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立德樹人,創新思想教育工作
劉川生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核心提示:本報告是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在北京市高校黨委書記論壇的發言報告。無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還是推進黨建創新,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我們進一步提高了對這一重大問題的思想意識,增強了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歡迎大家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參加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是《踐行群眾路線推進高校黨建創新》,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時代意義和長遠指導意義的主題。我們認為在高等學校無論是踐行群眾路線還是推進黨建創新,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進一步提高了對這一重大問題的思想意識,增強了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立德樹人是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靈魂
立德樹人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立德就是要確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樹人就是要培養高素質人才,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在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中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堅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培養的全過程,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材。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時代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目前我們的大學在人才培養上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個人發展輕團隊合作等問題,堅持立德樹人就是要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更新高等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努力實現知識培育與價值觀培育的有機結合;努力實現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努力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有機統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立德樹人是弘揚優秀教育傳統的時代要求。中國的教育傳統一直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立德是歷代教育家大力倡導的理念,1902年長張百熙起草的欽定大學章程強調道德為先,把修身倫理作為培植人才的根基。章程開篇明確規定京師大學堂之設,所以激發鐘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新中國建立之初,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提出高校對人才培養的第一要求是要具有為人民服務的專業精神,隨后國家又提出“又紅又專”的育人標準,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立德的新制和內涵有所改變,但立德樹人、樹種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推動了教育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全面來臨,經濟、社會、教育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疊加。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處在變革的新時代,為立德樹人工作既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們應當學會如何教育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政治立場,面對互聯網新媒體的強大影響我們應當學會如何在師生中傳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引領學生辨別真偽。在市場經濟多變的條件下我們應當學會如何培養信仰堅定、道德高尚、誠實守信、知行合一的一代新人。為此我們要做到三個堅持:堅持黨旗引航,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完成立德樹人這項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當今時代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礎工程,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
北師大積極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手段,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開展的經典研讀、理論宣講、實事政策研討、追求中國夢共筑師大魂等主題教育活動,把理想信念教育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個人需求預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
二、堅持責任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我們正處在一個越來越突顯的責任時代,高度的責任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個人成才的核心要素。光明日報曾報導:責任感教育是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重視重要的品質教育,但在我國重視責任教育的人只有30%,處在各國墊底的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堅持責任教育需要把培育責任文化作為基礎工程推進社會環境育人,努力營造一個以盡責為榮的責任文化氛圍,加強輿論環境育人,通過對身邊典型人物、先進事跡的正面宣傳傳遞榜樣力量,凝聚正能量。
北師大堅持開展責任和誠信的文化主題教育,論壇和系列講座活動,增強責任意識,北師大白鴿志愿者服務團隊堅持了20多年開展義務講解、農村支教、愛心幫扶和綠色環保等活動、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贊賞,學生的責任感明顯增強,通過讓學生參與評選十佳教師、感動師大新聞人物、教書育人楷模等活動,發揮榜樣人物的示范引領,彰顯了責任精神。要堅持實踐育人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愛國的情懷。大學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培養能夠推動知識和技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戰略服務為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讓每一個有潛質、有報復的優秀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和更好的舞臺。
必須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推動學校與社會、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之間的相互銜接。北師大最近出臺了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計劃,要求專業實踐教學學分,文科不低于20%,理科不低于25%,學校和整合資源,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深入實施百千萬社會實踐育人工程既每年暑期至少組織100支社會實踐團,每年至少有1000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每年至少有10000名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支持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志愿與工藝活動并納入教學計劃,促進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堅持三個“融合”,形成立德樹人的整體合力
一是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把立德樹人滲透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境,把德育和整個育人工作統一考慮、統一部署、統一落實,努力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有效機制,整合學校各方面的育人力量,打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使所有的教師都履行有育人的職責,各門課程都要發揮育人的功能。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的改變了師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對教育教學帶來深刻的變革,網上輿論工作應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創新教育方式,鼓勵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課老師開設微博微信支持名師、導師進網絡開發優質的再現課程在傳到、受業、接獲的同時轉播網絡正能量。
二是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師德、師風和教風學風建設。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教風建設的核心是師德建設,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要健全師德考評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獎勵的首要依據,
三是把立德樹人的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沉淀著學校的傳統和精神,凝聚著學校的理念和追求,是立德樹人的精神支撐。北師大有111年悠久辦學歷史,我們注重從歷史的幾點中汲取寶貴的教育資源,注重用今師風范熏陶學生,形成了具有北師大特點的良好校風,我們緊扣時代發展脈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等活動和主題活動,打造了以大學生電影節、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為代表的校園文化品牌,充分發揮了校園文化陶冶情操的育人工程,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最后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