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歷時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
在806名2~4歲的兒童組中,未遭體罰的兒童,
智商的平均數比經常挨打者高出5分;
而另一組704名5~9歲的兒童,差距高達28分。
哈佛醫學院附屬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的團隊做過長達十幾年的研究,
發現長期遭受父母言語攻擊的孩子,在成年后大腦左側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
這個區域和言語智商有關,也就是說,被長期吼罵的孩子可能難以發揮正常智商水平和語言能力。
顳上回-紅色區域
除此之外,父母的吼罵還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成年后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病的誘因。
父母也可能把這種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
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十幾年來,他的團隊對父母言語攻擊的長期傷害進行過大量研究。
研究后發現,父母經常吼孩子或者用語言暴力,等到事后的安撫并不會對孩子起到消除心理的作用,
一道傷害劃了就是劃了,就算想撫平,想安撫孩子,依然無法彌補,孩子的傷害亦不會消失。
美國國家預防兒童虐待和忽視中心(Prevent Child Abuse America)的執行總監Barbara Rawn
表示,'言語暴力對兒童有長期的損害。
有許多有暴力傾向的人曾經在小時候被人說一文不值。'
可見,你的吼叫給孩子帶來的是:
孩子畏畏縮縮,沒有主見,孩子長大后語言暴力性格暴躁,孩子膽小怕事對自己沒自信
孩子逆反心理,更容易做錯事,容易缺乏自己最熱愛的事情,很多事情都以家長為主見。
孩子被吼為什么會影響到智商和性格?
語言攻擊也是一種暴力,這種暴力無形無影,卻又能讓人痛徹心扉,
當施暴的人是孩子潛意識無法反抗的人,
比如爸爸媽媽、老師、長輩等,孩子的這種憤怒就會積壓在心里,
當別人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哪怕是無意之間冒犯了孩子,
孩子就會瞬間將這種被積壓的憤怒轉嫁在別人身上,一觸即發,雷霆萬鈞,
但是在冷靜過后又會覺得有些后悔,
于是為了防止自己被激怒,就盡量減少去和別人的接觸,
從而使自己的性格變得冷酷,
而孩子整天糾結于自己的負面情緒之中,記憶力會變差,自然會影響到他日常的學習和思考。
家長如果不想吼孩子,也不想讓孩子犯錯,應該怎么辦?
以身作則,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會犯錯,會偷懶,會拖延,甚至會耍賴等等都是難免的,
畢竟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的,家長如果想讓孩子的行為得到改善和約束,那就要先從自身做起,
同時也要給孩子學習和犯錯和改進的機會,犯錯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才知道應該如何提升,
同時,多鼓勵一些孩子,語言是一件神奇的武器,它能讓人脆弱不已,也能讓人無比堅強。
樹立規則和時間觀念,讓孩子學會承擔后果
樹立規則和時間觀念是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做事的標準,
如果沒有按照規定完成,那就要學會承擔后果,
這就叫“先講后不亂”,也是“丑話說在前頭”,當孩子耍賴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妥協,
否則前功盡棄,當孩子能勇敢的承擔后果的時候,他就成長、有擔當了。
1、過早的知識傳授
一些熱衷于所謂“智力開發”的父母,積極地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
那些學業知識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孩子雖然也能靠鸚鵡學舌的方式死記硬背下來,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
反而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挫傷了自信。
2、大量的負面暗示
有一個充滿寓意的童話故事:
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從小就被一位巫婆關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見到巫婆。
巫婆每天都對她說:“你的樣子丑極了,見到你的人都會感到害怕。”
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話,怕被別人嘲笑,不敢逃走。
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經過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驚為天人,救出了她。
這位公主才對著鏡子意識到自己原來如此的美麗。
3、永遠也贏不了的游戲
如果我們讓孩子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的難度超出孩子現有的理解能力,
但我們又不向他做任何講解,結果孩子總是不知道該怎么玩,
每次嘗試都失敗,那么孩子的感覺會越來越糟糕,不用別人說,他也會覺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
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又畏手畏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