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是什么
禪坐,又稱禪修、打坐,是佛教中的一種基本修行方式。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二千多年來的禪修之路便由此開啟。大乘禪法經(jīng)過菩提達摩親傳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的靜坐養(yǎng)生功法相結合,進一步發(fā)展了禪坐這種獨特的修行方式。
千百年來,無數(shù)高僧大德依照代代相傳的禪坐方法,打坐冥想,制心一處,定力增加,不為外境干擾,因而產(chǎn)生了斬斷煩惱的殊勝智慧,勘破迷惑和貪瞋癡等煩惱、執(zhí)著,使身心都得到很大的益處。所以,佛教中各個宗派都十分重視禪坐,認為是修行的必修課。
02
禪坐的目的
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歷來相傳有96種之多,佛門禪坐中最主要采用的是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但七支坐法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則是毋庸置疑的。這種姿勢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耀妙法師 攝
03
正確的禪坐姿勢
禪修不僅僅是在打坐時才能進行,但“坐禪”是最容易讓心安定的。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禪坐姿勢,才能讓內(nèi)心安定平和。
在禪坐之前,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穿著。
- 1 -
時間
精神充足、沒有過飽或者過餓的時候。最好選擇早上、晚上比較清靜的時間。但切記要避開正餐之后的一小時內(nèi),因為這個時候可能過飽,身心都很粗重,不易安定。
- 2 -
地點
選擇清凈、無人打擾、無風、溫度適宜的地方。在室內(nèi)不要開著空調(diào)禪坐。
- 3 -
坐具
選擇合適的坐墊或者禪凳。盡量不要太高(容易感覺危險不穩(wěn)當)或者太低(視野低下感到促狹)。可以選擇一般的“禪修墊”或者泡沫墊、瑜伽墊,或者坐在硬度足夠、整潔平整的床上。不可以直接坐在地上或者過硬、過寒的椅子上,也不能背靠墻壁、靠背。
在臀部墊上一個小禪墊,高度不超過3厘米為宜,圓形或者梯形均可。
- 4 -
穿著
穿著寬松舒適的衣物,如運動褲等,盡量不要穿牛仔褲、帆布褲。(為了姿勢示范,配圖是穿著短袖,但禪修時)要注意防寒、防風,盡量穿長袖衣褲,并用毯子包住雙腿,必要時包住腰部。禪坐時不要穿戴首飾,應在禪坐之前就把諸如手表、眼鏡、首飾等裝飾品提前摘掉。
- 5 -
禪坐的姿勢
以下是禪坐的姿勢。坐得越端正越容易安定身心,但在禪修中最重要的是訓練“心”的運作方式。不要過度強求坐姿,并且要注意其它時候的腿部鍛煉。如果過度勉強坐姿、不注意腿部鍛煉,會影響血液流通,增加中風的風險。
1.半跏趺坐(單盤)
坐穩(wěn)以后,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上即可。(在不同次禪坐時,可以調(diào)換兩腳次序,但一座之間盡量不要動)
方式一:右腿膝蓋向前,右腳盡量往臀部靠近,然后把左腿膝蓋向前,左腳放在右邊大腿上,盡量向腰部靠近。這樣兩個膝蓋放在禪凳上,與臀部一起支撐起全身。是一個很安穩(wěn)、省力的姿勢。
方式二:兩腳直接地疊放在一起,右小腿受力,支撐起下半身。但如果經(jīng)年累月用這種姿勢,應輪流調(diào)換雙腳的方位。
2.全跏趺坐(雙盤)
按半跏趺坐的姿勢坐好,再把右腳搬上來安穩(wěn)地放在左腿上,調(diào)整兩條腿的位置。這樣兩個膝蓋放在禪凳上,與臀部一起支撐起全身,是最為安穩(wěn)的方式。
但是出于生理原因,尼眾并不使用全跏趺坐的方式。
以上兩種方式對于許多人而言有一些難度,還可以采取這些姿勢。
3.散盤
只需要將兩只腳一前一后放在禪墊上,安穩(wěn)地坐下即可。
4.如意坐
左小腿平放在禪墊上,腳掌向臀部靠近,右腳垂立。兩只手合抱住膝蓋,亦可分別置于兩膝。
5.跪坐
在坐墊上跪下,雙膝并攏,雙腳的大拇趾并攏或者上下交疊,然后臀部坐在腳后跟上。
也可以在胯下放置一個墊子,墊子壓在小腿與雙腳上,臀部坐在墊子上即可。
還可以選擇在禪墊上放置一個“跪凳”,臀部坐在跪凳上。
6.垂腳坐
選擇適宜高度的椅子,在椅子上端正做好,兩腿垂立,雙腳置于地面(注意腳部保暖)。對于身體柔軟度不夠的人或者沒有適合空間、時間的人,在合適的座椅上都可以進行坐禪。
▲注意,電視上常有這樣的姿勢,兩個腳踝受力,實際上是最費力、容易腿麻的姿勢。
- 6 -
入座的順序
1.安坐在禪凳或者坐墊上。
臀部的1/3到1/2坐在小禪墊上即可,小禪墊的作用是支撐起腰部、背部,這樣不須腰部、背部費力支撐,易于安定。不要貪圖舒適就坐滿小坐墊。
2.調(diào)整雙腳。(詳細方式見上文)
3.稍微整理衣襟、蓋腿布,以免中途滑落。
4.安放雙手。
兩手的掌心向上,重疊在一起,兩個大拇指的指尖輕輕抵住,然后收回到肚臍前方,平穩(wěn)地安放在腳上。
也可以把雙手放在膝蓋上、大腿上,手心向上或者手背向上均可。
5.調(diào)節(jié)身軀。
將脊背挺直,運用腰部的力量,輪流地順著順時針、逆時針兩個方向360度旋轉上身。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雙手雙腳的姿勢威儀,切莫散亂。幾次以后,就端正坐好,脊骨自然伸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刻意聳立筆直。
胸部也微微向里收,不用刻意挺胸。身體放松,稍微感受一下肩部與腹部,如果發(fā)覺有聳肩、腹部僵硬,說明有一些緊張,稍稍放松。
6.端正頭頸。
下巴向喉嚨方向微微下收,鼻子與肚臍保持在身體的中線上,不偏不斜,頭部不低不昂,面部平正。
7.張開口齒,吐出濁氣。
先用嘴把濁氣綿綿吐出,并且觀想自己身體經(jīng)脈之中所有不通之處,都隨著氣息通暢地放出。然后再微微閉口,用鼻子輕輕地吸入清氣。此時不可以心急氣粗,這樣做三遍即可,如果是身體氣息調(diào)和,做一次就夠了。
8.調(diào)整口部。
微微合上嘴巴,上下嘴唇、上下牙齒微微相碰觸。然后舌頭放松,舌尖輕輕地接觸到上顎(兩個門牙牙齦處)。只要把舌頭平放,微笑一下,舌尖就會輕輕接觸上顎。舌頭不要用力,以免勞力、上火。
9.微微合上雙眼,不須用力閉目,只需阻斷強光進入雙眼即可。
保持這樣端正的姿勢坐好,頭頸身軀四肢都不要隨意搖動,便能慢慢安定。
總的來說,學習坐禪,調(diào)和身體要點就是:身體不粗重寬放,也不緊張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