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家侯世達憑借其獨特的智慧與天賦,聯合法國心理學家桑德爾,共同創作了這本《表象與本質:類比,思考之源和思維之火》。這本書深刻地豐富了我們對心智的理解,帶我們進入語言、思想和記憶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隱藏的認知機制。
2、人類大腦中的每個概念都來源于多年來在不知不覺間形成的一長串類比。這些類比賦予每個概念生命,并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不斷充實這些概念。
3、為了通過已知的舊事物來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我們的大腦無時不刻不在作類比,并用類比選擇性地喚醒腦中的概念。
4、在法文里,男女享受的喜悅可謂各不相同。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比如“快樂”這個形容詞:快樂的男性是“heureux”的,而快樂的女性則是“heureuse”的。因此,一個陽性好奇(curieux)的法國男人可能很想知道到底陰性快樂(heureuse)是種什么感覺,但他永遠沒法知道,因為男人是不可能有陰性快樂的!
5、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了物體的可供性概念。這個概念的意思是,當一個人看到某物體時,該物體會暗示這個人可能采取的行動。例如:一個門把手會誘使我們去扭動它,一個按鈕會叫我們去按它,一個袋子會邀請我們去放進或取出東西,一個開關會暗示我們去打開或關閉它,等等。
6、如果沒有“范疇化發動機”永不停歇的搏動,我們將無法理解身邊的事物,無法進行理性思考,無法與任何人進行交流,我們的行動也找不到根基。
7、雖然成見背負著惡名,但其實成見對生存至關重要。雖然成見總會極大地簡化事物,但仍然非常有用。成見是這樣一種范疇,它由于事物表層特征更容易被感知,使我們容易接觸該事物本質的“淺層”,這一淺層能夠正確表現該事物本質的可能性比較大。
8、沒有過去的經歷,就沒有現在的思想;或者更準確地說,只有用類比將今昔的經驗聯系起來,思維才有可能存在。
9、如果在新情況中不做推斷,那我們將成為概念世界里的盲人。我們將不能思考,也無法行動,會陷于永久的困惑中,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簡言之,為了感知周圍的世界,我們必須依靠類比進行范疇化,就像必須依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樣。
10、康德和尼采雖然在性格、哲學理論和宗教觀點上十分不同,他們卻對類比有著一致的堅定信念。對康德來講,類比是所有創造力的源泉。尼采甚至有一個著名的定義:真理就是“移動著的隱喻大軍”。
11、已知的事物有兩個緊密相連的特點:它是限制,令我們的想法帶有偏見;但是,它同時也是引導,使我們得以不斷改變視角。就像是鐵軌一樣,火車雖然有了行駛上千里的能力,卻不得不遵循鐵軌規定的路線。
12、“作類比”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過程背后是什么?為了生存,人類需要將現在發生的事和過去發生的事進行對比,時刻把握已有經歷和當前情況的相似之處,并以此幫助他們理解新事物。
13、當有一天你的孩子要參加一門截止到4點鐘注冊的重要考試,你卻在4點01分才登上網頁時,你很可能會回憶起大約15年以前錯過飛機的事。當時你就是因為晚了兩三分鐘,沖到機場時登機口已經關閉了,無論你如何軟磨硬泡,機場工作人員就是不讓你上飛機。
14、對食物的需求產生了美食烹飪;對保暖的需求產生了高級時裝;為了遷徙,創造了各種交通工具;性的需求誕生了情色藝術,以及數不清的愛情歌曲與詩篇;繁衍后代的需求給了我們家庭,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貨物交換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合作的需求產生了政府;理解世界的需求帶來科學;信息交流的需求產生了成千上萬種不斷更新的技術……人類在已知的基礎上,創造出無邊無際、花樣翻新,讓人眼花繚亂的寶庫。
