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戀”何以悄然流行
作者:秋風無跡
發布時間:
前些天發現網上流行一個段子:微博流傳一張疑似柯震東小時候的照片,據照片顯示拍攝于2003年(民國92年),此時蕭亞軒已經出了7張專輯了,蕭亞軒大柯震東十二歲;楊丞琳大王子五歲;蔡依林大錦榮六歲;馬伊琍大文章9歲;三毛比荷西大六歲;大S大汪小菲5歲;高圓圓大趙又廷五歲;王菲比謝霆鋒大11歲;感動世人的愛的天梯的女主角是個帶四個孩子的喪偶女,她比愛她至深的男主角大10歲……不急不急,我男朋友一定還在念小學,好好讀書,老姐有的是耐心等你長大……
雖說看起來只是個調侃搞笑段子,卻不能不能說這是一個征兆:姐弟戀正悄然成為一股暗流襲擊現有的“寧讓男大十,不許女大一”的婚姻傳統。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狀況呢?筆者不揣淺陋,試分析一二。
姐弟戀出現的文化背景:男權的傳統思想禁錮被打破。
隨著男權的腐朽和崩潰,原有的一套完全對應男性興趣和需求的規則也逐漸被清醒開明的人們所摒棄。在傳統男權社會中,女性完全只是男性的附庸和工具,一切以男性的利益和愛好為中心。于是像李隆基這種搶了兒媳的亂倫之事也能被白居易這樣的馬屁精編成佳話,至于《紅樓夢》中糟老頭子納孫女級的小妾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
應該說,婚姻當中,女性比男性大幾歲,或者男性比女性大幾歲,本來都是正常的事。因為一方面,雖然同齡人很多,但兩情相悅的兩個人剛好一般大的機率畢竟不是那么大;另一方面,一個人思想的成熟與否與年齡并沒有必然聯系,而是與一個人天生的性格有著很大關系。但很多女性也長期受洗腦影響,也不愿意找比自己小的男友和丈夫,認為比自己年齡小就意味著不成熟等等,這實在是一種誤解。
但是生理學中,通常認為男性比女性晚成熟兩年,所以習慣男比女大,反之則不然。以前我們的生物課上也是這么講的,這一點,從生命周期的角度講,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現代,這一點與現實并不那么相符,就像中醫當中原本很好的藥方由于現代人受環境影響身體變異效果已經不再那么明顯一樣。回顧筆者的初高中同學,從他們平時的言行當中,筆者發現男生比女生更早成熟,尤其是高中表現更明顯。回想起來,筆者的同學,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比筆者要早熟一些,這可能與家庭環境和家教有關系。雖然因筆者上學較晚,比大多數同學還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是兩個概念,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是否在同一個頻率,對于不同的人來說,答案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生理早熟,心理晚熟,有的人心理晚熟,生理早熟,也有人兩者步伐差不多的,總之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所以到現在,很多人也意識到傳統的“男必定要大女”的觀念已經不符合現實狀況,也不再拘泥于那種婚戀模式,于是姐弟戀便應運而生。
姐弟戀出現的現實背景: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中國幾千年的男權社會和男尊女卑,導致女性的社會地位整體低下。趨利避害的本能使很多父母在嬰(古代特指女孩兒)孩出生之前就去做性別鑒定,致使很多女孩胎死腹中,雖然法律上規定禁止做胎兒性別鑒定,但卻是屢禁不止。而棄嬰,溺嬰(生下之后就被父母溺死)的數量更是不可計數,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都導致了同齡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盡管如此,還是出現了大量被歪曲為“剩女”的大齡未婚女性。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已經在《“剩女”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里講過了。可以說,大部分被稱為“剩女”的女性都是各方面條件比較優秀的女性。雖然社會上男女比例是男遠多于女,但是優秀男女性的比例卻恰恰相反。于是必然有一部分不愿意將就的優秀女性在相同年齡找不到與之相匹配的人,于是只能把目光轉向比自己年輕的異性。因為在男權社會下,優秀的男性通常能夠較早成家,即使一些條件不怎么差的男性,都會在各種壓力下和借口下隨便找一個女性結婚,然后再找機會另覓新歡(有的是直接出軌,有的是離婚另娶,有的則是不離婚腳踏幾只船),這種帶著騙婚性質的婚姻實不在少數。而女性對待婚姻的態度則比男性要謹慎很多,一方面是因為女性更重感情,另一方面是因為女性在婚姻當中付出和犧牲更多,但卻不能夠有效地得到承認。而優秀的女性更不會著急把自己嫁出去,在沒有遇到很合適的人的情況下。一方面是因為已經看透了男權的把戲,不再輕易被恐嚇和利用,二則是不甘心嫁給一個垃圾男,貽誤終身,完全不如自己一個人過得瀟灑。
