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紡織原料
紡織原料是紡織業的基礎。我國歷史上采用的紡織原料均為天然纖維,絕大部分由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得到,如蠶絲、麻、棉、毛等,但也有部分如葛纖維長期依賴于野生采集而得。在絲、棉、毛、麻四大類纖維中,一般認為蠶絲纖維品質優良,有“纖維皇后”之稱,是中國紡織纖維的代表。
本文有以下四節:
第一節 蠶絲纖維
第二節 麻葛纖維
第三節 毛纖維
第四節 棉纖維
第一節 蠶絲纖維
一、家蠶的種類
家蠶又稱桑蠶,是一種食桑葉而吐絲的昆蟲,學名Bombyxmori。在分類學上屬鱗翅目家蠶蛾科。其中又有很多的種類,隨著人類的進步又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培育出許多新的品種來。
家蠶的祖先是古代野桑蠶。野桑蠶在廣闊的蠶區內或在野桑樹上生活,化性自一化、二化至多化。由野桑蠶馴化而來的家蠶的化性亦有一化、二化至多化。
漢《淮南子》曰:“原蠶一歲再登,非不利也,然王者法禁之,為其殘桑也。”原蠶就是二化性蠶,一年孵化二次。晉時鄭緝之《永嘉郡記》中又記載了八輩蠶,一年中養八次,都是多化性蠶:“永嘉有八輩蠶:蚖珍蠶,三月績;柘蠶,四月初績,蚖蠶,四月初績;愛珍,五月績;愛蠶,六月末績;寒珍,七月末績;四出蠶,九月初績;寒蠶,十月績。”到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所載蠶的種類更多:“今世有三臥一生蠶、四臥再生蠶、白頭蠶、頡石蠶、楚蠶、黑蠶、兒蠶,有一生再生之異。灰兒蠶、秋母蠶、秋中蠶、老秋兒蠶、秋末老獬兒蠶、綿兒蠶、同繭蠶或二蠶三蠶共為一繭。”由此可見,當時對蠶的命名已根據其化性、眠性、蠶體斑紋顏色、養蠶時間等因素。
明清時期,人們對蠶的觀察更細、分類更詳。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蠶有早、晚二種,晚種每年先早種五六日出,結繭亦在先,其繭較輕三分之一。若早蠶結繭時,彼已生蛾出卵,以便再養矣。”《吳興蠶書》記載了浙江湖州一帶的蠶種:“有頭蠶、有二蠶、三蠶、四蠶、五蠶,種類紛紜,錯出于春、夏、秋三時。湖人所重在頭蠶,飼養頗廣。”此外還有種名如泥種、石灰種、懶替種、石小罐種、白皮種、丹杵種等。而《蠶桑捷效書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中所載種名有金種、花種、烏種、蓮子種、金桔種、束腰種、平頭種等名:“金種蠶身甚小,花種遍體爛斑,烏種滿身灰黑,蓮子種繭之小者,金桔種繭之大者,束腰則腰有束痕,平頭則兩頭平滿。”
二、家蠶繭的種類
家蠶經催青孵化、摘桑飼喂直至成熟吐絲結繭,共需三十至四十天的周期。其繭的種類也有多種多樣,多以繭形繭色分。
《天工開物》載:“凡繭色唯黃、白二種,川、陜、晉、豫,有黃無白,嘉湖有白無黃。若將白雄配黃雌,則其嗣變成褐繭。黃絲以豬胰漂洗,亦成白色,但終不可染漂白桃紅二色。凡繭形亦有數種:晚繭結成亞腰葫蘆樣,天露繭尖長如榧子形,又或圓扁如核桃形。又一種不忌泥涂葉者,名為賤蠶,得絲偏多。”《蠶桑述要》載:“繭有黃白二種,黃有蛾黃、杏黃之別;白有雪白、湖白之分;黃者色鮮而性脆,白者光亮而性韌。湖絲多白,黃者甚少。”因此,家蠶繭的繭色和形狀一直都有多種類型,但總體以白而絲緊者為佳,《蠶桑捷效書》稱:“總以繭之堅結而厚,平圓緊小者為良,其松浮薄大之繭,絲少而難抽。”
為了確保繅絲的質量,人們必須選繭。在選繭時就產生了繭的品類劃分。《吳興蠶書》載:“繭之品類不齊,不容無所區別。有誤食熱葉及嘴傷,縈絲寬慢,其繭軟而松者,是謂綿繭。有蛆生蠶腹,繭成穿穴而出者,是為蛆鉆繭。有老不化蛹,斃?繭肉,穢汁浸潤者,是為映頭繭。有薄緒纏身,赤蛹外露者,是為凹赤繭。有山火太旺,匆遽吐絲,不及周遍環繞,其繭一頭穿破者,是為穿頭繭。有粘簾附帚,結成深印者,是為草凹繭。有蠶溺沾染,漬成黃瘢者,是為尿緒繭。有上山太稠,或二蠶、或三四蠶共成一繭者,是為同宮繭。大率蠶豐收則繭皆整齊、蠶歉收則繭多參錯。”這種分類,與今日非常接近。
三、貯繭技術
收繭之后,如不加處理,繭中蠶蛹約過七日便要化蛾破繭而出。因此,當人們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繅絲時,就發明了貯繭技術。
