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沒必要活得太“精致”
在微信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就是每天在朋友圈里相見的朋友,可能永遠是那幾個固定班底。
其中除去微商,除去代購,大多數就是頻繁曬娃,曬精P美圖,外加曬小資生活,甚至有人發著長篇小作文,來描述每一段時間的心路歷程。
在外人看來,這些人的朋友圈顯示著蓬勃的朝氣,有著一股為未來拼搏的干勁感。
可據我所知,大多數的真實生活,遠沒有朋友圈描述得努力,掐頭去尾,把苦逼幻化成美好。
當然,這是個人自由。
現如今的朋友圈,越發成為代表一個人社交屬性的存在。
在對方發的內容里,可以定義他的人設,比如逗比,比如鏟屎官,比如文藝青年等等。
于是很多人耗費大量時間p圖,描述心情,就好像屏幕里活得越精彩,就越能彰顯自己的價值。
實際上呢?
活得很空虛,擺拍完的美好,拍完就頹了。
就像日本超高人氣博主西上真奈美,她很愛曬自己日常的生活,吃穿住行一律美好令人艷羨,所以她的粉絲慢慢增多,成為眾人追捧的女神。
只是當你走進她光鮮亮麗的背后,就會被眼前的真實,嚇到說不出話。
這位女神的房間,臟亂差得像垃圾場,社交上po出的美好,不過是垃圾山下的假象,永遠只有被拍攝的那塊地方是干凈的。
你看,她“假精致”維持女神人設的模樣,像不像朋友圈里,精心經營朋友圈的“大忙人”?
講真,社交上有大把時間秀生活的,現實狀況可能就得大打折扣。
人越缺什么,就越愛炫耀什么,真正享受日常的人,壓根沒空去搞人設,care社交上他人的評分。
02
忙人沒閑工夫去經營朋友圈
想起我一個在北上廣打拼的基友,平常真的鮮少看他發什么票圈,極偶爾曬曬隨拍的風景,還不帶文字的那種性冷淡風。
你說他過得好吧,天天年年在加班,聊個天是輪回,你要說他過得不好吧,休假都在國外溜達,玩著燒錢的興趣愛好。
明明混得很不錯,微信同學群里就沒幾個知道,倒是那些常常在朋友圈“炫富”的,是群里備受追捧的主力軍。
私下和他聊起這種怪象時,他吐槽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裝個逼來說,我主要是沒空炫,也不是完全沒有休息時間,就是不想浪費在微信上,你懂發票圈還得醞釀情緒,有這閑工夫,不如抽根煙,賽神仙。”
自從工作后,忙碌的人總是明眼可見的,成了聊天中的時差黨,還有時候是看到時懶得回,想著過會回,結果等忙起來后又忘了。
有些人的不回復是玩你,有些人的輪回是真事出有因。
說實話,當初的我很討厭不及時回微信的人,覺得沒禮貌被忽視,直到自己被工作逼成同一種人后,就醒悟自己以前有點幼稚。
這年頭,不活在朋友圈里的人都很忙,忙著向前奔跑和享受,誰會長時間理會虛擬社交上的是是與非非。
今年4月,逆行騎車小伙刷爆朋友圈,引得大批人直呼心酸像自己。
小伙子每天都在公司加班到深夜,這邊公司催著活正忙著,那邊女友回家忘帶鑰匙,催他回來開門。小伙子心急,一路騎車狂趕,想著速戰速決,就逆行走捷徑,誰知正好被交警抓個正著。
那天晚上,積壓已久的情緒瞬間崩潰,小伙在路上當街失聲痛哭,一旁的交警連忙安撫寬慰。
當一個人的生活被積壓得喘不過氣,正常來說是沒有多余的氣力,在社交上分享苦痛求共鳴,有空對文字刪刪減減,還不如痛痛快快哭一場完事。
像小伙這樣的人,是沒時間在朋友圈宣泄情緒的。
03
沒心情發感慨
前不久,編輯組的同事王杰被開除了,這讓我們感到震驚。
王杰這個人,日常作息可以算得上是三好員工類型,從他發的朋友圈就能知道,這男的每天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
當然,加班對自媒體人來說,實屬常態,可王杰異常喜歡在朋友圈里“播報”自己忙碌的工作生活,也獲得“愛崗敬業好同志”的別稱。