而一些年輕的男性,因為自身各方面條件不錯,思想也比較成熟,已經有自己獨立的人生和價值觀,他們更喜歡成熟有思想有內涵的女性,也就不會受一些傳統社會規則的約束,而是根據自己的性格和喜好來選擇人生伴侶。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無論男女,都會在意對方的長相,男性尤甚。社會流行恐嚇女人早點結婚、引導女性嫁給老男人的的輿論是:女人三十豆腐渣,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一到二十多就開始操心自己的終身大事,深怕到了他們傳說的“豆腐渣”年齡。那么,事實是怎樣的呢?試想哪個“弟弟”會完全不在意“姐姐”的長相呢?“女人三十豆腐渣”這個流言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現的呢?以前,女孩子一般在十幾二十歲就結婚了,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可能都已經當了十幾年媽了,如果家庭條件又不怎么好,顯然,這個媽早已經被生活折騰得快沒了人樣,所以可能存在“女人三十豆腐渣”的情況。但現在是什么情況呢?很多女性三十多還沒結婚,沒有了生育家務等諸多煩惱的侵蝕,這些姑娘們雖然過了三十依然是光彩照人。大家仔細想想,身邊哪個沒結婚的三十歲以上的女人看起來會像某些人說的豆腐渣呢,我覺得這用來形容現在早衰的男人們還差不多吧。身邊三十多沒結婚,漂漂亮亮的姑娘多了去了。且不說沒有結過婚的女子,就是結了婚的女子,在生活條件優渥,在生活幸福的情況下,無論到什么年齡,都讓人感覺光鮮照人,韻味十足。現在很多三十多歲沒結婚的女子,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來她們的實際年齡,當然那種過早操勞家事的除外。我想這也是很多男性選擇姐弟戀的前提之一。
而很多男性卻恰恰相反,有時候筆者都難以相信,有些才二十出頭的男生看起來都有三十多歲的樣子,不知道這是社會環境原因,還是因為這些人過早經歷人生的太多風霜。但也有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小的男生,這種男生大多思想單純,沒有太復雜的社會經歷。至于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則更是荒謬,因為真正能四十一枝花的男人實在是鳳毛麟角,至少在筆者看來,這樣的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相貌英俊;二、有極好的人品、人格和修養;三、生活豐裕;四、有思想有內涵。可惜,這樣的人實在是萬里挑一。而且大多真正能成為“一枝花”的男人也都是女人精心呵護下的產物,看看那些沒有結婚也沒有女人照顧的中老年男人,別說是一枝花,就是“豆腐渣”都算不上。可是單身女人卻恰恰相反,一個女人如果沒有結婚,沒有生育,沒有了為家庭的無數操勞,都會比同年齡的一般女人更漂亮、更年輕。
天涯網友博螺訊桿在回復一篇誘導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子嫁給已成為社會難點的大男人們的帖子時說:大部分中老年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一廂情愿的總認為某個年輕女子鐘情于他,于是春意大發,覺得自己是白馬王子了,寫出很多意淫詩文來自我陶醉不已,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為什么呢?因為年齡的差別,既所謂“代溝”,一個老態的男人,怎么可能得到美女的青睞呢?特別是扯到性愛,年輕女人只能對年長的男人產生生理厭惡,而且越老越厭惡,這種生理厭惡,因各人的價值觀不同而耐受力也不同。不光是異性之間,就是同性之間也一樣,即便是血親關系,也有這個問題,比如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倫常現象。其實這種感覺,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年幼時是怎么看老人的,就會明白了。我們現在不覺得自己有多老,但在小孩子眼里,都是半人半鬼的老頭老太,五六十歲和七八十歲幾乎沒什么差別。而反過來,中老年男人看年輕女人,則是老馬喜吃嫩草,越幼齒越好,恨不能盡天下美女滿足片刻之歡。須知女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而不是物,即使得到了她們,也未必真正屬于自己。
