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希臘圣賢之蘇格拉底

古希臘圣賢之蘇格拉底

來源:2015-04-10  宣講家網

徐瑾 湖北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核心提示:本文通過詳細闡釋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哲學思想、善生的人生追求以及寧愿飲鴆而亡,而不愿茍且存活的死亡選擇,讓我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遺世獨立的光輝先哲形象。

 徐瑾 湖北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大家好!我們今天講西方文明,主要講蘇格拉底,古希臘的三圣之一。大家知道,古希臘有三個最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弟子伯拉圖以及伯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他們不但是古希臘三個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是整個西方文明發端之前影響最大的思想家。

蘇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活了70歲。在中國古代先秦的時候,孔子活了72歲,他有句話叫做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蘇格拉底在他70歲的時候本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免予刑法,但是他自己沒有接受,最后甘愿被希臘城邦——雅典判處死刑,所以他在70歲的時候去世了。

一、蘇格拉底的思想   

蘇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對于人自身的強調。西方文明的人本主義正是起源于蘇格拉底這里。在整個古希臘的過程中間,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智者學派逐漸占據了一個非常大的地位。智者學派主要探討人的德性,就是要把人的邏各斯所體現的那種理性精神,那種德性體現出來、展現出來,這是智者學派所要追求的。

但是智者學派它本身有一個什么問題?智者學派所追求的東西會慢慢地走向一種論辯術,在語言層面上論證這個好還是不好,包括和對方的論辯、爭論。他們甚至于認為論辯術是能夠在社會生活中支配別人,是奴役他人的一個手段。結果我們會看到,這一定會導致相對主義。

在導致相對主義之后,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因為論辯,有一句話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個是對的?這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蘇格拉底認為這個確實是不好的。他說我們要追求的德性不應通過論辯,德性應當有一個絕對的、普遍的標準。這個絕對的、普遍的標準,蘇格拉底把它稱為知識。他有句話叫做美德即知識,他就是反對智者派的觀點

當然蘇格拉底他認為,價值的標準必須從人的價值主觀的任意性中間超脫出來,而追求某種普遍的、客觀的道德理性。他和智者學派一樣,他也是要追求一個道德理性的,但是他的這個理性不是那種個人任意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他認為善惡、真偽、正邪等不僅僅只是人的一種價值判斷,而且其自身應當有一種不變的本質,這種本質是超越于人主觀的多元性的,而擁有客觀而普遍的存在。怎么樣把握這種善惡、真偽、正邪呢?他認為要通過人的邏各斯,經過嚴密的必然的推理,最后得出來對德性的普遍客觀定義。所以他說美德即知識,或者德性即知識,就是這樣一個原因。

并且他認為把善生作為人和社會存在的最高目的。什么叫善生呢?就是人的這一生他要追求道德上的良善,也就是我們說的追求美德。人的一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萬物都要向善,并且指出了沒有人是愿意或者說故意為惡的。為什么?因為他作惡的原因要么是無知,要么就是別人強迫。為什么會去作惡?因為他缺乏知識,缺乏關于德性普遍的、客觀的知識,所以他作惡了。

但是沒有人是愿意作惡的,這是蘇格拉底的一個想法。而且他從這樣一個目的論的世界觀出發,每個人都是以追求美德為這一生的目的,叫目的論的世界觀。強調的是什么?強調無知之自覺。什么叫做無知之自覺?講的是你首先要承認你是無知的,你要追求什么?就是要追求有知。追求什么有知?追求關于美德的知識,從而達到有知。所以應該是無知之自覺。

當然這是戴爾菲神廟里的一個故事,就是有人在神廟里面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就說這個不對,我怎么能夠是這個樣子呢?他想我一定能夠找到比我更聰明的人,能夠找到關于美德的知識等等,他就去問別人。但是他發現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只有他自己覺得,只有蘇格拉底自己覺得我是沒有知識的,我的知識很缺乏,所以我要不斷地求知。最后他在戴爾菲神廟里得到啟示,為什么說我是最聰明的?因為我是最感覺到自己無知的人,蘇格拉底想通了,其實就是一個最謙虛、最愿意學習的人。而這樣的人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因此他說了一句話,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這個知識還包括要認識你自己,要認識你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不斷地學習。這一點和孔子也是很像的,孔子經常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說要誨人不倦,要學而不厭,要不恥下問。這個和蘇格拉底講的是很像的。

蘇格拉底的一生和孔子也很像,都是述而不作。他一生就是講,但是他不寫,跟孔子也很像,孔子一生也是,他不斷地跟他的弟子講一些人生的道理,但是他沒有專門的寫書。所以《論語》是他的弟子在孔子去世之后把它寫出來。孔子去世之后,因為大家都自愿的為孔子守孝三年,孔子雖然不是他們的父親,但是對老師的尊重也是守孝三年。在這三年的過程中,就把老師孔子跟他們講的這些話一條一條的寫下來,所以就有了《論語》。而蘇格拉底的這些著作,主要是從他的后人,作為他弟子伯拉圖的記述,從這些著作中能夠看出出蘇格拉底的一些思想。