可就是這樣的“三好員工”,被公司淘汰了。
和佳姐閑聊時才明白,加班朋友圈居然是催化他離職的最后一根稻草,說白了,有誰的工作不辛苦,偶爾吐槽發泄能理解,可如果用曬加班來表忠心,這戲就過頭了。
想想看,一個有能力圓滿完成目標的人,需要整天曬加班嗎?就像家里有礦的人,壓根就不需要炫富證明自己家里真的有錢一個道理。
佳姐說:“真心投入在工作上忙的社畜,有辛酸心情想發泄正常,常常曬就不正常。你有空曬加班,不如努努力來個十萬加,曬出真材實料,那才叫本事牛逼。”
就像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里的陳奇雄,勤勤懇懇工作12載,愣是沒混出個頭,不受公司重視不說,就連底下的人都留不住。
一次競選區經理,落選的他氣不過找領導哭訴:
“我在ABA工作12年,沒日沒夜,天天加班,周末去拜訪客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我這么努力,難道你們都沒看在眼里嗎?還只給我一個小小的主管?”
對于這么“努力”的員工,領導只回了句:
“你的工資不是按‘努力’來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給你升職的理由。”
陳奇雄像極我同事王杰,自以為很努力很拼命,實際“閑得很”。
什么意思呢?
就是同一個目標,別人花一半的時間,就能做完你全部的績效,那所謂的用功,不過就是低質量手法拖時間而已。
簡而言之,就是滿滿當當行程的朋友圈,對比一窮二白的實際效率,就是偽努力最好的證明。
04
微信朋友圈式自律
在課題《誠實面對自己的金錢問題》的演講中,演講者提出了“金錢羞恥”的概念。
意思就是,現在的人,往往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向外展示財力物力的基礎上,讓別人看到自己越有錢,就暗示自己活得越好。
因此千篇一律的“精致”男孩女孩,用著同一款名牌,打卡同一家美食店,加著同樣文案的班,喝著相同的心靈雞湯,享受同一種美好生活。
只是現實中到底過得好不好,沒人知道。
因為社交網絡的發達,于是這種理論就投射在微信朋友圈上,仿佛朋友圈里展示得好,那這個人的價值就特別高,在眾人心里默默接受追捧。
這叫做微信朋友圈式自律,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那一條文案里而已。
你說是不是個無聊的謬論。
當然啦,雖說不能一桿子打死一圈人,但我還是傾向于:
真正享受日子的人,從來不指望活在朋友圈上,真正嚴于律己,愛崗敬業的工作狂,從來不希望在朋友圈建立積極人設。
虛擬網絡的贊美,于他們而言,毫無幫助,與其耗費大把時間經營社交平臺,還不如把時間省下來,把心里這股硬氣憋著,留作他使。
一個不動聲色的成年人,早已學會在云淡風輕的朋友圈下,過著真實令人艷羨的好日子了。
那些消失在朋友圈里的人,大多都忙著在骨感的現實里,追逐豐滿的理想鄉。
說了這么多,估計很多人會憤慨,不就是老生常談,叫人戒掉朋友圈嗎?可我的朋友圈發什么,關別人屁事?
確實,一個人的朋友圈怎么發,是他的個人自由。這篇文章也不是要你戒掉七情六欲,不準發朋友圈啥的。
只是工作這么久,相處過形形色色的人后,就很想真情實感說出一個我所知道的事實,用來勸誡自己和想聽的人:
在嘈雜的時代,千萬不要通過朋友圈去定義一個人,大部分情況而言,越是有價值的人,越是沒空發朋友圈。
畢竟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沒必要羨慕朋友圈里觸手可及的“精致”。
因為有些人的牛逼,永遠也沒讓朋友圈里的人知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