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從祛濕開始,選中了參苓白術(shù)顆粒,中成藥力道小,開始劑量加倍,由于還很癢,同時服用消風止癢顆粒,按照常規(guī)量。服用了一周,濕疹消失,且期間沒忌口。不但濕疹好了,腳氣也自動消失,頭腦比以前更輕快。跖疣分為脾虛濕勝或肝膽濕熱等類型。
(如何補足陽氣調(diào)理陽虛受寒問題大總結(jié)) 1104
第一步,一定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讓自己的情緒陽光起來。
要想陽氣旺盛,要想我們氣血通暢、正氣充足,首先人生觀要好,接著性格要調(diào)好。
第二步,是盡量把自己的氣血養(yǎng)足了,把瘀血化掉。陽虛一定不要被寒氣傷到,一定要溫陽。被寒氣傷到是因為自己身體虛損,正氣不足。尤其對女性來講,血虛往往是女性身體生病的根源,所以一定要學會養(yǎng)血。
女人一定要學會養(yǎng)血。養(yǎng)血要常養(yǎng),有人說一補就起疙瘩,就上火,各種不舒服。那就開開脾胃,這樣的人往往脾胃是堵的,吃點大山楂丸,吃一兩天保和丸,把脾胃開一下接著補。如還上火,先停一停,然后過兩天再補。總之女性只要是血虧,就要養(yǎng)血,這對女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玉靈膏制作方法:龍眼肉(干的)與西洋參粉以10比1的比例,一起放到碗里,上鍋隔水蒸,碗內(nèi)不能加水。蒸到4小時就可以,但最好蒸到40小時(可以間斷,作用為避免上火)。放冷,放到冰箱里冷藏備用。此時龍眼肉顏色變黑,甜味消失。
玉靈膏服用方法:睡前用一調(diào)羹玉靈膏開水沖泡,喝水,吃龍眼肉。
把血養(yǎng)足了,再接著化瘀。如氣血不足就化瘀血,身體可能就承受不了。有的說一吃三七粉,吃完了就眩暈,說明這氣血太不足了。
當血養(yǎng)足了,當瘀血化除了,這時再溫陽效果更好,當然您也可以同時進行,溫陽的效果就更好了。
接著怎么做才能調(diào)整自己讓陽氣旺盛一些呢?
首先,別被寒邪傷到。
然后,我覺得大家要擁抱陽光。曬曬后背。因為后背督脈主一身之陽氣,你讓后背暖起來,一身陽氣會旺盛。
還有,要學會做艾灸。后背屬陽,把陽經(jīng)的穴位灸一灸,讓陽氣旺盛起來,一般是先灸完陽經(jīng)才能灸陰經(jīng)。好多女性上來就灸陰經(jīng),你本來就血虧,各種虛損津液不足,您又灸陰經(jīng),實際影響是不好的,所以先灸陽經(jīng)。那么在艾灸的同時,您如果能夠養(yǎng)血,能夠稍微通點經(jīng)絡,效果會加倍的,這個時候效果特別好。陽虛的人要特別重視后背,你把后背灸好了,那么您的身體就會好很多。
還可以泡腳,在溫陽的同時,您能加點養(yǎng)血的,您能加點通絡的,您又加一點點疏肝的,一起來溫這個陽,這樣溫陽的效果會更好的。
艾附暖宮丸。泡腳的時候,也盡量不要就拿艾草泡,或者我就一個干姜,我天天泡,我覺得這個有點單一了。我打一個比方,爐子里面沒水了,您非要底下點火使勁把水壺燒熱,這個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大家要學會,泡腳要盡量均衡的去泡。
還有飲食,溫補的注意什么呢?大家記住,注意忌諱大熱的東西。應該甘溫補脾,您脾腎慢慢補,一點點小火慢慢補,這樣的效果反而是更好。
在補足氣血的情況下,適當?shù)亩噙\動。
(“誰”給我貼上了“熊貓眼” )1103
男生可金匱腎氣丸配合上歸脾丸;女生可天王補心丹,兼見氣血虧虛者還可以配合上玉靈膏。
肝郁又肝瘀:吵著吵著就會出現(xiàn)“氣到說不出話”,甚至暈倒,是氣機逆亂導致的血行不暢的結(jié)果。
鼻炎(運用五味石膏湯和桔梗元參湯的一些心得) 1101
疾病有四點病因:肺氣虛寒、脾氣虛弱、腎陽不足、肺經(jīng)有熱。
桔梗元參湯這個方子其實是屬于食療范圍的,里面多半的藥都是食物。其中桔梗是可以開肺氣、解毒排膿的;元參能潤燥解毒;杏仁能降肺氣;橘皮入氣分,清理肺氣、化痰降逆;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濕,助脾氣之升;甘草是補脾胃的,鎮(zhèn)守中焦;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黃元御認為鼻炎是人體內(nèi)的氣機升降回轉(zhuǎn)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才導致上面的氣機堵住,出現(xiàn)鼻塞等癥狀。大家要記住藥物的特性,還要明確一點:藥物雖然是為病情服務的,但不要抓過來一個方子就用。
