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塑造了很多女性,但是她們卻只是這部書的配角,因為她們都是這個塵世的某個片段。只有賈寶玉才是唯一的主角,他攜玉而來,他來經歷這個世界的悲歡聚散,感受這個世界苦痛虛幻,他歷劫的一生,才是紅樓夢的主脈絡。
所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真實思想,必然寄托在賈寶玉這個人物身上。
賈寶玉的性格中有幾點極為突出的人性光芒,那就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詳見本人文章紅樓夢:賈寶玉性格中的人性光輝)
而書中給寶玉的官方評價卻是
“腹內草莽、不通世務、行為乖張”
這是曹雪芹慣用的正話反說。因為曹雪芹自知,賈寶玉的性格絕不能見容于封建社會,必須亦真亦假、真假難辨,用曲線救國的方式,來表達和傳播自己的思想。
為此,作者假造一個大觀園,以一群青春美好的女子為主體,以貴族精致優渥的生活為大背景,以浪漫的小兒女情腸為視角,刻畫出一副歲月靜好的圖畫,如同統治者最喜歡看到的太平盛世一樣。
可事實上,羊羔美酒的背后是四面楚歌,是政治和經濟的重重危機;豪門貴族、威嚴顯赫的背后,是奢靡墮落、人倫盡喪;冠冕堂皇、報效皇恩的背后,是公權私用、賣官鬻爵、草菅人命。
禮法森嚴、婆慈媳孝的背后,是各行其道,是復雜的幫派關系網,是圍繞寶二奶奶人選(賈府未來的控制權)的明爭暗斗。
黛玉和寶釵的愛情之爭,在書中占了很多篇幅,卻只是個表面現象,背后潛藏著刀光劍影,那是家族的權力之爭。
這一切,只因為王夫人太想把賈府完全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她只用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為此她借用王熙鳳,排斥李紈;編造金玉良緣的箴言,扶植薛寶釵,迫害林黛玉。
而王夫人之所以敢爭、能爭,只因為賈家、史家、甄家這幾個昔日的的權貴家族都已經日落西山,只有王家還有實權在握。所謂的聯姻通好、榮辱與共,真相卻是虎視眈眈、弱肉強食。
可是,王夫人依仗的王子騰,實則也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但王夫人、薛姨媽不懂這些,也絕對不想懂。
她們只想抓住末梢,哪怕只剩一點點,也要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地去爭奪,哪里看得到、顧得了賈府馬上就樹倒猢猻散的命運?
這便是一環套一環的悲劇,目光短淺、愚昧不堪,無可救藥。而所有這一切悲劇,都是當時那個王朝、那個國家,最好的畫像!
美麗的世外桃源,掩蓋著一個波濤洶涌、浮尸餓殍的暗黑世界!
這里,當然無法容納賈寶玉從仙界帶來的人性光輝,必要給予最無情的湮滅和摧毀。
王夫人的姓氏——“王”,有很明顯的寓意。甚至于,書中所有姓王的人,都是人面獸心,譬如王善保家的、王仁等等。
曹雪芹持才傲物、憤世疾俗,他的性情和思想跟李白極為相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追求人格獨立和個性解放的人,勢必痛恨專制。
《紅樓夢》的本旨不在于談情說愛,而在于痛斥社會制度的黑暗和文化的腐朽。
“王”不是某個人,它是皇權,是專制,是封建社會的壓迫文化。它是一切痛苦的始作俑者,同時又是自我毀滅的掘墓者。
所以家族權力之爭仍然是表面現象,更深一步去講,是人道主義和專制主義之爭,是自由和壓迫之爭,是道家和儒家的文化之爭。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文化雖然是封建主流文化,但道家思想依然能深深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所以歷代都不缺自比大鵬鳥(莊子思想)的李白式人物。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時,有意兩兩對比,讓他們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質。譬如黛玉真摯純良,不掩瑕疵;寶釵八面玲瓏,但冷漠現實,精于世故。黛玉是道家文化的產物,寶釵是儒家程朱理學的守衛者。
而賈寶玉性格中的人性光芒,都來自于老莊的哲學思想。
可見,木石前緣和金玉良緣各自的產生都非偶然,也絕不僅限于寶黛釵三人之間。實際上,書中還寫了好多對“木石”和“金玉”。
一個是愛情,一個是理法;一種是自然產生,一種是人為強扭。換句話說,依然是道儒兩種文化的沖突。
整部紅樓夢,就是兩種文化沖突和博弈的過程。
黛玉的前世今生,都與寶玉有相似的文化基因,她是他的同盟者,他們試圖突破當時的社會主流文化,追求人性的解放。
可惜,寶釵以及她的支持者肯定是勝利方,因為有統治者撐腰,他們的力量自然強大無比。
任何人懷揣著夢想長大,到最后都敗給了現實。終究,對自由精神的向往,要敗給現實主義,敗給那個時代。曹雪芹深深感受到這種痛,才要嘔心瀝血地創作一部偉大的悲劇。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代表精神世界的,寶玉和黛玉來自仙界,他們精神領域的敏銳,當然遠超凡人。
這兩塊玉,終究對這個世界無何奈何。當寶玉懸崖撒手,拋棄家族為他安排的一切時,說明盡管他無力反抗現實,但他終究不認同、也不會歸屬于現實。
他絕不會歸屬于這個惡浪滔天的暗黑世界,亦如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寶玉舍棄一切、走向那白茫茫的大地,這便是整個時代的沒落意象。
這是一部巨大的悲劇,如果只停留在曹家歷史的考證上,那就埋沒了紅樓夢的偉大。曹雪芹心中有更大的溝壑,那是他對社會的失望,對封建專制的鞭笞,對古老王國文化沉疴的深度反省。
正所謂: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