最古老的貯繭方法也許是通過日曬殺蛹而使其不再羽化。《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兩種貯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繭法:“用鹽殺繭,易繅而絲肕,日曝死者,雖白而薄脆,縑練衣著,幾將倍矣。”顯然,鹽浥之法要比日曬法先進。唐宋以后,日曬法幾乎不再使用,而獨用鹽浥法:“藏繭之法,先曬令燥,埋大甕地上。甕中先鋪竹簀,次以大桐葉覆之,乃鋪繭一重,以十斤為率,摻鹽二兩。上又以桐葉平鋪,如此重重隔之,以至滿甕,然后密蓋,以泥封之。”宋·陳旉:《農書》。(見圖2-1)金元時期,又發明籠蒸法。《韓氏直說》云:“蒸餾之法,用籠二扇,用軟草扎一圈,加于釜口,以籠兩扇坐于上。其籠不論大小,籠內勻鋪繭,厚三、四指許。頻于繭上以手背試之,如手不禁熱,可取去底扇,卻續添一扇在上。亦不要蒸得過了,過了則軟了絲頭,亦不要蒸得不及,不及則蛾必鉆了。”在王禎看來,籠蒸法最好。但是,明清之間,人們又在鹽浥法的基礎上創造了甕泥法。徐光啟《農政全書》云:“鹽著于繭,到底浥濕。今人只于甕中藏繭,另用紙或箬或荷葉包鹽一、二兩置繭上亦可。但只須甕口密封,不走氣耳。此必用鹽泥乃可。”
烘繭之法始于清代后期,當時又稱炕繭。《蠶桑實濟》記載了這種方法:“其炕以石條、或火磚、或土磚封砌,如炕床樣。??其打炕之大小,視乎取繭之多少。繭多炕大,一日可炕數百斤。此乃炕外生火,火氣自然上達,既無濕熱之患,且無焦枯之虞。”在四川、廣東一帶,則用竹編烘籠或蠶箔鋪繭,再用炭火烘之。這種烘繭法產量高、速度快,而且不受其他條件的限制,故一直沿用至今。
四、野蠶及野蠶繭
野蠶在自然環境中生長,也經常得到人們的利用,并選擇了若干種進行人工放養。其絲線也較特別,能制成一些獨特的絲綢品種。
(一)野桑蠶(Bombyx mandarina)
野桑蠶俗稱野蠶,我國先民在馴化家蠶之前所采集利用的繭絲即來自此。家蠶馴化后,
它時而有發,被看作是一種祥瑞,亦被人們利用。晉崔豹《古今注》載:“(西漢)元帝永元四年(前10年),東萊郡東牟山,有野蠶為繭。繭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萬余石,民以為蠶絮。”《后漢書·光武帝紀》載:“建武二年,野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蠶成繭,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雙林鎮志》載:“桑蠶,吾鄉年年有之,六月至八月皆可采之。屆時婦女兒童皆肩負一籮,手持一竿,竿頭縛一小鉤,于桑下諦視而鉤摘之,采繭賣于販客。客賣于繭行,行又賣于鄉人作絲。”野蠶繭色滯白或淡黃,呈紡錘形或圓錐形。其絲色黃而性硬,光暗而縷糙,一般供織纖細織物,也作絲綿用。
(二)柞蠶(Antheraea pernyi)
《禹貢》書載,兗州厥貢“檿絲”,據考證就是柞蠶絲,蔣猷龍等:《中國蠶類利用簡史及其繭絲性狀比較研究》,《絲綢》1993年第10期。但未知其實。《廣志》中開始出現柞蠶之名:“有柞蠶,食柞葉,可以作綿。”宋元之后,柞蠶首先在山東登、萊等地推廣人工放養,產量大增,明末清初時期,又向東北、西南等地推廣,貴州遵義綢、河南魯山綢、陜西劉公綢等均用柞蠶絲織成。
柞蠶體大色綠,繭形下端橢圓、中部膨大、上端稍尖,并有繭柄。剛吐出的繭絲和結成的繭都為滯白色,自然條件下逐步轉為褐色。
(三)天蠶(Antheraea yamamai ussurinsis)
天蠶繭呈橢圓形,繭有深綠、淺綠、金黃等色,又以綠色為著名。一般認為天蠶原產日本,但《唐會要·祥瑞上》載:貞觀十一年(637年)六月六日滁州言:“野蠶成繭遍于山阜,至十三年野蠶又食槲葉,成繭大如奈,其色綠,凡已收六千五百七十石。”這種綠色野蠶繭據推測就是天蠶繭。蔣猷龍等:《中國蠶類利用簡史及其繭絲性狀比較研究》,《絲綢》1993年第10期。
(四)樗蠶(Philosamia cynthia)
晉郭璞《爾雅》上已有“樗繭”之名的載錄,它以臭椿(樗)、香樟、楓楊等樹葉為食,
故又稱椿蠶。清代以來始有人工放養。《野蠶錄》載其“絲織為綢,紫耀光滑,有椒香,能辟蠹”。
(五)樟蠶(Erigyna pyretorum)
://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r
樟蠶又稱楓蠶,以其主食樟、楓或楓楊之葉而得名。宋代陸佃《埤雅》載:“橫州之地楓始生葉,有蟲食之,其形似蠶,四月,亦如蠶之將絲,州人擘其絲,光明如琴弦。”這種奇特的剖腹取絲方法在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中也有記載:“樟蟲入醋死,引腹中筋長丈余,閩人用緣蒲葵。楓蠶之絲亦韌,可作大釣緡。”
此外尚有名稱記錄多種,如椒蠶、柳蠶、榆蠶、枸杞蠶、烏桕蠶等,也曾被用于絲織或絲綿生產。
第二節 麻葛纖維
一、麻的種類