●推薦一個辦法,如覺得是寒性鼻炎,用桔梗元參湯是非常好的選擇,如見效了,則可用金匱腎氣丸和補中益氣丸來善后。也可拔拔火罐,在大椎和肺俞處選擇合適大小的火罐進行吸拔,留罐10分鐘。預防性治療隔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發(fā)作時每日1次,也是7次為一個療程。
陰虛火旺涌泉穴貽敷(口腔潰瘍可真折磨人) 1031
口腔潰瘍分為脾胃伏火型、心火上炎型、肝郁蘊熱型、陰虛火旺型、脾虛濕困型、氣血兩虛型,一共六種癥型。
涌泉穴位貼敷方子是治療陰虛火旺型的口腔潰瘍,其根本是虛火上炎導致的。這種口腔潰瘍實際上常常多年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既然是因為火熱上炎導致的。
吳茱萸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 效。吳茱萸辛苦而溫,主入肝經(jīng),入肝散肝郁,既能制約黃連的苦寒,還能帶領黃連入肝經(jīng)(黃連歸經(jīng)中是不包含肝經(jīng)的);此外吳茱萸還有引火下行的作 用,把上越之火引導回歸到命門之中,就是《本草綱目》記載吳茱萸:“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
黃連、吳茱萸按照6∶1 的比例配伍組成。后來又演變出了不同的比例,甘露散(黃連、吳茱萸 2∶1),反左金丸(黃連、吳茱萸 1∶6),黃連丸(黃連、吳茱萸 1∶1)等等,這些演變而來的方子還是具有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特點。
痛風:當歸拈痛湯(輕松拈走濕熱與疼痛)1028
濕熱的一般表現(xiàn)為:
1.頭身困重,發(fā)熱多在午后明顯,且身熱不揚(即剛碰觸皮膚時不覺得很熱,但碰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減輕。
2. 舌苔黃膩,脈數(shù)。
3. 具體表現(xiàn)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瘡皰。在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jié)M,惡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shù)。
4. 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xiàn)為肝區(qū)脹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發(fā)黃,或發(fā)熱怕冷交替,脈弦數(shù);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便秘、口渴等。
5. 肢體乃至全身紅腫熱痛,例如痛風。
關于痛,有兩方面,一是不通則痛,一是不榮則痛。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升麻、葛根:屬辛發(fā)之藥,體內(nèi)水濕多了會往下走的,就需要升發(fā)這個水濕。
蒼術(shù):整體比較輕,能去腠理間的濕氣。
防風:去經(jīng)絡之間的濕氣。
羌活:透關節(jié)之中的濕氣。
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去濕熱的,當歸是活氣血的。
不僅能治療下肢疼痛的痛風,只要是濕熱導致的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比如濕疹、皰疹、丘疹、身痛、痹癥、脈管炎什么的都是可以的。
(談談深秋的咳嗽 )1028
夏天的津液都已開始往體內(nèi)收了,所以會感覺干燥,叫燥邪來襲,用潤燥來治。
但這時用藥要注意了,很多人喜歡潤燥,比如一感冒咳嗽就用潤燥的方法,沙參、麥冬、桑葉,易使得邪氣不易散去,變成頑固性咳嗽,直到冬天過去,所以定要謹慎。
這種情況,還是分清外寒里熱,外寒用蘇葉、生姜、蔥白等來解決;里熱用雙花、連翹、蒲公英等解決。
方子:防風六克、前胡三克至六克、雙花十二克、連翹十五克、蒲公英九克、地丁九克、蘇葉六克(后下)。嗓子痛加入射干九克、白僵蠶九克。
這個方子,這個季節(jié)可解決很大的問題,應付普通感冒很有效。
剛咳嗽時,主要要使用藥性外散的藥物,把病邪向上,向外宣出去,所以用前胡、防風等藥。我的經(jīng)驗是盡量不使用杏仁、枇杷葉等藥性下行的藥物,等到外邪散得差不多了,才可以使用。
