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募為低收入家庭孩子進行義務教育的教師
[教師講]:我想介紹一位來自“為美國而教”的代表,這個組織一直致力于做好事,在世界上宣揚“善”。我想這門課過去兩年一直向他們提供支持。我們希望繼續下去,有請!
[代表講]:大家好!能聽到嗎?非常感謝,我只戰用90秒。
我叫JOSH BIEBER。好的,我感覺很好。我是“為美國而教”的成員,現在為組織工作,負責新址開展。大四時,我勉強認為這是個機會,招聘到期日,固執的組織招募人員打來電話,我聽電話時差點睡著,我本不會應聘,但我還是磨蹭了兩小時完成短文,多虧那個打來電話的人。這是我人生最美好、最快樂的兩年。
請再給我一分鐘,希望大家對組織有兩個了解,我想你們知道組織的目的,一是這個國家對學校里的孩子們的教育是不平等的,低收入的孩子在離開小學前,已落后多年,其中不到一半能高中畢業,這非常不公正,完全的不公正。二是你們能帶來改變,我開始也懷疑組織和自己的能力,但我知道這是真的。如果你走進一個五年級教室,學生們從第一天開始就落后很多,恨學校,因此也恨你們,九個月后,他們成績優異,懇求更多作業,希望與你共度周末。
讓你覺得一切都有可能,我在此足以說明,“為美國而教”對我來說是一個真正能讓我實現想法和希望的地方。我愿意鼓勵所有同學,不管你們計劃明年做什么?請大家超越那些想法,考慮這個機會,它是我可能做過的最好的事。
最后期限是明天,很容易做,不需要推薦,申請就行!給自己機會,像我一樣愛上這份工作。
最后,我想說,坐在教室里的同學們,可能獲得同齡人中最好的教育,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我們的學生和學校需要你們,請加入我們!
感謝給我的時間,祝大家上堂精彩的課。
[公開課負責人(女)]:大家好!只說幾句,如果這里有公開課或本科生,不能在這周來上課的,今晚七點半有一堂開放課,是為公開課學是制作的錄像,有時間和興趣上課的,請在課后來找我,謝謝!
(九)人的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 現在開始下一課,“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 我必須承認,這個話題點燃了我的想像。當我是孩子時想到它,當我還是一名運動員時,那時我明白了信念的力量,后來它挑起我對心理學的興趣。我想從一個特別的故事開始,在很多方面,它是我聽到過的第一個有關心理學的故事。 那個故事讓我明白,心理學對幸福和成功多么重要,成功對14歲的壁球手來說,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故事講的是ROGER BENNISTER,舉下手,多少人聽說過他?好的,只有少數。聽說過的可以重溫一次。ROGER BENNISTER是個跑手. 跑一英里,直到1954年,在四分鐘以內跑完一英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醫生證明四分鐘以跑一英里是人類能力的極限。生理學家進行實驗,在科學上展示證明人類能力的極限,是四分鐘跑一英里。不可能少于四分鐘,跑手們證明了醫生和科學院家,證明了他們是對的。一英里跑四分鐘兩秒,四分鐘一秒,但沒有跑手少于四分鐘。 從一英里跑計時以來,當人們開始計時跑時,那是不可能的,醫生和科學家證明了,跑手、運動員,世上頂尖選手證明了醫生們是對的。 然而ROGER BENNISTER出現,他說,“四分鐘內跑完是可能的,我要做給你們看”。說這話時,他已是牛津大學醫學博士,也是一名出色的跑手。頂級跑手,但時間遠高于四分鐘。他的最好時間是四分12秒,自然沒有人把它當真。 但ROGER BENNISTER堅持苦練,不比別的跑手練得更苦,但和世界上別的跑手一樣苦練,而且有進步。他突破了四分10秒,四分5秒,跑到四分2秒時停止。像所有人一樣,無法低于四分2秒。 他不是世上最好的跑手,但也是姣姣者。但他還是說“有可能,在這件事上人類沒有極限”,我們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他堅持這么做,堅持練習,卻一直失敗。 直到1954年,1954年5月6日在重回故校時,ROGER BENNISTER用了三分59秒跑完了一英里。轟動一時,登上全世界的頭版頭條。“科學遭到挑戰”,“醫生遭到挑戰”,“不可能成為可能”它成為夢想一英里。現在聽這個,數十年來,自從開始一英里跑計時以來,沒有人突破四分鐘界限,那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但在五月六號ROGER BENNISTER恰做到了。 六周后,澳大利亞跑手JOHN LANDY一英里跑了三分57。9秒; 第二年,1955年37名跑手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 1956年超過三百名跑手突破四分鐘界限; 這是什么回事? 運動員們更加努力訓練?當然不是; 是有了新的技術、新的鞋子? 不是,是信念! 信念是多么強大,不是因為跑到那個時候,就說,“不好,超過速度極限了,放慢速度吧”。根本不是那樣,他們盡了最大努力,最大可能; 然而他們的潛意識限制了他們,阻止他們突破界限,那不是醫生、生理學家和科學家們聲稱的身體極限,而是心理極限。 ROGER BENNISTER攻破了那個要塞,意志和心理上的要塞, 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它們經常決定我們的表現,我們表現的多好功多糟。經常決定我們的人際關系多好或不那么好,它們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頭號預言。我們將會談到。 (十)如何加強我們的信念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 智商,不再是生而有之,實驗推翻它的恒定性 今天和下節課堂我們要談的是“信念如何形成現實,”它如何發揮作用?信念力量背后的機制和科學是什么? 因為在很多方面,這聽上去像神秘主義。一部分是很神秘,仍無法理解,但我們會談到我們所知的。信念為什么會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可惜人們對樂觀主義有很多誤解,因為自助運動在很多方面,是在告訴我們信念力量是怎么回事。提到《思考致富》那本書,我們會討論各種秘密,它們如何通過思想創造現實,其中有些是事實,但僅是部分。我們將連通象牙塔和主街,說明那個信仰背后的科學和危險。 最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如何加強我們的信念? 如果真有這么緊密的關聯,如果希望樂觀主義和信念是真的,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和預測力;如果它們決定我們的產出,無論在體育場上,還是在工作地點,在人際關系上,如果它如此重要,那么該如何加強信念? 我們會談到BANDURA對自我效能的研究,談到NATHANIEL BRANDEN對自負的研究, 如何將夢想變成現實。可以是政治夢想,我們將談到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法”,他是如何做到,做了什么?也可以是個人夢想,我們會談到HERBERT BENSON和BANDURA,再一次引用佛的話,“境隨心轉,全由意念升起,我們的念頭造就了世界”,這是幾千年前的一個主張。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專注于這個主張的科學基礎。 我會從PYGMALION開始講起,“PYGMALION”是古希臘語,PYGMALION是個雕刻家,成年后他開始尋找理想中的女人,他想結婚。他在雅典城里尋找,找遍整個希臘,找遍整個希臘帝國,去希臘帝國以外去尋找,尋找他理想中的女人,一個能和他結婚的女人,但沒有找到。不論去哪里找,這是可以理解的。那中1879年之前,雷德克利夫學院還沒成立,遠在哈佛成為男女合校之前。他找不到理想中的女人,于是他返回雅典,他對自己說,“我不再尋找理想中的女人,我要雕刻一座雕像”,因為他是雕刻家,“我會以她的形象雕刻一座雕像”。他雕刻出那座雕像,“當他看著她時,他被激動之情和悲傷淹沒,因為他找不到她。于是他開始哭泣,宙斯、亞典娜,特別是阿芙羅鍬蒂,俯視他,深感同情,于是把雕像變活,然后他們幸福地生活下去。 就是這個詞的由來,然后蕭伯納借助這詞,創作了一部情節類似的喜劇。后來被改變成音樂劇《窈窕淑女》。說的是HIGGINSG一位博士,語言學家,如何把一個賣花女塑料造成貴族。當然故事講完時,是她塑造了它改變了他,非常精彩的故事,當時很重要的故事。因為它挑戰了整個階級體系,人生來就有階級,不能,也不應該被改變。在當時是很重要的戲劇,今天也是如此。PYGMALION和人是可以被改變,被改造的。 1960年代,ROBERT ROSAENTHAL曾在本系擔任多年主任,現在就職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他把PYGMALION的思想應用于課堂。他是這么做的,ROSAENTHAL隨便走進幾間學校,去到學生中間,讓他們接受一次測驗,然后去找他們的老師并告訴他們,“你們的學生剛接受了一個新測試,一種新的學業測試,叫做快速進發者測試”。測試能讓我們找出,將在新學年在學業上取得巨大進步的學生,換言之,他的意思是,測試找出最有潛力的學生。他發現,他對這些老師說的是,“這只是僅供參考,不能向學生透露,我們不希望學校有歧視行為,只是讓你們知道,這些學生有巨大潛力,這是一項新發明的測試,只有你們知道就好”。 老師們不知道的是,對學生進行的測試,只是普通的現場的智商測試。老師們也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快速進發者”或者潛力巨大的學生,都是從一個帽子里抓鬮抓出來和。他們都是普通學生,和別的學生沒有區別。 但老師們以為他們有巨大潛力,ROBERT ROSAENTHAL離開學校,學年結束時再回來,他發現,他查看他們的英語成績,“快速進發”學生有明顯進步,比任何學生都進步得快;他查看他們的數學成績,因為英語不夠客觀,也許是老師們覺得某些學生英語更好,于是他查看他們的數學,客觀的成績,這些學生也有明顯進步比其他任何學生的進步都大。 接下來才是決定性的結果,ROBERT ROSAENTHAL又對所有學生,進行了一次智商測試,他發現褡標簽為,被隨機地標簽為“快速進發”的學生,智商在一年間有很大增加,而且在長期研究中保持著增加。這讓人不解,智商,本來是生而有之的,它是恒定的,從出生到死亡都不會改變,或者說他們這樣認為。但它恰因為老師對學生的信念而改變。 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這項研究說明了什么?老師們被騙了嗎?突然產生幻象?不是的。是因為他們之前被欺騙,幻象是他們看不到就在他們眼前的東西——即每個學生都有潛力。 ROBERT ROSAENTHAL來到,可以說是騙了他們,騙他們注意到一直有眼前的東西,在那之前,他們沒注意到車上的孩子。可以這么說,之后,他們突然在一些孩子身上看到一直都有的潛力。他們欣賞那種潛力,潛力得到升值。他們灌溉,播撒陽光,種子開始發芽生長! 這正是MARVA COLLINS每天在學校里做的事。她看到存在的潛力,她不是發明家,沒有脫離現實。 是人們看不到他人身上的潛力,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潛力。我們會討論到,他們沒有看到整個現實,只看到一部分。完全無視車上的孩子們!