  他首先反對辯論術。普羅塔哥拉有一句話講的非常好,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東西、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的尺度。一方面它凸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凸顯了人的主體價值性。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對于人的這種主觀的認識,主觀的感覺,就產生了分歧,而每個人的主觀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花好月圓。一般的人看到花好月圓會很高興,一種自然的美,一輪明月,一月立天,天心月圓,華枝春滿,很漂亮,這個人都會感到很高興。但是另外一個人可能感到不高興,為什么?因為他剛失戀了,以前是在花前月下竊竊私語,現在觸景生情,這樣的一個花好月圓反而令他感到非常悲傷。這就是一個同樣的事物,但是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這種主觀感受性說明什么?產生了一種相對主義。你到底認為這個花好月圓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就是相對主義。

你認為好還是不好,通過辯論,你認為好,我認為不好,通過辯論最后得出來哪個辯論贏了就認為哪個是真理。蘇格拉底認為這個東西是不好的。怎么不好?他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強者正義論。有的可能是他學術上,或者是他的地位,他的名望,他的學識上面更強更高,所以他說的后來讓別人沒有辦法駁斥,最后別人都只有同意他。但是這個究竟是不是一個真理?不一定。因為論辯的時候,有的是在公眾場合論辯,有的論辯的時候可能能夠順從大眾的喜好,用一些巧妙的言詞來取悅于人民,從而能夠讓聽眾或者說對方信服。

通過這個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是不是大眾喜歡、對手信服就一定是真理呢?蘇格拉底說這個不是的。智者學派的人他是不會承認自己無知的。你想,他要做論辯,他做辯論的時候怎么會承認我無知呢?我無知,我不行,我聽你的。這個不可能。論辯的意思就是我知道的最真切,你的不對,一定要把你駁倒。蘇格拉底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這個是不對的,智者派這個絕對是有問題的。

人應當首先承認自己無知和謙虛,然后再去追尋關于美德的知識,這才是一條正確的、好的道路,而不是通過論辯,以取悅于大眾的好惡,或者以強詞奪理等等其他的技巧使對方信服。

對于這樣一個德性究竟是什么?蘇格拉底首先要探討的是有沒有一個客觀的價值標準。他認為人的能力、優秀性及人的德性的意義不能像智者們所追求的那樣,只是取決于個人的自由意志與社會的評價標準。它不是取悅于那種大眾的,而應該超越于這種現象的外在激勵,而應當去追求一種內在的本質上的根據。

首先他談到人的本質是什么,人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物,蘇格拉底說的很清楚,人為什么是人?是因為人的靈魂機制。他說植物、礦物、很多無機物它是沒有靈魂的。但是說動物和人都有靈魂,人的這個靈魂的機制和一般的是不一樣的。

他認為人的靈魂有生命和理性兩種機制。一種生命是所有原理、所有生物都有這樣一種原理,動物生命的機理它是有的。但是人還有一種機理是理性的機理。理性的機理是什么?就是人之為人的固有的本性。因此,如果你要有德性的話,就要對人的理性的靈魂操心。所以說這是蘇格拉底一開始就是這樣呼吁的,他說人們,你要對靈魂操心,但是人的靈魂主要有理性,你要對理性操心,你不要老想著其他的一些東西。你要對你那個精神操心。對你的理性,對你的精神操心你才可能有德性。這是他講的非常好的這樣一句話。對靈魂操心具體的表現是什么?就是要采取有理性的行動,依據理性的原則而生活,所以這就是充分體現了后面亞里士多德的純粹性,體現了蘇格拉底關于人的德性的理解。這和智者們的德性是根本不同的,智者們就是一種優秀性,讓別人信服你,把別人駁倒,讓對方信服,把自己的這樣一個定位、能力展現出來。

蘇格拉底講的是什么?主要是對人的理性、人的靈魂、人的德性的一個客觀標準的確立,只能夠為德性去奮斗。當然對于這樣一個德性的話,蘇格拉底,因為他和后面的伯拉圖、亞里士多德不太一樣的地方,他在探討的過程中,他沒有把究竟什么是德性做一個非常抽象的歸納,但是他論辯了很多的德性。

比如說有一個智者教育的思想家,叫美諾。美諾在回答蘇格拉底的德性是什么的時候,他列舉了很多德,比如說男人的德性、女人的德性、老人的德性、小孩的德性,自由人也有自由人的一個德性等等。