沒什么發(fā)燒了,外感的情況不明顯了,更多地是機械地咳嗽了,此時可以根據(jù)寒熱加入藥物。
如果鼻涕清,痰白,把雙花、連翹、蒲公英、地丁的量都減半,然后加入款冬花六克、紫菀六克、杏仁九克(搗,后下);如果痰黃,加入枇杷葉六克、浙貝母九克。
(柿子正當季!您真的吃對了嗎 )1026
痰飲的形成,與肺、脾、腎、肝及三焦的機能失常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則聚水而生痰飲;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生,可以凝聚生痰;腎陽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飲;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津液停積而為痰為飲;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
同時,痰飲的形成,還與某些內(nèi)傷因素直接相關。
如火邪傷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厚味,濕濁內(nèi)生;七情內(nèi)傷,氣郁水停;血行瘀滯,水液不行;以及飲食不化等,也可導痰飲生成。
“柿子化痰”,化的是肺部機能失常以及氣機過“燥”而產(chǎn)生的“痰”。是通過潤肺和潤燥來化痰。
柿子潤肺化痰,針對的是燥熱咳嗽。
(用“如意金黃散”解決孩子的紅腫小問題) 1025
皮膚已經(jīng)破潰,寒熱不明顯者,選油調(diào);像帶狀皰疹、黃水瘡之類,以灼熱疼痛明顯者,可以選擇中藥板藍根搗汁加蜜調(diào)敷;如果是腫大于熱的,可以只用蜜調(diào);如果是有腫,而且這個癰腫處有化膿的跡象時,就要用蔥白煎湯后加蜜調(diào)敷;如果發(fā)病在炎熱的夏季,火毒較盛,或者是腫痛處熱毒明顯,皮膚舌紅,皮溫高的,可以選擇用茶葉水加蜂蜜調(diào)敷于患處。
最后,關于散劑外用的一個小問題,就是調(diào)勻外敷后不易保濕、容易干燥掉渣,所以建議使用保鮮膜或紗布覆蓋,這樣可以適當延長金黃散外敷的時間。
此藥為非處方的中成藥,同仁堂可直接購買,很多中醫(yī)院也有院內(nèi)制劑的金黃散。
如意金黃散處方如下:姜黃160g、大黃160g、黃柏160g、蒼術(shù)64g、厚樸64g、陳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g、白芷160g、天花粉320g,功效為消腫止痛,用于瘡瘍初起、紅腫熱痛等癥。
溫膽湯(生活可不是武俠,特殊體質(zhì)可沒啥用!——淺談痰濕體質(zhì))1022
半夏是化痰神器,它有降逆的作用,就是讓上逆的氣機下來。比如咳嗽、打嗝、流鼻涕、流鼻血、嘔吐等都是上逆,這個痰濕阻礙肺氣與胃氣的下降,原本該肅降的不肅降,半夏可解決這個難題。
1021
春天秋天易上火,多次熬烏梅三豆飲,讓上火的癥狀沒出頭的機會。熬蘿卜水去火,熬山藥水補脾,紫蘇煮水泡腳祛風寒,山藥牛蒡子煮水止咳。
(是懶蟲附體還是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告你答案)1015
“心中發(fā)熱”:可把脾胃氣想象成氣球,正常是氣很充足,就可浮在人體的正中央,完成它的使命。但若是哪段時間,老是餓著它,或撐著這氣球,那氣球就有可能泄了氣,慢慢下降了。降到哪呢?下面自然是腎所在的地方。這個腎也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既然你擾我清靜,那我干脆就占領你的地方,腎火便跑到脾胃應該在的中焦去,所以就形成了發(fā)熱的癥狀。
這病癥多數(shù)會出現(xiàn)在勞累且腹中饑餓或飽食后,簡言之是過勞加傷脾胃。
除了防止過于勞累外,其實,脾氣虛日久,久泄久痢,久病體虛等都可能導致中氣下陷的發(fā)生。
中氣下陷和大氣下陷區(qū)別:
大氣下陷的主要癥狀強調(diào)在氣息上,也就是心肺功能上。而其他干渴、滿悶等則是作為兼證。中氣下陷則強調(diào)的是內(nèi)臟下垂,氣虛發(fā)熱,脾胃氣虛的少氣懶言、頭暈目眩等。換句話說,中氣虛也會讓人氣短,但是大氣下陷時氣息進出的狀態(tài)恐怕要更嚴重。但也不是說這兩者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中氣下陷嚴重涉及至心肺了,中氣下陷也會轉(zhuǎn)換為大氣下陷。
