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4 11:41:40.0
縱觀整體日本對地震的防御和其國民的表現,國際社會給予高分,但日本政府的對核電廠的災難應急措施卻遭到質疑。
那么大的地震加上一次世紀海嘯,還是接近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按說死傷多少都不算過分。如果不考慮核電站事件,日本首相菅直人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地震發生的時間是11日下午2點46分,4分鐘后日本政府專門成立一個應對災難的“對策室”,一小時后日本自衛隊浩浩蕩蕩奔赴災區開展救援行動。即使對災難反應迅速的中國,汶川地震時也只是“當日決定向災區派出解放軍”。
幾個小時內,菅直人不僅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了電話并請求美軍援助,而且發表電視講話安撫民心。為了減少政治阻力,他幾乎在同一時間與日本各大反對黨召開一次“黨首會議”。自民黨、公明黨等都主動表示放棄政治分歧,將與他“通力合作”。至此為止,菅直人勝卷在握似乎已成定局。
天有不測風云。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偏偏在第二天發生爆炸,產生核泄漏。而菅直人不僅頭一天通過電視講話向日本國民信誓旦旦地保證核設施安全、沒有任何核泄漏,還婉言謝絕了奧巴馬派專機向日本運送“冷卻水”的建議。這種低級錯誤為他的政治前途雪上加霜,必定成為一大敗筆。
但種種跡象表明,福島核電站應該是11日當天就出現問題,電廠已經停止發電,引發種種猜疑。而當時菅直人卻將這種異常情況解釋為核電廠保護措施中的“自動程序”,而12日凌晨日本政府突然大規模撤離周圍地區的居民,稍后又不得不承認“有少量的泄漏”。到12日上午10時,情況更加糟糕:福島縣兩個核電站的6個反應堆的水溫超過了120度,而且還在繼續上升中,東京電力公司承認無法控制這些核反應堆水溫。
福島第一核電廠已有19人被確認遭受輻射感染。這個核電廠其實已經到了設計年限,但“有關部門”卻決定繼續讓它“服役”二十年。因遭受100次以上的體內幅射污染去世的前核電廠技師平井憲夫指出,由于年久失修,平時這個核電廠就有安全上的隱患。比如鐵絲曾經掉進原子爐,差點發生切爾諾貝利那樣的震驚世界的重大事故。
而日本所采取的應急措施也頗讓人泄氣。反應堆的降溫只是大量引用海水,這種方法缺乏安全。當局要求附近居民“關閉門窗、空調和通風扇”,行人則要“掩住口鼻”,政府部門已經向居民分發“碘藥片”來抗擊放射性污染。就算是不再有“意外”發生,居民也不可能不呼吸空氣、不吃生魚片。再說,“碘藥片”也好也是藥,很難想象能拿它當飯!
就算只是冷卻容器爆炸,核事故級別也不只是“四級”。連周圍地區的報告都說放射性已經超標數百倍,可見日本政府還在刻意掩飾。大家可能還記得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雖然6個月后只有28人死亡,但使得500萬人遭受核輻射。其結果是其后的時間里大約50萬人因這次事故而死亡,至少有3萬人死于和那次核泄漏事故有直接關系的癌癥。
如果查一下歷史紀錄,就會看到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日本常常發生核事故,而且一直都斷然拒絕國際社會提供的專家與技術援助。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曾遭到核襲擊的國家,對核技術的研究水平絕不比一些核大國低。只是受到國際社會的限制,至今不敢公開制造核武器。
有專家曾經指出:日本的核電站非常蹊蹺。其他各國的核電站一般用普通的鈾氧化合物作燃料,而日本則用鈾钚混合氧化物作燃料。從經濟角度考慮,鈾氧化合物要比鈾钚混合氧化物便宜三倍,理所當然應該用前者。但因為后者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這就不能不懷疑日本“和平利用核能”的旗幟下有沒有貓膩。其次,日本核電站使用的是快增殖反應堆。而這種反應堆用在核電工業上是牛頭不對馬嘴,效率低而又不安全。但它卻是用來制造核彈所必不可缺的钚的最佳選擇。
美國的武器級钚儲備達100噸,俄羅斯擁有150噸。2003年時綠色和平組織根據當時日本的反應堆能力預測說,日本將在2020年武器級钚儲備趕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但
究竟是何種原因讓日本對美國的核援助說“不”?相信諸位都心知肚明。筆者無意將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和核武器聯系起來,但至少可以肯定:要是心里沒鬼,日本政府為何不讓國際社會了解和接近它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核機密?!日本37萬平方公里,卻變態地修建了57個核電站,發出的電不到全國需求的30%,一個核電站有4-6個反應堆,即全國有三百多個反應堆。37萬*30%=11萬平方公里,即三百多個反應堆為11萬平方公里供電
110000/300=367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日本的一個核反應堆只為367平方公里提供電力。相當于每個縣級城市就要配一個核反應堆。這TMD正常嗎?
這場核災難到底會發展到多大,至少還有三個問題沒公開,離了這三個問題,誰也無法預測,只有小鬼子心里清楚。
第一個問題:它們造出來的四千枚核彈的原料存放在哪?他的堆居然是鈾鈈堆,而不是普通的二氧化鈾堆,簡單地說,钚也可以做核彈,往長崎廣島投的彈就是钚彈。他們不用二氧化鈾做燃料芯塊,而是用鈾钚合金,這就很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