但是蘇格拉底他所追求的這樣一個德性,它不是一般具體的德性,因為他需要得到的是一切德性中間的那個共性(共相),就是共同的那種本質性的特征。但是這個共性(共相)這個概念,后來在他的學生伯拉圖那里上升為一種理念。伯拉圖認為現實事物是理念的分有,而最高的理念是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對善的追求。

因為蘇格拉底能夠從一些普遍的、客觀的德性中間跳出來,去追求某種客觀真理,或者客觀德性,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比如說男人的德性,男人就應該勇敢,應該有責任心;女人則應當持家;老人應該怎么樣,小孩應該怎么樣等等。但是在蘇格拉底看來,德性應該是一種共同的本質,而這種共同的本質是關于人的理性的,當然蘇格拉底本身來說,他沒有對究竟什么是德性做出非常確切的定義。但是他把一些德性做了很多的探討,比如說在當時古希臘的德性里面,比如說智慧、勇敢、節制、正義,還有虔誠、敬仰、尊敬,對這些德性他都做了非常好的一個把握。從這個里面,對這種德性的把握之后,他說當你了解這些德性的內涵,以及你應當做什么之后,那么沒有一個人是愿意作惡的,你之所以愿意作惡的原因是因為你缺乏關于什么是德性的知識。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的話,和后面西方文明講的自由意志是不一樣的,包括伯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每個人做惡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舉了這樣的例子,比如說一個人有關于德性的知識,但是他還是做了沒有德性的事,做了邪惡的事情。為什么?因為他不是缺乏德性,而是因為欲望,或者說因為其他的一些紛擾。但是他做這些事情是他自己選擇的,而選擇就說明他是自己自覺自愿的去做惡的,那么就和蘇格拉底講的沒有人是故意做惡的這一點就區分開來。

二、蘇格拉底的影響

蘇格拉底、伯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都有一個目的論的世界觀。什么叫目的論的世界觀?他認為這個世界是有某種目的的,包括人,包括這個社會、城邦、自然宇宙都有某種目的,而這種目的是什么?他認為就是達到善。

這也正如亞里士多德講的,萬物都有一個向善的本性。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不一樣的是,蘇格拉底他主要是從目的角度來把握這個世界的,因為亞里士多德提出來一個四因學說,萬事萬物可以歸結為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這里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要建一座房子,其中木塊、石料等等這些是質料因,它們是建造房子必不可少的物質性條件。但是房子的形狀,最后要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形狀呢?這就是一種形式因,不是一個質料因,而建筑師和設計師就是動力因,而最終建造房子的動機就是目的因,就是你建了這個房子要干什么。當然后來亞里士多德就把這四個因歸結為形式與質料。質料是最基礎的,而形式就包括他要建成一個什么樣的房子,這個房子要干什么,也包括由誰去建,所以就把它變為兩個因。

蘇格拉底他主要是從目的因來把握這個世界的。他認為在這個里面最重要的是你建成了這個房子要干什么,所以他認為這個目的因最重要。所以說在蘇格拉底的世界觀里,萬事萬物,包括宇宙都有一個目的。有形式、質料、動力、目的,目的是最重要的,而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要成為一個最佳的狀態。什么叫做一個最佳的狀態?就是善,要成為一個善。當然最好的那個善的狀態,這就是萬事萬物所追求的。

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目的論的世界觀也意味著每個人要追求的是關于善的終極的知識,這就是人一生的目的。比如說當時他談到宇宙與天體的時候,他認為天體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為什么是個圓的?它為什么要按照這樣來運動?是因為天體遵循的是一個最好的狀態,這就是最和諧、最美好的狀態,他認為這個狀態就是一個善的狀態。

那么落實到人來說,我們每個人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一種最好的狀態。最好的那個狀態就是每天做有道德的事情。但是什么是一個有道德的事情?它主要是依據理性來判別。我們在這個里面看到,蘇格拉底曾經呼吁雅典的公民,他說真正美好的事,不僅僅只是活著,而且要活得好。但是這個里面的好是指什么?不是說你要吃更好的,穿更好的,住更好的房子,開更好的車,它不是那個好。它講的這個好是不僅僅要活著,而且要活得美好。活得美好、正當,這個好其實就和善是一樣的,你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這樣一個善的。所以這個好,我們可以看到就是good  or  badbad就是壞,good也可以翻譯成善。goodor bad,可以翻譯成好與壞、邪與惡、正與邪。人一生的目標就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善行的目標。但是關于善行的一個追求,還是蘇格拉底所認為的,你為什么要追求一個善行?因為你的幸福和善相關。

 每個人都要追求幸福的權利,幸福必須與善行是相關的。而善行是需要理性思索的。在現實生活中,蘇格拉底的善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不顧自己的貧窮與誤解,把他一生的全部用來探索關于人的德性的知識。蘇格拉底本人據說長的比較丑陋,長的不好看。他的妻子非常兇悍,蘇格拉底這個人追求德性為本質,所以他的心態是非常好的。他每天出沒在雅典的廣場、市場、競技場、劇場等人員集中的地方。為了干什么?與任何人以問答的方式對話,以探討人的德性問題。雖然他其貌不揚,但是很多人都是擁護他的,都是佩服他的,都以他為老師,因為他的知識是最好的。