張錫純的升陷湯也是受啟發(fā)于補中益氣湯,升陷湯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和補氣,而補中益氣湯則比升陷湯要全面許多。
所謂“甘溫除熱”,不是因為補中益氣湯中的人參、黃芪、當歸、甘草等能直接除熱,而是它們能輔助正氣與邪戰(zhàn),邪去即熱退。當然,也不是所有發(fā)熱,都能用甘溫來解決,只有虛證發(fā)熱時可用一用。
小建中湯(天熱冷飲,天涼遭罪,虛寒腹痛的人快來看看這幾個方子)1009
脾胃虛寒也可叫做脾陽虛,脾陽虛主要由以下兩方面導致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nèi)盛,形成脾胃虛寒證:一由脾胃氣虛發(fā)展而來;二因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胃陽。
寒又是怎么導致胃痛的呢?
寒邪“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引,腠理、經(jīng)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侵襲肌表,腠理閉塞,衛(wèi)陽被遏不得宣泄,可見惡寒發(fā)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jīng)絡關節(jié),經(jīng)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通過這點類比到脾上,是因為寒邪,導致脾胃附近的氣血凝滯,不通而痛。
脾陽則是脾氣中具有溫煦、推動等作用的部分。脾陽虛會導致運化能力下降,而且脾的推動能力會不足,這樣就會導致代謝困難,食物無法轉(zhuǎn)換成能被小腸和胃吸收的精微物質(zhì),就算轉(zhuǎn)化了一些食物,但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推動力量,而過多的積存在體內(nèi)而出現(xiàn)肥胖。
桂枝湯當做是辛溫解表、調(diào)和營衛(wèi)的方劑,但它也是可以補脾胃、疏通營衛(wèi)之氣的通道的。
把桂枝湯的芍藥量翻倍,加上飴糖,則變成了一個徹底補脾胃的方,叫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的作用。
小建中湯在補脾的同時,還能平肝膽之氣,因為桂枝可以疏肝之郁,白芍可以柔肝,這就等于安撫了肝膽之氣,使得脾胃不受肝膽橫逆之氣的煩擾,叫“建中”。
理中湯系列和小建中湯系列區(qū)別:
這兩方的藥勢方向是不一樣的,同樣是針對中焦虛寒,溫補脾陽,理中湯側(cè)重于守,而小建中湯側(cè)重于走。所謂守,是守護胃氣的意思,所以,理中湯用藥精簡,勢大力沉,適合于救急。而小建中湯系列的“走”,它不僅可溫補脾胃,還能將胃氣通過靈活的加減,向人體的上下左右輸出,所以,小建中湯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方子。
血府逐瘀湯(心情不好還能氣滯血瘀)0924
我在醫(yī)案中用的就是以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重用生地黃,合知母、梔子,滋陰清熱,瀉火除煩;入丹參、甘松、菖蒲養(yǎng)心開郁、化痰寧神;柴胡、麥芽、百合、柏子仁、酸棗仁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
血府逐瘀湯的本方組成:當歸九克、生地九克、桃仁十二克、紅花九克、枳殼六克、赤芍六克、柴胡三克、甘草三克、桔梗五克、川芎五克、牛膝九克。
為何肝郁的人,總是會引起氣滯血瘀?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指肝氣有疏通、調(diào)暢全身氣機,進而控制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及情志活動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調(diào)暢氣機,如肝氣能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使臟腑經(jīng)絡之氣的運行通暢無阻,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有序進行,就能保持全身臟腑、經(jīng)絡、形體、官竅的協(xié)調(diào)與平衡。