我們知道無視一部分現實是多么容易,就算他們都在我們眼前,經常需要被問及,問及我們之前忽略了什么?不論是對風險人口的研究,或者是人口結構,或者只是對我們的人際關系和自己提出負面問題,或者沒有看到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的潛力。 如果我們看到它,欣賞它,灌溉它,播撒陽光,它就會感恩、成長。ROSAENTHAL只是將他們注意力轉移到一直在那里的東西上。在工作場所也是如此,幾百幾千次地重復著PYGMALION效應,曾在一個工作場所里重演過,主管或經理被告知,這些是極有潛力的員工,那些員工也是隨機挑出的,但真的變成最有潛力的員工,并取得更大成功。他們的保持力增加,工作表現出色,在公司更有可能被升職,并留在公司里。這都是期望產生的結果,角色調換后產生結果一樣。JAMISON在1997年做了一項很有趣的研究,她想知道角色調換后是否有相同的結果她去了由同一名老師負責的兩個班,開始上課之前,只告訴一個班,這位老師受到從前學生的極大好評,他們作為心理學家給這名老師極高的評價,然后他們離開兩個班。學年結束時,情況如何?首先,干預組給這名老師的評價,高于對照組,而且學生對課業付出更多時間,成績比對照組好。因為他們相信這們老師水平比實際情況高,換言之,學生看到老師身上的潛力,學生們表現得。。。與老師無關,無關老師沒有更好的表現,但學生表現得更好了。當他們有更高的期望時,當他們相信自己的老師時,如果各位想學好1504這門課,你們知道該怎么做了,是嗎? (十一)創造情景的重要性 真得管用,信念即自我完成預言,我們創造我們的現實。 歌德說過,“人是怎樣便怎樣待他,他便還是那樣的人,一個人能夠或應該怎樣便怎樣待他,他便會成為能夠怎樣或是應當怎樣的人”。 現在我想談一個相關話題,它對心理學家很重要,對生活應用也很重要,那就是我們想創造的情境,或為我們想創造情境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心理學家,肯定地說是社會心理學家,都會被在情境之下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所影響,但多數是消極的情境。修讀或沒讀或過初級心理學的,可能都聽說過,“阿施從眾心理實驗”個休對群體存在從眾現象。 很多同學可能聽說過,MILGRAM地“權力服從”。如果沒聽說過,我不會有這里深入介紹。閱讀了解一下,或網上找一下,兩者都是心理學領域。最精彩的研究,在街上隨便找個人,在實驗者的指示去電擊另一個人,甚至電擊到另一個人尖叫懇求停止,因為實驗者說實驗必須進行下去,而且實驗者經常穿著一身白大褂,就像醫生或者實驗者,因為他們說實驗必須進行下去,經常的,人們會多數人,美國人都會繼續電擊那個人,甚至電擊到那個人哭泣,懇求放他出去。 僅僅是因為那一句“實驗必須進行下去”,情境的力量對權力的服從。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為什么大屠殺只發生在德國?那里的人更容易服從權力,他們發現全世界的人都傾向服從權力,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德國,全世界都是如此,如出一轍。 情境的力量。PHILIP ZIMBARDO的監獄實驗,在斯坦福進行,他們做的是,沒讀過的找來讀,我不會深入介紹。他們在街上隨便找來一些人,分別扮演典獄長、獄警和犯人,這項實驗預計進行兩周,證明進入角色的效果。一周后他們發現,實驗必須終止,因為隨機找來的,隨機分配的典獄長們變得非常殘暴,他們侮辱犯人;進入犯人角色的人受到侮辱,就像犯人經常感受到的侮辱。這解釋了ABU GHRAIB監獄丑聞。 時事現象,伊拉克戰俘的遭遇。隨便一個人一旦進入角色,他們進入得太深,ZIMBARDO不得不在一周后終止實驗。可以去視頻網站看到,這是很重要的。知道很好,知道很重要,但不夠!因為情境如此強大,為什么只強調消極的東西?為什么不創造積極的環境,讓我們獲得更快樂更講道德的生活?正像很多積極心理方法一樣,被21比1的比率忽視。 我要和大家分享這個領域的兩項研究,兩項研究都由本校的ELLEN LANGER完成。順便說一句,我現在要講到的這項研究,是即將推出的LANGER教授記錄片的主干,扮演ELLEN LANGER的演員LANGER是心理學系的第一位女性終身教授。扮演ELLEN LANGER的是詹妮弗安妮斯頓。電影有望在一年后上演,但電影講的是我要談到的這項實驗。 實驗在1979年進行,LANGER的實驗是,她找來78歲以上的男人,把他送去一座別墅,那是間以1959年為主題的別墅。雖然實驗在1979年進行,音樂來自1959年,他們讀的雜志都是1959年前后的。日報是1959年的,所有一切都是1959年的。就算他們要進入角色,和ZIMBARDO的實驗一樣,要扮演1959年時的角色,仿佛年輕了20歲。這是個心理學實驗,在實驗前后進行各種測量。他們發現在別墅待了一周,在一周結束時,心理和生理年紀都減小了,比如,他們在測試中變得更靈活,他們變得更強壯,他們手掌、雙腿、身體都變得更強壯。他們的記憶力有明顯改善,他們的智力水平,在實驗前后進行曲測試,再與對照組相比,在僅僅一周后誚明顯改進。她測量指骨間的距離,人越老,指骨間空隙變得越小,指骨變得更緊。一周后他們的手指變長,他們變得更快樂,變得更加自立,更少依賴別人,不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評估都是如此!他們變得更健康,他們的視力和聽覺有明顯改善。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就是因為他們進入了強大的積極的情境。與在外面世界遭遇的典型情況和偏見不同。僅僅“扮演”某個角色,他們變成了那個角色,正如ZIMBARDO的犯人,在短短一周內真得變成犯人。 