最初他這樣一種問答的方法,他自己稱之為一種催生術,他叫助產術,他說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是為了從你的思想中間引出來你自己對善的理解,而不是說我現在要把我的思想強行的灌輸給你,所以他用問答的方法。

比如說你覺得這個對還是不對,然后他相互探討。當然這個里面不是智者論的詭辯論,我非要用我的觀點把你駁倒,然后我就覺得地位怎么怎么樣,他不是的,他是為了增進人們的一些知識。增進這種知識的情況下,通過對他人,然后讓他們達到對德性的一種自覺的追隨,讓這個人明白追尋德性是最好的。所以他認為每天探討德性是最高的善。如果你沒有經過這種反思的人生,那么你這個人生就是非常非常糟糕的。這是蘇格拉底他本身的這樣一個想法——每天要探討德性。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的心態好,也有一些小的故事。有的時候他在廣場上面跟別人對話,或者說做一個演講的時候,他的老婆跑過來可能給他一瓢冷水,說不要在這兒亂講了,回家去做飯或者怎么怎么樣,當然有一些這樣的笑話。但是蘇格拉底的心態非常好,沒有關系,那就回去。他結婚了,住在一樓的時候他很高興,別人就說一樓不好,樓上經常有人丟死老鼠下來,而且別人潑臟水,這個有什么好呢?蘇格拉底說這個蠻好,住在這兒,我上街就直接去了,我不用下樓了,這個挺方便的。后來因為有一個老人有殘疾,住在六樓,我說我這個不好,想跟你換一下,蘇格拉底就跑到六樓去住了。但是還是很高興,別人問他你怎么還高興呢?他說六樓視野很開闊,站得高,看得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且上上下下還可以鍛煉身體。他心態極好。

蘇格拉底追求德性、美德,而且是身體力行。他經常講一句話,決定你是否幸福的不是外在的環境,而在于你的心境。決定你的幸福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你心里面的那個境界,就是心境。中國的傳統文化講一句話,境隨心轉。外在的環境隨著你內心的轉變而轉變。什么叫做隨著內心的轉變而轉變?主要就是蘇格拉底講的,你的內心是要有德性的,那么你的心就不會被外在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轉走了,而能夠讓外在不好的東西隨著你心的改變而改變。

同時,蘇格拉底在探索這種德性知識的同時,他還身體力行的把他的一些道德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之中,當然這個跟孔子是相似的。孔子也是一方面教育,另外一方面實踐。蘇格拉底一生只有兩次參加過雅典的政治事務,而這兩次都是由于他感到現實的政治事務是不正義的,所以他冒著被牽連的危險,拒絕施行。雖然他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改變這樣一個不公正的事態的結果,但是他用他的這樣一個道德立場體現了一個公民的正義勇敢。

蘇格拉底和孔子不太一樣,孔子他顛沛流離,跟蘇格拉底一樣,他非常出色,以追求德性為最高的目標,追求仁義。但是蘇格拉底基本上一生就在雅典,而且他以遵循雅典的法律自己的依仗。但是孔子他是魯國人,他想為魯國做事,但是魯國不允許。魯國當時比雅典還更糟糕,雅典它有一個強大的城邦,有一些法律,但是對于人民的統治是不太好的。而魯國它相當于四分五裂一樣,它有三家大夫,季氏、孟氏、叔孫氏等等。三家大夫把持著魯國的朝政,加上君,四股勢力,孔子在中間很難把持好。孔子雖然50歲做官,但是過了三年就不行了,得罪蠻多人,沒有辦法就走了,從55歲周游列國13年,到68歲返回魯國。當然返回魯國之后,他的夫人去世了,在70歲的時候他的兒子去世了,最好的學生顏淵也去世了,72歲他自己也去世了。

蘇格拉底他一直在雅典城,但是它最終不是像孔子那樣老死的,而是因為飲鳩而死,喝毒酒而死,被判處死刑了。這是一個什么情況?當時他的罪名,一方面是不敬神,另外一方面是散布了一些,用現在通俗的說法是對統治不利的一些東西,再加上不敬神,因為他是一個思想家,他反對那種愚昧統治,他不敬神。由于這兩個原因,再加上他的一些反對者,于是就精心炮制他的一些罪名,說蘇格拉底你犯了很大的罪,現在我要把你判處死刑。

