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最好是不攻而下
打仗不是為了殺敵,殺敵要付出代價,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曉之以利害,讓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財、全貨盡歸于我。
27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孫子說:戰爭的法則是——
讓敵國不戰而降是上策,攻打敵國使它投降,次一等;
使敵軍完整投降是上策,擊破敵軍就次一等;
保持敵軍全旅完整是上策,擊破就次一等;
保持敵軍全卒完整是上策,擊破就次一等;
保持敵軍全伍完整是上策,擊破就次一等。
因此,百戰百勝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能不交戰就讓敵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
曹操注:“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28 、上兵伐謀
上等的用兵策略是破壞敵人的謀略。
29 、其次伐交
其次的用兵策略,是破壞敵人的外交;再次是進攻敵人的軍隊。
“伐謀”,是伐掉敵方的計謀,從根兒上把他的念頭伐掉了,以致敵人發現條件不具備,風險很大,勝算不多,就放棄了自己的計劃。“伐交”,則是破壞敵人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我們在合作中,會碰到能合作的人與無法合作的人。盡量聚集能合作的人,又不讓那些不能合作的人與別人合作,是競爭中一種常見的手段。
30 、其下攻城
下之策就是攻擊敵方的城池堡壘。攻城是不得已的辦法。為了攻城,修造盾牌、制作攻城車等器械,要三個月才能完成;堆積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完成。這時,將帥已經焦躁憤怒了,就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去爬城,往往會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仍攻不下來,這便是攻城的災害。
孫子的思想一貫是贏不贏先別說,關鍵是自己先別輸。勝了敵人不等于贏了,如果我在戰勝的過程中損失太大,那只能算慘勝,甚至只能算兩敗俱傷。真正的勝利是不僅戰勝敵人,我自己也變得更強了,否則就是得不償失。
“謀攻”的方法
謀攻就是謀全,自己不損失,敵方資產也不破壞,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戰,非攻,非久。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戰而毀人之國。
31 、以失敗為前提來思考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硬打就能使敵軍屈服,不用強攻就能奪取敵方的城池,不用長久作戰就可消滅敵國。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爭奪天下,這樣,軍隊不會受損,而勝利可以完滿取得。這才是謀攻的原則。
孫子的思想是,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考慮利益。這個過程中,有兩樣東西最能驅使人犯錯,一是利益誘惑,二是焦慮。
《孫子兵法》的出發點就不是成功為前提,它處處以失敗為假設前提,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為了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于不敗之地。
32 、集中優勢兵力和分兵作戰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可以進攻;有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
“倍則分之”,如果兵力是敵人的兩倍,則優勢不夠大,還要想辦法。至于怎么辦,杜牧認為是“分敵人”,曹操認為是“分自己”,其實這兩種分法都沒錯。分敵人,就是讓敵人在本來就比我方少的情況下,還要再分兵,他的兵就更少了,也更容易戰勝。分自己,就是要分“奇正”。而且曹操講得很具體,分多少都講了。如果我眾敵寡,挑寬敞地方跟他打;若五倍于敵,則三正二奇;三倍于敵,則二正一奇。正兵攻其前,奇兵攻其后。
33 、認輸的智慧
如果與敵人兵力旗鼓相當,就設法擊敗敵人;如果比敵人兵力少,就設法擺脫敵人;如果比敵人力量弱,就避免決戰。所以力量弱小的一方如果頑固硬拼,必然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34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將帥,是國家的輔助。輔助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助有隙,國家必然衰弱。君主可能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
其一,不應進軍時下令進軍,不應退兵時下令退兵,這是牽制軍隊。
其二,不懂軍中事務卻干涉軍政,這會使士兵迷惑。
其三,不懂得軍事的權謀而干預指揮,這會使將士疑慮。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就會乘機為難我們。我軍自亂陣腳,就會引得敵人勝利。
第一,“周”是才智俱備,能力全面,“隙”則是能力有欠缺;
第二,“周”是行事周全,“隙”則是有缺漏;
第三,“周”是周密,“隙”則是泄露于外,讓人家看到了虛實,鉆了空子。
這三個“不知”都是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講國內的事歸主君管,但軍中的事歸將軍管,不能由國君遙控。皇帝可以不懂軍事,將軍卻要懂些政治,懂得和皇帝相處的方式。
張預注:“仁義可以治國,而不可以治軍;權變可以治軍,而不可以治國。”
判斷勝利的條件
孫子有知勝之道,但這不是制勝之道,而是孫子“勝可知而不可為”思想的延續,即不指望在戰場上靠運氣獲勝,而是在必勝條件下一戰而定。
35 、判斷可戰與不可戰
在五種情況下可以預知戰爭的勝利:知道何時可以作戰、何時不能作戰的人,會勝利。
“知勝五道”的第一條: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
36 、你能帶多少兵
懂得多兵的用法,也懂得少兵的用法的人,會勝利。
“知勝五道”的第二條:“識眾寡之用者勝”。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
二是知道能帶多少兵。
三是知道兵怎么帶,怎么用。不光要看打仗的能力,更需要管理和組織動員的能力
37、 真正上下一心
“知勝五道”的第三條:“上下同欲者勝”
全軍上下一心,有共同欲望,會勝利。
首先,要承認上下不同欲。 知道不同, 才能想辦法同。上下不同欲,就是韓非子說的“君臣異利”。君和臣的利益不一樣, 上下不同欲怎么辦呢?韓非子的意見是,“君臣互市”,就是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勵機制。君臣之間不要講感情、報恩、愛戴之類,但每個人必須忠于自己的責任,忠于職守,這樣就自然能做到“同欲”了。
38 、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
“知勝五道”的第四條:“以虞待不虞則勝”
以隨時準備好的軍隊,對抗沒有準備的軍隊,會勝利。
《孫子兵法》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39 、君主與將領懂得配合
“知勝五道”的第五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將領有才能,且君主不會隨便干涉其行動的,會勝利。這五條,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主公的判斷必須理性,不能帶著很大的情緒: 不接受失敗,不接受委屈,馬上要干一場,必闖禍。
40、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所以說,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方而了解自己的,勝負概率各半;不了解敵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戰都有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