她的另一項研究,她在書中有敘述,《念》,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她測量人們的視力,給他們一幅普通的視力表,測量他們的視力,記錄結果,然后她把讓同一群人,這次讓他們穿上飛行服,同時讓他們坐進飛行模似器,然后讓他們看完全相同的視力表。相同的距離,相同的視力表,唯一的不同是他們是坐在飛行模似器里,穿著飛行服,他們坐在那里看視力表。然后她又進行了一次視力測試,40%的參與者的視力有明顯改善。僅僅是在改變情境一情況下,相同的距離,相同的表,什么都一樣,只是情境不同。問題是我們如何積極創造情境,如何創造一個利用角色自我改進的情境。 我想介紹兩個研究,先說第一個,再說第二個。 關于環境,首先是BARGE的研究,影射分為潛意識和有意識的影射,比如你看著一個屏幕,在幾毫秒內閃過一個詞,這個詞讓你有了準備,有很多關于如何利用,典型消極情況進行影射的研究,比如使用偏見。或者積極的,但對積極進行影射的研究不夠,BARGE做了下面的實驗,他用與“老”有關的詞影射人,比如“老”這個詞,“拐杖”、“佛羅里達”,他用這個詞影射人們,他用與“老”有關的詞影射人們,然后他對比他們與對照組的智力和記憶力測試結果,用與“老”相關的詞影射過的人的記憶力,他們的表現比對照組差。 第二,她觀察這些人,記錄他們從實驗地點走到電梯的時間,還找來盲測員,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評估他們的走路,用“老”影射過的人行走起來,真得比其他人更彎腰駝背,走向電梯的速度明顯慢,雖然不知道自己被與“老”相關的詞影射過,但他們走向電梯的速度比沒有受到影射的人慢。完全是潛意識的,然后他們用與“成就”相關的詞影射人們,受到影射的人,用與“成就”的關的詞進行有潛意識影射的人,測試結果比對照組好,他們的記憶力得到改進,面對困難任務時更有持久力。 問題是,下次課我會談到的是,如何創造有意識的和潛意識的積極環境,讓我們帶出最有道德最成功的自我,并且去欣賞那個自我,幫助環境帶出最杰出的自已。下堂課見!
(二)介紹賓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課程有關事項
[教師講]:我想介紹兩位摯友,積極心理學的支持者,可能比任何人更致力推廣積極心理學,以嚴謹和有趣的方式,我請他們簡單介紹一下。賓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課程唯一的碩士學位,世界上第一個碩士學位,目前還有其他幾個。他們會簡單介紹一下,利用15分鐘時間,介紹一下碩士課程,然后再開始今天的課程,希望讓人興奮。有請JAMES 和DEBBIE
[賓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教育主任和高級學者] JAMSE:
非常感謝,很高興能來到這里,和你們共度幾分鐘,真是樂事!
在這個特別的課堂上,在這里你們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和應用合二為一。當然你們很快就知道TAI是位杰出的教授,能把復雜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又不過份簡單,而且必人深省,讓講座富于感臺力,使我們想出去應用學到的理念。
現在,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對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生活中感受興趣,請舉手!好,很好!有多少人選擇這門課,是因為有興趣在未來事業中應用積極心理學,在工作中?(作舉手狀)好的,很好,好極了。希望你們起碼能那么做,那些有興趣深入學習積極心理學的學生,在研究生課程獲取知識,但同樣能夠將所學帶入事業。
我們很高興向你們介紹一下賓州大學積極心理學碩士課程,談談將積極心理學從課堂帶向世界。
你們知道積極心理學剛剛誕生十年,始于1998年,MARTIN SELIGMAN美國心理學協會當時的主席,積極心理學是他主持開創的。
四年前MARTIN SELIGMAN創辦積極心理學中心,在賓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的使命,是推廣研究、培訓、教育和傳播積極心理學。
2005年一月,我加入積極心理學中心,任教育主任和高級學者;2005年二月,DEBBIE SWICK加入中心任教育助理主任。我們的任務是編制碩士課程,并在秋季推出。三月分完成課程編制親印刷并出版,申請的最后期限是四月。
但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人報讀?不知是否有人感興趣?但我們不需要擔心,因為我們收到超過一百份申請表,秋天時收了36名學生,后來的收生情況越來越好。這是我們當前的學生,2007年秋天開課第一天,今年一共收錄41名學生。
我想多介紹一點學生情況,我們有三名畢業生或在讀生,是這門課的助教,讓人興奮。DEBBIT COEN和ELIZEBETH JOHNSTON,請站起來,還有ELIZABETH PETERSON,很好。看左上角,兩年前GABRIEL修讀這門課,在我們來推廣碩士課程時,他現在正我校讀碩士課程,有很多合作。
我們學生的年齡從22到62歲,來自美國各地,佛蒙特,弗羅里達,加州,來自世界各地,我們的學生來自英國,挪威,瑞士,印度,馬來西亞,日本,香港,南韓和新西蘭。25%到30%是青年人,剛剛大學畢業,希望在進行職業訓練之前,先深入學習積極心理學。
其余學生是專業人士,來自各行各業,在第一班里,學生中有來自蘇格蘭的,全國前社工總監。那很有趣,腎移植醫生、摩根大通的前副主席、律師、非牟利發展計劃的主任、學校的常務董事CARLBROOK ACEDEMY今年選擇了我們的課。人力資源主管、咨詢師、執行教練、甚至音樂家和喜劇演員,班里的學生可謂五花八門。
