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怪怪 來源:麥子熟了(ID:maizi8090)
但在80年代聽過《原野牧歌》的歌迷,一定都還記得當年那位紅得發紫的少女:
14歲在香港出道,短短幾年紅遍港臺、日本,與一線頂流山口百惠、鄧麗君同臺演出。
至今,依然保持著在日本唱片銷量最多的國外歌手記錄。
然而,這樣一位前途無量的女明星卻選擇在事業巔峰時回歸校園,并先后獲得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學士學位、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
從當紅女星搖身一變成為知識女性,陳美齡的華麗轉身一次次驚艷世人。
不僅自己的人生持續開掛,身為母親,她還將三個孩子全部送進了斯坦福。
66歲的她,幾年前剛剛贏得了與乳腺癌的病魔抗爭,如今依舊長發飄飄、笑靨動人。
這樣異彩紛呈、不斷創造奇跡的人生,誰看了不得說一聲:牛!
但在驚嘆之余,當我們走進陳美齡,才會發現:
這并不是一個富家小姐或優秀的知識女性大殺四方的激昂故事,而是一個出身平凡、并不自信的女孩兒如何一步步熬過自卑、偏見與攻擊,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的溫暖故事。
1955年,陳美齡出生在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辛勤勞作以供養6個孩子讀書。
家里人誰都不會想到,害羞寡言的美齡,有一天會成為紅遍東南亞的巨星。
年少時的她不擅長社交,但一向學習很好,心地也十分善良。
從初中開始,她就跟著教會里的姐姐一起去收容所看望殘疾兒童。
通過教孩子們唱歌、算術,害羞的陳美齡漸漸克服了內心對人群的恐懼。
像當時許多熱衷公益的學生一樣,她也會不時地去附近的學校里自彈自唱、幫收容所的兒童募集食品和衣物。
沒想到,她的歌聲引來了一位唱片制作人的注意。14歲這年,她在懵懂中錄制了自己的第一首單曲《Circle Game》,從此一炮而紅。
這首歌不僅登頂了香港所有的流行音樂榜冠軍,還突破了當時的全港單曲銷量紀錄。電視臺專門為陳美齡開設了固定節目——《美齡晚會》。
紅透香港之后,陳美齡接受了日本渡邊娛樂公司的邀請,憑一曲《虞美人之花》在日本快速立穩腳跟。
公司給她的宣傳句是,媒體說她是「香港來的天使」。
這位擁有「紅寶石的笑容」的香港少女,每一張唱片都大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張。
在七十年代的日本,陳美齡的受歡迎程度絲毫不亞于當時在日本活動的鄧麗君。她連續三年出席紅白歌會,與山口百惠輪流出現各大雜志封面,是當之無愧的「初代玉女掌門人」。
就連她的名字,也成為商家炒作的商機,市場上的美齡三輪車、美齡吉他四處可見。甚至不少粉絲為了見她一面,不惜睡在美齡住處外的馬路上。
但這樣的名利雙收、瘋狂的矚目,對年少的陳美齡來說,卻是不可承重之重——因為她失去了最寶貴的自由。
她無法像尋常女孩一樣逛街購物,也壓根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我的時間是別人的財產,我的青春是別人的生意」,這就是她當時最深的感受。
巨大的焦慮和壓抑讓美齡經常陷入情緒低潮,甚至會在工作時止不住莫名的哭泣。
彷徨中,她想起了小時候父親教育他們的那句話:
名譽地位、金錢財產都像流水,會失去,會被人搶走,但進了腦袋的知識卻沒有人可以搶走,是你一生的寶物。 可以讀書時,應該好好珍惜機會。
于是,在1976 年,21歲的陳美齡選擇暫時遠離閃耀的聚光燈,重回樸素的校園,尋找內心所渴求的那份寧靜。
年少時的義工經歷是陳美齡的初心所在:她一直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于是,她告別了萬千粉絲,毅然地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
幾年大學時光,彌補了陳美齡的遺憾,也消解了她心中的焦慮與困擾。
學成歸來后,她又重新拿起了話筒,站在了舞臺上,并且很快迎來了事業的第二個高峰,唱歌、主持、寫專欄、出書。
1985年,她成為 「回國歌手第一號」,應宋慶齡基金會的邀請在首都體育館舉辦義演,吸引了五萬多名觀眾。
這便是獨屬于陳美齡的智慧,于迷茫時懂得按下暫停鍵,不貪戀名利,重返校園邂逅一個更成熟的自我。
如果當初沒有后退一步,她今后的路不會走的如此堅定而清晰。
1985年,陳美齡與日本籍的經紀人結婚。
第二年,大兒子出生。產后沒多久,她便復出工作。
第一次返回電視臺錄影的那天,有記者問她:「既然有了小孩,有沒有想過退休?」
她答道:「我沒有想過呀,在中國,有很多媽媽都是工作的。」
報道剛播出去時,反響非常好,大家都很鼓勵她的做法。但很快,事情的發展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當時的日本社會風氣依然保守,女性一旦結婚生子就得回歸家庭,公司可以正當地辭退任何一名懷孕女性。
