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
小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微博或其他新聞報道中瀏覽過“天價石頭宴”之類的標題報道,我自以為這是當下很多中國人的“惡趣味”,這種“形而上”的低級審美趣味,引來大量的圍觀。我們的審美市場已經是一塊長得像臘肉的石頭要比長得像山川值錢了。百度優化服務
從文化傳統上來說,中國人是非常愛石頭的,連中國最好的古典小說都用的是《石頭記》的名字,那石頭為何可以演變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呢?
中國人喜歡石頭,又不單單是喜歡自然——否則我們整天徜徉在山林間,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滿足——而是在認同自然本質的前提下,喜歡石頭的文化特征,甚至在體味文化得到滿足后,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忘卻自然。這真是一個奇怪的邏輯——自古以來中國人疊石造園或者賞玩清供,目的都是要接近自然,但實際選擇的石頭,卻是極端的不自然。我們愛的,恰恰是大家常說的“奇石”,是稀少的、珍貴的、奇怪的,是自然中的最不自然的石頭。這就是我們選擇過的自然——我們不喜歡單純、直白、不經過文化處理的、純粹的自然,只有帶著明顯文化意味的石頭,才能夠進入中國人的視野。
中國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中有很大成分的神秘主義,但是我們追求的不是與上帝或者別的更高的神靈的結合,而是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為伍。對我們來說,石頭、水和木頭等等的東西都像人、花和動物一樣是有靈性的,而對當下缺乏文化習慣的人來說它們往往是一個“死物”。
這所謂的文化意味,有我們的審美理想,有我們的人文追求,有我們的哲思妙想,如是,我們立乎自然,卻是超乎自然了。
宋代人喜歡的石頭,就是大家熟悉的太湖石、靈璧石之類普通的石頭。說它們普通,是這些以碳酸鈣成分為主的石頭,在中國大量分布。可為什么遍地皆是的石頭,卻需要花費巨額的資金?原來是這些石頭在審美上的稀缺性所造成的。宋徽宗給石頭命名“神運昭功石”“慶云萬態奇峰”,還有米芾所講的好石頭要秀、瘦、皺、透,都說明好石頭的稀少。
也就是說,符合審美的、具有文化價值的石頭,在自然界中是極其稀少的。太湖石這類中國石,在過去產量很大,要遠遠大過西方的寶石。但論審美、論文化,萬里挑一,甚至百萬里挑一的中國石,就比西方的寶石更為稀缺與珍貴。在這樣的意識下,好石頭迅速成為中國的頂級藝術品。并且喜歡石頭的中國人,為他們心愛的寶物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其內容之廣闊、精神之深邃、情感之豐富、品位之高雅,獨一無二。
遺憾的是,近代以來,隨著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建立,原本以文化為支撐的對于自然的認識沒有得到很好傳承。中國人還是非常喜歡石頭,卻已經不能夠自覺從文化、審美的角度接近自然。現代人無法在自然中建立自己的價值,就只能尋找表面與淺顯的突破口,比如寶石——價格代表價值,或者像什么東西——從最簡單的視覺判斷開始。是的,像什么東西的石頭罕見,但價值同樣不難判斷,不僅純粹依賴偶然性、沒有審美創造,同時不具備文化和歷史的深度。
本文源自|月印池文化
溫馨提示:本號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