但如肝氣郁滯,氣機郁結(jié)不能流通,本來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現(xiàn)在氣都郁滯了,這樣就會導致血液也流通不暢,最終出現(xiàn)瘀血,就是氣滯血瘀。
2.肝主藏血。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可具體分為貯藏血液、調(diào)節(jié)血量、防止出血。跟氣滯血瘀有關的主要是后兩者。
肝還有收攝血液,防止出血的作用。是指肝能使血液收攝于經(jīng)脈之中,不致溢出脈外而出血的作用。
一旦肝失去上面兩種作用,血液就會郁滯在一個地方不動,形成瘀血。而瘀血又會阻礙氣的運動,從而造成氣滯血瘀。
益母草顆粒,這是理血劑,具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功效。
可通過以下幾點來對抗肝郁導致的氣滯血瘀:
1.情志養(yǎng)生:
常大哭大鬧、喜笑過度的人是不會長壽的。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應該時時、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要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和樂達的處世態(tài)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不妨試著“難得糊涂”。
2. 按摩穴位:太沖 行間 三陰交。
3. 飲食調(diào)控:
疏肝解郁作用的藥物代茶飲,如玫瑰花、茉莉花、合歡花、綠萼梅、菊花、薄荷、佛手等。疏肝理氣、降肝火、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南瓜、橙子、扁豆、高粱米、薏米等健脾益氣的;金針菜、油菜、絲瓜、山楂等降肝火的;茼蒿、蘿卜、柚子、西紅柿等疏肝理氣的。
瓜蔞薤白白酒湯/甘草桂枝湯/保元湯(胸痛胸悶、呼吸不暢的人,在秋天到底該如何保養(yǎng)自己的心臟) 0917
1.宗氣:
宗氣的生成有兩個來源,一是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一是肺從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氣,二者相結(jié)合生成宗氣。
宗氣聚于胸中,通過上呼吸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
宗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氣和資先天三個方面。
宗氣上走呼吸道,推動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語言、發(fā)聲皆與宗氣有關。宗氣充盛則呼吸徐緩而均勻,語言清晰,聲音洪亮。反之,則呼吸短促微弱,語言不清,發(fā)聲低微。
宗氣貫注于心脈之中,促進心臟推動血液運行。因此,凡氣血的運行,心搏的力量及節(jié)律等皆與宗氣有關。宗氣充盛則脈搏徐緩,節(jié)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則脈來躁急,節(jié)律不規(guī)則,或微弱無力。
2.再談胸痹:a.胸痹的癥狀呼吸困難不用說了,呼吸,肯定是和宗氣有關。胸痛,主要是因為血行不暢,心臟缺血導致的,這個點自然也和宗氣的推動作用有關。
b.胸痹的證型:心血瘀阻、氣滯心胸、痰濁閉阻、寒凝心脈、氣陰兩虛、心腎陰虛、心腎陽虛等等。您看,無論哪個證型也都離不開氣、血、脈、腎。
3.宗氣瘀滯與宗氣虧虛是胸痹發(fā)生根本原因。
a.宗氣瘀滯形成胸痹的機制大概有這幾點:患者或素體陽虛,外感寒邪或寒從中生,寒邪痹阻心脈;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蘊積,郁結(jié)中焦,脾不運化,痰濁內(nèi)生,蓄積于脈道,痹阻心脈;或情志內(nèi)傷,如平日惱怒過多,肝失疏泄則氣滯,氣滯日久則血瘀,瘀血痹阻心脈。因此,寒邪、痰飲、瘀血是導致宗氣瘀滯形成胸痹的重要因素。
b.宗氣虧虛形成胸痹的機制是:患者脾虛失健,谷氣生成不足;或久坐少動,肺氣不足,每次呼吸間吸入清氣不足;或年老體衰,房勞過度,腎精虛虧,或久病邪氣耗傷腎中元陰元陽,均可致元氣不足。谷氣、清氣、元氣不足均可致宗氣虧虛,宗氣虧虛助心行血無力,則發(fā)為胸痹。
4.心陽不振的胸痹有什么好的辦法么?