生完孩子立馬出來工作,是極為少見的。
但陳美齡并不認同這樣的看法:「為什么女人不可以在兼顧家庭的同時,擁有自己的事業呢?」
社會上的爭論愈發激烈,從對陳美齡個人選擇的攻擊,上升到了對日本傳統社會秩序的破壞。
漸漸引發了一場日本婦權運動歷史上最大的論爭之—— 美齡爭議。
最后甚至發酵為國際輿論,連美國的《時代》周刊也進行了大幅報道。
一夜之間,陳美齡成為眾矢之的。她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觀點會掀起這么大的風波。
就在這時,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看到報道后,主動聯系上了處于困惑中的陳美齡,告訴她:
你應該來跟我進修性別學、經濟學和教育學,這樣你會明白為什么論爭會發生,和如何改善婦女的情況,否則這個論爭就會只停留在一個藝人受到攻擊的程度。
沒有過多的猶豫,當晚陳美齡就在酒店手寫了申請材料,表示希望用教育來改善女性的生活環境。
填好申請表,她立馬考了GRE。1989年春天,如愿收到了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寄來的錄取通知書。
「門外面那些問題是現在的你解決不了的,所以,你必須靜下來升級自己。」
9月底,陳美齡帶著9個月的身孕和兩歲多的大兒子,開啟了自己的研究生。
第二個孩子出生后,僅僅休息了一個禮拜,她便回歸課堂。
一邊哺育孩子,一邊完成繁重的課業要求。
大兒子被送去托兒所,襁褓中的二兒子則由一位好友抱到教室外,餓了就出來喂奶。
晚上只有等兒子們睡覺后,她才有時間看書。
「真的很辛苦,沒人能幫我,寫論文真是寂寞得不得了,每個人都以為我只是去休息的、去玩的。」
她知道,有太多人都等著看她的笑話,好借她的失敗再來嘲諷一番。
但倔強的陳美齡沒有給眾人這樣的機會,她不僅完成了碩士學業,還緊跟著讀完了博士。在39歲這年,她拿下了斯坦福的教育學博士學位。
「等我讀完博士,回到日本,我說話,終于有人聽了。」
她再也不是那個被媒體怒懟,只能委屈困惑的女明星,而是一個深入學習和研究過女權問題、兒童問題和教育問題的專業人士。
這一回,她分享的不僅是個人意見,還有研究理論。
如今,更多的人知道陳美齡,首先是頭戴著「三個斯坦福高材生的媽媽」光環。
但對她自己來說:「他們很棒,但這并不是一件多偉大的事。」
在媽媽、妻子的角色之外,她首先是她自己。美齡爭論將陳美齡逼入絕境,也使她煥然新生。
正如她在自傳中所寫:「最辛苦的經驗,可能會帶來最有意義的結果。」
2007 年 ,52歲的陳美齡患上了乳腺癌。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她迅速調整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還在康復后成為了日本抗癌協會親善大使。
推廣乳腺癌檢查、說服日本政府派發免費檢查的優惠券、籌款支持年輕醫生赴美進修、出資研發相關藥物等,還因此獲得了美國防癌協會英雄獎。
陳美齡看似嬌小的身軀,蘊藏著許多人可望不可即的勇氣與能量。
更令人感動的,是她那份推己及人的善良與責任感。
從為女性的工作權利勇敢發聲,到切實地關注乳腺癌的篩查與治療,幾十年來,陳美齡始終在為萬千女性爭取更多的權益。
歲月與皺紋,根本無法消減她的熱情。
如今年近七旬的她,每天依舊行程滿滿,忙碌而愉悅,像個二十出頭干勁十足的年輕人。
和出版社開會、寫稿、錄音,和媽媽飲茶,和姐姐吃飯,寫稿寫到眼睛痛,吃家常菜,和日本公司聯絡,開電話會議,去換身份證,又去開會,半夜寫稿……一眨眼就一個星期。
她在微博里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天的感悟和行程,總是會附上幾張自己開心的自拍,狀態宛如少女,蓬勃的生命力令人汗顏。
截止目前,她已經出版了84本書;常年在日本報刊上連載,每月五篇,雷打不動。
哪里有什么幸運爆棚的人生贏家?
有的,不過是一顆愿意不斷升級的心,和對生活全情投入的熱情與行動力。
在人生這條跑道上,陳美齡并沒有充?滿野心地去爭?第一名。
?她所做的,只??是步履不停,希望不止。
就像她自己所說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跑手,我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有機會跑的時候,跑得長久一點兒,跑得有意義一點兒,減輕下一個跑手的負擔。
在交棒之前,我還可以跑多遠,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我只要每天早上起來跑好今天的路程就足夠了。
最華彩的篇章,永遠在今朝。
而一個女性最迷人的身份,永遠是她自己本身,其次才是女兒、妻子和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