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天、在泉”是很常見的一個詞語,但究竟說的是什么?眾說紛紜,見解不一,只是說司天主上半年之氣,在泉主下半年之氣,不深究其原因,,“六氣”就是一個空洞的概念。
一、什么是司天
先構建一下太空的場景景,太陽在眾行星的軌道的偏中心位置,水星在地球內圈以地球4.166倍,也就是四又六分之一圈的速度繞日公轉。,每年地球在近日點時,水星分別處于的六個位置的其中一個位置,用勢能的六種陰陽趨勢分別命名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六個區域,
這一年水星在某個位置就是“××司天”。
例如:“太陰司天”,就是這一年地球在近日點時,水星在軌道上處于太陰位置就是“太陰司天”,依次類推,六年周而復始。
什么是在泉
在泉是反射到地球上的勢能性質
六氣在太空的勢能只有加臨于地球才有意義,
水星就像一面鏡子,在軌道其中一個角度對地球反射太陽光的勢能,有時正面反射,有時側面折射。
水星雖然在軌道上對太陽光進行反射,但多數是反射到了太空的無效之功,對地球沒有影響。只有照射到地球到的那一束,才是地球上感受到的氣。“氣”是無形的勢能,在泉就是指氣對地球的影響,地球接收到的勢能取決水星的反射強度,以及反射角度。
但是因角度的原因,反射面的變化,
由近日點向遠日點反射面逐漸增加,
由遠日點至近日點反射面逐漸減少。
所以水星反射的勢能與光源趨勢是相反的,猶如蹺蹺板,此起彼伏,此降彼升,
圖
例如“少陰司天”,地球與水星同在近日點的少陰之位,水星在地球與太陽中間,沒有給地球增加反射光,地球感受到的只有太陽的光明,是“陽明在泉”。
陽明司天,水星在遠日點的陽明位置,地球在近日點,與水星隔日相對,既受太陽輻射又復加水星反射的光,是陽氣旺盛的少陰趨勢,稱為“少陰在泉”。
太陰司天:地球近在日點,水星在離近日點漸遠的太陰位置,隨著下行,對地球的折射面逐漸增加,地球感受到的是陽勢能由弱漸強的“太陽趨勢,“太陽在泉”。
“太陽司天”,水星由近似正反射逐漸變成側折射,反射勢能減小,由強變弱的太陰趨勢,是“太陰在泉”
“少陽司天”,水星進入陽勢能衰退的少陽區域,而相對于地球的折射角度,卻是朝近似直角發展。地球受到的是來自少陽的“相火”,的勢能,陽氣強的厥陰之氣,稱為“厥陰在泉”。
隨著逐年反射角度變化,勢能也隨之變化,從近日點開始依次反射出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六種不同的“氣”。只要地球與水星的轉速比不變,規律是不變的。
就形成了:
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
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
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
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
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
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六年的循環。
凡是地球與水星同在近日點的一側開始的一年,因為沒有反射光,必然是三陰司天,三陽在泉。
“司天、在泉”,只是表示各年度勢能的總趨勢,并不足以分析一年的氣候形勢。
因為地球與水星也是與時俱進,時過景遷,陣容在變,司天在泉的位置也只是暫時的。
水星雖然在某個角度上對太陽光廣角反射,但地球只有約六分之五的時間受到照射,而這期間只有地球——太陽——水星三點一線的180°時,才是反射勢能高峰。這就是“上合”。
地球與水星同在太陽一側同位時,無反射勢能,是下合。兩次下合間隔113.6°,一年有(360÷11.36=3.17)三次下合,與三次上合有余。這一年中的六次高峰與低谷,影響著地球的氣候變化。因為三次陰陽離合不足一年,每年都會有提前,每年的勢能也不同。
因一年中的陰陽勢能也是變換的,雖然是三陰三陽,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某些太極圖的魚中有眼,可能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古人“司天、在泉”立說的實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經過數千年,行星的微小差距積累與現在的天文數據已經不一致,以及太陽的偏中心,上合的反射點并不在兩次下合中間,分析當年的氣候,需要參照天文數據的水星上合、下合時間,不能用“司天在泉各主半年”一言概之。
下一篇《黃帝內經之科學》再探討“南政、北政”的形成緣由。
歡迎朋友加入探討,發表意見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