15、對人類來講,我們學習的每一個新概念都建立在大量的舊概念之上,比如樞紐機場這個概念,而每一個舊的概念又需要建立在許多其他舊概念上。
16、新的概念源于舊的概念,又能改變舊的概念;正是如此,新舊概念才能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并且,對概念進行組合的同時,我們也對它們做了優化。
17、為事物的范疇尋找精確而嚴格的邊界是徒勞無用的。尋找精確定義的范疇就像是希望抓住模糊不定的浮云。
18、要想在世界里生存,人們就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以決定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擔心推理是否合乎邏輯。如果在某個糟糕的日子里,你突然決定拒絕接受任何由歸納得出的結論,僅僅因為它們沒有經過縝密的推理,那么你的思維終將停滯。
19、當安娜住進急診病房并且急需輸血的時候,她在A型血這個范疇中的特性就凸顯出來,蓋過她在其他范疇中的特性。不過,在餐廳里的時候,她則是一個素食者,工作的時候她是位律師,在家里她是位母親,在家長會上是家長代表,等等。
20、有時候,品味幾乎是普世皆準的。
21、我們覺得是自己有意作出類比來表達某種觀點,但實際上恰恰相反:我們的觀點來自大量潛藏的類比,是它們賦予了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
22、人類感知語言世界中的現象,然后迅速將它們分類,這些認知活動和草原上的獅子在千鈞一發之際就能決定追逐獵物的方向一樣,都是我們各自的本性使然。
23、盡管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才是對類比發號施令的人,但事實剛好相反:我們處在自己擁有的大量無意識類比的股掌之中。這就像是一個有權有勢的統治者,實際上是在順從民心。因為,若他總是反對自己的人民,很快就會被人趕下寶座。到頭來,才發現這位權傾一時的“領導”,只不過是一個眼觀六路的隨從。
24、人們使用縮寫和簡稱的原因是它們把復雜的語言結構轉化成了簡單易記的形式。人們使用簡稱的時候會故意將全稱中復雜的詞匯隱藏起來,這樣在交流時就不會涉及全稱里那些沒必要接觸的細節了,因此就能更專注于更高層、更宏觀的交流目的。
25、簡稱將某一概念的一長串名字簡化為一個簡單的名字,讓大腦更容易處理這些信息。只有經過簡化,我們的短期記憶(或者說工作記憶)才不會因為過多的信息而過載。
26、一個長著反骨、我行我素的年輕人被趕出祖國流放海外,卻終成為一代著名詩人但丁的故事,甲可能認為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而乙可能認為我們應該明白“槍打出頭鳥”。前者認為人就應該無所顧忌、大膽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而后者則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做符合社會標準和社會期待的事。
27、 我們看到如果一個概念有自己的名字,它將會擁有的真實力量。它讓該語言的使用者能夠輕松而且迅速地把這個概念傳播出去,這樣,這個概念就會進入不同層次的公共話語,進而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影響。
28、智能是這樣一種技藝,它迅速而可靠地抓住重點、擊中要害、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它讓人在面臨新的環境時,迅疾而準確地定位到長期記憶中的某個或一系列具有洞見的先例,這恰好也就是抓住新環境要害的能力。
29、人類都很擅長在新情況和舊概念之間建立起靈活的映射,雖然我們幾乎很少意識到自己每天都在建立無數這樣的映射。
30、就像魚在深海中靈活地游動卻不知道自己身在水中一樣,人類也是在由無數個小的、大的、不大不小的、從無趣到驚人的類比組成的海洋中遨游,卻毫不自知。和魚在水中游一樣,只有有了這個無處不在、卻又讓人毫無察覺的媒介,我們才能在思維的海洋中來去自如。
31、人們說“我也是”的時候,有時是為了表示同情或贊成,有時是為了表達自己也用同樣的視角看這個世界,還有的時候僅僅是為了顯得更禮貌。所以有時脫口說出“我也是”的時候,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