判處死刑怎么辦?判處死刑的時候,在量刑申告的時候,他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什么叫做量刑申報?就是他雖然判了死刑,但是蘇格拉底他還有一個申辯的權利,我認為不對我就身邊。但是蘇格拉底他本身認為我根本就沒有罪,如果我認真的申告對自己的刑法,也就首先意味著我承認我自己有罪,因為有罪,我認為你這個量刑不當,所以說我必須要申辯。但是蘇格拉底認為我沒有罪,不僅沒有罪,而且我對雅典城邦是有功勞的。在這種情況下,但是他不能不申告。他為什么不能做這樣一個量刑申告呢?因為這是雅典的法律。

因為我們剛才講過,蘇格拉底是非常強調理性的,而整個古希臘最終產生的是法律是最高的,就是沒有人能夠凌駕于法律至上,這一點和我們傳統中國的人治,和皇帝是天子這個觀念不一樣,它是法律是最高的。在這樣一個法律是最高的情況下,允許你申告,而且你必須要做量刑申告的時候,蘇格拉底不能不申告,如果不申告就是蔑視法律,或者說違反法律。這對于他自己來說,這個是不正義的。而他一生追求的是正義,是德性。于是他這個時候采取了自己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既按照法律的程序提出了自己的申告,同時又在申告中間說自己這樣一個量刑,自己的申告與刑法無關,反而說我對雅典城邦是有貢獻的,是有功勞的人,從而維護了自己一貫的立場。

這個申告就是著名的《關于在國立迎賓館里賜給他國宴的申告》。當然這樣一個申告,讓眾陪審員感到很憤怒,你藐視我們,你不僅說我們判的量刑完全是錯的,而且自我標榜等等。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蘇格拉底觸怒了陪審團,最后定的就是死刑。但是定了這個死刑之后,他的學生,因為他是一個很出色的人,他有很多很好的學生。他的學生就買通了這樣一個看守,甚至還安排好了到國外逃亡的地方,逃到雅典之外去,我們買通了關節,全部都打通了,并且派他的弟子克里托進入到獄中跟蘇格拉底說,我們現在什么都安排好了,只要你現在答應,我們立刻就走。怎么逃亡,細節全部安排好了,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蘇格拉底根本就不去,當然還有一點,蘇格拉底如果當時在量刑申告中承認自己有罪,也不會被判處死刑。假設他一個很富有的人,你可以出財產,出多少錢也能夠使你的罪過減免。但是蘇格拉底說我沒有任何罪如果逃跑的話,首先就說明我有罪,反而不就說明了我有罪,我有罪害怕死亡,所以我只能逃跑。這是蘇格拉底的想法。

同時他認為我逃跑是對雅典法律的蔑視,對雅典城邦的不正義。法律是最高的,他判處了你的死刑,你怎么一下跑掉了?如果每個人都學我這樣,如果我判處了死刑,我就把幾個關節的人買通,然后我跑掉,那么這樣一個雅典的法律還有什么權威性呢?第三點,我如果跑掉的話,我用不爭議來對抗不爭議。這不是一種德性。雖然即使對方對我行了不正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雖然那些大陪審團的人對我的判決是不公正的,不正義的,但是我不能以不正義的手段逃走,越獄來對抗這種不正義,這不是一個有品德、有道德的人所追求的。所以蘇格拉底最后選擇在獄中等待死亡,最后飲鳩而死。

當然在這個里面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他的精神是很不錯的。蘇格拉底本身還有一句話,要對靈魂操心。在他弟子的影響里面,他的一些思想對伯拉圖的影響,他談到人的靈魂是否不朽的問題。他認為人的靈魂是可以不朽的。雖然沒有像伯拉圖那么堅定的相信人的靈魂是轉世的,是輪回的,是可以不朽的。但是蘇格拉底基本上還是認為靈魂是可以不朽的。所以他不能夠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放棄對德性的追求,他最終用死亡來捍衛了正義與德性。當然蘇格拉底的死,這是西方文明史上非常著名的死亡案件之一。

三、蘇格拉底的影響——小蘇格拉底學派

蘇格拉底的死在古希臘時期,公元1世紀左右耶穌去世。耶穌的死和蘇格拉底的死具有非常強烈的倫理道德的意義,這兩點影響了整個西方現代社會的。

蘇格拉底這樣的一個思想,他主要是對德性的追求。這就奠定了整個西方后來的一些德性主義的傳統,比如說西方,包括亞里士多德到伯拉圖,一直到德國古典的康德,包括當代的到麥金太爾等,他們都是強調你要追尋的是靈魂中間的那個最好的狀態,也就是對德性的追求,也就是善生的理想。包括在康德那里,他講人是一個理性的動物,這句話和蘇格拉底講的人的靈魂里面有生命和理性兩種機制,而理性這個機制是人所獨有的。

康德首先就探討人是理性動物,然后把這個作為前提,然后再探討什么是道德。他認為道德就是順從理性去行動。而康德的這句話和蘇格拉底的這句話幾乎是一樣的。蘇格拉底認為這樣一個德性是什么?就是按照理性的法則去行動,這個就叫做道德。