a.瓜蔞薤白白酒湯。具有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之功效。主治胸痹。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b.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想調(diào)理心陽虛時應以溫補心陽為宜,目的是為振奮陽氣,陽氣復則心脈通,神得養(yǎng)而意識明。此證最宜選用桂枝、人參、炙甘草、肉桂、五味子等藥為主,以溫心陽,配半夏、生姜以疏通津液。如兼有心神不安的癥狀,可佐以震攝心陽的牡蠣、龍骨等,共同達到溫攝心陽的功效。在飲食上,宜選用豬心、羊心、雞肉、核桃、燕麥、糯米、大棗等溫補心陽食品調(diào)理。
可自己熬一點簡單的湯藥。如:
桂枝甘草湯,配方組成:桂枝(去皮) 12克,甘草(炙) 6克。制作方法:將上2味藥加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用法用量:去滓,頓服。功效主治:補助心陽、生陽化氣。適用于心陽虛患者。
保元湯,配方組成:人參、炙甘草各3克,黃芪9克,肉桂1.5~2克,生姜6克。制作方法:將以上藥水煎。用法用量:每日1劑,分2次服。功效主治:益氣溫陽。適用于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倦怠乏力、氣短怕冷。
三子養(yǎng)親湯(三子養(yǎng)親湯解決了我們家的大問題)0913
上了歲數(shù)就特易咳嗽,痰也多,一犯病,會十分痛苦,常是痰涎壅盛、阻塞呼吸、咳喘不斷。這時光平咳喘不夠,還要化痰。
三子養(yǎng)親湯,即蘇子、萊菔子、白芥子。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而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三子”均是行氣消痰之品,據(jù)“以消為補”的原則,合而為用,各逞其長,可使痰消氣順,喘嗽自平。
一般炒蘇子6g、炒萊菔子6g、炒白芥子3g熬水,三碗水熬成兩碗,早晚各服用一碗即可。但所謂的三子,其實都是食物種子,蘇子是紫蘇的種子,萊菔子是蘿卜的種子,也可將其變?yōu)槭朝煼剑撼刺K子60g、炒萊菔子60g、炒白芥子30g,混合均勻,研成粉末,每次服用3g,每天兩次溫水沖服即可。
其實這方不單用于咳嗽痰多,也可用于體內(nèi)痰濕壅盛的情況。像常吃肥甘厚膩,導致營養(yǎng)過剩、身體肥胖、血脂高、血液粘稠等,也可用三子養(yǎng)親湯來調(diào)。
我們所講的痰,并不單是咳嗽而出的痰,還有體內(nèi)液體逐漸凝結(jié),無法疏通而形成的粘稠狀物質(zhì),在中醫(yī)里也叫痰。
如有咳嗽痰多、過于肥胖、體內(nèi)有痰濕的人,可用下三子養(yǎng)親湯。
鎮(zhèn)肝熄風湯(總是沒理由的頭痛?您該試試這個方子)0910
姜(秋天了,還能吃姜嗎)0902
我們就沒有聽說過:治病時,溫陽發(fā)散藥,只許上午用,下午就不能用了,因為氣機下降了,陽氣要潛藏了;滋陰清熱藥,只能晚上用,上午陽氣要上升了,解毒藥就不能用了。這都是很教條的說法。
在治慢性病時,在患者身體很微妙時,用藥有時會考慮這些因素,但多數(shù)時,有是癥則用是藥,如處處拘泥,則無法開方子了。
同樣,秋天時,人更易受寒,此時,受寒當然要用溫熱之藥發(fā)散,如拘泥于秋天不能吃姜用姜,則這樣的方子是開不出來的。
秋天,剛剛天氣變冷時,人體氣機收斂,此時體表的液體會向里面收斂,此時會感到干燥,叫涼燥,此時再受寒了,就是涼燥傷人了。此時雖干燥,不能用清涼滋潤的方法,而是要用辛溫發(fā)散,用蘇葉、生姜等溫熱的藥,把氣機向外發(fā),讓體液回復到體表,然后就不會感覺燥了,這是涼燥的治法。
然后,在秋高氣爽時,早晚是涼的,中午卻暴曬,此時中午人體津液會損失很大,所以會被溫熱侵襲,導致出現(xiàn)熱癥,這是溫燥,這就需要用養(yǎng)陰滋潤的方法。
再到深秋時,天氣接近冬天,涼燥又會較明顯。治病時,溫熱的方法,又是不可少的了,蘇葉、麻黃、生姜,該用的就都要用上。
(初秋是預防慢性咽炎復發(fā)的關鍵時) 0901
陳皮理氣,枳實消脹,橘紅化痰。
陳皮列于“氣藥”,橘紅列于“痰藥”。認為橘紅“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陳皮“味辛則散,散則分解,故泄逆氣而快膈。用治膈痰嘔逆、谷食酒毒,功在蘇梗、枳殼之上”。
