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禮祭孔的迷思
林佑璋
儒學的起落浮沉,在當代已經進入一個穩定的肯定期。這是毋庸質疑的,因為當代的思維已經具有廣泛的認識學理上的共識性,即是傾向以辯證的方法論審視客觀的一切存在。
儒學的被肯定,在廣泛的華人社會不一定就是一件大好事,因為肯定了儒學,反彈在我們肩頭的是沉重的壓力,即:儒學的寶山該如何的挖掘?習慣上的精華與糟粕的二元論言之容易,但具體的對待和劃分豈是反掌之易?
中華民族(當然包括統稱的“華人”)對先輩與先賢的崇敬,首先是表現在感性上,擁儒旗幟舉起,大體上打造神壇不遺余力。
當代尊儒活動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幾乎每年一次在各地舉行的祭孔活動了。這幾年,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每每在孔子誕生的紀念日都舉行場面盛大、與會人眾、禮儀復古、規模一次勝于一次的祭孔大典。盛典中古意撲面,遺風濃郁,除了刻意加大列席者的陣容外,在整體的慶典項目中令人充滿著懷古幽情,有上香、有獻牲、有祭文、有鐘鼎、有禮炮、有古樂,源古流長的“佾”的祭祀陣容也被遵循不二。所謂“佾”,即古時“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中的參與祭祀舞者。參與者一律漢服,翎雉插冠。
在中國大陸,這套新時代的古典祭祀活動,恐怕不單在孔子的紀念活動中,更旁及若干古圣賢。筆者就曾受邀參加過一次紀念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的活動,令人有今古結合,歷史與現代并存的時空飄忽感。
顯然,這里面已經帶進了“孔教”的思維。孔子立足何處?文化思想之地或是神明靈界之所?這尚是一個有爭論且還在爭論的問題。有一點可以肯定,絕大部分崇尚孔子的知識界人士,首先是把孔子當成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哲人看待。
誠然,把祭孔活動古典化并帶入一定程度的“大型節目化”,除了不容否定的有尊孔的情結外(這應該是主要的和可貴的),不可避免地是還攙雜一些主題以外的盤算,比如旅游效應、地區名位效應;當然也不排除政治上的考量。這方面我們可以舉出曾經在哈爾濱的一所文廟里舉行的祭祀活動,就定了主題為“走進孔子、喜迎奧運、同根一脈、共創和諧”。這里面,在紀念孔子的前提下,不忘記配合奧運會的開展,不忘記大中華血脈同根的宣傳,以及政治上的和諧口號。
孔子,這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教育家,是中華民族亙古的巨人。我們真的應該認真地尊崇他、紀念他、學習他、并且發揚他。他在歷次的批判中已經遍體鱗傷了,這是值得炎黃子孫為之垂淚的。
但如何紀念孔子?如何在現代的時空條件下紀念孔子?在我們學習孔子的時候,真應該首先好好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