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足陽明之脈主場C位滑肉門 20200629
程氏針灸特色組方: 腹腔減壓術:腹哀 章門 五樞 帶脈 鳩尾等。
“胃下附腸部”、“軟肉生質”,你想到了什么呢?胃之下為十二指腸,胃與十二指腸之間由幽門括約肌相連,彈軟柔韌,馳緊有度。當人平躺時,右側滑肉門穴的腹腔內深層,即對應幽門括約肌,胃之下門。左側滑肉門穴下深部,則為十二指腸。
《針灸聚英》記載:
滑肉門“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备鶕忾T深層解剖位置,這里的嘔逆應與幽門和十二指腸的功能異常相關。
針刺左側滑肉門,針尖通過皮下組織、腹直肌、腹膜下筋膜,抵達大腸壁,針尖有阻擋感時,輕微震顫,突然針尖下失去阻擋,針體順勢滑向深部,直至十二指腸與小腸交界處,課刺激十二指腸懸韌帶,治療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引起的食入即吐。滑肉門治療精神緊張。
左滑肉門還可以治療痛經、抑郁、癲狂等問題,右滑肉門可以治療返酸。詳細的治療機理及針刺手法,可以在【程氏針灸傳承班網上直播課】第四季的第六講來聽,也可以到【那些錯過的穴位】第一季的第六講去聽。
退熱,除耳尖刺血,別忘“大椎穴” 20200304
大椎治督脈本經病變,還治太陽、陽明和少陽經病變?!按笞禐橹T陽之會”,針之瀉之可清諸陽經之邪熱盛實,通督解痙;灸之補之可壯全身之陽,固衛安營。
大椎總督諸陽,具統領一身陽氣作用,瀉之可祛陽經邪熱。在各種熱證中,尤其對表實熱證,療效顯著,為全身退熱首穴。
大椎穴具良好退熱效可能是針刺影響了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定點”下移而發汗中樞興奮所引起。
另外,大椎可振一身之陽,散一身之寒,平時體虛怕冷、陽氣不足者宜常灸,可每日一灸,用懸灸法,灸至沿督脈出現溫熱發散走竄感為佳。
腳上藏著的“烏發劑” :太沖 太溪 20200303
疫情期,你患“懶癌”了嗎? 20200302
長期不動,腸蠕動慢造成便秘,按摩天樞穴,中脘穴,摩腹部。
天樞穴:往里正對腸道,能促進腸道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促進大腸向下推動糟粕,緩解便秘。便秘或腹部脹滿引起失眠也可選天樞穴。
中脘穴:較好降逆胃氣,調理脾胃。主治胃疼,腹部脹痛,腸鳴,嘔吐,泄瀉便血,脾胃虛弱。不僅緩解便秘,對脾胃一切癥狀,都可選中脘。
操作:中脘與天樞可用按揉法,拇指立起,拇指指腹固定穴位上,先向下按,固定10秒,再緩慢抬起,順時針揉3次,如此一按三揉循環30次。
摩腹:也是較好促胃腸道蠕動,緩解便秘方法,臍周圍為小腸大腸所在的位置,摩腹可大范圍促進大小腸蠕動,既可助小腸吸收食物,又可促大腸向下排出食物。
疫情期提免疫力飲方、灸方和外熏方 20200222
紅景天代茶飲:紅景天15g,大棗10個,代茶飲。
艾灸穴位處方:1、足三里,2、氣海,3、中脘,補充穴位: 1、大椎,2、太沖
調氣血止痛經,按揉合谷、三陰交 20200221
若因寒而痛經,可點按合谷、三陰交。
“上火”怎辦?中醫祛火妙招 20200201
a.小腸火盛,少澤刺血,目赤腫痛,耳尖輔助
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火常由心火下移所致。
b.三焦火盛,關沖耳尖,耳痛外感,清熱解毒
耳內疼痛連及咽喉,急性發作,伴外感癥狀,當辨三焦有熱,醫學多屬病毒性感冒,治不及時會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咽喉炎,甚至損傷聽神經、面神經引起耳聾、周圍性面癱等,此時當以三焦井穴關沖和經外奇穴耳尖為主刺血,泄三焦郁熱,以收清熱解毒之功。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合稱,主功能是通行諸氣和運行水液。三焦火常表現為實火:
上焦(心、肺)火:表現頭痛、目赤、口干、口苦、舌爛、潰瘍、耳鳴、咳嗽等;
中焦(脾、胃、肝、膽)火:表現口臭、消谷善饑或不思飲食、呃氣上逆、脘腹脹滿等;
下焦(腎、膀胱、大小腸)火:表現便秘、小便短赤等。
心火多為虛火,需腎水相濟才能平衡。當腎陰不足,則心神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滲于膀胱,因此還可伴心火和腎虛癥狀。常表現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感、或尿赤、失眠、口干、煩躁等。西醫稱泌尿感染。
少澤刺血可清瀉小腸火。由于小腸經上行至內外眼角,還治上焦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配合可清泄上焦風熱的耳尖。
c.陰虛火旺,然谷照海,虛火上攻,滋陰清熱
再用心肺經井穴刺血以清上焦火,如少商、中沖、少沖刺血;
最后用神門、印堂安神,又收心腎相交之功。
d.脾經濕熱,血海刺絡,下注膀胱,再加委中
脾為生痰之源,脾虛生濕,聚濕生痰,痰瘀化火,乃濕熱之源??申幜耆?u>、大敦、委中、血海刺血。也可在委中、血海拔罐,3-5分鐘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血漬。
下焦濕熱也可委中刺血,如小便黃,大便粘臭,帶下多色黃等。如找不到明顯的小靜脈,可委中用采血針多扎幾下拔個罐子,留罐五分鐘。