麻類纖維是我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其種類甚多,分布不同,性能亦不同。
(一)大麻(Cannabis sativa L.)
大麻是屬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河南鄭州大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不少大麻種籽,推測當時已有大麻的紡織利用。
大麻又稱火麻,雌雄異株,雌株為苴,雄株為枲。商周以后生產愈盛。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均有大麻布出土。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更有質量上好的大麻布發現,經檢驗分析,其纖維投影寬約22微米,截面積153微米,斷裂強度為4克。《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紡織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歷史上我國大麻纖維使用的主要范圍為除東南沿海之外的廣大地區。《魏書·食貨志》載,當時用大麻布充稅的州郡縣約40個,其中用大麻布充稅的整州有18個,相當于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山東、內蒙、遼寧、江蘇等地。新疆曾出土過一件唐代大麻布,上有“澧州慈利縣調布”字樣,說明它來自中南地區。
(二)苧麻(Boehmeria nivea)
苧麻又名野麻,屬蕁麻科。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使用苧麻纖維進行紡織生產,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不少草繩,即用苧麻制成,錢山漾遺址中還出土了不少精制的苧麻織品,說明苧麻是南方傳統的紡織原料。
周秦漢唐,苧麻一直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主要麻類纖維之一,是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一種較為涼爽透氣的織物。《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季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衣焉。”《戰國策 齊卷》載:“后宮十妃,皆縞帶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亦出土了三塊苧麻織物,新疆吐魯番也出土了兩塊分別寫有“婺州蘭溪縣腳布”和“宣州溧陽縣調布”字樣的苧麻織物,根據分析測試,其各項指標均與現代苧麻接近。我們經常能在南朝詩歌中看到《白苧舞》的詩歌,說明當時的苧麻織物確是一種較為高檔的織物。
宋元之后,苧麻生產逐漸減少,但仍在南方地區用以織夏布、蚊帳等。
(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苘麻又稱青麻,屬錦葵科。苘麻一般用于制繩索,但亦用于制作較粗糙的布。河姆渡遺址中已見用苘麻搓成的繩索。羅愿《爾雅翼》載: “檾,枲屬,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實如大麻子。今人績以為布及造繩索。”王禎《農書》中亦說,苘麻“可織為毯被,及作汲綆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覆等具”。
(四)蕉麻(Musa textilis)
蕉麻是我國南方生長的植物,屬巴蕉科。在文獻上經常被記為芭蕉或甘蕉,其葉鞘中含有63%的全纖維素,可用于織為蕉布。《廣志》中記載:“芭蕉,一曰芭菹,或曰甘蕉。??其莖解散如絲,織以為葛,謂之蕉葛。雖脆而好,色黃白,不如葛色。出交趾建安。”唐宋時期,南方土貢中還經常能看到蕉葛或交隔之名,說明這一直是南方的特產。
其他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麻類纖維有黃麻、山麻(薜)、菅等。
二、麻的初加工技術
麻的種類雖多,但其初加工技術卻基本一致,即采用各種方法使麻纖維脫膠,去除半纖維素、果膠質、木質素等雜物。
