡快成熟。希望給大家以幫助。
1、拇指撥絡法:拇指橈側指腹與筋絡成垂直方向來回撥動。
2、點穴法:用拇指、食指指端或近側指間關節屈曲背突處,點按某一穴位。
3、壓法:用拇指指腹、手掌或肘后部,在患部由輕到重地作靜壓動作。
4、掌揉法:用手掌的掌根或大魚際按壓于患處,輕輕地回旋揉動。
5、按法:用拇食指指腹、掌根部或肘后部按壓患處及穴位,并由輕到重地作旋轉性的撳壓動作。
6、指掐法:用指甲按壓穴位,使患處感到痠麻脹痛,然后以揉法繼之,緩解疼痛。
一個傷筋的痛點,表現在醫者之手上是,有異響聲(細筋受外力之移動聲)、發炎的筋腫、有如氣墊式的氣塞,表現在患者身上是酸、麻、痛。甚至牽連至他處之庝痛。
痛點會沿著經絡走向或肌腱走向而成線,于患者是酸痛;于醫者是氣阻塞,一如觸摸兩頭稍阻塞的塑膠水管之感覺,氣愈塞則是愈痛,反之則較不痛;愈上去愈痛的方向,就是傷筋的方向。直到某一點時,患者會很痛處,而醫者感覺氣塞最嚴重的地方,如超過這點,則又不痛,且無氣塞。
通過推拿手法達到按筋理筋,該痛點的傷筋處打開后,即筋歸位,那痛點所引起之庝痛或牽引至他處之酸痛,就會同時消失了。如酸痛仍有存在,則是別處的傷筋仍在影響該處之庝痛, 此即為氣通則不痛之道理。
按筋手法旨在通過手法方式疏解疼痛問題。當然還有很多類似手法,歡迎大家一起分享日常調理中解決疼痛的手法,一起交流分享(以上手法僅用于學習交流,不做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