32、我們會試著在大腦中模擬一件事,把自己代入事件,并把它與我們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聯系起來——這就是我們理解事情的方式。
33、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把自己的生命賭在無數個微不足道、毫無察覺的類比上,雖然他們從沒有想過這些類比的存在。每個思維活動,無論大小,都建立在這樣的類比之上。越貼切的類比,人們就能從中得出越自然的結論。
34、人類的生理構造把我們接收信息的渠道限制在了常見的感覺上,如視覺、聽覺等,而信息的特征也受這些感覺的限制,比如,顏色、動作、形狀;同理,我們的知覺也受感官解析能力的限制,如果我們的視覺系統能直接觀察到微生物的話,世界將變得非常不同。
35、我們通過感官認知世界,同時我們也通過概念認知世界。換句話說,我們除了從生理上認知世界以外,還從心理上認知世界。
36、我們的概念建立在感官的知覺之上,如果知覺不同,我們的概念就會不同;另一方面,我們的認知也要以概念庫為基礎,因為只有通過后者的過濾審查,環境中的刺激才能到達我們的意識。
37、人類特別善于延伸和拓展范疇,并在范疇之間跳躍。在某些至關重要的概念間跳躍的能力便是創造力的源泉之一。
38、當范疇A包含范疇B時,范疇B是范疇A的一個特例,這時我們稱范疇A比范疇B更加抽象。這些范疇在我們心中享有不同的抽象層次,這使我們有能力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事物。比如,有時某物被看作一只麻雀,而有時則被看作一只鳥。
39、有時一個情境,不同的觀察者會被不由自主地激發出截然不同的概念。一個相同的情境,一個人可能覺得是錦上添花,而另一個人則認為是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40、在吃飯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會留意哪個杯子是自己使用的,而哪些杯子是鄰座的人使用的,但清洗這些杯子時便毫不在意這些分別了。
41、近幾個世紀以來,元類比已經深植于物理學家的思想之中:若是有一個概念在某一領域已被研究透徹,物理學家們就會試著把它移植到另一個領域,如果取得了成功,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再去嘗試一個更冷門的領域。每一次大膽的嘗試,都是對先前移植經驗的類比。
42、行家從來就不是無所不知的。一個真正的行家有一個繁雜的范疇體系,即使某些地方存在空缺,他也可以通過類比查漏補缺。
43、那些生活里的范疇使人變得準確,而高度抽象的范疇使人變得深刻,對于行家來說,準確與深刻再重要不過了。
44、人類創造范疇,隨后使之擴張、發展,并在其間建立聯系,因而在范疇的世界中悠然自得。如果能巧妙地思考問題,那是因為我們掌握了豐富的范疇,而且我們可以靈活地把新遇到的情境與心中的概念聯系起來。
45、標記的過程有助于我們了解一個概念的本質。對于任何概念,我們從最初具象的例子,漸進到更抽象的例子。比如說,從書桌上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件到屏幕上那些無法觸及的電子文件,或是從郵編到電子郵件地址。
46、抽象是人類從一個范疇輕松跳到另一個范疇的關鍵,它讓人高效地感知整個世界,并有效地與之交流。
47、當我們陷入思維的困境時,增加抽象的層次可以使我們自由地切換視角。但是真當我們一籌莫展時,想通過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行分類以改變現狀是極其困難的。這就涉及微妙的創造性了。
48、人類的全部思維都有賴于范疇。我們在不斷擴展人類共享的范疇庫,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擴展著各自獨有的范疇庫。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在無意之中涵蓋了極其抽象的范疇,比如“可以操作的東西”或是“有容量的東西”這兩個范疇。
49、范疇就是感官。它們延伸了生理感官,讓我們得以用更抽象的方式接觸外部世界。有了它們,我們就可以把過去豐富的經驗運用在當下;少了它們,只得在這世上無助地掙扎。