麻纖維的脫膠方法主要是漚漬,即用微生物脫膠。《詩經 陳風 東門之池》所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可以漚苧,可以漚菅,即是此類方法。《氾勝之書》還記載了其時間:“夏至后二十日漚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枲,枲和如絲。”較為溫暖的氣候能使微生物迅速繁殖而加快脫膠。《齊民要術》中更對漚麻用水及程度作了描述:“漚欲清水,濁水則麻黑,水少則麻脆,生熟且宜,生則難剝,太爛則不任。”這樣就能控制麻纖維的質量。至于水溫除依靠自然氣候控制外,也得采用人工掌握。《齊民要術》指出冬天可用溫泉水漚麻,如此得麻“最為柔韌”。而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則記載了苧麻“煮之用緝”的方法,即用煮練之法進行脫膠,此類方法,已非微生物脫膠,故而推測當加入適量堿性物質方可。
三、葛纖維
葛(Pueraria lobata)又名葛藤、葛麻,其根可食,其藤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作紡織原料。
葛藤長在野外,一般均為采集利用。吳縣草鞋山遺址發現的葛織物是距今最早的葛纖維利用物證。南京博物院:《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第3期,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詩經》中涉及葛的采集和紡織的就更多,如《王風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日兮。”《周南 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漢袁康《越絕書 越地傳》中還有吳越時期人工栽培葛的記載:“葛山者,勾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吳王夫差。”《周禮 地官》中有一官職為“掌葛:掌以時征絺、绤之材于山農,凡葛征草貢之材于澤農。”秦漢之后,葛的生產逐漸衰落。李白《黃葛篇》詩云:“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閨人費素手,采緝作絺绤。縫為絕國衣,遠寄日南客。蒼梧大火落,暑服莫輕擲。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全唐詩》卷一六四。也正說明了葛織物在唐代
已不流行。
葛纖維的初加工方法是用水煮法。《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濩即煮,《毛傳》曰:“濩,煮之也。”后來孔穎達也說:“于是刈取之,于是濩煮之,煮治已迄,乃緝績之,為絺為绤。”即將葛藤割下,用水煮爛,然后在流水中捶洗干凈,取其纖維進行紡織。
第三節 毛纖維
一、毛的種類
毛纖維在我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國歷史上使用的時間也開始甚早。詩經《豳風七月》中說:“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里的褐就是一種粗疏的毛織品。實物的發現更為豐富。1957年在青海諾木洪發現一處相當于周代早期的遺址,出土了大量羊毛和牦牛毛的織物。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青海都蘭縣諾木洪塔里他里哈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學報》1963年第1期。新疆哈密一帶也發現了許多相當于周早期的墓葬和遺址,出土了大量精制的高檔毛織品,趙豐:《古代紡織品研究》,《中國考古學年鑒(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說明了我國使用毛纖維的悠久歷史。
(一)羊 毛
羊毛是毛纖維的主要來源。羊毛的種類與羊的種類相關。我國人工飼養的羊主要有綿羊和山羊兩大類,其中綿羊剪毛是獲取羊毛纖維的主要來源。清代楊屾在《豳風廣義》中記載了八種羊的名稱:“哈密一種大尾羊,大食一種胡羊,臨洮一種洮羊,江南一種吳羊,英州一種乳羊,我秦中一種綿羊,一種羖□;羊,同華之間一種同羊。”這是除羖□;羊屬山羊外,其余均屬綿羊。綿羊在南方也有分布,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載:“綿羊出邕州溪峒諸蠻國,與朔方胡羊不異。有黑白二色,毛如繭纊,剪毛作氈,尤勝朔方所出者。”