鐵笛丸,尤其對于陰虛火旺引起的慢性咽喉炎最為對癥。
揉一揉耳朵下方的位置,以酸酸脹脹為度,因為此處是“天容穴”所在,是治療慢性咽炎的要穴。再比如,可以用山藥替換掉家中的土豆,將補脾益腎的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因為脾腎陽虛型的慢性咽炎問題,經(jīng)常被大家所忽視。
三幾胃泰/保濟丸(學會用中成藥調(diào)理腹痛腹瀉等)0830
三九胃泰:治寒熱錯雜,如果辨不清寒熱,三九胃泰可以一試。
您滿足了脾胃功能低下,運化能力不足,又攝入了增加負擔的不潔食物這兩個條件的時候,引起的胃痛,可以嘗試使用一下三九胃泰。
它主要含有三丫苦、九里香、兩面針、廣木香、云苓、白芍、生地、丹參等藥物。在這個方子里面,三丫苦這味藥性味苦寒,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對于因為飲食不潔引起的濕熱,效果較好。
九里香: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止痛作用好。兩面針:活血化瘀,除濕散邪。廣木香:溫中和胃,理氣化瘀,行氣止痛。
方考慮到了除受寒引起的胃痛外的其他證型,中醫(yī)辨證應屬“肝郁、脾虛、濕熱、夾瘀”證,治療全面,把引起胃病的諸多因素,除了受寒,基本上剩下的都一網(wǎng)打盡了,因此效果也是不錯的。
保濟丸:是治暑濕感冒的良藥,地位基本等同于藿香正氣類藥物,如發(fā)現(xiàn)有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shù)等暑濕感冒。
(秋季養(yǎng)生要點 )0829
該收斂神氣,使氣血充足。要平和,固守神氣,靜心寧志,保持肺氣的清肅功 能,使機體的陽氣得以收斂,并滋養(yǎng)陰氣,濡潤肺燥。
要早睡早起,早臥以利養(yǎng)陰,順應陰精的收藏,協(xié)調(diào)陰陽平衡,早起以利舒肺。
“秋凍”是保持身體處于微涼的狀態(tài),不要添衣太快,要給身體一個逐漸適應外界寒冷的機會,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寒露之后就不要再過度“秋凍”了;
選擇在中午暑氣大的時候,吃常溫的瓜果,既可以防暑降溫。
烏梅白糖湯(秋季宜收不宜散,您做好準備了嗎?)0828
津液耗傷了,人體就感覺到干: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甚至皮膚也干。
烏梅白糖湯:藥房的烏梅大人用7、8個,小孩子用4、5個即可,加上兩勺白糖用水煮開,把烏梅煮爛攪勻。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這秋天養(yǎng)生是要防燥護陰。
玉竹 味甘、性微寒,質(zhì)潤,入肺、胃經(jīng)。功善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養(yǎng)肺胃之陰而不滋膩,清熱而不甚寒涼,為治肺胃陰虛之燥咳、煩熱口渴等的緩和清潤之品。
(常按這幾個穴,讓你心情愉悅,遠離煩惱)0822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的作用,包括調(diào)節(jié)精神情志(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又叫做七情)。人的情志活動主要由心神主宰,并且與肝的疏泄功 能存在密切關系,換言之肝具有輔助心神進行精神活動的作 用。
反之肝失疏泄,氣機失調(diào),引起兩個方面的精神情志異常;肝氣升發(fā)不足:人物代表就是“林黛玉”;肝氣升發(fā)過亢,人物代表“咆哮帝”。肝失疏泄和情志異常往往互為因果。
肝失疏泄最先出現(xiàn)的就是肝氣郁結(jié),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抑郁,情緒波動大,胸悶善太息(覺得氣不夠用,喘一口大粗氣),或胸悶噯氣,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腹脹,月經(jīng)不調(diào),脈弦。
治療方法:中藥——柴胡舒肝散。禁忌:不宜久用,久服易耗傷陰氣。
穴位按摩——太沖,合谷,膻中,公孫,內(nèi)關。
引火湯/收火湯(認真學習,為家人健康護航)0809
引火湯與收火湯的區(qū)別了,若咽喉部熱痛明顯者選引火湯,不明顯者可選收火湯。
●現(xiàn)今怎么應用?