什么是一個理性的法則?當然蘇格拉底在這個里面沒有說的這么抽象,他談到很多德性,我們要生活的好,為靈魂,為理性操心。最終他認為提出善生的理想,不僅個人要和諧,狀態要很好,而且要能夠達到整個城邦的和諧狀態。這一點后來為伯拉圖的理想國奠定了一個基礎。但是在康德那兒,他和蘇格拉底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蘇格拉底談到了這樣一個德性,比如說審慎、勇敢、節制、正義、虔敬等等。但是他沒有做一個非常抽象化的提升。

在伯拉圖這里提升為一個理念,在亞里士多德這里提升為理智德性和倫理德性。而在康德這里,他把它提升為一個純形式的道德律。他認為德性就是按照理性去行動。這樣一個理性的法則是什么?只能是一種純形式性的東西,就是亞里士多德講的形式性的東西,比如說應當這樣行動,能夠讓這樣一條法則同時成為一條能夠普遍執行的原理。他沒有一些經驗性的內容,但是你可以把它放進來。這是蘇格拉底他對整個現代西方或者整個西方的文明是有非常巨大的影響的。

他是古希臘里面第一位最偉大的思想家。尤其他是在戴爾菲神廟講認識你自己,自知其無知,以及蘇格拉底之死,他對于整個西方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當然這一點有點像孔子,孔子也是述而不作,但是后來一直被后世偉人所敬仰。當然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飲鳩而死之后,他的追求和人格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會非常欽佩他,知道這個判決對他是不公正的,但是他不申辯,而且不逃跑,最后為了追求一個靈魂的德性,甚至于舍棄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他的信奉者在蘇格拉底去世之后,以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和他的追求為理想,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來學習和發展他的思想。這就是小蘇格拉底學派。

但是這樣一個小蘇格拉底派,當然也有很多,但是真正一個非常出名的,能夠把蘇格拉底的思想完全發揚出來的人是伯拉圖。

有這樣一個故事,蘇格拉底有一次說,跟他的學生說每天堅持甩一下手能夠鍛煉身體,每天堅持甩100下。到了第二天他就問你們有誰堅持了?所有同學都堅持了,因為大多數人都信奉蘇格拉底。他的學生也很尊敬蘇格拉底。過了10天,他問有多少人還堅持甩手?只有一半了。過了一個月之后,還有多少人在堅持每天甩手鍛煉身體?那就很少了。過了一年,蘇格拉底再問你們誰堅持了每天像我說的甩手甩100下,這個時候只有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伯拉圖。

我們首先來講一講,伯拉圖和蘇格拉底它本身思想上的不同。因為伯拉圖,他受蘇格拉底影響最深的是追求品德。我們剛才講蘇格拉底對很多的友誼、虔敬、勇敢、正義等等都做了探討,也就是德性。但是在伯拉圖這里把它抽象出來,抽象出來四個德性,對于理性的智慧、勇敢、節制、正義。而且他抽象出來之后,他對靈魂的分析比蘇格拉底更深刻,或者說更深入一些。他認為人的靈魂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部分,一個是理性,理性對應的是智慧。對于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也是這樣,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理性是最高的,它對應的那個品德或者德性叫智慧。

接著就是激情。他說人的這樣一個靈魂里面有激情。激情對應的品德是什么?勇敢。有激情,但是不是魯莽,不是亂來,是勇敢,這個就叫德性。還有欲望。人的靈魂里面還有欲望這個東西,欲望這個東西對應的是節制。這就是伯拉圖他把人的靈魂做了三個劃分,他不像蘇格拉底劃分的很籠統,生命的機制和理性的機制。而是把它劃分為理性、激情、欲望這三個部分。因為這三個部分對應于三種德性,也就是智慧、勇敢、節制。如果智慧、勇敢、節制和諧在一起就叫正義。這種和諧的狀態就是蘇格拉底所追求的那種善的狀態,一種善生的理想。這是伯拉圖和蘇格拉底不一樣的地方。

當然蘇格拉底他自知其無知,一生以追求什么是品德或什么是德性為自己的一個目標。但是他沒有做一個非常純粹的抽象提煉,他沒有純粹的提煉出來究竟什么是德性,但是他現在提煉出來了,在伯拉圖這里。他把它提煉出來叫理念。理念是我們所說的蘇格拉底講的共象,所有這些東西的那個共有的本質叫共象。這樣的一個共象叫理念。比如說伯拉圖他認為,我們剛才講白馬、黑馬、黃馬,有很多馬,他說這些都是個別的東西,在這個個別的東西當中能夠抽象出一種理念,叫馬。比如說做個定義,四條腿,長什么樣子,蹄子是什么樣子的,這個東西叫做馬。只要是符合馬這個理念的一切動物都叫馬。伯拉圖認為馬這個理念是最本質的。