羊絨用于紡織的歷史也相當久遠。宋應星《天工開物》載:“一種矞艻羊,唐末始自西域傳來,外毛不甚蓑長,內毳細軟,取織絨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別于綿羊。此種先自西域傳入臨洮,今蘭州獨盛,故褐之細者皆出蘭州,一曰蘭絨,番語謂之孤古絨,從其初號也。”
(二)牦牛毛
牦牛早先產于亞洲中部山地,在我國分布于青藏高原一帶。牦牛古稱犛牛,諾木洪出土有周代牦牛織品,《爾雅》中提及有“犛罽”,即用牦牛毛織成的較精細的顯花毛織物。
(三)駱駝毛
駱駝毛有粗、細兩種纖維,細者稱為駱駝絨。新疆烏魯木齊阿拉溝戰國時期古墓群曾出土大批毛織物,其中有用駱駝毛織制者。《新唐書 地理志》記載了會州會寧郡(今甘肅境內)土貢駝毛褐,豐州九原郡(今內蒙古境內)土貢駝毛褐、氈的情況,說明我國利用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駝毛纖維的歷史很長。
(四)兔 毛
《新唐書·地理志》載:“宣州宣城郡土貢兔褐”,“常州晉陵郡土貢兔褐”,“揚州廣陵郡土貢兔絲”。兔絲可能是兔毛紗線,而兔褐顯然是兔毛織成的毛織品,這說明唐代前后在我國東南地區已常用兔毛紡織。李肇《國史補》還記載:“宣州以兔毛為褐,亞于錦綺”,但“覆有染絲織者尤妙。故時人以為兔褐真不如假也”。雖然其質量不精,但其影響卻是不小。
(五)羽 毛
我國古代還利用鳥羽進行紡織。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衣獸皮,戴羽冠。后來則逐漸開始用羽毛制作紡織品。《南齊書 文惠太子傳》載: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織孔雀毛為裘,光彩金翠”。而最有名的乃是唐代安樂公主的百鳥裙。《新唐書 五行志》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兩裙,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以其一獻韋后。公主又以百獸毛為韉面,韋后則集鳥毛為之,皆具其鳥獸狀,工費巨萬”。這里除百鳥毛之外還有百獸毛,原料不擇其類,豐富多樣。自此后,“貴臣富家多效之,江嶺奇禽異獸毛羽采之殆盡”。說明唐代是利用羽毛紡織的高潮。但這一方式直到明清仍見應用,大量明清帝后所用絲綢服飾,也經常采用孔雀羽進行妝花織入或刺繡裝飾。《紅樓夢》中提及晴雯
為寶玉補裘,也是用的孔雀羽毛拈成的線。
二、毛的初加工技術
我國古代毛纖維初加工的工序約為三道:采毛、凈毛和彈毛。
(一)采 毛
采毛最初是將羊身上自然脫落的毛收集起來,再發展到在羊皮上采集羊毛,早期史料中提及的“織皮”可能就是指此。南北朝時出現剪羊毛的采毛技術。《齊民要術》卷六載:“白羊(即綿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動則鉸之。鉸訖,于河水之中凈洗,毛則生白凈也。五月毛床將落,又鉸取之,鉸訖,更洗如前。八月初,胡萊子未成時,又鉸之,鉸了亦洗如初。其八月半后鉸者勿洗。”“羖羊(山羊),四月末五月初鉸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之。性不耐寒,早鉸,寒則凍死。??毛堪酒袋兼繩索之利。”這說明當時綿羊一年剪毛三次,而山羊一年剪毛一次。宋代洪皓在《松漠紀聞》中記載了剪羊毛的方法:“羊順風而行,三月、八月兩剪毛。當剪時如欲落絮,不剪則為草絆落,可捻為線。”又說:“春毛不值錢,為氈則蠹,唯秋毛最佳。”
《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兩種采集山羊絨的方法:梳絨,是用細密的竹篦梳子從山羊身上已脫或將脫的絨梳下來。而拔絨則是用手指甲把較細的山羊絨拔下來,這種方法生產效率更低,“每人窮日之力,打線只得一錢重,費半載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搊絨打線,則多拔絨數倍”。
(二)凈 毛
采毛完畢后,要將羊毛去除油脂和雜質,稱為凈毛。在西北地區,至今仍用黃砂搓毛去除油脂,是一種原始的凈毛方法。
(三)彈 毛
彈毛的方法與彈棉接近。王禎《農書》中載:“彈弓,以竹為之,長可四尺許。??控以
繩弦,用彈棉英如彈氈法,務使結者開,實者虛,假其功用,非弓不可。”結者開、實者虛就指這種使毛開松的工藝。
第四節 棉纖維
一、棉花的種類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作物,分一年生草本棉和多年生灌木棉兩類。此外還有一種木棉,為落葉喬木,現一般不作為紡織原料來源。
