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的電影產業(yè)學者史蒂芬·費勒斯(Stephen Fellows)發(fā)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秘好萊塢影片的制作周期。電影從創(chuàng)意策劃到搬上大銀幕,一般要經(jīng)過五個環(huán)節(jié):劇本創(chuàng)作、前期制作、拍攝、后期制作、發(fā)行。報告分析了2006到2016十年間,好萊塢六大制片廠創(chuàng)作的782部影片,發(fā)現(xiàn)了其中一些規(guī)律。
1、好萊塢影片平均制作周期871天
好萊塢六大制片廠拍攝一部影片平均用時871天,即兩年四個月零十九天。其中前期制作平均花費146天,拍攝階段最短,106天。后期制作則平均需要301天。從片方發(fā)布投拍消息到正式進入前期制作環(huán)節(jié),期間包括創(chuàng)意策劃和劇本創(chuàng)作,這段時間要長達309天。
如果你是好萊塢影片的忠實粉絲,那么可能已經(jīng)習慣了:從第一次聽到影片要投拍的消息,到影片最終在影院上映,期間要經(jīng)歷漫長的等待。例如,迪士尼已經(jīng)宣布了未來三年的拍攝計劃,其中《巨獸》(Gigantic)這部影片將在2020年11月25日上映。
2、喜劇片拍得最快 冒險片最慢
在不同的類型片當中,喜劇片的創(chuàng)作周期最短,從宣布立項到影片上映平均755天。奇幻片、動作片、科幻片、冒險片這四個類型創(chuàng)作周期比較長,冒險片甚至需要長達1103天,超過3年。這可能與影片的后期制作比較復雜有關。
3、奇幻片前期制作最耗時 平均需要189天
一旦資金和關鍵的主創(chuàng)團隊(通常是導演、制片人和幾位主要演員)到位,電影就可以進入到前期制作階段了。在此期間,主創(chuàng)要對影片拍攝做出具體的規(guī)劃,包括制作分鏡頭表、選定拍攝場地、可視化設計、完成制片預算等。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06到2016年間,好萊塢六大制片廠生產的影片在前期制作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平均是146天。不出意外,奇幻片用時最長,達189天,浪漫愛情片僅需92天,是奇幻片耗時的一半。
4、恐怖片拍攝期最短 僅 81天
拍攝期在整套流程當中是最短的,平均需要106天,即三個半月。其中恐怖片的拍攝最快,低于平均耗時,只需要81天。冒險片最慢,達133天,超過平均線27天。對于各類型的影片來說,前期制作的時間都要超過拍攝階段,大概是后者的140%。
5、奇幻片后期制作超過350天
一旦電影完成了主場景拍攝,后期制作團隊就開始工作了,包括剪輯、配樂、視覺效果等。好萊塢影片在后期階段平均花費301天,恐怖片速度最快,約270天,奇幻片更重視視覺效果,后期耗時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片,大概在一年左右。
事實上,研究人員很難了解影片后期制作的實際完成時間,因為很多電影在首映前幾日還在進行著一些微調工作,但一些影片會有清晰的流程設置,完成后期之后不會再修改。以上統(tǒng)計,均計算的是影片進入后期制作到影片上映之間的天數(shù)。
6、好萊塢六大為什么要早早發(fā)布投拍消息?
上圖區(qū)分了不同類型片的創(chuàng)作階段,展示出2006到2016年間782部好萊塢影片的創(chuàng)作周期全貌。冒險片、動作片和科幻片從宣布項目到真正進入前期制作階段,均超過400天。為什么片方要早早放出消息?主要原因可能是向競爭對手釋放信號,幫助各制片公司提前規(guī)劃影片發(fā)行時間,避免題材“撞車”帶來發(fā)行上的競爭壓力。
從劇本創(chuàng)意來源看,根據(jù)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改編的影片通常會提前很久就發(fā)布拍攝消息,這也是向市場傳達消息:這個IP已經(jīng)有制作公司在開發(fā)了。
比如,迪士尼影業(yè)早在2015年就宣布制作真人版的《花木蘭》,但由于各種原因,項目進度緩慢,直至2017年11月,才最終確定了由人氣女演員劉亦菲出演主角花木蘭,上映日期也由一開始的2018年底推遲到了2020年3月27日。
票房收入怎么分賬?
