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說,這是我歷年來看到的外文譯本里最好看的書了。之前我已經反復說過,我實在接受不了中國人翻譯的外國作品,怎么看也不符合我的閱讀習慣,都不如我靠著我不靠譜的英文自己看原著來的舒服。現在這個規律終于打破了,從象與騎象人開始。
象與騎象人,是一本積極心理學的著作,作者是一個比諾貝爾獲得者還要NB的外國積極心理學鼻祖,叫喬納森@海特。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陰影,怕它像大象的眼淚那樣看不進去,辜負了我對書名的好感。但事實告訴我,這本書太值了。寫的非常流暢易讀,一點也沒有晦澀難懂賣弄專業的感覺,像我認同的飛利浦那句廣告語:科技就像打開盒子那么簡單。從開篇的自序就翻的非常中國化引人入勝,讓我必須感謝一下該書的譯者。看到現在三分之一的程度,覺得自己的視野又打開了一些,對一些事情的理解又科學并深刻了一些,這些收獲讓我非常喜悅。我其實特別希望有一天我張嘴也是某國某學家@#¥%……在@#¥%……中說過……,很專業很有文化的樣子,但是看那些對不上英文的名字還實在是困難。于是,還是只能吸取精華思想,對不住掘井人了。很認真的讀書筆記如下:
談起勵志書,很多讀者都覺得已經膩味,“要有目標,要擺脫怒火,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斷地自我肯定……”那些頭頭是道、激動人心的教條和處事箴言,其實都是真理式的廢話,是僅僅用心理學詞匯填充的機會主義而已。勵志書非但不能幫助人們變得細致富有不斷適應,甚至可能什么影響都沒有。
勵志類圖書最大的傷害是扼殺了多元化價值觀的形成,他們把成功當做唯一目的,忽略了人性的存在。
只有智慧的成就才能光芒四射。因此這本書到底是不是好書,還需要讀者自己翻開書頁,慢慢體會《象與騎象人》尖銳的、悄悄的、深刻的、光明的、悠悠的真理,它猶如柏拉圖的那一縷遙遠的、忽隱忽現的“洞穴里的陽光”,穿透古今,直入人們幽暗的心靈。
時間才是讀者付出的最大閱讀成本。閱讀的時間成本=選擇圖書所花費的時間+閱讀圖書所花費的時間+誤讀圖書所花費的時間。
閱讀圖書最大的收益,來自于獲取知識后,應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獲得品質的改善和提升,并油然而生一種無限的滿足感。
孔子和耶穌都強調互惠的力量,并以此幫助人們一直生活下去;孟子和莎士比亞都美好地刻畫情感的力量,并以此激勵我們的思考與道德。
所有時期最偉大的觀念,就是“陰陽的觀念”,只有在中國,這種關于生命、矛盾和社會的透視才達到了它發展歷程的最高峰。
人類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時彼此還會互相沖突。一部分就像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有自覺、懂得推理思考的心理,但沒有辦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為。
互惠是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準則。
黃金規則: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就要那樣去對待別人。
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都很虛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難忠實地遵照為人準則行事的原因。
如果你知道自己心理之所喜,也了解自己為何會透過扭曲的鏡片來看這個世界的善惡,那么你就不會再那么自以為是。如此以來,你跟那些同樣自以為是的人之間的沖突,就會大大降低。
快樂不只來自我們的內心,快樂也來自外在。
人的存在有一種精神層面的垂直維度,你稱之為“高貴、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罷,人真的會在別人身上或大自然身上感受到神圣、莊嚴或者那種難以形容的善。
智慧之語、人生意義,每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們用心欣賞,花時間去了解、質問、改進,把它和自己的生活聯結起來,否則智慧之語仍只是智慧之語,與我們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