一年生的草本棉,古稱白疊,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這種白疊子就是棉花。唐代的吐魯番文書中,多次出現當地農民自種或請人代種棉花的記載,新疆巴楚的脫庫孜沙來遺址中曾發現過晚唐時期的棉籽,棉籽色黃粒小,留有部分短纖維,據鑒定屬非洲草棉種。
多年生的棉花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禹貢》中曾記載揚州之域“島夷卉服,厥篚織貝,”據考證,“卉服”即用棉花之屬制衣,“織貝”通“吉貝”,孟康注《漢書》時說:“閩人以棉花為吉貝。”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棉制品,就是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巖墓船棺中出土的。高漢玉:《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紡織品》,《福建文博》1980年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第2期。從歷代記載來看,閩廣一帶的多年生棉花一般具有較高大的樹型,較高的纖維產量,并為人們用以紡織。方勺《泊宅篇》載:“閩廣多木棉。樹高七八尺,樹如柞。??深秋即開,露白綿茸茸然,土人摘取出殼,以鐵杖桿盡黑子。徐以小弓彈令紛起,然后紡績為布。名曰吉貝。”趙汝適《諸蕃志》中亦載:“吉貝樹類小桑。??絮長半寸許,宛如鵝毛。有子數十。南人取其茸絮,以鐵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紡。”根據目前在海南島中部區域的調查,仍發現有多年生灌木狀連核木棉,株高一丈余,一般收獲季節在十二月,棉鈴青褐色,籽黑綿白,纖維平均長度28mm,線密度為0.19tex。由此看來,古代文獻中所稱的南方木棉應該就是這種多年生的灌木狀木棉。
二、軋棉技術
軋棉是把棉花中的籽核和棉纖維進行分離,從而獲取皮棉的過程。
軋棉初用輾軸。元代司農司《農桑輯要》中記載:“用鐵杖一條,長二尺,粗如指,兩端漸
細,如趕餅杖桿。用梨木板,長三尺,闊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旋取綿子,置于板上,用鐵杖回旋,趕出子粒,即為凈棉。”而同時期稍后的王禎《農書》則記載了較為先進的軋棉工具攪車:“用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約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軸,軸端俱作掉拐,軸末柱竅不透。二人掉軸,一人喂上棉英。二軸相軋,則子落于內,綿出于外。比用輾軸,功利數倍。”但這種軋車還是手搖軋車,一車需有三人共同完成。到明代則出現了一人自搖、自踏、自喂的腳踏軋車。徐光啟《農政全書》和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均有記錄(圖2-2),《嘉慶松江府志》則記載流行于上海一帶的軋車:“以木為之,形如三足幾,坐則高與胸齊,上有兩耳卓立。空耳之中,置木軸,一徑三寸,有柄在車之左,以右手運其機向外,復置鐵軸,一徑半寸,有輪在車之右,以左足運其機向內,皆用木楔籠緊,中留尺許地。取花塞兩軸之隙,而手足胥運,則子自內落,無子之花自外出。”現在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軋車還配以有齒槽的軋軸,軋棉效果更好。
三、彈棉技術
皮棉還需經過彈棉過程而達到纖維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921441f964bcf84b9d57b71.html松散的目的,南宋艾可叔《木棉詩》云:“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說明彈棉技術在南宋已出現,其工具則是以竹或木及弦線制成的彈花弓。大約宋代多以竹制,尺寸較小,明代多以木制,尺寸較大,而今天所用者,基本上還是繼承明制:“彈花者名弓,弓以木作圓柱狀,長四五尺,粗盈握,弓上端鑲薄板,方而斜,縱橫四寸許,其下端于圓柱之末,剡之使彎,圓而厚,闊二寸余,以弦施于兩端,弦之余者繞柱上。擊其弦者為彈花槌,槌長七八寸,隆其兩端,極光潤。彈花必坐,其坐者如椅而矮,幾及地,名彈花凳。凳之背貫以竹竿,如釣魚者,而曲竿之極處懸繩,繩下著弓,以左手執弓,右手持槌,坐擊之。棉著弦而起,輕如柳絮,宜于無風處彈之,彈聲清脆,聞及鄰室,其弓弦以羊腸為之。”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