票房分賬的故事,從《何以笙簫默》和一個官司說起。
2015 年五一檔,最火爆的電影竟然還是《速度與激情 7》。在剩余的那么多電影中,能夠比肩的也只剩下黃曉明和楊冪的《何以笙簫默》。雖然這部電影被吐槽成劇情狗血、臺詞矯情、表演生硬以及敘事混亂,但是實在是不能阻止這部電影成為《速 7》之下的幸存者,三天收獲票房 1.69 億。
可以想見,黃曉明應該可以憑著《何以笙簫默》賺上一大筆。而且,因為黃曉明這次不只是個主演,而是投資人,所以他能夠收獲的不僅僅是演員那些片酬,而可以直接參與到票房分賬當中。
不過,票房分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涉及到的錢的事情,都會有些糾結復雜。
1. 票房分賬,從一個官司說起
前不久,電影《西游降魔篇》的導演、編劇兼投資人周星馳把電影的另一個制作方華誼兄弟告上了法庭。
周星馳方面認為,根據(jù)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如果《西游降魔篇》的票房超過 5 億,華誼兄弟就會支付給周星馳方面票房分成。而《西游降魔篇》的總票房是 12.48 億,所以華誼兄弟應該支付給周星馳方面 1.7 億的票房分紅。
但是,華誼兄弟方面卻認為,雖然總票房是 12.48 億,然而分到華誼兄弟的票房收入?yún)s不到 5 億,并不滿足票房分紅的條件,也就用不著給周星馳支付票房分紅。
票房收入應該是按 12.48 億算還是按不到 5 億算呢?為什么明明總票房是 12.48 億,華誼兄弟卻說只收到了 5 億呢?這背后牽扯到的問題叫做票房分賬。
2. 一部電影到底怎么分錢
如果你常看電影,一定會注意到電影開始時制作和發(fā)行公司的名單,以及片尾長長的演職表。
電影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首先,需要由投資方往電影上砸錢,其次需要由制片方來生產一部電影。然后,制片方會找發(fā)行方,而后者會和各大影院,院線溝通并且確定電影的檔期和放映場次。最后,院線和影院負責放映電影。這么多公司都出了力,那么當一部電影最終在院線上映取得票房后,這些公司就要參與分錢了。
現(xiàn)在中國的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都是被 2008 年和 2011 年廣電總局的兩個文件規(guī)定的。首先,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 5% 的電影發(fā)展專項基金和 3.3% 營業(yè)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 57% ,制作方和發(fā)行方拿走 43% 。然后,制片方會根據(jù)事先的約定支付發(fā)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后,制作方和投資方按約定分。
這么說可能有些抽象,來看看韓寒的《后會無期》怎么分賬吧。
《后會無期》的總票房為 6.5 億,需要先繳納 3250 萬的電影發(fā)展基金以及 2145 萬的營業(yè)稅。剩下的 5.96 億票房中,院線拿走 3.4 億,然后需要交給發(fā)行方 3000 萬的發(fā)行費,再扣除制作成本 5100 萬,剩下 1.75 億。這些錢,才能在制片方和投資方里分。根據(jù)協(xié)議,博納影業(yè)拿走其中的 40%,而剩下的 60% 則由導演韓寒、制片人方勵以及另外一個投資人路金波瓜分完畢。
3. 為什么拍電影的和放電影的都覺得自己吃虧了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票房分賬主要在“拍電影”的電影公司和“放電影”的電影院之間進行。不過這個比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1994 年之前,中影集團向各大制片廠以 90 萬元一部的價格收購買斷電影,再由中影集團向各個省的發(fā)行單位發(fā)放拷貝。中影集團從總票房中拿走 70%, 24% 留給各個省的發(fā)行單位用作院線的建設,剩余的 6% 上繳各省的財政。
1995 年,國產影片《紅櫻桃》開了票房分賬的先河。在每 100 元票房中,首先要上繳 5 元的國家電影發(fā)展專項資金以及 3.3 元的營業(yè)稅,剩余部分再由制片方和影院院線雙方按 35% 和 65% 的比例分賬。
隨著張藝謀導演的異軍突起,《英雄》和《十面埋伏》等電影增加了制片方的話語權。制片方開始和院線重新商討票房分賬的規(guī)則。2006 年《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制片方的票房分賬比例被提高到了 42%。最終,2008 年和 2011 年,廣電總局電影局發(fā)布兩個文件,提出制片方原則上不低于 43%、影院一般不超過 50%。
雖然,分賬的原則被確立下來,但是電影公司和影院對這個分法都不滿意。
先來看看影院的情況。根據(jù)鳳凰網(wǎng)的數(shù)據(jù),全國 851 家于 2012 年開業(yè)的影院中,有 70% 的影院在 2013 年處于虧損狀態(tài),因為這些影院每年的賣出去的電影票都無法彌補自身的運營成本。