首先收火湯藥簡力專,又配伍的山萸肉,更善于清解浮游在“肝腎”的虛火,適用于癥狀較輕者。
而從配伍的藥味和劑量上就可以看出引火湯的力量更強,羅博士常用的引火湯組成如下:熟地90克、山萸肉15克、巴戟天9克、天門冬9克、麥冬9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
腎著湯:寒濕腰痛(避暑不當,空調(diào)也能變“殺手”)0808
首先,感受寒濕邪氣,出現(xiàn)腰部疼痛、活動不便等癥狀 ;其次,遇寒加重,得溫痛減;最后,休息后疼痛不能緩解。脈沉緩,舌淡苔白膩。
啥辦法能解決寒濕腰痛呢?
腎著湯組成:甘草、白術(shù)各6g,干姜、茯苓各12g。腎著湯現(xiàn)多用于治療寒濕腰和腰椎間盤突出癥。
肺陰虛:百合固金湯(關于肺陰虛,您應該知道的那些事)0806
痰中帶血的情況,大部分都是肺陰虧損導致的,也就是肺陰虛。肺陰虛是指陰液不足而不能潤肺,主要表現(xiàn)為干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熱、盜汗、便秘、苔少質(zhì)紅少津脈細而數(shù)或咳血等。
肺主一身之氣,主要體現(xiàn)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方面。宗氣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結(jié)合,積于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宗氣的生成。
宗氣是連接心、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心和肺還能聯(lián)系到一起呢?心是主一身之血的,而肺則是主一身之氣的,兩者相互協(xié)調(diào),便可以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
從兩方面可以論述,一方面,心主血脈,而肺朝百脈,輔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條件。另一方面,呼吸機能的正常發(fā)揮也有賴于心主血脈,故有“呼出心與肺”之說。
所以臨床上如果肺出現(xiàn)了毛病,也會有心悸、胸悶、神疲乏力、唇青舌紫等癥狀。而心臟出了毛病,也會有咳嗽氣喘等癥狀。
百合固金湯:是一種補益劑,具有滋養(yǎng)肺腎,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癥。
臨床雖然常用于治療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慢性咽喉炎、自發(fā)性氣胸等疾病,但是對付日常人們肺陰虧虛,痰中帶血絲的咳嗽還是綽綽有余的。但記住,一定是肺陰虧虛。
此方:熟地黃、生地黃、當歸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參、貝母、麥冬、百合等。
特點一
一為滋腎保肺,金水并調(diào),以潤肺止咳為主。大家都知道肺和腎是水的上下源,且肺為水之上源,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是要上下兼顧的。既用了生地黃,也用了熟地黃,就是因為用生地黃來涼血滋陰而清心肺的同時,也用熟地黃來補腎陰。
特點二
第二為滋養(yǎng)之中兼以涼血止血,宣肺化痰,雖說是標本兼顧,但以治本為主。
另外,這里用的麥冬和玄參,要注意所用的分量,以及它所配伍的藥物。如沒大量的滋陰藥,單用玄參是不行的。所以在用二地作為主藥的時候,還用麥冬、玄參和百合來作為臣藥。
方以百合潤肺為主,服后可使陰血漸充、虛火自清、痰化咳止,以達固護肺陰之目的,故“百合固金湯”。
可做百合蓮子湯來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