(三)有關賓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課程內容
我想用兩分鐘簡單介紹一下教學設計,再簡介一下課程內容。
本課程是一年制全日制學習,九月開始,八月畢業。我們的教學法設計是混合模式,每個月學生有一次現場教學,其余時間,學生通過遠程學習模式完成,這是一個職業碩士學位,教學重點放在積極心理學理論及在各行各業的應用。
目前來說,積極心理學應用,積極心理學還沒有獨立的執照或證書。
學生來自教育、商業、法律、醫療等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文憑。讓學生每月來校一次,進行現場教學的設計,允許學生繼續全職工作。我剛說到,課程是全日制的,你可能奇怪,“怎么可能一邊工作,一邊全日上課”?請記住這是一個職業學位,高級管理人員教育模式,就是為那些全職工作人員設計的,同時上全日制課程。
多數學生繼續從事他們的工作,繼續全職工作同時又能上課。這種模式的另一個優勢,是不需要學生居住在賓州附近,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即讓我們驚訝且欣喜的是,遠在歐洲和亞洲的學生也決定趕來。
我不知道現在你們如何來上課,但我們的一些學生,每月從南韓和新西蘭趕來,參加積極心理學課程,可以想象為課堂帶來的興奮和活力。也給教授施加壓力,我們要確保能傳授值得繞半個地球趕來學習的知識。學生的多樣性,提升了教學體驗,居住在海外的學生趕來上課,我們還聘請多位教授,不局限于賓州大學,還有其他大學,我們請來最杰出的研究員,和積極心理學的從業者。
簡單概述2008年秋的現場教學,春季有五個,現場教學周末,其余時間是遠程教學。簡介一下課程,每位學生秋季上四門課,春季上四門課,然后夏季是總結性課程。
秋季時,課程集中介紹積極心理學四門基礎理論:
(1)MARTIN SELIGMAN教積極心理學課程概述;
(2)ANGELA DUCKWORTH教研究手段與評估,讓學生真正把握積極心理學科學很重要,理解結論背后的研究手段;
(3)我教積極心理學原理;
(4)第四門課是“通向美好人生的方法”,請來多位杰出的研究人員,討論他們的研究。
春季,四門課程不再以理論為焦點,而是轉向積極心理學的應用。
(1)因為這是積極心理學應用碩士學位,不知你們是否學習了“特長與美德”,CHRIS PETERSON的“價值和行為分類”,如果還沒有學習,我肯定不久會學到。他也會教授自己的研究課程。
(2)我教積極干預應用,課程也包括一個服務教育部分。
(3)KAREN REIVICH SALTZBERG LEVICK教積極心理學和個體,即在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上如何應用積極心理學。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與朋友、家人在一起時。
(4)最后一門課,不知你們是否熟悉,“肯定式探詢”。如果不知道,我想TAI會在本學期向大家介紹。DAVID COOPERRIDE是這個領域的先驅,將積極心理學方法帶入組織,并致力尋求改變,不只是個人,而是整體水平的改變。
最后要修的一門課是總結性課程,開課時間是夏季,這是一門獨立課程,允許學生結合課堂所學,進一步應用于他們各自的職業。我們讓學生進行研究,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我們讓學生就感興趣的領域寫文獻觀后感,他們計劃寫書的進展計劃,或實驗計劃等等。
以上只是課程簡介,DEBBIE會占用幾分鐘時間,給大家看一些照片,過去幾分鐘展示了太多文字,DEBBIE會展示一些照片,更詳細地介紹一下學生。(把話筒交給DEBBIE)
(四)賓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課程國際學生班動態
(賓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教育副主任DEBBIE講話)謝謝!大家聽過了JAMSE的課程簡介。
我會介紹一下課程安排和內容。
(看屏幕)這是一張開學周的照片,開學周時同學初次見面。
他們來賓州五天,我們的課程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
我知道聽上去很瘋狂,但我們相處得很快樂。
你們看得出,學生們粉趣濃厚,因為我們收錄來自全球各行各業的學生。在這個世界級學院,他們有機會進行真正的交流。
班上有41個學生,一起上課,更像是論壇而非講座。同學們有深入交流,休息時午餐時,他們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
賓州應用心理學碩士課程的另一種交流形式是團體交流,每個人和另外三五個人組成一個團隊。他們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不同的課題。
遠程學習可以做很多事,可以經常和同學們交流,這是你獲得的另一種深度。當你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學習時,我們很想利用總結性課程,作為踏腳石,讓學生更順利地展開應用。
很多人借助它,創建工作室。有一位同學把積極心理學初級本翻譯成日語,她的譯作得以出版,那個計劃讓她獲益良多。
還有學生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總結性課程論文,被邀請進行講座,這是一位學生在積極心理學峰會上作講座的照片。
我們錄取學生進修碩士課程,他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我們給他們打下堅實基礎,幫助他們加以應用。
申請者打來電話時,總得最多的問題是“這個學位有什么用?”
