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明朝的事情,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件事,那就是朱元璋為什么要選擇孫子朱允文繼位,而不是選擇自己的兒子們繼位?(你是如何看待的?)
如果太子朱標繼位之后,把皇位傳給朱允文,朱元璋的兒子還能接受,但是太子朱標并沒有繼位就去世了,按理應該把皇位傳給其他的兒子,況且朱允文還不是朱標的嫡長子。
那么為什么朱元璋非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孫子,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看朱元璋選擇選擇繼承人的標準?那就是如何才能使他辛苦創下的大明江山長治久安。
其實朱元璋清楚的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王朝都面臨著一個難以逃避的問題,那就是皇權集中下的制度,官員們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非常嚴重。而且最高統治者如果荒淫無道,那么將無人能夠匡正社稷江山。
為了保證大明江山能夠世代的傳遞下去,他又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最終選擇了借鑒周王朝的分封制,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首先是,如果大明王朝的皇帝昏庸腐敗,地方的藩王能夠及時補救,這樣能夠及時匡正皇帝的錯失,使得大明這個國家機器能夠正常的運行。
其次就是,藩國內的藩王能夠率眾抵御來自邊疆的隱患,并且把開國功臣的兵權快速的收攏到朱姓皇家子孫的手里。
還有就是,能夠調動藩王和官員的積極性,因為藩國具有相對的獨立權,為了增加藩國的實力,各位藩王必定更加的投入到各種恢復發展上來。
雖然藩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也并不意味著藩王可以為所欲為,因為在《皇明祖訓》中規定,藩國是和朝廷的布政使司并存的,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朝廷對藩國的控制。
雖然當時和后世都對這一制度表示不贊同,但是這種制度在朱元璋一朝卻非常的適合。只不過他沒有想到,朱允文剛剛即位,這一制度很快就被廢除了。才有了后來的“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