同樣的道理,比如說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包括友愛、公正,還有審慎、虔敬,還有很多其他的一些美德,他說這都是一種德性,但是有一種德性,最好的那個德性就是善。這個東西是對它的一個分有,他最后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層一層向上走的。什么叫向上走?就是有一個最高的理念叫善,有的是對善接近的那個理念,就是對善分有的東西更多一點。但是萬事萬物都是對善理念的模仿和分有。所以他說萬物都有向善的本性。但是這個萬物都有向善的本性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又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但是亞里士多德這里又和伯拉圖和蘇格拉底不一樣,他用了一個形式與質料。他認為萬物都是從形式到質料的運動,從質料到形式的運動,而最終要達到那種純粹的形式。正如蘇格拉底、伯拉圖、亞里士多德經常舉的例子,礦物它是沒有靈魂,無機物它是沒有靈魂的。但是植物有它植物性的僅僅只有生命機理的那種靈魂。而動物的靈魂里面比植物又高一些。

而人比動物又更高一些,因為人有理性在靈魂里面。比人更高的是什么?就是神,那就是純粹的理性。當然這樣一個序列的比對,并不是像希臘神話那樣,它是一種理性的記錄和思辨的考慮,它是一種理性的推理。純粹的理性最高的就是神。在蘇格拉底那里他還沒有完全的能確認或者確信人的靈魂是不朽的,而到了伯拉圖這里,伯拉圖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靈魂一定是不朽的,當然也和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有關。

蘇格拉底主要是對智者學派的反駁。而在智者學派同時代或者更早一點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探討宇宙的和諧、自然的和諧,當然對蘇格拉底有影響,但是它更多探討的是靈魂,認為人的靈魂是可以轉世的,是不滅的,他的這個思想對伯拉圖影響很深。所以說伯拉圖在蘇格拉底對靈魂是否不朽,不是非常確信的情況,他用他的理念說,他的回憶說,確認為這個靈魂一定不朽。當然在亞里士多德這里,他認為人的一個純粹的理性,一個分有,他這種沉思的活動是對于神性活動的分有,他沒有完全指出來靈魂一定是不朽的,但是他認為理性是一個最神圣的東西。而且對于理性沉思的追求就是神學。

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格拉底本身在伯拉圖之后,包括亞里士多德,他本身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蘇格拉底他在生活當中追求德性的過程中,蘇格拉底并沒有對其探索的對象進行一個理論上的界定。我們剛才反復講,蘇格拉底他確實已經說出眾多的德性現象中間有一個共相,但是有時候也把這個相狀、共相稱之為實體。但是蘇格拉底無法明確的對這種存在以及這種存在與現象諸形態的關系做出理論上的闡明。這是第一點。當然后來就把這一點做了一些修正。

其次,蘇格拉底他習慣于對事物進行正反對立的區分。但是他缺乏對第三種現象存在的一個足夠的認識。比如說他區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在相互對立的現象之間做區分。但是他對于那種既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的,有某種中間的第三種現象他沒有做出很好的區分。比如說對于很多現象來說,我們不能夠認為對人的判斷說他如果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壞人,這個肯定不行,我們也不能說對于這樣一件事物如果它不美就一定丑。但是蘇格拉底對于這個東西沒有探討的很多,這是對他第三個現象是一個問題。

第三種現象在現實中間可能還有很多的存在。而蘇格拉底雖然在他的一些對話里面也偶爾有所提起。但是蘇格拉底本身對于這種現象,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對這種不丑不美、不善不惡、不正不邪的中間狀態他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說明。

最后是我們反復講的,蘇格拉底對靈魂的認識,真的是不徹底的。雖然蘇格拉底呼吁什么對靈魂操心,人們有時候也稱蘇格拉底為最早的靈魂的發現者。但是他對于靈魂是什么,理性、激情、欲望、意志等等,究竟是一個什么關系,他沒有做出一個非常清晰的說明。

當然總體來說,蘇格拉底當時的一個思想受到了古希臘靈魂觀思想的影響。我們說過當時古希臘有很多的靈魂觀,他們認為靈魂就是一種原子。這種原子它不是永恒存在的,比如說人死之后的靈魂,作為一個原子可能會維系一段時間,但是最終它會消滅,會泯滅,泯滅就是什么就沒有了。包括我們在講神的時候,他說神的靈魂或者神本身是由原子構成的,它可能會維系很長時間,但是最終還是要泯滅。這是一種觀點。

另外一種觀點就是畢達哥拉斯學派,還有其他的一些神秘主義學派,他認為靈魂本身是可以輪回的,是可以轉世的。當然在靈魂與之間古希臘通常的一個認為,認為肉體是高于靈魂的,或者說這個靈魂寄居在肉體里面的狀態,比死之后靈魂單獨的狀態更好。這當然也是對西方文明后來影響很大的這種思想。