我現在告訴大家:
這張快照上第一人SASHA LEWIS HEINZ,目前她正攻讀博士課程,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發展心理學。讀博前,她攻讀了賓州應用心理學碩士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那是她想應用和致力研究的,當她繼續攻讀博士時。
上面第二位學生是SANIEL MIMEN,她在投資公司工作并利用業余時間,她擠出時間創建了積極心理學每日新聞網站。內容囊括賓州碩士同學會撰寫的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文章。他們真的在應用和研究,另外她還和其他多名碩士同學合力參與到培訓中來,參與我們積極心理學中心的項目。中心有各種項目,去英國培訓他人,向學校推廣積極心理學。我們派去參與項目的是碩士生,因為他們有所需要的背景與基礎,去完成這些項目。我們希望繼續安排同學參與各種機會。
照片中的第三人CARO LINE MILLER,她是一位作家。正準備出版她的第二本書,她也是一個演說家和教練。攻讀碩士學位后,她獲得很多授課的機會,她的方向是目標設立和運動心理學。碩士課程大擴展了她的能力。
并非所有學生都是哈佛畢業生,但這三位都是哈佛畢業生。這張快照頗有趣味,我們希望有更多哈佛畢業生參加我們的影課程。JAMES你來總結吧?(把話筒交還給JAMES)
(JAMES接著講)非常感謝!我們的推廣名稱為“從教室走向世界”。賓州應用心理學碩士課程顯然是一個途徑,將積極心理學帶向世界。
再簡單介紹另一個機會,我們剛剛創辦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它將成為一個重要國際組織,幫助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人員和應用者,更便利的交流與合作。這是照片,記錄了第一次董事會議,在十月舉行。照片上沒有的是TAI,他是董事會成員之一,也是美國乃至全世界眾多杰出積極心理學家之一,協會設立的特別學生會員。
我鼓勵你們了解一下,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網址是WWW:IPPANETWORK。ORG,加入并把握積極心理學領域最新發展動態,很希望有時間回答你們的問題,但TAI準備了很多精彩內容,請繼續上課。希望大家知道,今天下午有一個咨詢會,在哈佛大廳103教室,從三點到四點半,我們非常期待有興趣的同學過來和我們談談。到時我們可以更詳情地解答你們的問題。下課后,我們也會留下幾分鐘,我們帶來宣傳冊,歡迎有興趣的同學來取。在我們的網站上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PENNPOSITIVEPSYCH。ORG,也可向列出的地址必郵件,希望我們能在賓州應用心理學碩士課程上見面。同時,祝你們本學期取得成功。
深入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科學,并將之應用于生活。思考如何把積極心理學從教室帶向世界 (五)第五個前提——追求幸福不應是最終目標, 它還是一種更重要的道德追求 (講師TAI接著講正課): 好的!成為賓州應用心理學碩士班的一員是種特權,因為在那里共度一年的是來自各個領域的杰出人物。 我們將會談到的很多人,比如BOB FREDRICKSON,過一會我們會談到他。或者以后會談到的DA VID COOPER,當然還有MARTIN SELIGMAN,都會去那里給大家講座。你將和他們精密相處,真是一種特權。 今天我想結束有關基礎前提的討論,討論最后一個前提。還要再看這個嗎?不,這個也不用看了。可以了(在調試電腦。。。)。 最后也是第五個前提,很重要,是一個哲學前提,擔我想在課程開始時介紹,你們好理解我講課的起源,這門課程的來源,因為很多人說,好的,快樂是重要的!我們尋找它,我們有宣言,國家宣言,關于快樂對我們多么重要的個人宣言。但那不代表它是重要的,總是在于這個“是”。它是重要的,但不代表我們應該去做。我認為它不僅重要,而且也應該是重要。 首先要闡述這個“快樂”。不論我們喜歡與否,不論它是有意識地,還是潛意識地;不論它是明顯的,還是隱晦的;對多數人來說,不是全部。但對多數人來說,快樂是最高追求。我們有憲法保證我們追求快樂。 我們投入大量努力,大量時間,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快樂。 二千多年前的亞里斯多德,“快樂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WILLIAM JAMES,1890年在“宗教經驗之種種”中寫道。如果要問,人類生命最擔心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得到的一個答案是:“是快樂!”如何獲得,如何保持,如何重獲快樂?是多數人時刻懷有的秘密動機,是他們愿意忍受一切的目的。 你們可能聽說過WILLIAM JAMES,這里有幢大樓以他命名。他在二百多年前談到“快樂”,亞里斯多德在二千多年前也談過。而且不只是西方人,達賴喇嘛“不論一個人是否相信宗教,不論一個人相信這種或那種宗教,我們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快樂,我們生命的主要活動是尋找快樂。” 快樂是重要的,不論是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明顯的還是隱晦的,問題是它確實重要。但快樂應該是重要的嗎?快樂的道德維度呢?還有很多事情在發生,世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為什么把快樂作為最終目標?作為主要擔心,為什么由它來決定生命活動? 換言之,幸福有什么好處?積極情緒有什么好處?大量研究都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暫不說研究,感覺好就是感覺好,想到快樂,注入內心。這是亞里斯多德的“同一律“。即感覺好,就是感覺好,這本身就是辯解理由。如果能感覺好,為什么不感覺好呢?證明快樂為什么是不是重要的負擔?可能落在執否定觀點的人身上,我們會在以后談到這個論點。 人類道德的關鍵問題,快樂本身是好的,幾乎無需辯解。然而除了感覺好,快樂還必須對我們的人生有幫助,對人際關系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對整個社會有幫助! BARBARA FREDRICKSON做了這項研究,在賓州大學任教的學會成員,你們曾在屏幕上面見過她的照片。 (六)積極情緒,它讓人感覺好!對整個社會也有好處! BARBARA FREDRICKSON的觀點是,積極情緒有一個進化理由,它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感覺好,比如它們有助于我們超越現在的思考范疇,拓展我們的思想;有助于我們建立人際關系,幫助我們建立能力。這門課的一個主要概念,就是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學,就是要建立能力。 我們使用的兩個類比,是加強我們的免疫系統或加強“心理引擎”獲得理強大的忍受能力。不只是從負到零,還要從零到正。這是BARBARA FREDRICKSON的觀點。 我想進一步引用她的文章。也是你們這周要閱讀的,“我們應該努力培育積極情緒,在自己身上和周圍人身上,不能只將它們作為終極狀態,還要將其作為手段實現心理成長,改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 我稱其為積極情緒的擴建理論,因為積極情緒,似乎能擴展人們的瞬間想法和動作指令庫,并建立持久的個人資源。通過體驗積極情緒,人們實現改變,變得更有創造力,更博學。適應性更強,更易融入社會,獲得更健康的人格。 體驗積極情緒有諸多好處,是雙贏的,它讓人感覺好!對我們有好處,對整個社會也有好處。一會我就會解釋,她談到的問題包括:積極情緒有助于我們克服消極情緒。 體驗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思惟變得狹窄、收緊,只專注于一件事,比如,那可能是件好事,一頭獅子朝我沖過來。我不想考慮賓州大學碩士申請的事,不想考慮室友說了什么?我只想考慮這頭獅子。我們的意識變得狹窄、收緊,進入“對抗或逃跑”模式。有獅子朝我沖過來時是件好事,但它變得不是很好。 如果我們的意識繼續狹窄、收緊,超出威脅,超出困難,我們知道經常會進入下行螺旋,一個惡性循環,當我們進入狹窄收緊的模式。 隨便舉個例子,女朋友離開了我,我的思維收窄縮緊,一心只想著被女友甩了,結果就是,我感覺悲傷,因為我一心只想那個,悲傷是一種痛苦情緒,一種消極情緒,導致進一步的收窄縮緊,那有可能,并非總是,但有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變成抑郁。那時將很難脫離這種下行,惡性的循環。 積極情緒正相反,它們擴展建立,擴建導致積極情緒,積極情緒再進一步擴建,所以是個良性循環,我眼界寬了,關注其他人,關注其他事,思考現在我能做什么?我能去哪里?我把時間用在哪里?很經常的是積極情緒把我親帶出下行螺旋,形成一個止行螺旋。 積極情緒可以是看一部滑稽電影, 積極情緒可以是“一次深呼吸”,(以后)探討“心理、生理”時會談到深呼吸。 積極情緒可以是與朋友交流,一次愉快的交流。 積極情緒能把我們帶離這個下行螺旋,進入這個上行螺旋,而且不用很久。 困難在于將與“準許為人”相結合,去體會情緒,實現轉移。但不會進入下行螺旋。在發生小小意外六個月后,仍心情低落。我們會談到什么是合適的時候,如何找到合適的時候,以及如何在思考痛苦情緒和讓痛苦情緒滑入沉思到平衡。沉思并非總有幫助,但它有助克服消極情緒。還有創造力,我們的眼界更寬,能產生更多聯系,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聯系。 有很多關于“抑郁創造者”的說法,如果你想擁有更高水平的創造力,必須忍受抑郁。其實并非如此,躁狂抑郁病人一般更有創造力,但一般在躁狂階段。 在抑郁階段,我們的思惟收窄,我們失去創造力,當然有例外,但總體而言沒有。 實際上有這樣一項研究,在內科醫生,醫生中間進行,向他們提出一個與肝臟問題有關的很困難的問題,那是一個病人的病癥。醫生們被隨機分成三組: 第一組是對照組,他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組聽一段有關醫學人文觀的聲明,為什么作醫生如此重要? 第三組得到糖果,讓他們獲得愉快放松的好心情。 第三組得到糖果,并獲得積極愉快的心情,明顯比另外兩組有更好的表現。他們考慮更多選擇,得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是這個領域中的一項研究。 再舉個例子,小孩子,一群小孩組成對照組。有人教第二組小孩回想,讓大家大笑或微笑的經歷;第二組在學習任務上比對照組表現更好,因為他們被置于積極情緒,它是雙贏的,它在很多方面定義了“不勞而獲” 不論是對醫生的教育,還是在學校,在一般的工作場所也一樣,因為動力和精力不需要研究就能明白。你知道感覺好時,動力和精力就會更充沛。當然有很多研究支持這一點,最終達到成功。 他們調查專業人員,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獲得積極情緒。脫離狹窄收緊進入擴建的人,長遠會取得更大成功。他們不是沒有痛苦情緒,沒有的都是死人。那些人經歷痛苦情緒,但同時能夠更好地把自己,他們的意識、思想他們的感受向積極方面轉移。越快樂的人越成功,因為他們有更多精力,工件更努力。因為他們在追求,而不是在逃避,這叫“靠近而非逃避目標”。我們將在探討目標時談到,還因為他們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他們更開放更寬容,他們的創造力更強,所有這些因素最終導致更高層次的成功。 積極情緒不僅有助成功,不僅能讓我們感覺好,還有助我們獲得幸福。樂觀的人,不是指盲目的樂觀派,而是腳踏實地的樂觀主義者,平均而言,明顯更加長壽。保佑你們免疫系統更強,所以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哈佛大學幸福第五課 學習筆記(3) (請注意,下面是本博自編個小標題,供參考) (七)快樂是正和游戲,不是零和游戲,也不是負和游戲——道德問題的核心 (八)幫助他人繼而幫助自己,不要把它看作自私,不該把自私等同于不道德 (七)快樂是正和游戲,不是零和游戲,也不是負和游戲 ——道德問題的核心 現在的問題是道德問題,那么其他人呢?我談論經營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快樂,這怎么不是自私呢?答案是:“是的,那是自私。” 當我對自己說,“我想更快樂”,那是一件自私的事,它是壞的嗎?它是不道德的嗎?