姐弟戀存在的合理性一:現代男性普遍早衰。
據央視報道:中國18-25歲壯年男人的精子成活率才50%,25歲之后,男人精子成活率更是直線下滑,生育能力自然下降。為什么會這樣?跟中國男人的體質有關,也與男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性(經常打游戲,擼管,濫交,不運動,酗酒,抽煙,熬夜,壓力大等)有關。現在很多男人不到40歲身體就出現諸多問題,性能力直線下滑,甚至失去性能力,而現代社會很多女人都很會保養,她們即便到了四五十歲依然如狼似虎,而伴侶卻完全與她們相反,這對于已婚并且這方面欲望旺盛的人來說,無異于是遭受極大的煎熬和痛苦。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所以,女性要想以后自己在這方面的生活達到理想,最好就是找比自己年輕的男性結婚,如果不想通過出軌來滿足自己的話。
而另一方面,雖然一般女生比男生心理成熟早,但生理心理(尤其是性心理)成熟卻比男性晚。這應該是很多成年人眾所周知的事實,這可能與中國傳統對女性這方面約束較多有關。也就是說,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在這方面是不在同一個頻率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很難“和諧”,而姐弟戀則剛好完美地彌補了這個缺憾。
而調查數據也表明,男性早性者比女性多,且不是同年齡段(比其年齡大的)的女性發生的性行為,可參考《處男的重要性!》一文。女孩晚性,男孩早性,也就意味著這些人過早透支性的黃金期如果一個女孩和同齡非處男結婚,就會錯過男性這方面黃金期,相當于守活寡。
所以就現實情況而言,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注重這方面的享受,姐弟戀無異是更好的選擇。
姐弟戀存在的合理性二:男女的生命周期不同。
中醫上講,女人的成長周期是7,而男人的成長周期為8,但女性的生命周期是男性的兩倍。 具體來說就是本來女人的生命周期是7*7=49(旺盛期),男人是8*8=64(旺盛期)。但現實當中我們卻經常看到一對老夫妻,大都是老頭先走,老太太后走,這就是因為女性生命周期是男人的兩倍49*2=98歲,但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生育當中消耗太多精血,損耗一部分壽命,所以現實當中大多也沒有比男人壽命長到那么多。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老年男女比例為1:3,大多老太太到最后都沒有老伴的陪伴,凄涼度過晚年,雖然也會有兒女的關心和照顧,但俗語說:滿堂的兒女,跟不上半路的夫妻。也就是說再好的兒女也難以替代伴侶的照顧和陪伴,因為僅共同語言問題就會成為兩代人之間的鴻溝,且不說其它諸多方面的問題。
所以女性如果找同齡男人或者比自己大的男人結婚很可能意味著一方面上面說的性生活方面不和諧,另一方面則可能孤獨以終老。婚姻的意義,我想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方面是希望找個和諧美滿的生活伴侶(這一方面包括性格的和諧也包括性生活的和諧),二是希望老了不那么孤獨。而女性找同齡男人或者老男人結婚,這兩點都難以保證,而找比自己年紀小的男子結婚,則恰恰相反。
對于女性來說,找一個人品優秀的弟弟結婚,也比找一個年紀比自己大的有錢男人結婚要好,即使他很窮。因為他更有可能真正陪你白頭到老,而這些這才是一個人婚姻最大的幸福。
而對于男性來說,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女人,也一定不希望她以后老了孤苦伶仃一個人。當然,這些都是前提是男女年齡差距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一輪以內)。
以上是筆者總結的姐弟戀成為一種潛流的一些原因,可能不太周全,也不一定句句在理,但都是筆者的一些真實看法,在此僅為拋磚引玉,以待大家的真知灼見。
最后感謝王彥童同學對本文的支持和貢獻。
PS:今天有人說,怎么老聽到說姐弟戀,難道就沒有兄妹戀?這也是中國特色了吧。確實如此,不過我想說,這方面的不平等不只存在于中國——幾千年來東西方所有的哲學和文化都是以男權為基礎的,只不過有些國家現在相對進步一些。另,作為長期浸淫在男權社會里的男性,能夠意識到這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