我們看在《奧德賽》里面,其中有這樣一個事情,比如說在特洛伊戰場上戰死的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即使他是半人半神,但是他死去之后,他遇到了奧德修斯脫離肉體靈魂的時候,他是這么說的,他說奧德修斯啊,千萬別想到死。即使在皇權的國度當上死人的王,即使在陰間里面當一個死人的國王,也不如活著做一個既沒有充饑的糧食,也不擁有耕耘土地的農奴。這個里面就高度概括了古希臘肯定現世的世界觀。所以在這一點上,這就是它對于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

當然后來在《荷馬史詩》里面的這樣一些描寫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比如說當時戰死的英雄帕多羅克羅斯的亡靈,到戰友阿喀琉斯枕頭邊上的時候,阿喀琉斯讓他靠近一點,讓他伸出手,但是帕多羅克羅斯的亡靈卻如一陣煙霧消失于地下,只發出幽微的喊聲。這里面都說明整個希臘文化它對人的現世是非常肯定的,而不肯定后世。當然這就是對蘇格拉底的影響。蘇格拉底他對靈魂觀有認識,要對靈魂操心,但是他的靈魂究竟怎么樣,他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說法。

當然后來蘇格拉底之前,在同時期當時也有其他的一些思想,比如說當時有一些神秘主義的學派,叫奧爾菲教,比如說奧爾菲教在當時,他們認為人死之后靈魂是可以復生的。而這個靈魂會復生,可以再生。

我們可以看到和中國古代很像。包括我們講原始崇拜里面的,講道教的,如果是一個英雄戰死了,或者是對國家有功的話,他就升天做神仙了。也有可能說你的靈魂三魂七魄,你的魂魄會到山林里面去,或者到哪兒去,當然很少有說人死之后靈魂就沒有了的。而在奧爾菲教和當時再生的思想里面,他認為人通過某種脫離了肉體的癲狂的狀態,可以尋找到或者說能夠使靈魂與肉體分開,這就是一種神秘主義學派。但是神秘主義的學派和畢達哥拉斯的學派結合,后來就產生了堅信靈魂一定不朽,可以轉世的這樣一些觀點。

當然這些觀點,蘇格拉底不是沒有接觸,但是他無法肯定。他說一方面可能靈魂遷居,另一方面可能是永遠的睡眠。但是畢達哥拉斯學派,還有奧爾菲教的這些理論,它后來對伯拉圖是產生了一個極其重大的影響。但是這兩種思想,一種靈魂的泯滅,一種靈魂的遷居,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一直到對基督教的影響。比如說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里面認為,它認為肉體是靈魂的墳墓,由于肉體玷污了靈魂,使靈魂失去了原有的純粹性。而人在現實世界中間,如果是用肉體的感覺器官就無法達到對世界真正的把握。因此,人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對靈魂進行凈化的修煉,以使靈魂在人死之后脫離輪回,回歸永生的世界。這個思想跟佛教思想很像。你要有一種凈化,能夠脫離這種輪回。

當然對后世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是你必須對靈魂操心,你必須信仰上帝,最后你能夠通過信仰脫離這個輪回到天堂,否則的話你就會下到一個地獄。這是一種影響對整個西方。當然蘇格拉底認為靈魂可能是永遠消散的,或者是永恒睡眠的這種觀點,對西方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整個古希臘思想里面。現在西方很多人他不相信有上帝,不相信有來生、后世等等,從這個里面就進入到了一種徹底的唯物主義,或者叫物質主義。包括我們講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時候也是這樣。德謨克利特認為這個靈魂就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一樣泯滅,不可能存在不朽的靈魂,也不可能有什么輪回、轉世等等。

所以說我們在這個里面可以看到,我們從對蘇格拉底對美德的強調,對靈魂的操心,以及他的靈魂觀上的一些猶豫和一些不清晰,以及對美德定義上的不夠抽象,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蘇格拉底的他的思想對后世西方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余紀元|追尋蘇格拉底和孔子:自我、德性與靈魂
晚期希臘哲學
一文讀懂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西方思想起源》 讀書筆記
關于辯論起源的探討 >>辯論>>辯論大賽>>文章>>中華演講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乐至县| 星子县| 江达县| 桂平市| 磐安县| 麦盖提县| 六盘水市| 五大连池市| 乳山市| 怀安县| 泌阳县| 南川市| 徐州市| 永善县| 阿尔山市| 连江县| 鄂托克前旗| 武清区| 星子县| 孝昌县| 天柱县| 阿图什市| 城步| 望都县| 宁波市| 长宁县| 小金县| 双桥区| 九龙坡区| 博罗县| 望谟县| 凯里市| 雷波县| 合阳县| 房产| 油尖旺区| 漾濞| 天峻县| 岗巴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