50、于意識層面之下的思維活動,口誤構成了聽得見的痕跡(若是筆誤,則是看得見的痕跡)。就像是動物在叢林中的蹤跡,若是留心觀察便能看到,而且還能從中讀出很多很多的內容。
51、詞語混合的背后是人們試圖在日常交流的壓力下把思想轉變為詞語的努力。人們試圖將復雜的外部環境簡化,并壓縮成事物的本質。在這一過程中創造的類比,總是處于無意識的相互競爭狀態。這些類比激烈競爭之后,通常會產生清晰而明確的勝者,但有時也會出現沒有任何一個范疇能夠成為明確勝者的局勢。當這種情形出現時,兩個或更多個詞語就會競相發聲,這就形成了相互競爭范疇詞語標記的標準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相互競爭的詞語碎片在語流中相互摻雜,產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稀奇古怪、不可預測的變種。
52、如果用心傾聽任何一個母語者說出的話,不論是哪種語言,你都會聽到細微的走了音的元音、稍微延長的輔音、該發爆破音時卻發輕音、該發輕音時卻發爆破音、詞與詞之間的少許停頓,以及許多其他聲音的變形走樣。所有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表明下面暗流涌動,充滿詞語之間的你爭我奪,而且這一切幾乎都是在說話人不自知的情況下進行的。
53、It sure is thirsty!由于同時有兩個念頭:“It sure is hot!”(天真熱)和“I sure am thirsty!”(我真渴),因此把這兩個思想壓縮到了一個簡短的句子里。這個句子雖然短,但沒有意義。熱和渴是兩種非常不一樣的身體不適。“天熱”的情形和“我渴”的情形之間的交叉比我們在前面討論的混合情形要小得多。盡管如此,這兩種情形所牽涉的核心本質,即需要緩解身體不適,則是一樣的。而正是這一處于較高抽象層面的類比造成了上述詞語混合。
54、兩個概念要互為反義必須極為相似。例如,大和小是尺寸的對立面。同樣,亮和暗是相反的亮度。兩個概念分處兩極,卻使它們緊挨著彼此,從而造成它們之間產生滑動的可能性。
55、有時,我們觸發了合適的范疇,但卻用在了不合適的對象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給杯中的咖啡加完牛奶后,順手就把杯子放回了冰箱,實際上本意是想把牛奶放回去。“同樣的例子”發生在泡完澡后,本想把水放掉,卻打開了其中的一個水龍頭。
56、在壓力之下,范疇之間無意識的競爭永無休止。而口誤,以及其他行為上的錯誤,使這些競爭有跡可循。這種競爭大多數時候只有一個勝者,在這種情況下,聽不見、也看不到這潛在的較量。
57、為現實尋找新的洞見,總是在套用過去來解釋當下,總是在不由自主地建立聯系,總是從船上扔下一個又一個瓶子,期望其中一個能夠順利漂到岸邊。當然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沉到了記憶的海底,永不復見。這些無用功都是成功的代價,一個罕有卻巨大的成功——或是解救了一艘船,或是解救了一個人質,究竟如何,隨你所好。
58、視覺或許是最復雜的感官,但它至少提供了最豐富的詞匯的感官。所以,詞匯中有這么多以視覺為基礎的詞語被用來描述從嚴格意義上講與視覺無關的事物和情形,這樣的現象并不奇怪。
59、敏感”“感覺”“反應”這類詞都可以同時用于具象和抽象的情境。你可以對寒冷和嘲諷敏感;你可以感到灼傷,或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你可以對盤尼西林和美景有反應。事實上,“感覺”這個詞,本身就是生理和心理感覺交叉使用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一句話,生理感覺是心理感覺的體現。
60、具身理論認為,我們全部的概念都深深依賴身體。這句話可以作為“具身認知”理論的座右銘。具身認知理論在最近幾十年來有長足的發展,在神經科學、心理語言學、哲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61、人們的思維不是依靠不固定的、無意義的符號模式。相反,思維固定在兩種東西之上,也就是說,頭腦中的概念有兩個源泉。首先,思維通過類比固定于過去。其次,思維通過親歷親為的身體固定于具體的世界。
