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人們總是會把王維和孟浩然并舉,合稱“王孟”。可實際上,孟浩然寫山水田園詩歌要比王維早很多年,但是成就卻沒有王維。究其原因,主要是跟兩人在仕途上的遭遇和自身性格有關。兩人雖同為盛唐詩人,但人生境遇卻天差地別。
王維一生半官半隱,出世入仕,又歷經安史之亂,因此對人生情態有了獨到深刻的體驗,再加上他個人對佛學的研究,因此在詩歌的意境上就超凡出塵,令人贊嘆。而孟浩然了,身在盛唐,年輕時也很有抱負很有才華。無奈運氣不好,始終沒考上科舉,終身未仕。
因此,孟浩然的詩句中難免就會有很多牢騷憤懣之言,無意中就破壞了詩句的意境之美。但是他善于從平淡處發現景致,不刻意雕琢字句,因此詩句中有一股清新淡雅的韻味。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一首孟浩然最淡然的一首詩,這首詩就是《夜歸鹿門歌》。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唐)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
這首詩是一首七言古詩,意境極其淡然。它既沒有李白詩句中讓人眼前一亮的華麗大氣字眼,也沒有杜甫律詩中令人心情沉重的沉郁頓挫。這樣淡然的詩放在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的唐詩里,一不留心就被會被人忽略,永遠黯淡下去。然而,仔細品味,我們就能體會到詩句中淡到極致卻渾然天成的悠長韻味,不知不覺間就會被它感動。
詩詞中的鹿門指的是襄陽城外的鹿門山,與孟浩然所作的峴山不遠,坐船很快就能到。孟浩然40歲時,到長安參加科舉,結果還是失敗了。于是,心灰意冷的孟浩然去了吳越一帶游歷。幾年后,飽經人世滄桑的詩人決定回到故鄉,在鹿門山仿古先賢歸隱山林。
整首詩的大意是說:當寺廟的鐘聲響起時,天色已經黯淡了下了來。漁梁渡口因人們爭先過河而變得非常熱鬧。過河后,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慢慢走去,詩人也乘著小船回到居住的鹿門山。明月不知何時出來了,照亮了朦朧的樹影,詩人無意間竟來到了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中間的小路一直那樣寂靜,只有他一個隱居的人獨來獨往。
傍晚時分,寺廟的鐘聲悠然響起,孟浩然由自己所處的峴山南院渡漢江前往鹿門。他沒有花費過多筆墨去描繪眼前的落日美景,而只是采用了一種平淡的敘述口氣來描寫渡口人們爭相回家的喧鬧場面:身后是悠遠的鐘聲,前面是世俗的喧嚷,一靜一動,仿佛成了兩個世界。
這首詩的五六句是千古名句,受到后人極力贊賞:“鹿門月照開煙樹”月亮不知道何時升了起來,照開煙樹,鹿門山上的樹木靜靜地站立著,先是被煙霧一攏,然后又被月光一照。突然間詩人就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竟連自己何時到了鹿門都不知。真是如夢似幻美妙極了!
“忽到龐公棲隱處”,道破詩人隱居的真相。然而,隱逸生活到底還是不若入世的熱鬧,詩人心中還是有些淡淡的落寞。巖扉松徑,長夜寂寥,在這樣與世隔絕的天地里,只有詩人這個“幽人”獨來獨往,令人為之嘆惋神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田園詩的詩人,比王維要早很多。他讓唐朝山水田園詩歌在繼承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基礎上,又有了更新更好的發展,這在詩歌史上是極大的貢獻。同時,他清新淡然的創作風格也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山水田園詩歌的審美傾向。
從夕陽西下到皓月當空,從漢江江畔道鹿門煙樹,全詩沒有任何華麗的字眼,也沒有任何情感激蕩之之處,淡然地開始,淡然地結束,筆墨干凈,自然天成。與其說孟浩然是在寫詩,倒不如說他是在說話,只不過這些話說的不那么華麗。他一直都是在很平淡地表達自己。整首詩猶如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淡到極致就是孟浩然。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