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為,是指那些需要作出某種程度的犧牲,但會給他人帶來實在的益處的行為。精明的人類為什么愿意做“賠本兒生意”呢?隱藏的利他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在這個看似越來越冰冷的社會中,利他主義的光芒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微弱又倔強的閃爍著。地震時,無名捐款從全國各地匯集到了一起;迷路了,總會遇到好心人停下匆匆的腳步熱心的為陌生人指明方向,甚至爽快的把你送到目的地;失戀了,好朋友放棄了最愛的電視節目來陪著心碎的你……
利他行為,是指那些需要作出某種程度的犧牲,但會給他人帶來實在的益處的行為。精明的人類為什么愿意做“賠本兒生意”呢?隱藏的利他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很多西方哲學家們認為利他主義其實就是帶了面具的利己主義,人們所謂的無私的愛其實都是服務于自私的靈魂的。比如曼德維爾,他認為利他主義——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而已,不可能真實存在。人類做所有事情的原動力都是自私自利,我們的最終目標始終是為了讓自己獲利,我們幫助他人是為了讓自己從中受惠,物質的,或是精神的。
利己主義的說法聽起來很有說服力,因為我們確實能夠從幫助他人的行為中獲得很多的東西。有一些獎勵是顯性的,比如獲得獎金,受到表揚或者逃避懲罰和責難;有一些獎勵較為隱性。比如,看到他人受難,當事人會感覺到強烈的不適感,而助人行為則可以減少這種主觀上的不適感,或者減少負罪感。
對于一些烈士和殉道者來說,有人會說,人家都犧牲了啊,還能得什么濟啊。可根據利己主義的觀點,他們也許沒有那么偉大。比如董存瑞同志,當他決定頂著炸藥包炸碉堡的時候,可能他已經預見到了如果不去當炮灰的后果:被命令他的領導鄙視,因為更多的犧牲的戰友而心懷愧疚……也許是為了獲得身后的贊揚……對于殉道者來說,也許他們只是為了傳說中的“來世”。總之,利己主義的觀點認為,任何表面上的利他主義的終極根源都是“利己主義”。
有關利他主義驅力的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共情關注”。近代的心理學和哲學研究將對“利他主義”的關注點置于一種對有需要的他人的情緒反應上,即“共情關注”。這種情緒反應包括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因素,比如同情、憐憫、共情、溫柔和熱心腸等。Baston在1991年提出,這種由同情心引發的利他行為被稱作共情-利他假說。
利己假說的支持者認為:共情-利他行為可以讓助人者從以下三方面受惠:降低厭惡喚醒水平、避免懲罰、獲得獎勵。共情-利他假說的支持者并不否認這種同情心驅動的行為同時可以帶來以上三種好處,但是,他們認為這些利己的因素并不是共情誘發的助人行為的根本原因,只是無意中獲得的伴生結果。
為了檢驗導致利他行為的最終驅力究竟是同情心還是為了從中獲利,社會心理學家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其中一個。
助人行為帶給助人者的利益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降低厭惡喚醒水平、避免懲罰、獲得獎勵,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降低厭惡水平”。那么,我們先來看一下人們做出利他行為是為了降低厭惡水平還是共請關注的驅使。
過程如下:
在這個實驗中有兩個角色“觀察者”和“參與者”。“參與者”完成一個數字回憶任務,并不定時的受到電擊;“觀察者”通過閉路電視觀察“參與者”,并報告他們對參與者的印象。被試被“隨機”分配為“觀察者”的角色,而“參與者”實際上是實驗助手。
在第一組實驗中,通過參與者的表情和動作可以明顯看出,電擊使她感覺非常不舒服,在第二組實驗結束的時候,參與者的反應非常強烈,因此實驗者停下來實驗詢問參與者是否可以繼續實驗。參與者回答到:“我想結束,但是我知道這個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將繼續。”這時,實驗者詢問“觀察者”是否愿意代替“參與者”繼續進行實驗。
實驗有兩種情境:
難以逃避:參與者還需進行8組實驗。觀察者如拒絕幫助,則要再觀看8組測驗
容易逃避:參與者僅需回答一些問題實驗就結束了。觀察者如拒絕幫助,只需看參與者回答問題
在每一種情景下,一半的被試被誘發產生同情,另一半的被試誘發產生不適感。
如果你是被試,你會怎么做呢?
讓我們先來預測一下結果:
如果利他主義的驅力是為了降低不適水平——在易逃避的情況下會表現出更少的主人行為;
如果利他主義的驅力是共情關注——無論在容易逃避還是不易逃避時的助人行為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那么,實驗的結果如何呢?
誘發產生不適感的被試:易逃避情況下的助人行為明顯少于難逃避情況下的助人行為誘發產生同情的被試:易逃避情況下的主人行為反而多于難以逃避情況下的助人行為。
有點拗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搞明白。。。簡言之,如果同情是利他行為的原因,那么,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表現出的利他行為都是一樣一樣的~~不會因為容易逃避而減少利他行為。實驗的結果正是驗證了這個假設。
相似的實驗范式可以用來驗證利他行為的產生是否是為了獲得獎勵,或是為了減少懲罰。實驗結果與上述實驗相似,都證明了共情關注是我們做出利他行為的主要原因。
那么,這個結果除了給人性增加了些許光輝外,在現實中有什么意義呢?
1、慈善基金募集者可以通過激發同情心來使對方做出更多的助人行為,也就是捐出更多的錢財。
2、共情關注有時可以讓人做出不道德、偏心的行為。比如,我們常常說的人情大于法,就是這個意思。同情面前,道德、律法仿佛忽然都無力了起來。
3、共情關注可以讓人長時間的關注那些有需要的人群,這可能也是很多長期志愿者和NGO工作的動力。
4、同情引發的助人行為可以改變人們對某些“污點人群”的看法,比如AIDS患者,販毒者,殺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