62、當遇到一個新的情境時,總會想起自己或是朋友、家人等過去發生的事;面對著這些復雜的情境,也總能脫口說出生動形象的詞匯。上述這些都明確表示,思維就像強勁有力的引擎,為的就是尋找一個個具體事物之間深藏的聯系,也就是指發現或創造抽象。
63、我們的價值觀,部分是由自身成長時的文化所決定的,而非亙古不變的絕對真理。
64、有時,同一文化或是同一子文化內部的人會共享一系列范疇,這些范疇影響著人們對情境的看法。而對于那些處在這一文化之外的人們來說,這些看法會令他們大吃一驚,感到極其古怪。
65、2001年之后,這場事故不知道毀了多少人的生日或是結婚紀念日。而且,在2001年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各類慶祝活動、公眾活動都有意避開了9月11日。這個日子就像是有“放射性”一般,凡是靠近它的東西均不能幸免。
66、偏見并不是問題,反倒常常是件好事。因為偏見通常十分有用且高效。如果大腦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同等對待,將會陷入困惑。因此,范疇正如濾鏡一般,是人類內心生活的關鍵要素,幫助我們應付如洪水般不斷襲來的各種刺激。
67、學到了新的知識或是有了新的經驗,都會深深地影響人們對于身邊環境的看法。在孕婦的眼中,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孕婦;等到她生了孩子之后,眼中就全是小孩子了。
68、執念遍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換句話說,對于某些情境可能有著大量的類比,但只有執念才能夠勝出。
69、若是對某個領域沒有執念,則很難想象一個人如何才能產生革命性的洞見。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執念便一無是處。要不是充滿熱情,就不會發現長久以來從所有同事眼皮底下溜走的聯系。
70、歸納是一種思維過程,即根據過去的一兩個情境推出新的情境。這種推斷可以被拓展得很廣,比如說,在遇見一些聰明的荷蘭人之后,就認為所有荷蘭人都是聰明人;或是某人遲到了幾次之后,就認為他經常遲到。
71、大千世界中的某一個事物可以同時屬于數千個范疇,而這數千個范疇中每一個都和其他范疇大為不同。大腦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每個事物歸納到相應的范疇里,然后根據情況再把它歸到另外的范疇里。
72、任何人的每一個想法,不論多么渺小,看起來多么自發或是盲目,都是沒有正確邏輯的心理活動的產物。
73、通過類比而作出的分類會使結論變得令人無法抗拒。如果它是條狗,就會狺狺狂吠;如果它是把椅子,人們就能坐上去;如果是在夜里,就看不清楚;如果提起這趟旅行,爸爸就會覺得我們認為他大限將至。這些例子都說明,類比可以在我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74、我們在不斷地面對陌生和未知的事物,通過大量的類比來應付它們。然而,這些類比也同樣操縱著我們,把我們扔進已知世界的牢籠。
75、事實上,正是那些已知的事物,從各個角度、每時每刻操縱著我們。不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我們都極其依賴已知的事物。因此,毫無疑問,在人生中回顧過往的經歷,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76、類比從頭到腳侵入了我們的思維,控制著我們與世界交互的方方面面。它如此緊密地控制著我們,以至于我們只能以某種已知的方式進行思考。
77、每一個人都是從已知出發,無休止地延伸擴展,創造變體。這個大廈的基石就是最原始的生存需要。為了滿足這些原始需求,人們不懈探索,進行各種各樣貌似無限復雜的活動。
78、人們每時每刻都面臨新的場景,但實際情況遠比此復雜:我們每時每刻面對的不是一個場景,而是無數個互相重疊交織的場景。
79、我們面臨的所有情境的的確確都是嶄新的,從最宏觀的到最微觀的,從最抽象的到最具體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想法不是充分根植于我們已有經驗的。
80、各種結構和限制雖是束縛,卻奇妙地解放我們的思考。
