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斯洛(Maslow)、羅吉斯(Rogers)、康布斯(Combs)等人所領導的現代心理學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主張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并應該多研究人類積極而健康方面的心理,如友愛、自由、感性、創造、人生價值、生命意義、人生成長、高峰經驗以及自我實現等,這些都是人本心理學所關心的主題。
人本心理學主張人性的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他就會自然地成長。人本心理學所重視的是人,是人對他自己的看法,人本身是行為的主宰,并非隸屬于環境,而是有能力從事自由而適當的選擇。其對行為研究的中心理念有二:(一)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須從整個人著眼。(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他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有他自己的痛苦與快樂。所以人本心理學對人的研究,旨在幫助人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感情、價值等內在心理狀況,以及內在狀況之所以影響自己行為表現的原因。
人本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意義是,不主張客觀地判定教師應教授學生什么知識,而是主張從學生的主觀需求著眼,幫助學生學習他喜歡而且認為有意義的知識。若教材對學生缺乏「個別化意義」,則無法引導學習。因此,教育的目的,在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全人發展。
貳?人本派學習理論
從全人教育取向的教育心理學之觀點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特別具有意義,茲介紹人本派二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學習理論之要義。
一、康布斯知覺心理學(Combs, perceptual Psychology)
(一) 學習理論
康布斯認為知覺(preception)是決定個人行為取向的基礎。欲了解人類行為,必須從行為者的觀點,了解其對事物的知覺感受;欲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必先改變其信念或知覺感受。亦即欲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必須從行為者的觀點去了解這個世界,以探知其對本身及環境的看法與感受。所以教師欲了解學生行為,必須先了解學生是如何感受他對情境所采的行為方式??赡芙處熣J為學生某種行為是怪異且不應該的;而學生卻覺得是正常且應該的。學校的要求不易獲致學生認同,所訂行為規范學生未必遵守,實由于學生對此要求與規范所產生的知覺或信念,未能與學校一致,為主要原因。例如:破壞學校財物是違規行為,可是就有學生甘冒不韙而為之。對此等學生而言,很可能是他自知不能以優異成績取悅于教師,寧愿以反常行為獲得朋友的贊賞??挡妓乖嵝呀處焸冋f:“一個學生犯規,并不是他明知錯誤而犯規,而是他只知道他那樣做才會感到滿足”(Combs , et al.,1971, p.96)。因此,每當教師抱怨說他的學生缺乏動機時,他的意思必須稍加補充;他所指的是,他的學生對讀書缺乏動機。事實上,換一個讀書以外的情境,同樣是那些學生,很可能就會有很強烈的動機。原因很簡單,對這些學生而言,他們對讀書一事,在知覺或信念上都缺乏意義。
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解釋,個人的知覺與其學習行為有密切關系。對學生而言,學習一事含有兩種意義(Combs, et al.,1971):其一,學到一種新知識;其二,該知識使個人產生了新意義。教學時,一般教師難免有種錯覺,總認為只要將組織好的教材適當地提供給學生,學生自然就會學習。事實上卻未必如此,原因是“意義”并不存在于教材表面,而是蘊涵在教材之內;只有學生的心智投注其中,才會因之反映出意義。由此可見,成功的教學不是在于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在于教師能啟迪學生使知識個人化,從而獲得意義。
(二) 教育思想
康布斯主張,教育的目的絕不只限于教學生知識或謀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識)、情(情感)、意(意志或動機)三方面均衡發展,從而培養其健全人格。學生的情意需求,是指他們在情緒、情操、態度、道德以至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需求,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為全人教育之理想。
二、馬斯洛需求階層(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一) 學習理論
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的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也是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他對于學習與教學有兩點主張:其一,他認為學習不是外鑠的,而是內發的;學生本身生而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其二,他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行學習。
馬斯洛提出需求階層論,強調人類的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各種需求之間,又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如圖8-1所示),只有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后,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馬斯洛需求階層依次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諸如求食、求飲、睡眠、性欲等屬之。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指希求受保護與免于遭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諸如困難求人幫助、危險求人保護、職業希求保障、病痛希求醫治等屬之。
3.愛與隸屬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屬之。
4.尊嚴需求(Needs for Esteem):
指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諸如被人認可、贊許、關愛等均屬之。
5.自我實現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
6.認知需求(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指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諸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屬之。顯然,在涵義上知的需求即屬學習動機。
7.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諸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的需求屬之。
馬斯洛又將七層需求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稱之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較高的后三層稱之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拘枨笥幸还餐再|,都是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失而導致,故而又稱缺失性需求(或匱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基本需求都是個體在生活中因身體上或心理上有所缺失而產生;因饑渴而求飲食,因恐懼而求安全,因孤獨而尋求隸屬,因免于自卑而求自尊?;拘枨笠坏┇@得滿足其需求強度就會減降。換言之,基本需求產生時個體所追求的目的物是有限的。成長需求則不同,基本需求為成長需求的基礎,基本需求中之各種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前,成長需求不會產生。成長需求對基本需求具有引導作用。個體生存的目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的。成長需求的強度不但不隨其滿足而減弱,反將因獲得滿足而增強。換言之,在成長需求之下,個體所追求的目的物是無限的。無論是求知或求美,都是永無止境的。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重要的,自我實現才是人生存在的目的。自我實現需求人皆有之,而實際上卻只有極少數人能在生活實現中做到自我實現的地步。馬斯洛研究發現,大凡在生活上能臻于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性格獨立、情緒自然、較悅納自己和別人,而且在智能上具有較高的創造力,對環境事物及周圍世界的知覺比較清新,比別人會看得更深更遠。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也是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的結果。所謂高峰經驗,是指個人自我追尋中臻于自我實現之前的一種喜悅感覺。
(二) 教育涵義
馬斯洛需求階層論與自我實現之理論,在教育上的涵義有以下三點:
1.只有先對成長中個體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其各種基本需求均各獲得滿足之后,個體才會自發性的繼續成長,從而臻于自我實現的完美境界。
2.教師與學生家長需良好配合,才能滿足學生們的基本需求。試想,一個鎮日里食不飽衣不暖且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又怎能期望他在學校努力讀書;一個考試長期失敗不得教師接納,不獲同學尊重的學生,又怎能期望他有強烈的讀書動機。
3.基本需求滿足后,會相繼出現成長需求,從而求知向善以追求自我實現。然在現實學校教育中所觀察到的學生學習現象,并非盡然如此。有些學生,縱使家庭環境優渥,父母關愛備至,進學校后對求知活動卻未必有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