脾胃相表里,因此濕熱困脾常伴胃熱,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無度,內蘊脾胃。臨現為脘腹脹滿、肢體困倦、大便溏泄、小便色黃、食少納呆、惡心嘔吐,或面目肌膚發黃、色黃如橘色、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
血海穴,脾經濕熱可在此穴點刺出血,采血針點刺3-5孔,后拔罐,5-10分鐘起罐。
陰虛火旺,盜汗,即晚上睡中出汗,是典型陰虛癥,扁桃體腫大、慢性咽炎、失眠都是熱性癥,兩組癥結合判斷,為陰虛有熱,虛火上攻,可用腎經穴滋陰清熱,如涌泉、太溪、照海等;
胃痛?胃虛寒痛、飲食傷胃、肝氣犯胃 20200131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復性發作疼痛為主的癥狀。由于疼痛位近心窩部,又稱“心痛”、“胃心痛”、“心腹痛”等。胃痛多見西醫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等。胃痛主要由外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寒等導致。
胃痛可見于消化道潰瘍、各類胃炎、胃神經官能癥及肝、膽、胰等病。
a.脾胃虛寒
多因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養而發生疼痛。
中脘于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胃之募穴,“募”有聚集、匯合意。是胃部氣血聚集之所,最善調理腸胃。亦為六腑之會,可健運脾胃,調氣機。適合溫熱刺激,摩熱、熱灸均可。
典型癥狀: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神疲納呆,手足不溫,大便溏。其證要點為“隱痛”,因脾胃虛寒使運化遲緩,故胃痛隱隱,脾陽不振則四肢倦怠,虛則喜按,寒則喜暖,得溫熱則痛減。
b.飲食傷胃
多因飲食不節或過饑過飽,傷脾胃,胃氣壅滯,致胃失和降,不通則痛。五味過極,辛辣,肥甘厚膩飲酒,則蘊濕生熱,傷脾礙胃,氣機壅滯。
典型癥狀: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打嗝泛出不消化食的腐蝕味道)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得矢氣及便后稍舒。其證要點為“脹痛”,并伴有食物阻滯胃脘難以消化,上下氣機不暢的癥狀,治療原則為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下脘位于前中線臍上2寸,滑肉門位于臍中上1寸,前中線旁開2寸。兩穴功在胃底,可促進胃排空,點揉后有胃底發熱感,熱至而痛即止。
c.肝氣犯胃
多因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致胃失和降而胃痛。
典型癥狀: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其證要點為“胃脘脹痛,攻痛兩脅”,肝經布兩脅,氣病多游走,故胃脘痛,時攻兩脅,并伴有肝氣攜胃氣上逆的噯氣、返酸、嘔逆癥,治療原則是疏肝解郁,降逆止嘔,理氣止痛。
上脘位于前中線上臍上5寸,擅治吞酸嘔吐癥,與中脘配合有降逆止嘔作用,擦熱脅肋時可刺激到期門和章門,期門為肝募穴,章門為脾募穴,可調和肝脾,理氣止痛。
三種類型的胃痛中,均易在胃痛同時伴隨出現胃脹癥狀。
脾胃虛寒,中焦運化遲緩而胃脹;
飲食積滯,中焦氣機阻滯而胃脹;
肝氣犯胃,中焦氣機橫逆而胃脹,
如見胃脹,可用八脈交會穴配穴法公孫配內關。
公孫,通過足太陰脾經入腹會中極、關元與沖脈交通;內關通過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與陰維脈交通。兩穴所聯系的四條經脈的經氣共同會合于胃、心、胸部位,搭配專治胃脹。
ips:
脾胃虛寒,摩熱中脘,胃之募穴,六腑之會
飲食傷胃,中脘下脘,左滑肉門,功在胃底
肝氣犯胃,上脘中脘,擦熱脅肋,期門章門
胃脹而痛,多用公孫,八脈交會,配合內關
耳穴調節內分泌 20200130
內分泌失調在女性可表現為皮膚暗淡,脾氣暴躁,肥胖,乳房疾病以及月經紊亂、不孕等婦科疾病。男性也會出現痤瘡,還會導致睪丸內分泌異常病變,腎上腺、甲狀腺、垂體疾病等。
內分泌失調的耳穴療法選擇內分泌、緣中、皮質下、腎、交感作主穴。再配以肝、脾、睪丸(男)、卵巢(女)
內分泌:位于屏間切跡內,耳甲腔前下部,即耳甲18區。有調節內分泌系統各器官的功能,抗過敏、抗風濕、抗感染、活血通絡、調節代謝功能、消腫利濕。
緣中:有調節腦垂體功能及鎮痙息風、益腦健神之效,還有抗過敏、抗休克、止血作用。
皮質下:位于對耳屏內側面,即對耳屏4區。有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的功能,具有益腦安神、消炎止痛、止嘔止呃等作用。
腎:可滋陰壯陽、補腎益精強腰脊、通利水道、明目聰耳;
交感:為止酸要穴,有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能緩解平滑肌痙攣和調節血管收縮,對內臟器有較強鎮痛作用,能抑制腺體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