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6-02 認識隸書2
二 隸法
上一課講隸字,今天講隸法。我在五級課程「篆書總結(jié)」介紹了篆法,同樣一個篆字「長」,因為篆法不同寫出來的樣子也不一樣。
教
隸書同樣如此,譬如說「教」字,這裡三個字選自東漢時期的三塊碑,都是「教」,寫出來的字形各有特點,我們稱之為隸法不同。這種現(xiàn)象怎樣引起的?從文字學角度說,與隸定和隸變有關。
2.1 隸定
所謂「隸定」,指篆字改為隸字的過程中,基本結(jié)構(gòu)保持不變,稱之為隸定。那變的是什麼呢?只是線條。篆字多圓轉(zhuǎn)彎曲的線條,寫起來很慢。隸字把它改為直線,直線寫起來當然就快了。
木
又如「木」字,篆字有弧線,一拉直就變成這樣,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隸字,結(jié)構(gòu)不變,弧線消失了。東漢《武梁祠刻石》就有這樣的寫法。
口
又如「口」字,篆書寫起來共三筆,第二筆和第三筆的接口在右下角,這些都已講過。把篆字的「口」改為隸字的「口」,也是三筆,早期的隸字筆順是跟從篆字的,這是習慣所致。第一筆橫,第二筆折,第三筆豎。 你可以看到,接口還是在右下角,和篆字一樣。在居延漢簡的「口」字中,線條有明顯的搖腕動作,不是很平直,但折線非常清楚。
夏承碑
這是《夏承碑》的「君」字,下面有「口」。可以清晰地看到筆順和篆字一樣,這種寫法在漢碑中常見。至於折線的明節(jié)點處理手法有幾種,這個將來再說。《夏承碑》名氣很大,這是最有名的真賞齋宋拓本,現(xiàn)藏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我跟碑帖專家王壯弘討論過,他認為只是明拓本,而且不是原石,現(xiàn)在所有的拓本都是翻刻,當時他說了幾點理由,可惜沒有記錄下來。
車
「車」,大小篆寫法差不多,中間有弧線,隸定後全部採用直線,就成為隸字「車」。注意筆順,一開始是先寫三橫,等於後來的奮筆勢,然後寫玉函勢,十字勢。筆勢概念產(chǎn)生於草書,明代有人把筆勢概念用於隸書,有了筆勢,講起部件來就容易得多。但要注意,草書筆勢建基於使轉(zhuǎn),隸書是分筆寫的,沒有使轉(zhuǎn),講筆勢只是借用名詞而已。
干
一個篆字隸定的結(jié)果未必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是「干」字,上面是半圓,篆書中寫起來是兩筆,整個字共四筆。當隸定的時候,有人把上面整個半圓弧線拉平,這樣產(chǎn)生一個隸字「干」,只有三筆。但也有人照篆字的寫法,結(jié)果產(chǎn)生了另一個隸字,四筆。你想,剛才的「口」字下面半圓也分兩筆,那「干」字這半圓不是一樣嗎?寫兩筆沒什麼錯。但後來三筆「干」字流行了,原因是比較簡單。
軒
「軒」字,《說文解字》小篆:左「車」右「干」,隸定之後,如漢代隸書《孔羨碑》用了三筆的「干」,但也有人寫四筆的,清代隸書大家楊峴就這麼寫。嚴格來說,三筆的「干」其實是有一點隸變了。
2.2 隸變
所謂「隸變」,指篆字改為隸字的過程中,基本結(jié)構(gòu)有了變化,和篆字不同了。舉例來說,篆字部首「水」是完整的「水」字,「水」部的字如「江」字,這個「水」要全部寫出來。隸字「水」作為偏旁,簡化為三點,三點水。這就是基本結(jié)構(gòu)改變了,稱之為隸變。
道:辵部
我上小學時,老師教查字典,三點水要查「水」部,不是三筆,「水」是四筆。又如走之邊的「道」,要查「Chou4」部,是七筆。 篆字「道」是這樣寫的:「辵」部加右旁「首」。而隸字有大幅度的改動,「辵」和「首」都變了。
辵
「行」這個字,現(xiàn)在語文中的意義是走,行走。但你看甲骨文就知道,「行」的本義是道路,有南北向、有東西向,這是十字路口。在道路中加上「止」,「止」表示人腳,這就是「辵」,《說文》說:「辵,乍行乍止也」。小篆的「辵」,上面三撇是「行」字的一半,已經(jīng)有所簡化,而「止」移到了下面。隸字的「辵」,則更為省簡了。隸字的走之邊,根本看不出原來是什麼了,它只是一個文字符號。
首
同樣,篆字的「首」,下部是人的臉,上部三根表示頭髮,加起來就是人的頭,稱為「首」。隸變後的「首」寫起來簡單多了,但也失去了本來的樣子。
道
在金文中,還有這樣的「道」字,中間上部是「首」,下部是「止」,也就是一個人從頭到腳。兩邊加起來是「行」,表示道路。一個人在路中,這就是「道」。《說文解字》說:「一達謂之道」,可以達到的一條路就是「道」,所以後來有大道、正道這些詞,引申為道義、引導。小篆跟金文比,「行」字只寫一半,「止」放在下面,算是有所省簡。但隸變是更徹底、更省簡的變化,簡直是造了一個新字。
青川木牘