而在那些收益還不錯的影院中,在全部的票房收入中,扣去將近一本的交給制片方。剩下的錢里,有 10% - 20% 用來繳納房租,還有 12% - 19% 的固定成本費用,最后留給影院的利潤可能只占到票房總收入的 3% - 10% 。比如萬達院線電影票房的收入雖然高達 41 億,但是成本也高達 33 億,毛利率只有 20% ,這還是看在萬達院線背后的萬達商業(yè)地產的面子上。如果沒有萬達商業(yè)地產的支持,萬達院線的房租支出將再增加 2 億,將會讓萬達院線的利潤進一步降低 25% 左右。
而上海聯(lián)合院線的情況更糟。 2013 年,聯(lián)合院線母公司上影股份的利潤為 1.4 億元,而上海聯(lián)合院線的票房收入為 18.8 億元。這樣算來,上海聯(lián)和院線的票房毛利率還不到 10%。
對于影院來說,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票房以外收入來源少。萬達院線賣爆米花的收入為 6.3 億元,成本為 1.9 億元,毛利率接近 70%。而在美國,賣爆米花才是影院收入的大頭。2005 年到 2009 年,美國影院爆米花收入是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相比之下中國爆米花收入僅占票房收入的不到五分之一。所以,中國影院之所以生存困難,還是因為爆米花賣得不夠多。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影院才會特別看重票房分賬的比例。
其實,影院應該是個賣座位的地方,而不是賣電影的地方。只有讓每一個座位上的人消費更多,才是影院賺錢的好方法。
再來看看電影公司的難處吧。演員片酬上漲,電影營銷費用增加,都讓近年的電影制作成本越來越高,也就成了制片方盈利的一大困難。《太平輪》和《一步之遙》成本約 3 億,《一九四二》投資 2.1 億。按照 43% 的分賬比例,這些電影要收回成本可謂是壓力山大。
其實中國電影公司的困境和影院是差不多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些電影公司極度依賴電影票房分成的收入,所以多收 1% 的票房也可能會影響公司全年的業(yè)績和股價,也就導致了 2012 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星美、中影等五大電影發(fā)行方聯(lián)合“逼宮”院線,要求將制作方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 45% 。
反觀好萊塢,那些大制片廠有的是法子從票房之外的地方撈金。《冰雪奇緣》的主題曲 Let it Go 幫助迪士尼賣出了 350 萬張原聲碟,而電影里的兩位公主也取代芭比娃娃,成為女孩們的圣誕禮物新寵。迪士尼的電影業(yè)務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不到六分之一,電影業(yè)務的利潤對于整體利潤的貢獻不到十分之一。
如果中國電影公司能夠擺脫對于票房收入的依賴,那么也許票房分賬的比例對于這些公司來說就不會是一個那么嚴重的問題。
4. 好萊塢如何分賬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其中一種就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第二種和以前中影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模式比較像,影院將會支付一筆費用給制片方買斷影片,然后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就歸影院所有。
但是這一種模式并不流行。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制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商可以收取 80% 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收取 20%。這樣的話,制片方能夠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制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第三周在 60% 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 20%。
舉個例子,《變形金剛四》在北美上映的第一周取得 1 億美元票房,這樣的話,派拉蒙就能夠從中取得 8000 萬美元的票房分成,可以幫助派拉蒙收回接近三分之一的制作成本。
這一模式的好處是制片方能夠盡快收回大片的制作成本,從而能夠有效降低制片方大制作電影的風險。而對于影院來說,如果這部大片的足夠吸引人,即使在影片上映的第四周第五周也能吸引到影迷,那么影院也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
參考了好萊塢的分賬模式,中國電影曾經(jīng)在 2012 年賀歲檔也試驗過階梯式分賬模式。《王的盛宴》決定首周片方占 43%,次周片方 41%,再次周片方 39% 直至下片。
