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群 王志彥
《哈利·波特7》的市場崇拜還在繼續, 12月國產片的賀歲大幕已經開啟。陳凱歌、姜文、馮小剛三大名導各自導演的大片 《趙氏孤兒》、 《讓子彈飛》和 《非誠勿擾2》已經或即將上演;還有 《大笑江湖》、 《新少林寺》等影片,因為有趙本山、劉德華等明星的加盟,因而也能搏到眼球,一場賀歲檔票房廝殺已經不可避免。
但專家坦言,電影院的紅火人氣,并不等同于產業的發達。其實,票房只是影視產業鏈上的 “神經末梢”,上海想要打造文化娛樂產業高地,除了讓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電影,還有很多產業空間亟待開發。
好在,上海已經有所行動。浦東正在謀劃國際高新科技文化產業園,今后這里將崛起一個升級版影視文化產業基地,貫通影視制造產業鏈的上下游。曾是中國電影發祥地的上海,再現產業輝煌,是否可期?
上海市場增幅首超全國平均水平
上海有著良好的觀影環境和一批忠實影迷。
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倒給文化娛樂休閑行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統計顯示,去年上半年,上海電影票房逆勢飄紅,總收入達到2.61億元,同比增長39.45%,放映總場次達到20.3萬場,同比增長19.48%;觀影人次818.7萬,同比增長27.84%,這些數據開了本市電影市場三項經營指標與前一年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的先河,特別是電影票房的增長幅度還超過了38%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國產影片放映業績喜人,共放映8.4萬場次,占全市電影放映總場次的41.35%;觀影人數443.4萬人次,占觀影總人次的54.16%;國產影片票房1.2億元,占總票房的45.87%。
上海影迷的熱情有時候簡直讓人 “看不懂”。今年年初,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巨制 《阿凡達》在內陸公映,掀起了全民看3D的熱潮。積聚已久的期待、媒體熱捧的推動,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大排長龍自不待言,甚至有人 “很夸張”地在凌晨三四點就到影院門口排隊,影票緊俏程度不亞于春運期間的火車票。
坐擁這份熱情,是所有上海電影人的幸福,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日前曾樂觀預測,今年全國電影票房有望首破百億元人民幣大關,而上海將繼續扮演中國影視產業 “重鎮”的角色。
衍生體驗,上海差距不是一點點
然而,在專家眼中,票房 “重鎮”不等于影視“重鎮”。從前期開發到后續制作,影視產業鏈很長,擁有無限商機,上海僅僅擁有數量可觀的影院和銀幕是不夠的。
有專家指出,電影產業鏈包含了電影制作、電影發行、電影院線等整體鏈條,是一個多種相關行業輻射交融的經濟生態系統。標準的電影產業鏈,主要由制片商以及外包內容供應商等內容提供商、發行商和終端渠道商構成。而當今電影產業的外延更被進一步擴大,包括系統內產業鏈和系統外產業鏈,系統內產業鏈包括傳統所指的電影編劇、制作、發行、放映等一體化的流程;系統外產業鏈在前端包括電影投資融資,后端包括多元化的后電影產品,如電影音像制品、電影廣告、光碟、游戲以及在電影頻道和付費電視頻道播放等。電影產業的收入構成包含票房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轉播、網絡版權等。
那么,中國的消費者對于電影院外的衍生產業需求到底有多大?從不久前在東方尚博園開幕的 “電影原型展”上能窺斑見豹。為期3個月的原型展,展示了蜚聲業界的好萊塢大片制作公司新西蘭維塔工作室的部分作品,如工作室為 《阿凡達》、 《金剛》、 《蜘蛛俠》、 《指環王》等大片主角創作的全身或局部原型,這些曾在電影拍攝前和拍攝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道具,在影片上映后成為絕無僅有的 “寶貝”,引得許多影迷爭相趕來購票參觀,還有不少發燒友重金搶購部分限量版的衍生產品進行收藏。這一方面說明這種在國際上已經形成巨大規模的影視衍生產業在國內也有可觀需求,另一方面,一次宣傳攻勢并不算大的原型展意外火爆,也說明國內這方面的衍生產業供應還遠遠不足。
而在衍生體驗開發方面,即使是作為中國電影發祥地的上海,幾乎還是空白。
如今,在西方發達國家,電影產品的生產、制作、營銷等各個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 “上游開發、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產業價值鏈。好萊塢有著名的 “火車頭理論”,這也是其電影業成功的秘訣之一。即電影作為火車頭,它本身可能不賺錢,但它可以帶動電影業的發展。在投資一部片子前,廣告、音像、軟件、旅游、娛樂、玩具、服裝等行業的經營者會與制片人共同探討相關產品的開發問題,他們甚至還會對戲中的人物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單純的票房收入只占全部利潤的小頭,真正的利潤大頭在衍生產品那塊。
“活的影城”能否再現輝煌
對于影迷來說,能進影院看電影是一種幸福;而對于上海來說,影迷只能進電影院看電影,就是一種遺憾。
在電影院之外,構建電影產業價值鏈的重要性逐漸為人認同。業內人士表示,票房高不代表盈利,除去宣傳費用、各方分成之后也許還是虧的。但是,版權的收益是可觀的。并且發行、院線、制作園區、衍生服務等,都是電影產業全面發展的內容,結合起來看就是全產業鏈。
目前,華誼兄弟等一批國產電影生產商正在崛起,上海的影院乃至院線建設也進入收獲期,那么在制作園區、衍生服務等領域,作為中國電影業搖籃的上海能否再次一馬當先呢?
融電影制作與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的電視園區,是電影衍生產業的重要載體。
好萊塢是全球最著名的影視制作基地,事實上這里不僅是電影人的天堂,也是普通觀眾的樂園。走進好萊塢,人們會發現許多聽說過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他們把你的想象與事實相印證,諸如海盜船表演再現海盜打斗場面,西部開發表演再現過去西部開發時的風情,一會兒槍聲大作,一會兒炮火連天,甚至飛機呼嘯而至,帶給人們的是許多視覺享受。至于拍電影過程中的火災、暴雨、地震的模擬,能讓人感受視覺刺激。在這種體驗中,影視產業的消費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現在,上海也開始了行動——浦東謀劃的國際高新科技文化產業園,是為了告別遺憾。這個產業園里,不但將會有 “活生生”的異域風情街,而且還要引入國際級影視前期創作和后期制作團隊。此外,圍繞影視作品的核心,還將衍生開拓旅游、餐飲、商貿、娛樂等體驗式消費。
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原汁原味的日本街、歐美繽紛街、地中海風情街、布達佩斯廣場……世界各地最具韻味和特色的街道和廣場景點,其最經典部分將集中“搬”到這個國際科技文化產業園,來自當地的買賣人將在這里開店設攤,經營生活。一部部以歐美、韓日為故事背景的影片,將在這里輪番取景拍攝。而在沒有影視片拍攝的時段,這些 “活的異域街道”又將完全向游客開放,影迷們暢游其間,仿佛走入自己鐘愛的某一電影橋段,豈不樂哉?
據透露,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一些在國際電影界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高科技專業制作公司將前來安營扎寨。試想,如果為 《阿凡達》、 《魔戒》等大片操刀的業界龍頭制作公司落戶,將會吸引多少上下游影視相關企業的聚攏??!
不過,一個集聚產業鏈上下游的產業園,還遠遠不夠。業內人士指出,上海最輝煌時曾是全國最優秀編劇、導演、演員的云集之地,更是眾多優秀影視作品的誕生地。當高科技制作手段在影視制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衍生產業鏈在影視產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上海能否再領潮流之先,把電影院外的影視產業做大做強呢?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