上次講到四川出土的青川木牘,這裡有個「波」字,就是寫了三點水。又如「道」字,請注意它的走之旁。所以說,秦武王時的青川木牘已經(jīng)有隸字了。民間實用的書寫長期追求簡便快捷,這是隸變的動力。
《說文解字·敘》
■ 漢·許慎
《說文解字·敘》有這樣的話:
· 是時秦燒滅經(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隸書的好處是簡易,漢字由此走向符號化,這是文字成熟的標誌,非常重要。但缺點是隸變失去了文字的本形、本義,「古文由此絕矣」,許慎頗有感慨。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
■ 郭沫若
但時代總是前進的,郭沬若曾經(jīng)說:
·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有意識地採用了隸法,這是秦始皇帝的傑出處。
秦代正字的歷史意義,不僅僅「書同文」使用小篆,而更重要的是採用了隸字,把漢字從古文字時期推進到了今文字時期。
《陰符經(jīng)》
有同學問,《陰符經(jīng)》中的「執(zhí)」字,右旁怎麼多了一橫?其實你看一下篆字,就知道本來就是兩橫的。我們現(xiàn)在右旁寫作「丸」,是進一步
省簡的結(jié)果。古代書法作品中,保留了很多隸定或隸變的初形,今後遇到這樣的字,可以查查它篆字的寫法。
2.3 特殊的隸字
所謂「特殊的隸字」,指有一些隸字和現(xiàn)在寫法差異很大,不是篆字簡單地隸定和隸變。如中國古代分為九州,其中有個「兗州」,《禮器碑》中就有「兗州」,「兗」字是這樣寫的。
《曹全碑》:兗
《曹全碑》也有「兗」字,寫法跟《禮器碑》相同。
現(xiàn)在的「兗」,中間是個「公」,但你看漢人寫的「兗」,卻多了兩點。《增廣漢隸辨異歌》說:「隸書『袞』字、『兗』字,寫時要在腰部頻頻加點」,這說法很誤導人,這個點是不能頻頻加的。為什麼隸字「兗」多了兩點?靠歌訣是不行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追本溯源,查查篆字。
「兗」原字是「沇」,金文、篆文寫法相同。但根據(jù)這個寫法來隸定,怎麼都產(chǎn)生不了隸字「兗」。這裡面必定另有原因。
清代學者錢大昕說:「沇州古以沇水得名,《尚書》作『兗州』。由隸變『立水』為『橫水』,又誤『橫水』為『六』耳。」這可謂真知灼見,錢大昕不愧為乾嘉第一流學者。古文字中水旁有站立的水,如「江」「河」這些字;也有橫放的水,如「益」,上面就是橫放的水。
「沇」字原本有豎立的水旁,第一步先把這「水」橫過來。然後把零碎小筆畫移到主筆下面,為求左右平衡,可加一小筆,使兩邊一樣。最後
把弧線拉直為直線,隸字的「兗」就產(chǎn)生了。後來的真書,上部更簡化為「六」字形,就是錢大昕所說「又誤『橫水』為『六』耳。」
曼
再說一個「曼」字,甲骨文是上下兩個手拉開眼睛,殷商晚期金文寫法相同,雙手張目。郭沬若引《楚辭·哀郢》「曼余目以流觀兮」這一句,以證明「曼」字的本義,很可信。手在上面隸定為「爪」,手在下隸定為「又」,如果照甲骨、金文來隸定的話,應該得到這樣一個字。但金文到西周晚期, 「曼」寫法越來越複雜,眼睛上面好像還有眉毛,上面的手也不大像了,楚國竹簡上大致還可以看出早期的樣子,而正字後的篆文,下面手還在,上面改用了「冃Mao4」字,表示聲音了。
文字的發(fā)展,並非越來越簡,也有越來越繁的。如果我們就拿篆文來隸定,那「曼」字應該同現(xiàn)在的寫法。但這是正楷字,不是隸字。
隸書「曼」字怎麼寫呢?漢碑中,上面是「冃」,中間眼睛是橫放的「目」,下面的手卻不寫成「又」,而是寫成「寸」。《金石文字辨異》說「漢碑皆然」,沒有例外。後來的書法家跟從這種寫法,如吳睿、桂馥等。隸字中「又」演化為「寸」不止這一個「曼」,如「導」字、「尃」字等下面的「寸」,本來都是「又」,表示手。
今後你寫作品,要記住隸字「曼」下面是「寸」,真書「曼」下面是「又」。真書還有其他變化,至少有五六種寫法,如王羲之這個「曼」,下面看起來好像寫了一個「萬」,其實不是「萬」,只是「寸」字的變化而已。
隸書中還有特殊寫法的字,如「漆」字,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漆」字,就據(jù)於隸字結(jié)構(gòu)。那特殊的隸字究竟有多少昵?放心,數(shù)量不多,以前統(tǒng)計大約七十多個,最近幾十年陸續(xù)又有發(fā)現(xiàn),也不過一百來個。絕大多數(shù)的隸字,和正楷字結(jié)構(gòu)相同。
謝謝。
本節(jié)要點:
· 什麼是隸法。
· 隸定和隸變。
· 特殊的隸字。
複習思考:
·
請隸定這三個「長」字。
複習思考:
· 查查蕭蛻庵這八個篆字,轉(zhuǎn)為隸書是怎樣爲的?哪幾個是隸定,哪幾個是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