在我們的文化中,自私和不道德成了同義詞,那些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么,因為這是頭號,將自私等同于不道德是頭號原因,多數是在潛意識里導致不快樂的頭號原因。 人們為追求自己的快樂時感到內疚,人們在感覺自我很好時會內疚,我怎么可以?我怎么敢自我感覺良好?我怎么能追求自己的快樂,當世界上有那么多痛苦時? 世上確有很多痛苦,我們要如何回音? 首先,快樂是正和游戲,不是零和游戲,也不是負和游戲。 我的快樂不是從別人那里奪來,那將是負和游戲,我有更多,你一定更少。甚至不是一個零,或者我更少,你也會更少,那也是負和游戲。 或零和游戲,我更多,你就會更少。餅就那么大,不是這樣的。 它是一個正和游戲。為什么?因為快樂是會感染的,如果我更快樂,我更有可能對他人的快樂和幸福作出貢獻! 感受快樂,換言之,也是一種道德狀態,對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佛在幾千年就談到它:“一支蠟燭可以點燃千支蠟燭,蠟燭的生命不會被縮短,分享絕不會減少快樂。”就像傳遞光明。你快樂,并努力爭取快樂,就是間接對分人的快樂作出貢獻!就像上次大笑的嬰兒,把你們逗號笑,笑中感染的。 一般來說,努力爭取快樂的人,再一次,不是那些總是保持快樂的人,那種人將很難建立人際關系,因為他們是死的。一般來說活著的人,努力爭取快樂,體驗生活和變遷,起起落落,但努力爭取快樂,而且越來越快樂。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更寬容,更接受他人,更容忍他人和他們自己。 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幫助“,換言之,努力為自己爭取快樂,有助我們獲得幸福。也能引導我們對他人更加寬容和親切。一位重要的研究者,積極情緒領域首批的研究者之一,ALIS ISEN進行了這個研究,她反復證明,感覺好如何對我們和他人都有益。反之亦然,這是對快樂很美妙的地方,別人快樂,你也快樂,因為幫助他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八)幫助他人繼而幫助自己,不要把它看作自私 不該把自私等同于不道德 記得你們這周的任務,一些同學已經知道,就是去做“超越以往所做的事情”。一天內多做五件好事,多做五件好事,這是SONJA LYUBOMIRSKY做過的一項研究,我在第一堂課提及她的書《快樂之道》,她很好地證明人們,不論是在一周內多做五件好事,可以更多,不必局限于五件,或者人們在一天內多做五件好事,都能讓他們更幸福。 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我說到的一件事,只說了一半意思,即“最自私的行為就是善舉”,只說了一半意思,因為兩者有內在聯系。兩者間有自我實施的循環,幫助他人繼而幫助自己,不要把它看作自私。有人可能會這樣簡單考慮,不該把自私等同于不道德。 我們應該把它視為人性的美妙之處, 是我們應該頌揚的本性。我們的快樂與他人的相關連,那是人性的美妙之處,一樣值得我們進一步頌揚的東西。 如果不頌揚,如果我們不欣賞人性的那一部分,人性的那一部分將貶值。 欣賞有兩個意思,一是懂得感謝,二是傳遞。 如果我們欣賞人性中欲望中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欣賞人性中那一部分,它將升值,我們將獲得更多。 如果我蔑視它,并說“很可怕,我們從幫助他人身上獲得利益”。那么中那一部分將隨時間貶值。 你們正在讀我書中的冥想部分,書中將有更詳細的闡述,也給出了哲學基礎。因為在很多方面有別于“數數和思考”,那種方法在20與21世紀處于統治地位。思考道德,感謝好就是感覺好,也能讓他人感覺好。 我想以介紹一位一生致力于傳播快樂的人來結束這個前提。圣雄甘地,這是關于他的一個故事。一個女人像很多人一樣,來尋求甘地的建議,她長途趕來,還帶著兒子。 她叩見甘地時說,“我長途趕來,因為我兒子有個問題,我兒子吃太多糖,希望你能告訴他別吃太多糖,因為糖損害他的健康、牙齒,他會聽你的,他很崇拜你”。 甘地看著她說,“夫人,你能一個月后再來嗎?” 她不明白為什么,但還是聽了他的話,因為他是甘地。她離開,長途返回。 一個月后又回來,再次與甘地見面,她在他面前說,“一個月前我來過”。 他說“是的,我記得”。 她說“你能告訴我兒子不要吃太多糖嗎?” 于是甘地注視著那個孩子說:“孩子,不要再吃太多糖”。 就是這樣,那個女人很困惑,她鼓起勇氣說,“圣雄非常感謝,我肯定他不會再吃太多糖,但為什么不在一個月前告訴他?在我長途趕來的時候?” 他說“夫人,因為一個月前,我也吃太多糖”。 是的,我知道這是很深奧的笑話。需要時間,很高興你們消化了。甘地說過一件事,出自他的精彩自傳,《我的對真理的實踐經歷》“成為你想在世上見到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改變。 我想和大家作個小練習,特別對男生來說是個困難練習,但請忍耐,感覺不舒服的,就不要做。希望按下面的指示做,讓你的姆指和中指盡可能形成一個直角,可能有點痛,盡可能形成一個直角,看著我,就像這樣,直角!再讓這兩個手指,中指和姆指盡可能介質一個直角時圍成一個圓圈,男性比女性更難做到,男性的柔韌度更小,圍成一個圓圈,看上去像只免子,如果能投影的話。中指和姆指,好,看好我!像這樣,盡可能圍成一個圓圈,不是完美的圓,但要盡力。把這個圍起來的圓圈,看到嗎?這是個圓圈,把這個圓圈放在面頰上,另一個地方,可能需要一回,我看到的多數同學都放在了下巴上,我很清楚地說是“面頰”。問題就在這里,多數人都在照你做的做,而不是照你說的做。[本博注:這一段請看著錄像片,再去思考。。。] 請記住這一點,我不認為課堂上有任何人會告訴我,“我的人生目標是讓別人不幸,我真得想那么做,我想要世上所有人都不幸”! 這里不會有人說出那種話,希望如此。 我們在在座的多數人,不論做什么?從現在到未來都是理想主義者,我們想為世人造福,相傳播快樂。但記住,人們照你做的做,不是照你說的做。你也許想傳播快樂,通過你的言語,但最好的辦法,傳播快樂的最佳方法是努力爭取自己的快樂,因為那時你就成為榜樣。 這也適用于領導,領導最重要的不是說的話,而是如何以身作則。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子女“誠實很重要”,而是你自身有多誠實。 如果你想傳播快樂,“成為你在世上見到的改變”,以身作則。 積極心理學的五個基本前提,它們構成這門課的基本基礎。我們將在未來兩個月擴展這些前提,最重要的是如何將研究原則應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