81、范疇的確在操縱我們,我們也的確受制于它們。對此只能承認。我們不僅被囚禁在已知的牢籠里,而且還是終生的刑期。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不斷擴大這個牢籠。事實上,可以無限擴大。
82、詞語經常會誤導人,而且表象和本質之間的表面對立實際上只是淺層對立。通往事物深層、中心、本質的大路恰恰始于事物的表面。表面提供線索,通往深層的線索,揭示出里面隱藏著什么,讓我們得以瞥見中心深處的東西。
83、“范疇”就是一種長時間建立起來的心理結構,它包含著有組織的信息,這些信息在適當情況下能夠被提取。“范疇化”指的是將某個物體或某種情況與先前已有的范疇關聯起來,這一過程是嘗試性的、分層次的,并且還有灰色地帶。
84、在大部分情況下,從表面獲得的線索能夠快速引導人們看清該情境的本質。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并且活得很好的原因。
85、作類比是我們大腦功能的重要基石,讓我們能夠利用從過去經驗中獲取的豐富智慧,不僅包括已經被貼過標簽的概念,如狗、貓、歡樂、辭職、矛盾,等等,也包括沒有貼上標簽的概念,如上回我出門忘帶鑰匙結果在寒風中站了幾個小時,等等。這些概念,無論具體還是抽象,都會根據當時的情況,在我們大腦找類比的過程中有選擇性地、一個接一個地被激活。
86、類比之所以極為有效,就在于表象確實是本質的重要標識。因此,依靠表象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生活策略。在某一情境的眾多表象特征中,必須努力分辨,才能選擇哪一個作為依靠的對象。
87、專家能夠看到新手看不到的東西。他們看到的線索,新手或者視而不見,或者即使看到也認為毫無關系。而恰恰是這些表面的線索引導專家實現了深刻的發現。這樣,表象也越來越包含本質。
88、每一個答案都可以自圓其說,而且對于每一個答案,都有一部分人滿意,另一部分人不滿意。它們各自的道理有著不同的直觀層次。
89、每當一個隱喻變得平淡無奇,失去新鮮感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新的隱喻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直接、更強烈地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為了給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增加一些新鮮感。
90、任何一個時代的偉大科學家都是這樣在未知世界中探索的,他們對于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現象,作出大膽卻又通常十分幼稚的類比。
91、在類比中作出選擇,就是在選擇視角。這意味著從某個特別的角度看待事物,對情境采取某種特別的看法。這意味著,盡管我們自認是幕后提線的人,實際上卻不過是木偶,只是意識不到身上的線罷了。
92、文化背景相差越遠的兩門語言,概念空間之間的差別也越大。倘若兩種文化在地理、歷史和傳統上都非常接近,那么它們的概念空間則會非常接近。
93、我們是否學到了一種能力,讓我們不受事物具體細節的打擾而心無旁騖地直奔事物的抽象內核。例如,我們知道但忘記希特勒曾經是一個嬰兒,餐桌上的肉不久前是在田野里吃草的動物的身體,等等。盡管我們接受這些事實的真實性,然而卻系統性地忽略了它們。因此,可以公正地說,我們確實看不到牛排里的動物,門里的樹,元首照片里的嬰兒。這不是愚蠢,而是智能。
94、分類意味著采取某個觀點。一旦將周圍環境中的某事物歸入一個范疇,這一決定往往會把與所選范疇不相干的各種特性的感知屏蔽掉。
95、我們周圍的一切永遠在變,假如不把它們分類,不把它們簡化成穩定的有規則的類別,環境就會是一片混沌,一切都是新鮮的和未知的,我們的頭腦就會整天暈暈乎乎。
96、人腦總是在不斷尋求新鮮事物,它絕不會因數量有限的隱喻而得到滿足。你甚至可以說人的本性促使人有一種強烈而不懈的動力去超越那些已經固定下來的隱喻。這些固定下來的隱喻常常被稱為“已死的隱喻”。
97、即便是科幻作家最大膽的想法以及超現實主義畫家最狂野的作品,也源自日常生活的常見概念。
98、要是沒有執念的力量,一些想法也許永遠都不見天日。就像用同一把鑰匙試上千百來把鎖,沒準兒哪次就打開了呢。
99、創造力沒有開關:要想擁有創造性的類比,得先對一個想法產生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