《一九四二》的分賬模式顯得更加特立獨行, 3 億票房之內發(fā)行方 43% 與院線方 57% 進行分賬,超過 3 億元票房部分將按照 45% 比 55% 進行,超過 8 億元票房部分按照 47% 比 53% 進行。
不過,國內電影公司采取階梯式的分賬模式的出發(fā)點和好萊塢制片廠并不一樣。國內電影公司其實是為了“以收入換市場”,通過給影院更高比例來換取排片,爭取更高的票房。對于華誼這樣的上市公司,與高票房帶來的話題,提高的股價帶來的收益相比,那點票房分成的損失根本不算什么。
5. 票房之外尋找新的收入
雖然提高分賬比例是增加收入的一個方法,但是制片方來說也可以找找看除了票房有什么另外的可以賺錢的地方。
其實,植入廣告也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收手段。傳說中伊利舒化奶為了能在《變形金剛 4 》里面露個臉,付出了千萬人民幣的代價。而馮小剛的《私人訂制》的植入廣告收入就達到了 8000 萬元。中國電影植入廣告的市場從 2010 的 2.3 億元,增長到 2013 年的 10.2 億元,未來的空間還會更大。
隨著版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版權收入也漸漸成為了電影賺錢的一個方式。 2013 年電影的新媒體版權收入就接近 20 億,雖然不到 217 億的總票房的十分之一,但其中潛力無限。
今年賀歲當?shù)拇笃短鞂⑿郦{》的獨家數(shù)字版權就以 3000 萬的價格賣給了華視網(wǎng)聚傳媒科技有限公司。《一步之遙》的網(wǎng)絡播放版權據(jù)說也賣到了 3000 萬。華視網(wǎng)聚高級副總裁張明就透露票房預估超 10 億的電影,版權價格突破 3000 萬;票房過億但不超過 10 億的電影,版權價格在 500 萬到 2500 萬不等;票房 5000 萬以上到 1 億的電影,價格在 200-1000萬之間;不足 5000 萬的,從幾十到 200 萬不等。
各大視頻網(wǎng)站對此的投入力度也不算小,內容成本都在公司每年營收的 40% 以上,雖然這些錢中有一部分花在了綜藝節(jié)目和電視劇上,但是電影方面總也是能夠分到一些油水的。
6. 最直接的做法還是想辦法提高票房
如果一部電影的投資是 5 億,但是收獲了 100 億的票房,就算按照 35% 的分賬比例,這部電影也賺得不少。所以,提高電影的票房可能才是最直接的方法。最能夠影響票房的就是排片率,也就是電影院單位時間給你多少放映場次,你的電影出現(xiàn)在多少塊銀幕上。這對一部電影最終的票房起到最為重要的作用。
去年中國票房冠軍《變形金剛四》的平均排片率高達 54%,黃金時段甚至高達 71% 。今年的《速度與激情 7》的排片也一度逼近八成,才造就了 23 億的票房神話。
但不同的電影命運也不盡相同。今年五一檔中,王小帥的《闖入者》的排片率只有 3% 左右,票房也僅僅區(qū)區(qū)幾百萬。去年還有一部電影《逆光飛翔》,因為撞上了《富春山居圖》,這部號稱是'零差評'的電影被擠出了電影院,最終慘淡收場。
然而,排片率并不是影院經(jīng)理一拍腦袋就可以決定的。有很多因素能夠影響排片率。最重要的就是主創(chuàng)陣容,大導演和大明星的號召力不容小覷。
其次,還要看影片的投資規(guī)模,宣傳費用和宣傳效果等。這當中宣傳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地體現(xiàn)了出來。一個最好的例子來自于韓寒的《后會無期》。本來就擁有 3800 萬微博粉絲的韓寒成功在微博上炮制出了一系列的流行語:「聽了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條在電影中出境的馬達加斯加犬也成了韓寒的營銷道具之一,各種賣萌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女生為了一探狗狗在電影中的表現(xiàn)而買票入場。與和《小時代》和郭敬明之間的各種比較也吸引到不少獵奇的眼球。總之,《后會無期》這樣一部題材并不討喜,也沒有什么大牌影星,影片質量也未必特別好的公路片能夠被賣到 6.3 億的票房,韓寒的營銷可謂是功不可沒。
第三便是影片類型,現(xiàn)代戲比古裝更好賣,喜劇、愛情、青春比劇情片、恐怖更受歡迎。近年來青春片特別好賣,《左耳》和《何以笙簫默》首周末 3 天都能破 2 億。還有喜劇片,比如徐崢的《泰囧》就是第一部票房破 10 億的國產電影。
第四便是 3D 以及 IMAX 這些技術因素。一部 3D 電影的票價比 2D 高,一部 IMAX 電影的票價比非 IMAX 高。所以,同樣的場次就可以收獲更高的票房。不過,這些技術因素還依賴于影片本身,如果電影是一部青春愛情片,那么也就沒什么必要去弄成 3D,費力不討好。
除了在電影本身上做一些文章以外,在電影檔期上動動心思也可以幫助提高票房。比如一部電影排在賀歲檔或者暑期檔就更有可能收獲高票房,因為在這兩個時間段內觀影的人數(shù)更多了。又比如國產電影可以選在國產保護月上映,避開好萊塢大片的沖擊,從而保證自己的票房收入。
當然,還有一些非常規(guī)的做法。比如,像《王的盛宴》、《一九四二》那樣,降低分賬比例換取更多排片。又或者找一家有背景的公司做靠山,比如博納出品的《澳門風云》,在全國的排片占比約 10% ,其中博納旗下的影院就給了 30% 左右的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